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3以及汉泽克尔(W.Hunziker)与克拉普夫(K.Krapf)等人在旅游研究中分别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对今天的旅游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战以后,旅游研究的中心开始转向北美,并且在研究路径上表现出明显的多学科渗透的学术特点。在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学科如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学者们逐渐参与了对旅游现象的研究。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开始注意到旅游现象的复杂内涵,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学术研究票尚跨学科方法的一种观念折射。这种研究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后已经构成旅游研究的主流,并集中反映在对旅游影响(效应)的研究方面。到1991年,国际上最为著名和权威的旅游学术研究刊物《旅游研究年刊》(AnnalsofTourismResearch)在当年第一期刊出了题为“旅游社会科学”(TourismSocialScience)专辑,专辑中包括了经济学、人类学、生态学等10个学科分支,并着意体现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主题。此后也有学者以“旅游社会科学”为题撰写著作(如ChrisRyan在1992年出版《休闲旅游:一种社会科学视野》)。对此申先生的看法是:““旅游社会科学”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什么,现在还很难确切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即经过了几十年的曲折探索,旅游研究从当初单一的经济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它已经接近成熟了,虽然独立的旅游学科尚未完整地形成,但是方法论基础已经露出了它的萌芽,学科面貌已露端倪,旅游研究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笔者相信这种看法已经把握到了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时代脉搏综观国外旅游研究的历程,可以发现有这样三个特点:1.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这是旅游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演化特征。在旅游学的研究历史上,最初的切入点是运用统计方法所进行的比较直观的描述和考察。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和欧洲主要国家以及北美的美国,有的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有的正在形成和加强这个体系,中产阶层开始出现,并且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这个时期,蒸汽机的应用早已从工业延伸到交通业,火车和汽船已成为当时陆上和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而欧洲、北美诸国在食宿、观光服务方面的质量水平也有了百大的改进。以上这此因系使欧美两个地区之间的旅游流量迅速增加,游客在接待地逗留时间和支出水平都有大幅度增长,使旅游业开始成为人注自、容易赚钱的新兴行业。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旅游现象的研究。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这时的研究大都是从旅游者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知性的考察,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统计学方法,而这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主要体现在对旅游现象外部形式(比如空间运动特征和一般数量特征)及其直观的经济效应的认识。当然,也是在这种初步的研究中,开始埋下了人们对旅游现象内涵的某种定式化认识的种子。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意大利的学者如鲍迪奥、贝尼尼(R.Benini)和北美的一些学者所做的工作比较突出。①ChrisRyan.RecreationTourism:ASocial SciencePerspective.Routledge,1991
4基础旅游学(第四版)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直到60年代,旅游研究在十分功利性的观念指导下进行,因此表现出非常突出的依赖经济学方法的时代特征。尽管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出现了其他学科(如地理学、心理学等)的介人,但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相当有限,因此并未能够一改以单一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统治旅游研究的局面。这种状况的发生,也是有其社会背景的。在这40年当中,世界处在近代史上两次大规模战争的恢复阶段上,对于各国来说,经济发展的意义都无疑是非常重大的。人们在为外国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同时很快意识到,发展旅游活动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受这种功利性认识的支配,各国政府、企业界就特别关注于旅游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这种思想自然也影响到学术研究,基至使人们产生了旅游的内核具有经济属性这种在当时带有普遍性的认识。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在1927年出版的以《旅游经济讲义》为书名的专著中,集中地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活动的形态、结构和活动要素进行了析和论证,并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他的这种认识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发挥着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很少有人对发展旅游的意义主要在于促进旅游接待地的经济发展这一点表示怀疑。这样,旅游现象就被认为是一种旅游业的经营活动,旅游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这种思想几乎成了许多人审视旅游现象的一种定式,甚至影响着几代人对旅游现象性质的认识,极大地限制了旅游研究向纵深层次发展的可能。①但是,在这种潮流当中,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就在马里奥蒂发表他的著作后不久的儿年当中,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就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出版了《旅游总论》一书,系统地论证了旅游活动的发生、基础、性质和社会影响。