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牡丹亭·游园》的研读,了解在“理”(封建礼教)与“情”的 冲突中,“情为何物,一往而深”的内涵,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至爱 2.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引发学生欣赏这一文化瑰宝的兴趣。 教学设想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不熟悉,缺乏欣赏的兴趣,本单元首先 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好奇心。在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以把 中国昆曲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之后,最好就直接播放昆曲《游 园惊梦》或白先勇策划、苏州昆曲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惊梦》。也可以 请一两位懂行的人与学生座谈,说说昆曲何以让他们着迷。 、在引导学生了解该剧的人文内涵时,可以把该剧同《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两者都是言“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展开的是“情”与“仇”(家族) 的冲突:而《牡丹亭》则是“情”与“理”的冲突。这个“理”是封建旧礼教之 “理”。“情”在与“理”的斗争中,突出地表现出了超越生死的顽强和坚韧。 三、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介绍一些中国戏曲在程式与行当方面的知识 这一方面,不宜脱离剧作本身做系统介绍,否则学生可能会觉得繁琐而枯燥。最 重要的介绍点应该是中国戏曲与中国抒情诗的关系,结合“游园”指出其中的抒 情诗成分及其为戏曲增添的动人光彩。课内关于“牡丹亭意象”的论述,可以作 为一个典型例子加以详尽解剖。 赏析举隅 、在《牡丹亭》产生的历史环境中了解剧作的意义。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 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年代。其时,东南半壁自明代中叶发展起 来的商品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颓。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振兴一时,很快又跌入低谷。 都市的出现和经济上的富裕造就了一批“富人”,过度的享乐欲望刺激了消费文 化的发展,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转向文化创造,戏曲空前繁荣。在这种形势下, 占据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越发显示出它“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作用。以王阳明 为代表的心学崛起,强调对心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肯定个人主体的意义,因而 引发了个人欲念与官方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冲突。对汤显祖有很深影响的泰州学派 是源于王学而又卓然独立的一个“异端”,其代表人物王艮主张“能否解决百姓 日用”为衡量“圣人之学”的标准。他还说,“立本”必先“安身”,而“安身
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牡丹亭·游园》的研读,了解在“理”(封建礼教)与“情”的 冲突中,“情为何物,一往而深”的内涵,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至爱。 2.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引发学生欣赏这一文化瑰宝的兴趣。 教学设想 一、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不熟悉,缺乏欣赏的兴趣,本单元首先 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好奇心。在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以把 中国昆曲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之后,最好就直接播放昆曲《游 园惊梦》或白先勇策划、苏州昆曲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惊梦》。也可以 请一两位懂行的人与学生座谈,说说昆曲何以让他们着迷。 二、在引导学生了解该剧的人文内涵时,可以把该剧同《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两者都是言“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展开的是“情”与“仇”(家族) 的冲突;而《牡丹亭》则是“情”与“理”的冲突。这个“理”是封建旧礼教之 “理”。“情”在与“理”的斗争中,突出地表现出了超越生死的顽强和坚韧。 三、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介绍一些中国戏曲在程式与行当方面的知识。 这一方面,不宜脱离剧作本身做系统介绍,否则学生可能会觉得繁琐而枯燥。最 重要的介绍点应该是中国戏曲与中国抒情诗的关系,结合“游园”指出其中的抒 情诗成分及其为戏曲增添的动人光彩。课内关于“牡丹亭意象”的论述,可以作 为一个典型例子加以详尽解剖。 赏析举隅 一、在《牡丹亭》产生的历史环境中了解剧作的意义。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 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年代。其时,东南半壁自明代中叶发展起 来的商品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颓。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振兴一时,很快又跌入低谷。 都市的出现和经济上的富裕造就了一批“富人”,过度的享乐欲望刺激了消费文 化的发展,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转向文化创造,戏曲空前繁荣。在这种形势下, 占据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越发显示出它“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作用。以王阳明 为代表的心学崛起,强调对心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肯定个人主体的意义,因而 引发了个人欲念与官方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冲突。对汤显祖有很深影响的泰州学派 是源于王学而又卓然独立的一个“异端”,其代表人物王艮主张“能否解决百姓 日用”为衡量“圣人之学”的标准。他还说,“立本”必先“安身”,而“安身
