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与《牡丹亭》 作者简介 二、《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牡丹亭》的结构 四、《牡丹亭》的主题 五、《牡丹亭》的人物 六、《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后限 米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 作者简介 二、《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三、《牡丹亭》的结构 四、《牡丹亭》的主题 五、《牡丹亭》的人物 六、《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局限
汤显祖简介 所处时代背景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儿人,-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 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表现在阜帝、朝 中边类 在社会思想上明王朝为了巩固其转建统治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 解程集学的制人精逐形成天 严重地束缚了人 思想。同 出现及理 便理学受到 明代中期,出 人生经历:仕途坎坷 图转昆柔看门地梦年学单就花¥美兰 贤书,走 中屡考息 败,他先后四次赴京会试均未中进士受挫十载,直到万历于年 583)才 六年 598)长期屈沉下僚的汤显祖毅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 子百感交集 创作了《牡丹亭 598 南柯记 00 1601 连向以前所写的《紫钗记》 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弁枉剧作中完鑫展示 德内 三、至情论 影响其思想的手个入罗汝芳、李贽达观和尚 至情论三个表现方面
汤显祖简介 一、所处时代背景 •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 时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表现在皇帝、朝 中、边关) • 在社会思想上,明王朝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 统思想,并以理学取士。然而,理学发展到这个时期已日趋教条、僵 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同时,社会上假道学家的出现及理学 崇尚务虚,鄙视务实的特质使理学受到怀疑。于是到明代中期, 出现 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人们逐渐形成新的观念。 二、人生经历:仕途坎坷 • 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他聪慧好学,从小就希望通过读圣贤书,走 科举之路光宗耀祖,但是在21岁中了举人后,他在进士科考中屡考虑 败,他先后四次赴京会试均未中进士,受挫十载,直到万历十一年 (1583)才以第三甲第211位的排名中了进士。万历二十六年 (1598)长期屈沉下僚的汤显祖毅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 于百感交集之中,创作了《牡丹亭》(15 98)、《南柯记》 (1600)、《邯郸记》(1601),连同以前所写的《紫钗记》在内, 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并在剧作中完整展示了他的 “至情”论。 三、至情论 • 影响其思想的三个人:罗汝芳、李贽、达观和尚 至情论三个表现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 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的进程。而且万 物之情,各有其志,各有其秉性和追求。“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 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 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 ·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 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 至也。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戏剧表 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 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 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 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 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人间。 米
•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 , “人生而有情” , “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的进程。而且万 物之情,各有其志,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 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 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 • 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牡丹亭》便是至 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 至也。 ” •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戏剧表 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 ,使得 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 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 “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 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 。人们最终在至 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人间
《牡丹亭》故事来源 故事来源 据汤显祖自己说,《牡丹亭》一剧“传太守事者,仿佛 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 之”。但其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幕色还魂》话本。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 戏剧框架。汤显祖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 份,就连科考的盘缠都要他人资助。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既 属同级,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 女婿则比登天还难。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阵营十分单薄, 剧本则增添了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 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 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岀一幕幕如诗如画的抒 情场面。 米
《牡丹亭》故事来源 故事来源 •据汤显祖自己说,《牡丹亭》一剧“传太守事者,仿佛 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 之” 。但其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幕色还魂》话本。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 戏剧框架。汤显祖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 份,就连科考的盘缠都要他人资助。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既 属同级,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 女婿则比登天还难。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阵营十分单薄, 剧本则增添了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 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 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幕幕如诗如画的抒 情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