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7届高中毕业年级考前预测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 初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昧,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 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 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 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 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 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 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 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 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 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 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 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 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髙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 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无 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 亏玉位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 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 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 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 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 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 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 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 “风雨”的怅惘。“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可 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日王侯园圃, 今日荆榛狐兔”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 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 痛 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 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 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 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 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1.下列关丁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南省 2017 届高中毕业年级考前预测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 初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昧,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 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 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 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 ——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 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 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 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 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 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 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 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 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 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无 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 亏玉位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 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 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 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 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 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 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 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 “风雨”的怅惘。“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可 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旧日王侯园圃, 今日荆榛狐兔”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 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 痛。 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 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 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 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 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1.下列关丁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 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会等活动都是当时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的明证 B.统治者喜爱牡丹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底百姓共 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以显示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 C.园艺工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热衷于培植花形巨大、花色 艳丽的奇特品种,这使得牡丹品种迅速丰富,客观上促进了唐代牡丹玩赏之风的 兴盛 D.伴随着牡丹玩赏之风的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从盛 唐到南宋,不少诗人都有吟咏牡丹的佳作传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主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牡丹 本身来“颂美”“颂圣”;一类是以牡丹为触媒,反映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 情绪、情感和心理。 从那些批判现实色彩浓厚的牡丹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一掷千金 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也可以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幸。 C.以颂美为主题的牡丹诗词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的描摹赞美, 种是借题发挥、歌功颂德,前者要比后者丰富深刻得多。 D.北宋灭亡后,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所 以他们的牡丹诗词常常借牡丹来追忆往昔繁华,抒写亡国之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诗同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主题的嬗变,为 我们探究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提供了一个视角。 