就是吃饱穿暖。李贽比王艮走得更远,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 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公然反对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出于自私的驱动。泰州学派的兴起,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市民 意识,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深受泰州学派影响的汤显祖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 社会的巨大变迁、理学与勃然兴起的个体意识的冲突,在戏剧舞台上展开了被压 抑的个体想像空间,他们的憧憬与挫折,艺术地显现出一种追求个体幸福“九死 而不悔”的奋斗精神。 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这种以情抗理的 精神,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原欲”的天然合理性来对抗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有 某种相似。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初期,原欲以赤裸裸的面貌出现,直到莎士比亚 时期,才升华为美的情感。而在以汤显祖为髙峰的中国明代戏曲中间,经过文人 的精心修饰,肉体享乐已经得到升华,带上了一种超越肉体、超越功利的哲理色 彩。正如汤显祖在谈到《牡丹亭》时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 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 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 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进。自非通人,恒以理相隔耳!第云理之所 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领会中国戏曲的抒情性特征。我们在观赏中国戏曲的时候,常常感到它 同西方戏剧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慢”。西方戏剧从古希腊时候起,就有 严格的时间限定。当时,要求一个下午要演出三部戏剧,每一部的时间不能超过 一个半小时。后来,虽然有所延长,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小时。在这个有限的时间 内,戏剧需要完成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的全过程,因此,就有了“紧张性”。“紧 张性”构成了西方戏剧的特点之一。中国的戏曲是市井生活的产物,起初只是 些抒情诗词的唱段,而后逐渐发展成故事的片断,尔后,由于文人的介入,故事 越加完整,抒情段落越加精致。在这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抒情段落始终占据着 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戏剧的总体布局、故事的起伏跌宕显得不那么重要。为 某些精彩的抒情唱段而牺牲剧情的紧张性,是中国戏曲中常有的事。因此,我们 在欣赏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时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西方戏剧的欣赏中,我们 要着重它的总体布局、情节和人物性格冲突;而在欣赏中国戏曲时,应该更重视 细部的精微赏析,特别是一些经典唱段,它们是中国戏曲的精华之所在。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中戏剧性比较强的一出戏。它有“爱得死去”“爱得 活来”和“爱的完成”三部分,勾勒出这部戏的大起大落。但是,把这个完整而 动人的故事从头到尾演完需要十个小时以上。白先勇策划的新版,也要演三个晚 上(每晚两个半小时左右)。对于现代人而言,要把它从头看到尾,是很困难的。 而且,由于时间的拉长,戏剧的进程就比较缓慢,缺少欣赏西方戏剧的那种紧张 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革命现代戏,大大压缩了演出时间,从而使紧张性大 为增加。但是,对于传统戏曲怎么办?设想把《牡丹亭》压缩到三小时以内,这 肯定是很不妙的。因为必须牺牲许多精彩的抒情唱段和舞蹈。至今还没有人敢于 做如此的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是否必须像西方戏剧那样把紧张性放在 第一位来考虑?中国戏曲经常以“折子戏”的形态演出。也就是说,如果你只看 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会因为情节的短缺而感到无法欣赏。原因就在于,它不以情 节的起伏取胜,而是以抒情性见长。对于中国戏曲的欣赏,总体结构和情节故事
就是吃饱穿暖。李贽比王艮走得更远,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 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公然反对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出于自私的驱动。泰州学派的兴起,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市民 意识,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深受泰州学派影响的汤显祖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 社会的巨大变迁、理学与勃然兴起的个体意识的冲突,在戏剧舞台上展开了被压 抑的个体想像空间,他们的憧憬与挫折,艺术地显现出一种追求个体幸福“九死 而不悔”的奋斗精神。 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这种以情抗理的 精神,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原欲”的天然合理性来对抗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有 某种相似。