第一章导论134活经历形式之外的、特殊而重要的人生体验形式的机会。(二)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尽管旅游是一种属于个人的人类经历,但却时常与他人分享。即使旅游者独自旅行时,也会与其他人和其他社会团体相接触。许多与旅游经历相关的决定既受到个人心理特性的影响,又受到其社会化经历和对自我社会角色的意识的影响。旅游者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在那里既与当地居民又与其他旅游者相遇。这类避逅的方式既有互不知名的最短暂和最偶然的接触,也有情真意切的人际交往。其结果可能产生友谊,也可能发生冲突。如果旅游者大量来到,他们会为当地带来前所未有的收入增长,但他们也会表现出与当地居民所不同的行为方式。这可能会无意中加剧当地社会结构的变化。旅游者可能会成为犯罪行为的性品,或者可能自已做出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了解旅游者互相之间及其与当地居民和当地团体机构之间的社会相互作用,可有助于缓和潜在的冲突,也可增强我们对于社会行为及不同社会的结构和运转状况的理解。旅游也会造成许多经济问题。比如,个人和家庭根据自已的财力来做出度假的打算;而一个社区则要通过比较公共资金的不同用途,来衡量将更多资金用于旅游发展的价值;旅游经营商则要考愿扩大自已业务有何潜在风险和收益。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如何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做出这些决策的过程还要涉及个人的心理学问题或行业和政策决策等等。但无论如何这些决策都具有社会意义。(三)旅游作为一种地理现象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旅行是旅游的一个固有的、突出的特征。各种自然或人文景观,比如海滨的变幻不定的景象、古村落的优美环境、地平线上多姿多彩的城市轮廓以及宁静的山区景致,这些经常见诸各种宜传媒体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描述,都常常是从地理的角度出发的,由此也激发了人们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旅游的热情。从历史上看,地理学研究通过若干途径为旅游学做出贡责献。这种研究有助于确认和分析旅游功能区域的存在,也可将其进而作为划分或评价某个旅游协作组织的地理覆盖范围的基础。预测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流量同样是地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对旅游区域、度假区和旅游走廊进行形态学分析,在旅游规划当中也很重要。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地理学领域为从事旅游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用武之地(四)旅游作为一种财源许多地区对于本地旅游企业的发展很感兴趣,因为这个行业具有从其他地区吸引货市收入而又对环境产生最小影响的潜力。旅游业也可成为保护当地重要遗址、节庆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积极力量。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历史名城威廉斯堡从游客身上所获得的旅游收人,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为不断修整这座殖民时期的弗吉尼亚首府提供资助的责任:中国的一些著名历史文化遗址也同样由于它们同时是重要的旅游景观而使其本身的保护资金有了出处。当游客被当地社会的独有景观所吸引而前来游览时,无论
14基础旅游学(第四版)这些景观是属于环境方面、历史方面还是文化方面的,只要措施得当,都可借助旅游业来增进对它们自身的保护。不幸的是,在世界各地,当一些旅游目的地在成功地吸引旅游者来欣赏当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同时,也带来了破坏这种景观的种子。试想,对于一些只有儿干名永久居民的旅游地,如果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造访,就可能会很快将这里原先吸引旅游者的那些真正特性淹没掉。所以,如果一个旅游社区想要把旅游业作为一种财源,那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评价旅游业可能产生的收益和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只有综合环境效益、社会文化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的长远考虑,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业作为一种财源的作用。(五)旅游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对于在旅游领域从事工作的大多数人来说,旅游业是他们就业与收人的源泉。因此,这些人常常非常关注这样一些问题:(1)企业结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2)应付该行业固有的风险和不稳定性的各种策略的改进:(3)为市场推销活动提供理论基础:(4)如何管理雇员、培训新的工作人员和提高老雇员的业务水平。旅游业对于某些激烈的外部力量的影响而言是特别脆弱的。一个旅游目的地国如果存在政治不稳定和恐怖主义等问题,就会阻碍旅游者到该国的旅行;这同时也会为可替代该国的旅游目的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流行病、自然灾害、气候问题、货币汇率变化、新的税收立法规定或出入境手续的变化,都可能很快使互相竞争的各个旅游目的国之间的相对吸引力发生戏剧性变化。旅游经营者通常依赖个人的经验和与其他经营商的联系来了解、预计和应付这些问题。然而,只有当他们能够获得专业文献、参加专题讨论会或接触有关的专业咨询人员(不论民间的还是政府的)时,才有可能使其应付问题的机制得以改善。这类信息源的有效性取决于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实际储备程度。对于旅游经营商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既需要进行实用性旅游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性学术研究。(六)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旅游业(这里指广义的旅游业,有关定义见第三章)并不是许许多多各不相干的企业的集合,相反,它自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更确切地说,广义的旅游业是若干相关行业的集合体,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服务、各种吸引物和活动项目,以及零售经营活动等。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劳动密集性。因此,一定的资本投入水平在旅游业中所维持的就业机会要远比同样规模的资本投入在其他行业中所维持的就业机会多得多。旅游业也是地区间和国际现金流动的重要来源。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都鼓励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它能够带来新的财富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十分关注旅游业的社会和环境效应。要想使旅游业的整体收益最大而负面效应最小,各级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就要以实际研究为基础,这样才会使旅游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估计旅游业对各个地区的影响,指导人们如何在互相抵触的需求之间有效地