在《旅游总论》一书中,葛留克斯曼把旅游活动定义为“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笔者怀疑他的这个定义是否是旅游研究对象的定义,因无法查对原文,暂且存疑于此)。他运用不同的方法考察旅游现象,得出了与马里奥蒂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研究旅游现象,就是研究旅游活动发生的基础、原因、运行机制以及这种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涉及非常广泛的范围和领域,因此需要从不同学科去研究而不只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不对,臭留克斯曼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形成影响,还招致一些人的批评。1942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与克拉普夫在《旅游总论概要》一书中,提出了与葛留克斯曼接近的学术观点。他们认为,旅游现象本质上是具有众多相互作用要素和方面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与国民保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社会中的各种要素和方面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旅游现象多方位、多层面结构的思想,并且认为需要通过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从这一点出发,他们还得出旅游现象不具有经济性质的结论,而认为其更接近于社会学的范畴。与葛留克斯曼的遭遇几乎相同,他们的观点在当时的西方学术界也未能形成应有的影响。④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旅游学刊》,1996年第1一5期
第一章导论54但是,这种情况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个时期开始直到现在,全球性的大众旅游广泛兴起,由此产生的对旅游接待地的影响也日益复杂化,这种影响在量上的积累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样,旅游研究就很自然地介人到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多学科共同研究旅游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局面。在这期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管理学、符号学、政治学、史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甚至一些概念,都能在旅游研究中找到用武之地,各个学科为旅游学科的发展建设都做出了自已的贡献,积累了丰硕的成果,旅游学实现其理论上的综合的曙光终于露出了端倪。然而,直到20世纪未,旅游学真正的综合并未实现。究其原因,除了根本上存在学科成果积累不足的原因外,还可能与西方国家旅游学术界多年来在研究实践方面存在研究的高度分散有关。英语国家的学者大都习惯于根据自已的学术兴趣选定研究课题,并根据自已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旅游现象的理解与认识从事研究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研究课题各不相同、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研究方法大相径庭、研究结果大异其趣的局面,使旅游研究陷入了一种众说纷绘、莫衷一是的境地,直接影响了旅游研究的发展和旅游学的形成。尽管各个领域的学者也偶尔通过学术团体进行交流和研讨,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不过,进人21世纪之后,一些西方学者开始认同旅游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呈现了二个跨学科面貌的基本判断(Jafari,2001;Jennings,2002)。2.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由于人们对旅游理论研究兴趣的遗乏,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使旅游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人们倾向于应用研究而比较不重视理论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就更少有涉足者了。这种状况不仅反映在英语国家出版的旅游研究刊物(如美国的《旅游研究年刊》、英国的《旅游管理》等)上,也反映在旅游研究的博士论文上。在各种旅游研究刊物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是各种案例(casestudy)研究,以及对各种相关学科成型理论的嫁接应用,却缺乏对旅游现象本身的深刻的理论思考,因此直到今日对旅游的本质以及特征等核心问题还不能达成共识。从申葆嘉先生对历年国外博士论文的检索结果来看,在1951年至1987年英语国家199篇与旅游题材有关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与基础理论有关的题材仅有9篇,占全部论文的4.52%,充分地反映了在旅游研究中广泛存在的应用导向的研究思路。这种状况恐怕是阻碍旅游学科发展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对这种现象深表忧虑。胡里奥·艾罗姆拜瑞(JulioArambermi)教授曾尖锐地批评了这种现象。他写道,理论探索上所“遭受的这种挫败,也许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研究人员远离理论研究而钟情于得心应手的案例研究的根源吧。案例研究,那可是好东西!对于始作者,他们难以被证伪。几乎没有人能有耐心或有资源或有能力去重复同样的研究,而且,即使他们这样做了,条件却不会完全①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旅游学刊》,1996年第1一5期