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初期,原欲以赤裸裸的面貌出现,直到莎士比亚 时期,才升华为美的情感。而在以汤显祖为高峰的中国明代戏曲中间,经过文人 的精心修饰,肉体享乐已经得到升华,带上了一种超越肉体、超越功利的哲理色 彩。正如汤显祖在谈到《牡丹亭》时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 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 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 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进。自非通人,恒以理相隔耳!第云理之所 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二、领会中国戏曲的抒情性特征。我们在观赏中国戏曲的时候,常常感到它 同西方戏剧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慢”。西方戏剧从古希腊时候起,就有 严格的时间限定。当时,要求一个下午要演出三部戏剧,每一部的时间不能超过 一个半小时。后来,虽然有所延长,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小时。在这个有限的时间 内,戏剧需要完成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的全过程,因此,就有了“紧张性”。“紧 张性”构成了西方戏剧的特点之一。中国的戏曲是市井生活的产物,起初只是一 些抒情诗词的唱段,而后逐渐发展成故事的片断,尔后,由于文人的介入,故事 越加完整,抒情段落越加精致。在这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抒情段落始终占据着 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戏剧的总体布局、故事的起伏跌宕显得不那么重要。为 某些精彩的抒情唱段而牺牲剧情的紧张性,是中国戏曲中常有的事。因此,我们 在欣赏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时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西方戏剧的欣赏中,我们 要着重它的总体布局、情节和人物性格冲突;而在欣赏中国戏曲时,应该更重视 细部的精微赏析,特别是一些经典唱段,它们是中国戏曲的精华之所在。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中戏剧性比较强的一出戏。它有“爱得死去”“爱得 活来”和“爱的完成”三部分,勾勒出这部戏的大起大落。但是,把这个完整而 动人的故事从头到尾演完需要十个小时以上。白先勇策划的新版,也要演三个晚 上(每晚两个半小时左右)。对于现代人而言,要把它从头看到尾,是很困难的。 而且,由于时间的拉长,戏剧的进程就比较缓慢,缺少欣赏西方戏剧的那种紧张 性。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革命现代戏,大大压缩了演出时间,从而使紧张性大 为增加。但是,对于传统戏曲怎么办?设想把《牡丹亭》压缩到三小时以内,这 肯定是很不妙的。因为必须牺牲许多精彩的抒情唱段和舞蹈。至今还没有人敢于 做如此的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是否必须像西方戏剧那样把紧张性放在 第一位来考虑?中国戏曲经常以“折子戏”的形态演出。也就是说,如果你只看 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会因为情节的短缺而感到无法欣赏。原因就在于,它不以情 节的起伏取胜,而是以抒情性见长。对于中国戏曲的欣赏,总体结构和情节故事
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整体语境中的细部结构、语言、音乐和动作等等。 这是中国传统戏曲欣赏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细读法”。所谓“细读法”并不是沉湎于个别细节,而 是通过总体与局部、背景与细节的反复循环,寻找细部的多种意义。 三、体味中国戏曲中抒情段落的“意境”。王国维先生说:“元曲最佳之处, 不在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宋 元戏曲史》)西方戏剧基于主客二分的哲学理念,在抒情的部分往往是直抒胸臆, 用喻讲究间离效果和戏剧性张力:而中国文化传统较为强调天人合一,影响到诗 歌和戏剧的抒情部分,比较重视创造物我两通的艺术化境,“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春闺幽怨,都是在赏花过程中,与感叹花的命 运渗透在一起。牡丹、芍药、梅花与青春少女的情怀交融无间,构成脍炙人口的 “牡丹亭意象”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对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月夜幽会》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游 园》,想一想,“月夜”和“春花”在表现人间情爱方面各起了什么作用? 月夜与春花,作为两部戏里情境的构成部分,对剧情都起到了强有力的烘托 作用,它们都令人联想到剧中所要表现的那种美好的爱情。但是又有所不同: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者仿佛并不重视月亮作为纯洁少女的情感的意象作用 他为了突出戏中主人公的主体意识,有意识地表现罗密欧或朱丽叶同“月亮”的 间离,甚至用贬低月亮这一意象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美好情怀(例如朱丽叶阻 止罗密欧向月亮起誓:“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那么我指 着什么起誓呢?”“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的优美的自身起 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在这个例子中,朱丽叶把月 亮同罗密欧的身体对立起来,而强调她更相信罗密欧的身体。这是西方把自然与 人看作二元对立的观念的一种美学表现。而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天人合一的,情与 景的交融无间,在《牡丹亭》中表现得十分出色。这是两部戏剧的区别点之一