第一章导论15分配资源,就需要对旅游业开展研究。在许多地区旅游业固然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但这种潜力并非总是像那些热心支持者所希望的那样大。只有科学地对旅游开发活动的潜力进行评估,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的就业和收人自标。可以看出,斯蒂芬·史密斯对旅游研究内容的描述,从各个侧面释了旅游研究领域的宽泛性。同时,由于他与其他人一样未能抓住旅游现象的主要矛盾,而是对各个侧面给予同等的重要性,因此,也自然就削弱了他的观点的学科建构意义。从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不难看出,旅游学便是一门研究旅游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关系、内在矛盾及其相关影响的学科。第三节旅游学科的成熟度与学科体系旅游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其有限身份主要是借助于“旅游管理”这样一个学科自标中的大类来加以体现的。在1998年之前,我国的旅游专业学科目录中,只有“旅游经济”这个设在经济学门类当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属于贸易经济二级学科的一个三级学科,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都习惯于或赞同用旅游经济来取代旅游学。在1998年之后,旅游经济作为专业在国家教委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被勉强以二级学科身份予以保留,但专业名称改为“旅游管理”,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下面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目录调整中,旅游管理作为专业大类得以与工商管理并列于管理学门下,但其“管理学”色彩依然浓重,而“旅游学”色彩则仍付阙如。从这种变化的前后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旅游学自身的原因以及人们对这门学科性质认识深度的原因,旅游学在学科之林中始终都没有得到一个适当的地位。人们宁愿把旅游研究看作是经济或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也不愿意承认有一个客观的独立的“旅游”研究领域的存在。在笔者看来,只有在旅游管理类下边再增设“旅游学”专业,并相应调整国务院学位办主管的研究生专业目录,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比较根本的解决。然而,通观中国30多年来的旅游研究实践,审视国外旅游研究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承认,任何企图借助于原有的学科来引申或涵盖旅游研究的全部领域的努力都不会获得成功。“旅游经济”不能,“旅游管理”不能,“旅游文化”或“旅游地理”也同样不能。旅游研究典型地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就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孕育的土壤。只有“旅游学”这个似乎可以被重新界定的学科头衔,才能够全面地统辖旅游经济学、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生态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规划学、旅游史学和旅游营销学等各个交叉性分支学科。这也是旅游研究赋予旅游学的一个必然使命。我们理解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体系,必须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点上。①谢彦君:《旅游世界探源》,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13页
16基础旅游学(第四版)一、旅游学科成熟度对于旅游学的学科性质、特征和成熟度等问题,在20世纪末期的中国旅游学术界曾多有探讨。然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始终没有得到被普遍认可的答案。这可能也涉及人们对到底什么是学科(discipline)以及如何定义学科等方法论问题的认识问题。对于这种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即使在最古老的学科那单,人们也会见到对该学科性质的极其不同的表述。究其根源,在于人们定义学科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人指出,在定义学科方面,至少有四种不同的方式:用人们意欲研究的课题和研究领域:用人们所做工作的参与者及权限或习惯:用人们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模式:用人们的探究结果。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学科问题的研究也变得异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科的界定框架也很难建立起一致的标准不过,一般认为,作为学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专业的组织从事有关的研究工作:二是在学科研究中使用独特的语言系统:三是采取特殊的研究策略;四是要遵从特有的规则,这些规则具有潜在性、公共性、层次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的特征。