6基础旅游学(第四版)一样了。其次,在这儿分析一下这个案例的特征,在那儿分析一下那个案例的另外一些特征,并且也不理躲批评者的感受,这样,你就可以沉浸在一种幻想当中,以为你能够证明某个半截子假设!最后,案例研究减轻了需要去证明的负担。尽管不能完全使作者免于在某种既定的理论框架中解释事实之累,但他们总可以得到某种解脱。一句“事实就是这样,妈姆”便可以解除对所使用的假设予以解释的责任了。(至于理论研究,那)“不管我的事儿。去问那些玩弄阳春白雪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还有人类学家吧。”瞧,你是下里巴人,所以,你就可以扯个弥天大谎了!①3.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对国际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国内旅游的研究,对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发达国家旅游的研究。②世界旅游组织曾做过估计,国内旅游者人数与国际旅游者人数的比例已经达到10:1,国内旅游者支出与国际旅游者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7:1。与这个事实不相称的是,西方国家的旅游研究却一直将主要目光放在国际旅游上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国内旅游研究所遇到的方法论的问题,阻碍了对国内旅游的系统研究。仅就统计资料来看,可靠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国内旅游统计资料的获得就比国际旅游困难。其次,对于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人类学和社会学而言,国内旅游似乎比国际旅游更缺少吸引人的课题,因为国际旅游所展示的文化交流问题是这两个学科的热门研究话题。最后,不仅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动机的驱动而积极发展和研究人境国际旅游间题,就是发达国家的学者长期以来也往往喜欢以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发展作为研究课题,这种状况尤其表现在旅游效应研究领域。二、国内的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的旅游研究历史很短,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而端珊起步的。在短短的30多年当中,我国的旅游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描述到诠释再到阐释的过程,逐步积累了一些学术成果,当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积累,才为我们今天深入地探讨旅游学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理论建构的依据。回顾中国旅游研究的历程,应该结合中国旅游发展的实践历程来进行研究。因为中国的情况相当特殊,在中国的旅游研究起步的时候,既是中国旅游业产生与发展的源头时期,也是旅游教育创立和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旅游研究、旅游产业实践、旅游教育这三个领域,都几乎是同时开始其第路蓝缕的发展历程的。这种“三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使我们必须从旅游研究与旅游实践的关系、旅游研究与旅游教育的关系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的旅游研究进展中国的旅游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同时起步。在这期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北京旅游学院率先以独立的旅游院校的形JulioAramberri.TheShakyTheoretical FoundationsofTourismResearch,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Vol27,No.2,2002②RobertW.Wyllie.TourismandSociety:AguidetoProblems and Issues.VenturePublishing,Inc.,2002
第一章导论7A式开始了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同时,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和杭州天学等也陆续设立了旅游系(专业)。此后,受蓬勃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吸引和国家政策的鼓励,大量院校开始兴办旅游专业。这些专业依托于各院校原有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各有侧重,轰表烈烈地大办旅游教育。按照国家旅游后的统计,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在校生56.6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在校生49.72方人。这个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亦属少见。如果从整体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旅游教育的大国了。伴随着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其质量地从早期的草创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和丰富。以“旅游学”这门课程而论,在最初出版的著作中,包括主鸿滨、杨时进等人编写的《旅游概论》等几本教材,这些教材在框架上较多地受到伯卡特与梅特利克撰写的《旅游:过去、现在与未来(Tourism:PastPresentandFuture)的影响,内容上还比较粗糙。正如这此教材的名称所昭示的那样,当时人们还没有将旅游学这个概念提出来,因为人们清楚在那时提出建立“旅游学”这个学科还是相当不合时宜的,所以这儿本拓荒之作都谨慎地用“旅游概论”的字眼来统驭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这些教材在我国旅游教育领域发挥了奠基的作用,同时它们在内容、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所形成的模式也儿乎成为影响甚至制约我国旅游学学科发展方向的历史渊源。在此后陆续出版的一些旅游学著作中,有的仍以“旅游概论”(曾廷忠,1995;李光坚,1991)名之,有的则自觉或不自觉地称为“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王连义,1991:孙文昌,1992、1998;田里,1994;徐明、谢彦君,1995;谢彦君,1998;王鸿滨,1996;马勇,1998),有的甚至就叫做“旅游学”(邓观利,1994)。据陶卫宁(2006)检索华南师大图书馆藏书自录,按同一作者不重复计算,到2005年左右,旅游学概论教材已有22种之多,教师自费出版发行的数量则难以统计。在这些旅游学教材中,按照发行量统计,以李天元和王洪滨的教材影响最广。2但通观所有已经出版的这些著作,真正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地方很少,人们始终还没有摆脱既有框架的束缚。对此,师守祥(2008)的评价是:(1)行政主导致先天不足,教材学理性不强:(2)内容守旧,滞后于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研究进展:(3)科学性缺陷突出:(4)严谨性不够(诸如迷信国际组织、国外专家,数据来源不明、相互矛盾、时效性差,标注不规范等)。③这种情况的存在显示出旅游学教材更新还缺乏足够的自觉,在旅游学术界内部和外部都还没有展示出积极求变的压力和活力。从已经出版的这些旅游学教材来看,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主要建立在“三要素理论的基础上,从旅游业的角度而不是从旅游活动的角度构建学科内部的研究框架,D该书有中译本,译名为《西方旅游业》,张践等译,同济大学出版社。②陶卫宁:《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旅游学刊》,2006年第1期。③师守祥:《《旅游学》教材建设30年回顾与革新建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