B.咏物诗常通过所咏之物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唐宋牡丹诗词也不例 外,其中有些就是借牡丹来感慨人生失意、国家兴亡的 C.诗词与诗人的生存境遇、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盛衰兴亡都有着密切的关 系,因此唐宋牡丹诗词主题不同、风格迥异 D.牡丹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百年 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下雨天,真好 琦君 你喜欢下雨吗?一一喜欢,但别下得太久,像黄梅天,闷得叫人喘不过气 来 我却不然。雨下十天、半月,屋子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 冒着湿气,我也不抱怨。我爱雨,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 的世界很远很远,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 起来,绕在手腕上 今天一清早,掀开帘子看看,啊,真好,又是个下雨天。 守着窗儿,让我慢慢儿回味吧。那时我才六岁呢,睡在母亲暖和的臂弯里, 天亮了,听到哗哗的雨声,我就放心了。因为下雨,母亲不用老早起来。我舍不 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着要她讲故事。母亲闭着眼,给我讲雨天的故事
A.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 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会等活动都是当时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的明证。 B.统治者喜爱牡丹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 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以显示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 C.园艺工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热衷于培植花形巨大、花色 艳丽的奇特品种,这使得牡丹品种迅速丰富,客观上促进了唐代牡丹玩赏之风的 兴盛。 D.伴随着牡丹玩赏之风的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从盛 唐到南宋,不少诗人都有吟咏牡丹的佳作传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主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牡丹 本身来“颂美”“颂圣”;一类是以牡丹为触媒,反映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 情绪、情感和心理。 B.从那些批判现实色彩浓厚的牡丹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一掷千金 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也可以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幸。 C.以颂美为主题的牡丹诗词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的描摹赞美,一 种是借题发挥、歌功颂德,前者要比后者丰富深刻得多。 D.北宋灭亡后,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所 以他们的牡丹诗词常常借牡丹来追忆往昔繁华,抒写亡国之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诗同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主题的嬗变,为 我们探究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提供了一个视角。 B.咏物诗常通过所咏之物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唐宋牡丹诗词也不例 外,其中有些就是借牡丹来感慨人生失意、国家兴亡的。 C.诗词与诗人的生存境遇、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盛衰兴亡都有着密切的关 系,因此唐宋牡丹诗词主题不同、风格迥异。 D.牡丹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百年 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下雨天,真好 琦君 你喜欢下雨吗?——喜欢,但别下得太久,像黄梅天,闷得叫人喘不过气 来。 我却不然。雨下十天、半月,屋子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 冒着湿气,我也不抱怨。我爱雨,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 的世界很远很远,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 起来,绕在手腕上。 今天一清早,掀开帘子看看,啊,真好,又是个下雨天。 守着窗儿,让我慢慢儿回味吧。那时我才六岁呢,睡在母亲暖和的臂弯里, 天亮了,听到哗哗的雨声,我就放心了。因为下雨,母亲不用老早起来。我舍不 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着要她讲故事。母亲闭着眼,给我讲雨天的故事
雨下得愈大愈好。起床后,我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烂泥地里踩水, 吱嗒吱嗒地响,直到老师来了才被捉进书房。可是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晩,他有脚 气病,像大黄瓜似的肿腿,走路不方便。我巴不得他摔个大筋斗掉在水田里,就 不会来逼我认方块字了。老师喊我去习大字,阿荣伯就会去告诉他:“小春肚子 痛,喝了茶睡觉了。”老师不会撑着伞来找我的,我就这么一整天逃学。下雨天 真好,大人们个个疼我。 潮湿的下雨天,是打麻线的好天气,母亲双手熟练地搓着细细的麻丝,雨 也跟着下得更大了。五叔婆和我帮着剪线头,她是老花眼,母亲是近视眼,只有 我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最管事。为了帮忙,我又可以不写大字。懒惰的四姑一点忙 不帮,只伏在茶几上,唏呼唏呼抽着鼻子,给姑丈写情书。我瞄到了两句:“下 雨天讨厌死了,我的伤风老不好。” 五月黄梅天,到处黏塌塌的,母亲走进走出地抱怨,父亲却端着宜兴茶壶, 坐在廊下赏雨。父亲用旱烟管点着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 兰抢着开,木樨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树叶上 的水珠都是香的,洒了我满头满身 八九月台风季节,雨水最多,我真开心。因为可以套上阿荣伯的大钉鞋, 到河边去看涨大水。母亲皱紧了眉头对着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发愁,几天不晒 就要发霉的呀,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曲。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曲一粒粒拣 出来。这工作好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曲会愈来愈多,我就可以 天天滚在谷子里拣曲,不再读书了。从院子的矮墙头望出去,一片迷蒙,看样子 且不会晴呢。母亲愈加发愁,我却愈加高兴了。 到杭州念中学了,下雨天可以不在大操场上体育课,改在健身房玩球。同 学们起劲地打球,我撑把伞悄悄地溜到健身房后面,隐蔽,清静。我站在法国梧 桐树下,叶子尖滴下的水珠,落在伞背上,我心里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我想念 远在故乡的母亲。下雨天,我格外想她,雨给我一份靠近母亲的感觉。 星期天下雨真好。一打上牌,父亲就不再管我了。我可以溜出去看电影, 邀同学到家里,爬上三层楼“造反”,进储藏室偷吃金丝蜜枣和巧克力糖。晚上 我可以丢开功课,一心一意看《红楼梦》,父亲不会衔着旱烟管进来逼我背《古 文观止》。稀里哗啦的洗牌声,夹在洋洋洒洒的雨声里,给我一万分的安全感。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一直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那 一年回到故乡,一坐在父亲的书斋中,从书橱里抽一本白香山诗,学着父亲的音 调放声吟诵,父亲的音容,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记得我曾打着手电筒,穿 过黑黑的长廊,去给父亲温药。他提高声音吟诗,使我一路听着他的声音,不会 感到冷清。可是他的病一天天沉重了,在浙沥的雨中,他吟诗的声音愈来愈低, 我终于听不见了 杭州的西子湖,风雨阴晴,风光不同。雨中徘徊湖畔,凝望着湖面上低斜 的梅花,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的人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 “一生知已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雨中游人稀少,静谧的 湖山,都由爱雨的人管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湖水湖风,寒 意袭人。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默相对。于是笛声又起,与潇潇雨声相和 二十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然依稀听见,在雨中…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雨下得愈大愈好。起床后,我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烂泥地里踩水, 吱嗒吱嗒地响,直到老师来了才被捉进书房。可是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晚,他有脚 气病,像大黄瓜似的肿腿,走路不方便。