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整体语境中的细部结构、语言、音乐和动作等等。 这是中国传统戏曲欣赏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细读法”。所谓“细读法”并不是沉湎于个别细节,而 是通过总体与局部、背景与细节的反复循环,寻找细部的多种意义。 三、体味中国戏曲中抒情段落的“意境”。王国维先生说:“元曲最佳之处, 不在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宋 元戏曲史》)西方戏剧基于主客二分的哲学理念,在抒情的部分往往是直抒胸臆, 用喻讲究间离效果和戏剧性张力;而中国文化传统较为强调天人合一,影响到诗 歌和戏剧的抒情部分,比较重视创造物我两通的艺术化境,“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春闺幽怨,都是在赏花过程中,与感叹花的命 运渗透在一起。牡丹、芍药、梅花与青春少女的情怀交融无间,构成脍炙人口的 “牡丹亭意象”。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对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月夜幽会》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游 园》,想一想,“月夜”和“春花”在表现人间情爱方面各起了什么作用? 月夜与春花,作为两部戏里情境的构成部分,对剧情都起到了强有力的烘托 作用,它们都令人联想到剧中所要表现的那种美好的爱情。但是又有所不同: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者仿佛并不重视月亮作为纯洁少女的情感的意象作用, 他为了突出戏中主人公的主体意识,有意识地表现罗密欧或朱丽叶同“月亮”的 间离,甚至用贬低月亮这一意象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美好情怀(例如朱丽叶阻 止罗密欧向月亮起誓:“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那么我指 着什么起誓呢?”“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的优美的自身起 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在这个例子中,朱丽叶把月 亮同罗密欧的身体对立起来,而强调她更相信罗密欧的身体。这是西方把自然与 人看作二元对立的观念的一种美学表现。而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天人合一的,情与 景的交融无间,在《牡丹亭》中表现得十分出色。这是两部戏剧的区别点之一
当代昆曲艺术家曾多次出演《牧丹亭》,他们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 与本剧相映成辉,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有条件的话不妨找一些磁带、光盘来 欣赏,体会其中的美 答案略。 三、以《牡丹亭》为例,并査找有关资料,说说“生、旦、净、末、丑”各 行的区别及其所饰演的人物的主要特征 关于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解释,可以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 卷。这个题目容易陷入繁琐。对于完全不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同学来说,难度较 大。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结合杜丽娘和柳梦梅只讨论一下“旦”和“生”中的“闺 门旦”和“巾生”的特点。 四、你知道中国的昆曲为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 化遗产”吗?尝试课后搜集昆曲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作报告 或组织讨论。 关于昆曲的起源和发展的一般性资料,在有关中国戏曲史的著述中都可以查 到。建议使用白先勇策划的《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 关于昆曲何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书也有 一些说明。 参考资料 《牡丹亭》文献选录 牡丹亭题词 (明)陈继儒 吾朝杨用修长于论词,而不娴于造曲。徐文长《四声猿》能排突元人,长于 北而又不长于南。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 丹亭》,则翻空转换极矣。一经王山阴批评,拨动髑髅之根尘,提出傀儡之啼哭
二、当代昆曲艺术家曾多次出演《牧丹亭》,他们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 与本剧相映成辉,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有条件的话不妨找一些磁带、光盘来 欣赏,体会其中的美。 答案略。 三、以《牡丹亭》为例,并查找有关资料,说说“生、旦、净、末、丑”各 行的区别及其所饰演的人物的主要特征。 关于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解释,可以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 卷。这个题目容易陷入繁琐。对于完全不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同学来说,难度较 大。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结合杜丽娘和柳梦梅只讨论一下“旦”和“生”中的“闺 门旦”和“巾生”的特点。 四、你知道中国的昆曲为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 化遗产”吗?尝试课后搜集昆曲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作报告 或组织讨论。 关于昆曲的起源和发展的一般性资料,在有关中国戏曲史的著述中都可以查 到。建议使用白先勇策划的《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 关于昆曲何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书也有 一些说明。 参考资料 一、《牡丹亭》文献选录 牡丹亭题词 (明)陈继儒 吾朝杨用修长于论词,而不娴于造曲。徐文长《四声猿》能排突元人,长于 北而又不长于南。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 丹亭》,则翻空转换极矣。一经王山阴批评,拨动髑髅之根尘,提出傀儡之啼哭
