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并不消失。“物之不齐,物之情也。”[38]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 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 个客观规律,以造成许多相对的平衡。 不以规律为计划的依据,就不能使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作用发挥出 来。 要经常保持比例,就是由于经常出现不平衡。因为不成比例了,才提出按比 例的任务。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这种矛盾是经常的、永远存 在的,教科书不讲这个观点。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按比例、不平衡的情况,要求我们按 比例和综合平衡。例如,经济发展了,到处感到技术人员不够,干部太少,于是 就出现干部的需要和干部的分配的矛盾,这就促进我们多办学校,多培养干部 来解决这个矛盾。 这段[39]写得不对,既否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某种平衡,也否认了社会主 义制度下的某种不平衡。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有不平衡的方面,也有平衡的方 面。问题是这种平衡和不平衡,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衡和不平衡,在性质上不 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发展有平衡,也有不平衡。例如解放初期,我们的 地质工作人员只有二百来人,地质勘探情况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极不平衡,经 过几年来努力加强工作,这种不平衡己经走向平衡。但是,技术发展的新的不平 衡又出现了。我国目前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需要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来解决这个不平衡。特 别值得注意的,新的技术部门出现以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更加显著,例如 我们现在要搞尖端技术,就感到许多东西不相适应。 技术的发展是这样,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教科书没有接触到社会主义生产 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浪式发展。我们读 书也是波浪式的,读书之前要做别的事情,读了几个钟头以后,要休息,不能无 日无夜地读下去。今天读得多,明天读得少:而且每天读的时候,有时议论多, 有时议论少。这些都是波浪,都是起伏。平衡是对不平衡来说的,没有了不平衡, 还有什么平衡?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和不平衡的
平衡并不消失。“物之不齐,物之情也。”[38]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 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 个客观规律,以造成许多相对的平衡。 不以规律为计划的依据,就不能使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作用发挥出 来。 要经常保持比例,就是由于经常出现不平衡。因为不成比例了,才提出按比 例的任务。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这种矛盾是经常的、永远存 在的,教科书不讲这个观点。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按比例、不平衡的情况,要求我们按 比例和综合平衡。例如,经济发展了,到处感到技术人员不够,干部太少,于是 就出现干部的需要和干部的分配的矛盾,这就促进我们多办学校,多培养干部, 来解决这个矛盾。 这段[39]写得不对,既否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某种平衡,也否认了社会主 义制度下的某种不平衡。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有不平衡的方面,也有平衡的方 面。问题是这种平衡和不平衡,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衡和不平衡,在性质上不 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发展有平衡,也有不平衡。例如解放初期,我们的 地质工作人员只有二百来人,地质勘探情况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极不平衡,经 过几年来努力加强工作,这种不平衡已经走向平衡。但是,技术发展的新的不平 衡又出现了。我国目前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需要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来解决这个不平衡。特 别值得注意的,新的技术部门出现以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更加显著,例如, 我们现在要搞尖端技术,就感到许多东西不相适应。 技术的发展是这样,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教科书没有接触到社会主义生产 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浪式发展。我们读 书也是波浪式的,读书之前要做别的事情,读了几个钟头以后,要休息,不能无 日无夜地读下去。今天读得多,明天读得少;而且每天读的时候,有时议论多, 有时议论少。这些都是波浪,都是起伏。平衡是对不平衡来说的,没有了不平衡, 还有什么平衡?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和不平衡的
矛盾,在各方面、各部门、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解 决。有了头年的计划,又要有第二年的计划:有了年度的计划,又要有季度的计 划:有了季度的计划,还要有月计划。一年十二个月,月月要解决平衡和不平衡 的矛盾。计划常常要修改,就是因为新的不平衡的情况又出来了。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 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它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增长。斯大林把这个规 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 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 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 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统计局的材料,说我国日用品销于农村的占百分之 六十三左右。不实行工农业并举,这怎么能行?我们在一九五六年提出工农业并 举,到现在己经四年了,真正实行是在一九六0年。 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 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 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 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关于工农业的关系问题,要说工业向农业要求扩大市场,也要说农业向工业 要求增加各种工业品的供应。要保证农民得到更多的工业品,保证农民提高自己 的文化水平。 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多为重工业创造一些积累,从长远来看,对人民是有 利的。只要农民和全国人民了解到,国家在买卖农产品和轻工业品方面赚的钱是 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就会赞成,不会反对。农民自己己经提出了农业支援工业的 口号,就是证明。当然,赚钱不能过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不能够完全等价,但 要相当地等价。 这里说到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五七年苏联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九十三倍,消 费资料生产增长了十七点五倍,问题是,九十三同十七点五的此例,是否对发展 重工业有利。这么多年来,消费品生产只增长了那么一些,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 又不讲“物质刺激”呢?要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就要大家都有积极性,大家都高 兴。而要这样,就必须使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轻重工业同时并举
矛盾,在各方面、各部门、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解 决。有了头年的计划,又要有第二年的计划;有了年度的计划,又要有季度的计 划;有了季度的计划,还要有月计划。一年十二个月,月月要解决平衡和不平衡 的矛盾。计划常常要修改,就是因为新的不平衡的情况又出来了。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 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它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增长。斯大林把这个规 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 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 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 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统计局的材料,说我国日用品销于农村的占百分之 六十三左右。不实行工农业并举,这怎么能行?我们在一九五六年提出工农业并 举,到现在已经四年了,真正实行是在一九六0年。 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 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 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 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关于工农业的关系问题,要说工业向农业要求扩大市场,也要说农业向工业 要求增加各种工业品的供应。要保证农民得到更多的工业品,保证农民提高自己 的文化水平。 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多为重工业创造一些积累,从长远来看,对人民是有 利的。只要农民和全国人民了解到,国家在买卖农产品和轻工业品方面赚的钱是 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就会赞成,不会反对。农民自己已经提出了农业支援工业的 口号,就是证明。当然,赚钱不能过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不能够完全等价,但 要相当地等价。 这里说到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五七年苏联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九十三倍,消 费资料生产增长了十七点五倍,问题是,九十三同十七点五的比例,是否对发展 重工业有利。这么多年来,消费品生产只增长了那么一些,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 又不讲“物质刺激”呢?要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就要大家都有积极性,大家都高 兴。而要这样,就必须使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轻重工业同时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