我巴不得他摔个大筋斗掉在水田里,就 不会来逼我认方块字了。老师喊我去习大字,阿荣伯就会去告诉他:“小春肚子 痛,喝了茶睡觉了。”老师不会撑着伞来找我的,我就这么一整天逃学。下雨天 真好,大人们个个疼我。 潮湿的下雨天,是打麻线的好天气,母亲双手熟练地搓着细细的麻丝,雨 也跟着下得更大了。五叔婆和我帮着剪线头,她是老花眼,母亲是近视眼,只有 我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最管事。为了帮忙,我又可以不写大字。懒惰的四姑一点忙 不帮,只伏在茶几上,唏呼唏呼抽着鼻子,给姑丈写情书。我瞄到了两句:“下 雨天讨厌死了,我的伤风老不好。” 五月黄梅天,到处黏塌塌的,母亲走进走出地抱怨,父亲却端着宜兴茶壶, 坐在廊下赏雨。父亲用旱烟管点着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 兰抢着开,木樨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树叶上 的水珠都是香的,洒了我满头满身。 八九月台风季节,雨水最多,我真开心。因为可以套上阿荣伯的大钉鞋, 到河边去看涨大水。母亲皱紧了眉头对着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发愁,几天不晒 就要发霉的呀,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曲。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曲一粒粒拣 出来。这工作好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曲会愈来愈多,我就可以 天天滚在谷子里拣曲,不再读书了。从院子的矮墙头望出去,一片迷蒙,看样子 且不会晴呢。母亲愈加发愁,我却愈加高兴了。 到杭州念中学了,下雨天可以不在大操场上体育课,改在健身房玩球。同 学们起劲地打球,我撑把伞悄悄地溜到健身房后面,隐蔽,清静。我站在法国梧 桐树下,叶子尖滴下的水珠,落在伞背上,我心里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我想念 远在故乡的母亲。下雨天,我格外想她,雨给我一份靠近母亲的感觉。 星期天下雨真好。一打上牌,父亲就不再管我了。我可以溜出去看电影, 邀同学到家里,爬上三层楼“造反”,进储藏室偷吃金丝蜜枣和巧克力糖。晚上, 我可以丢开功课,一心一意看《红楼梦》,父亲不会衔着旱烟管进来逼我背《古 文观止》。稀里哗啦的洗牌声,夹在洋洋洒洒的雨声里,给我一万分的安全感。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一直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那 一年回到故乡,一坐在父亲的书斋中,从书橱里抽一本白香山诗,学着父亲的音 调放声吟诵,父亲的音容,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记得我曾打着手电筒,穿 过黑黑的长廊,去给父亲温药。他提高声音吟诗,使我一路听着他的声音,不会 感到冷清。可是他的病一天天沉重了,在浙沥的雨中,他吟诗的声音愈来愈低, 我终于听不见了。 杭州的西子湖,风雨阴晴,风光不同。雨中徘徊湖畔,凝望着湖面上低斜 的梅花,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的人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 “一生知已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雨中游人稀少,静谧的 湖山,都由爱雨的人管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湖水湖风,寒 意袭人。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默相对。于是笛声又起,与潇潇雨声相和。 二十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然依稀听见,在雨中……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通过母亲、四姑、老师在雨天的抱怨、焦虑、狼狈,与“我”在 雨天的欢快形成对比,凸显了“我”眼中的雨天的美好和“我”对雨天的喜爱 B.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视角,将几十年来下雨天所牵动的人事 人情通过“我”的回忆串联起来,真实、亲切,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C.作者细致地描写和渲染了丁香、一丈红、大理花、剑兰、木樨花、玉 兰花的色香,衬托出父亲端着茶壶在廊下赏雨时的悠然自得 D.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童年时的美好生活,情感欢快;后半部分写到雨 天思念母亲、怀念父亲,则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弥漫于字里行间。 5.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5分) 6.琦君曾言:“我深感这个世界的暴戾已经太多,为什么不透过文章多多渲染 祥和美好的一面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怎样来表现雨天的“祥和美好” 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国药大师一一金世元 “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 面的问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 称他为“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送 他去了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 1940年2月,14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 便开始学“炒药”。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 泪,手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炒姜炭既 要忍受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 并带着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汘都是黄色的;等 到姜炒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学徒三年,每天至少 要工作12个小时,晚上还要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三年学徒, 金世元脏活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 片炮制、成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 方法。当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 识。白天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20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 赵树屏等。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 并刻苦攻读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 他不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 1961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他亲自选编教材,主 讲中药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29万字 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金世元,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2012年与王水炎院士合 作担任“医药圆融”导师,2013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教 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
A.文章通过母亲、四姑、老师在雨天的抱怨、焦虑、狼狈,与“我”在 雨天的欢快形成对比,凸显了“我”眼中的雨天的美好和“我”对雨天的喜爱。 B.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视角,将几十年来下雨天所牵动的人事、 人情通过“我”的回忆串联起来,真实、亲切,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C.作者细致地描写和渲染了丁香、一丈红、大理花、剑兰、木樨花、玉 兰花的色香,衬托出父亲端着茶壶在廊下赏雨时的悠然自得。 D.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童年时的美好生活,情感欢快;后半部分写到雨 天思念母亲、怀念父亲,则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弥漫于字里行间。 5.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5 分) 6.琦君曾言:“我深感这个世界的暴戾已经太多,为什么不透过文章多多渲染 祥和美好的一面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怎样来表现雨天的“祥和美好” 的。(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国药大师——金世元 “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 面的问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 称他为“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 年 12 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 岁时,父亲送 他去了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 1940 年 2 月,14 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 便开始学“炒药”。