换言之,“学科的特征在于它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反映在它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上”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旅游学学科,我们应该承认,旅游学学科至今还没有最终形成,仅仅处于多学科介入旅游研究并皇现向跨学科转向的阶段。也就是说,尽管自前旅游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条件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如研究组织和人员的规模),但最为关键的一些条件还没有成熟,作为旅游研究的独特语言系统(概念和范式)还远未达到丰富和规范,作为旅游学体系构架的方法论也远未形成,旅游研究中各抱地势、互不通连的研究倾向还相当明显,总之,旅游学没有实现真正的综合或有效的整合,而没有综合乃至于整合,对于旅游学而言,就不意味着一个成熟学科的形成,就不可能以一个独立学科的面貌出现。但是,人们对旅游研究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旅游学学科综合的迹象不能不说已经有所呈现。在20世纪末期,国外旅游学界曾试图用“旅游社会科学”(TourismSocialScience)实现对旅游研究的综合。尽管想用如此宽泛的学科边界反映旅游研究的学科性质多少有些投机的意味(因为“旅游社会科学”实在很难具有独立学科的含义),同时这个提法还会造成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关系上的矛盾,而在我国的专业规范中,这种提法恐怕更是难以找到栖身之地。伯是,“旅游社会科学”这个概念的提出确实“反映国外旅游学界对旅游现象的多元结构及旅游学作为一个学科具有的跨学科、多学科性质的确认”。“从跨学科、多学科性质来看,这个学科似乎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应有的形态、结构和特征”?①王德刚:《试论旅游学的学科性质》,《旅游学刊》,1998年第2期。②李光、任定成:《交叉科学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一55页。申葆嘉:《论旅游学科建设与高等旅游教育》,《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7年第8期
第一章导论174这里所使用的“跨学科”一词,是从英文inter-disciplinarity翻译过来的,带有交叉学科的含义。最初这个词只是在一般的字面意义上使用,随着研究的深人,它才开始逐渐具有较稳定的为天家所接受的科学意义。与这个词在使用上非常接近的另外两个词是“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it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ity)。尽管三者之间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还是坚持认为,多学科是低层次的、利用多门学科进行的相对独立的研究;跨学科是中等层次的、多学科间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超学科则是高层次的、不存在学科界限的统一研究。由此可见,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直至超学科,都是强调科学研究过程中学科间的协作,强调在解决问题时的各学科的相互补充作用。这既反映了科学研究的一种策略,同时,在旅游研究领域,又恰好反映了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现象的科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以及相关知识增长、积累的一种独特路径,反映了旅游研究历史的阶段性特点。进一步来说,旅游学的跨学科研究特征,不仅仅表现在旅游研究的历史进程当中,它实际上植根于旅游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这个根本点上。如果我们承认人生是包含着无限的复杂性一一包括内心世界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一的一个连续谱(successivespectrum)的话,那么,在这个谱上面截取的任何片段都可能具有同样的复杂性。各种研究与人生有关的问题的学问(笔者甚至认为所有的学科都是研究人生的或至少是为人生而服务的,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世间万物的各种努力及其成果的汇编)就由此决定了它们的复杂性,这单当然要包括那些研究与人生的某个特殊片段过程有关的问题的学问。旅游就是人生中的这样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阶段。由于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各个层次表现出来的特征(详见第二章),旅游注定是人生中一个有特殊意义和特殊形态的阶段。这个阶段所包含的内容之广,牵涉的关系之复杂,问题的性质之特殊,是决非一般性的和单一的学科可以研究和给予答案的。正是“由于旅游所包含的因素非常多样而复杂,单纯靠一种研究方法就不可能解决所有相关问题。旅游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对它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①。然而,在另一方面,任何学科在谋求自立过程中所具有或依赖的内在逻辑,都必然导致该学科最终将自身的概念、命题、理论和范式有机地、系统地建立在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域的基础上,从而形成整体自洽、具有独立特性的成熟学科,旅游学当然也不例外。一日旅游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那么,在这个阶段回顾旅游学科发展的历程,则可以清晰地看出,旅游学作为学科的历史发展全貌,是经历了自身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单一学科进入、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跨学科整合诸阶段,最终以一个成熟学科的面貌立足于学科之林,并不断地通过自身的知识溢出向与旅游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证明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所以,结合以上有关学科发展一般规律和旅游研究的特殊实践来看,不难得出这ClareA.Gunn.Aperspective onthepurposeand natureoftourism researchmethods,inTravel,tourism,andhospitalityresearch:Ahandbookformanagers andresearchers.J.R.BrentRitchieandCharlesR.GoeldnerEds,2ndedition,JohnWiley&Sons,Inc.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