硏究内容:研究西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建筑绿色营建经验 的科学化与技术化方法;研究富含西部地域建筑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绿色性标优异的科学机理和营建方式,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设计 方法和技术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硏究适宜西部极端恶 劣气候区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部品、构件以及传承地域建筑文脉的 空间句法与建构技术。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桉标:建立具有西附特色、基于文脉传承的地域绿色建筑技 术体系和设计营建模式;编袆相关设计导则和建图集不少于4套 在西北西南等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色鮮明的地区开展工程示范不少 于3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匕《民用建筑能耗标ⅶ隹》同气候区同类建筑 能耗的目标值降低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1.4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 硏究內容: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富含地域建錟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在材料与构造、形体与空间等方面的绿色营造经验,将其科学化与技 术化并融入现代绿色建筑的模式建构和设计方法之中;硏究经济发达
— 6 — 研究内容:研究西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建筑绿色营建经验 的科学化与技术化方法;研究富含西部地域建筑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绿色性能指标优异的科学机理和营建方式,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设计 方法和技术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适宜西部极端恶 劣气候区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部品、构件以及传承地域建筑文脉的 空间句法与建构技术。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西部特色、基于文脉传承的地域绿色建筑技 术体系和设计营建模式;编制相关设计导则和建筑图集不少于 4 套; 在西北、西南等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开展工程示范不少 于 3 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 能耗的目标值降低 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 10%。 1.4 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富含地域建筑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在材料与构造、形体与空间等方面的绿色营造经验,将其科学化与技 术化并融入现代绿色建筑的模式建构和设计方法之中;研究经济发达
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新型绿色建筑枺料、部品、构件、空间句法 与营建技术体系;研究富含建筑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开展 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经济发达地区传承建筑文脉的现代绿色建筑设计 新方法、营建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相关设计导则和建筑图集不 少于4套;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完成富含中华文化 特色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 能耗标隹》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袆的目标值降低10%,可再循环枺料 使用率超过10%。 2.建筑节能与室內环境保障 2.1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链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我国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发展水平的近 零能耗建筑定义及技术指标体系;研究相应技术标ⅶ隹和规范化的设计 方法及工具,标ⅶ准化施工工艺方法及质量控制技术;硏究近零能耗 建筑性能检测及评价技术;硏发近零能耗建筑墙体保温系统和门窗等 7
— 7 — 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部品、构件、空间句法 与营建技术体系;研究富含建筑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开展 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经济发达地区传承建筑文脉的现代绿色建筑设计 新方法、营建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相关设计导则和建筑图集不 少于 4 套;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完成富含中华文化 特色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 3 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 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目标值降低 10%,可再循环材料 使用率超过 10%。 2. 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 2.1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我国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发展水平的近 零能耗建筑定义及技术指标体系;研究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的设计 方法及工具,标准化施工工艺、方法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近零能耗 建筑性能检测及评价技术;研发近零能耗建筑墙体保温系统和门窗等
建筑关键部品,以及热交换、通风等关键产品;硏发基于用户端需求 的高儀效主动式技术、精准控空制和调试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原和蓄能 技术在近零耒耗建筑耦合应用关键技术。 考核搢标:建ⅵ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体系及设计、检测与评估 方法;开发近零建筑设计评价工具;制修订近零能靺建筑技术国 家标准;研制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高性能系统及产品不少于8项。 完成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 8项,示范工程建筑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严寒、寒冷地区居住 建筑实际供暖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准中目标值低50%以上夏热冬 冷地区居住建筑全年通风供冷供暖电耗≤15kWhm·a,公共建筑实 际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ⅶ隹目标值低50%以上并提交技术经济分析 报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2.2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空制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硏究内容:硏究我国城市建筑室内主要污染物淸单及其暴露、致 病机理和健康风险;研究建筑室内不同污染物化学污染、颗粒物、臭
— 8 — 建筑关键部品,以及热交换、通风等关键产品;研发基于用户端需求 的高能效主动式技术、精准控制和调试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和蓄能 技术在近零能耗建筑耦合应用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体系及设计、检测与评估 方法;开发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评价工具;制修订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国 家标准;研制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高性能系统及产品不少于 8 项。 完成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 8 项,示范工程建筑面积不低于 10 万平方米,严寒、寒冷地区居住 建筑实际供暖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准中目标值低 50%以上,夏热冬 冷地区居住建筑全年通风供冷供暖电耗≤ 15kWh/㎡·a,公共建筑实 际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准目标值低 50%以上,并提交技术经济分析 报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10 项。 2.2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城市建筑室内主要污染物清单及其暴露、致 病机理和健康风险;研究建筑室内不同污染物(化学污染、颗粒物、臭
氧和微生物等)及其复合污染的控袆机理及控袆放果的科学评价方法; 研究建筑室內空气质量设计、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建筑工程用室 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应用成套技术;开发高净效率、低运行能耗空 气净化装置;建立建筑运苢中空气质量、热环境能耗协调优化控制 方法及运苢策略;硏究我国建室內空气质量标往体系及工程控制关 键标准和规范。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桉糯:制定我国建筑室內空气污染物健康风险序列谱;揭示 实际建筑环境中多类型、多组分污染物高效协同控袆枕理,发展符合 我国国凊的室內空气质量控制果科学评价方法;完成建筑室內空气 质量设计、监测、控制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不少于6项,申请/获 得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实现低阻高姹空气净化产品的产业化,其 PM25空气净争化效高于8m3/(Wh),且无二次污染,形成批量化生 产能力;完善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我国室内空气 质量工程控制关键标准不少于5项(送审稿/报批稿);完成住宅、办 公建筑幼儿园、校舍等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示范项目不少于10项(涵 盖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等地区),验收阶段甲醛浓度低于
— 9 — 氧和微生物等)及其复合污染的控制机理及控制效果的科学评价方法; 研究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设计、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建筑工程用室 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应用成套技术;开发高净化效率、低运行能耗空 气净化装置;建立建筑运营中空气质量、热环境、能耗协调优化控制 方法及运营策略;研究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及工程控制关 键标准和规范。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制定我国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健康风险序列谱;揭示 实际建筑环境中多类型、多组分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机理,发展符合 我国国情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效果科学评价方法;完成建筑室内空气 质量设计、监测、控制、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不少于 6 项,申请/获 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8 项;实现低阻高效空气净化产品的产业化,其 PM2.5 空气净化能效高于 8m3/(W·h),且无二次污染,形成批量化生 产能力;完善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我国室内空气 质量工程控制关键标准不少于 5 项(送审稿/报批稿);完成住宅、办 公建筑、幼儿园、校舍等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示范项目不少于 10 项(涵 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等地区),验收阶段甲醛浓度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