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 泪,手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炒姜炭既 要忍受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 并带着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 到姜炒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学徒三年,每天至少 要工作 12 个小时,晚上还要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三年学徒, 金世元脏活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 片炮制、成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 方法。当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 识。白天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 20 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 赵树屏等。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 并刻苦攻读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 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 他不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 1961 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他亲自选编教材,主 讲中药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 29 万字 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金世元,1990 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2012 年与王水炎院士合 作担任“医药圆融”导师,2013 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教 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
作为从事中药工作的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 文化。从教50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1985至1990年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 “射麻口服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风 丸”以新工艺硏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 1995年至1998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 顿工作。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 的行为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 还对各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 降低伪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为 了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 作30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到2017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77年了。在这77年的风风雨雨中, 金世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 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 大自然才能生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 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选自三户町的《国药大师一一金世元》,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 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 人,病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 之,德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 (摘编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第216期的励志演讲)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 但制药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 B.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练了金世元坚韧的意志, 也为他的药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硏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还用新工 艺将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D.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 的整顿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 今后攻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B.金世元14岁便到药庄当学徒,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中医药教育, 他最终成为国药大师,主要得益于自己的执著和勤学不辍
作为从事中药工作的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 文化。从教 50 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1985 至 1990 年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 “射麻口服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 丸”以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 1995 年至 1998 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 顿工作。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 的行为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 还对各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 降低伪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为 了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 作 30 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 到 2017 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 77 年了。在这 77 年的风风雨雨中, 金世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 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 大自然才能生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 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选自三户町的《国药大师——金世元》,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 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 人,病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 之,德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 (摘编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第 216 期的励志演讲)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 但制药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 B.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练了金世元坚韧的意志, 也为他的药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还用新工 艺将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D.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 的整顿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 今后攻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B.金世元 14 岁便到药庄当学徒,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中医药教育, 他最终成为国药大师,主要得益于自己的执著和勤学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