关汉卿、高则诚曾遇如此知音否?张新建相国尝语汤临川云:“以君之辩才,握 尘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关、闽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 衿所笑!”临川曰:“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 张公无以应。 夫乾坤首载乎《易》,郑卫不删于《诗》,非情也乎哉!不若临川老人括男 女之思而托之于梦。梦觉索梦,梦不可得,则至人与愚人同矣;情觉索情,情不 可得,则太上与吾辈同矣。化梦还觉,化情归性,虽善谈名理者,其孰能与于斯! 张长公、次公曰:“善。不作此观,大丈夫七尺腰领,毕竟罨杀五欲瓷中。”临 有灵,未免叫屈 《晚香堂小品》卷二十二 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 (明)王思任 火可画,风不可描;冰可镂,空不可斡。盖神君气母,别有追似之手,庸工 不与耳。古今高才,莫高于《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次则五 经递广之,此外能言其所像人亦不多。左丘明、宋玉、蒙庄、司马子长、陶渊明 老杜、大苏、罗贯中、王实甫,我明王元美、徐文长、汤若士而已。若士时文既 绝,古文、词、诗歌、尺牍,玄贵浩鲜,妙处伙颐。然禀胎江右,开乳六朝,赪 槽粉肉,响屎板袍之意,时或有之。至其传奇灵洞,散活尖酸,史因子用,元以 古行,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即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栗;而安顿出字,亦自确妙不易。其款置数人, 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 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 牢也,无不从筋节穷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 月可沈,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 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柳生见鬼见神,痛叫顽纸:满心满意,只要插花。老夫 人眢是血描,肠邻断草:拾得珠还,蔗不陪檗。杜安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 味做官,半言难入。陈教授满口塾书,一身襪气:小要便益,大经险怪。春香眨 眼即知,锥心必尽:亦文亦史,亦败亦成。如此等人,皆若士玄空中增减圬塑 而以毫风吹气生活之者也。然此犹若士之形似也。而其立言神指:《邯郸》,仙 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 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矣。况其感应 相与,得《易》之咸;从一而终,得《易》之恒。则不第情之深,而又为情之至 正者。今有形一接,而即殉夫以死,骨香名永,用表千秋,安在其无知之性不本 于一时之情也?则杜丽娘之情,正所同也,而深所独也,宜乎若士有取尔也!至 其文冶丹融,词珠露合,古今雅俗,泚笔皆佳。沛公殆天授,非人力乎!若夫绰 影布桥,食肉带刺,冷哨打世,边鼓挝人,不疼不养处,皆文人空四海、坟五岳, 习气所在,不足为若士病也。往见吾乡文长批其卷首曰:“此牛有万夫之禀。” 虽为妒语,大觉心。而若士曾语卢氏。李恒峤云:“《四声猿》乃词场飞将,辄
关汉卿、高则诚曾遇如此知音否?张新建相国尝语汤临川云:“以君之辩才,握 尘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关、闽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 衿所笑!”临川曰:“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 张公无以应。 夫乾坤首载乎《易》,郑卫不删于《诗》,非情也乎哉!不若临川老人括男 女之思而托之于梦。梦觉索梦,梦不可得,则至人与愚人同矣;情觉索情,情不 可得,则太上与吾辈同矣。化梦还觉,化情归性,虽善谈名理者,其孰能与于斯! 张长公、次公曰:“善。不作此观,大丈夫七尺腰领,毕竟罨杀五欲瓷中。”临 川有灵,未免叫屈。 《晚香堂小品》卷二十二 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 (明)王思任 火可画,风不可描;冰可镂,空不可斡。盖神君气母,别有追似之手,庸工 不与耳。古今高才,莫高于《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次则五 经递广之,此外能言其所像人亦不多。左丘明、宋玉、蒙庄、司马子长、陶渊明、 老杜、大苏、罗贯中、王实甫,我明王元美、徐文长、汤若士而已。若士时文既 绝,古文、词、诗歌、尺牍,玄贵浩鲜,妙处伙颐。然禀胎江右,开乳六朝,赪 槽粉肉,响屟板袍之意,时或有之。至其传奇灵洞,散活尖酸,史因子用,元以 古行,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即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栗;而安顿出字,亦自确妙不易。其款置数人, 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 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 牢也,无不从筋节穷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 月可沈,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 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柳生见鬼见神,痛叫顽纸;满心满意,只要插花。老夫 人眢是血描,肠邻断草;拾得珠还,蔗不陪檗。杜安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 味做官,半言难入。陈教授满口塾书,一身襶气;小要便益,大经险怪。春香眨 眼即知,锥心必尽;亦文亦史,亦败亦成。如此等人,皆若士玄空中增减圬塑, 而以毫风吹气生活之者也。然此犹若士之形似也。而其立言神指:《邯郸》,仙 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 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矣。况其感应 相与,得《易》之咸;从一而终,得《易》之恒。则不第情之深,而又为情之至 正者。今有形一接,而即殉夫以死,骨香名永,用表千秋,安在其无知之性不本 于一时之情也?则杜丽娘之情,正所同也,而深所独也,宜乎若士有取尔也!至 其文冶丹融,词珠露合,古今雅俗,泚笔皆佳。沛公殆天授,非人力乎!若夫绰 影布桥,食肉带刺,冷哨打世,边鼓挝人,不疼不养处,皆文人空四海、坟五岳, 习气所在,不足为若士病也。往见吾乡文长批其卷首曰:“此牛有万夫之禀。” 虽为妒语,大觉心。而若士曾语卢氏。李恒峤云:“《四声猿》乃词场飞将,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