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省吉林地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一一魏 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 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 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 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髙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 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 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 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 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 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 《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 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 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 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 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 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 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 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 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 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 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 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 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 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 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 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 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 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 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林省吉林地区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陶渊明——魏 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 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 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 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 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 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 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 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 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 《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 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 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 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 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 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 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 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 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 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 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 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 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 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 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 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 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 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 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己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 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 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B.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 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 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 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 槁”的,而是艺术的 D.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 然界”,而是老庄晢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 含义是一致的 2.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 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 两个主要的结论。 B.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 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 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C.“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 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 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 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 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 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 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B.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 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 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C.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 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 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D.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 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 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A.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 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 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B.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 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 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 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 槁”的,而是艺术的。 D.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 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 含义是一致的。 2.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 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 两个主要的结论。 B.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 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 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C.“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 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 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D.“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 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 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 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 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B.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 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 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C.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 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 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D.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 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 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风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 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 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 人知的小镇一一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 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 条渡船。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看船人似乎总是 不在的。 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 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 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 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 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 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 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 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在他生活最 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当他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 家了。但他却没有融入,始终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 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 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二篇文章写他:“他像摩挲珍贵的青铜器一样,认 真擦着每一个便器。 沈先生的力量,不只是在文字上。很多喜欢沈先生的人,只记住了他质朴秀美的 湘西画卷,却忘记他也曾写下这样的对白一一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 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 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在凤凰的沈先生墓旁,他的侄子黄永玉龙飞凤舞地写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 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我摸着粗糙的石面,把额头贴上去,停留了很久。黄永 玉是懂沈先生的。 记得在湘西调査的最后一天,人们黑灯瞎火地搬着矮凳坐在院子里。抬头就是吊 满星星的夜空。有的星星会游走,然后才发现那是飞得高高的萤火虫。我想在这 刻屏住呼吸。又想大口呼吸。 同学们和老乡挨个告别,我的眼泪流得比擦得快。当时我发下好多个誓言,以为 永远也不会忘记”。 但是,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沈先生曾说:“这 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他让我发现,生命中始终少不了一把虎尾草。 让翠翠守在渡船上的,只是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 回来!” 这是《边城》经典的结尾。只要你想回归本心,做好自己,哪天也不算晚。虎 尾草,翠翠一直没忘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 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 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 人知的小镇——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 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 条渡船。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看船人似乎总是 不在的。 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 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 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 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 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 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 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 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在他生活最 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当他 l928 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 家了。但他却没有融入,始终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 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 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二篇文章写他:“他像摩挲珍贵的青铜器一样,认 真擦着每一个便器。” 沈先生的力量,不只是在文字上。很多喜欢沈先生的人,只记住了他质朴秀美的 湘西画卷,却忘记他也曾写下这样的对白——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 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 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在凤凰的沈先生墓旁,他的侄子黄永玉龙飞凤舞地写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 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我摸着粗糙的石面,把额头贴上去,停留了很久。黄永 玉是懂沈先生的。 记得在湘西调查的最后一天,人们黑灯瞎火地搬着矮凳坐在院子里。抬头就是吊 满星星的夜空。有的星星会游走,然后才发现那是飞得高高的萤火虫。我想在这 一刻屏住呼吸。又想大口呼吸。 同学们和老乡挨个告别,我的眼泪流得比擦得快。当时我发下好多个誓言,以为 “永远也不会忘记”。 但是,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沈先生曾说:“这 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他让我发现,生命中始终少不了一把虎尾草。 让翠翠守在渡船上的,只是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 回来!” 这是《边城》经典的结尾。只要你想回归本心,做好自己,哪 天也不算晚。虎 尾草,翠翠一直没忘
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故乡的河流、丝绸、铜镜与 张兆和女士。这是他心里的虎尾草,他灵感的泉眼,让一个文弱书生敢于面对整 个世界。 如果你看看沈先生这样的人,他可以帮你回忆起来,自己的那一把虎尾草。人生 的河道往哪里拐,是急是缓,这段风景美不美,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这个船夫。 只要是内心所指,即使一辈子不合时宜,也能成全自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议论、描写为主,用写实的笔调描绘湘西特有的美丽风情与温情,表 现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B.文章说“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形象地表明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 独特的风格,是其他人无法超越的。 C.文章引用沈先生的侄子黄永玉对他的评价,目的是突出沈先生在生活中坚强 的生活态度和对故乡执着的爱 D.最后一段运用比喻来叙写自己的感悟,启迪人们应该像沈从文一样乐观向上, 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5.文章多次写到“虎尾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要坚持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沈从文为坚持自己付出哪些代 价。(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 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 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 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 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 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河南商丘市虞城的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 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 婚、因学等。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髙速、3条铁路,有3家上市公 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 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 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一一部门负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 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 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 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 了
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故乡的河流、丝绸、铜镜与 张兆和女士。这是他心里的虎尾草,他灵感的泉眼,让一个文弱书生敢于面对整 个世界。 如果你看看沈先生这样的人,他可以帮你回忆起来,自己的那一把虎尾草。人生 的河道往哪里拐,是急是缓,这段风景美不美,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这个船夫。 只要是内心所指,即使一辈子不合时宜,也能成全自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议论、描写为主,用写实的笔调描绘湘西特有的美丽风情与温情,表 现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B.文章说“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形象地表明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 独特的风格,是其他人无法超越的。 C.文章引用沈先生的侄子黄永玉对他的 评价,目的是突出沈先生在生活中坚强 的生活态度和对故乡执着的爱。 D.最后一段运用比喻来叙写自己的感悟,启迪人们应该像沈从文一样乐观向上, 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5.文章多次写到“虎尾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6.要坚持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沈从文为坚持自己付出哪些代 价。(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 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 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 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 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 3 万亩,亩均纯收入近 6000 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 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河南商丘市虞城的穷根在哪儿?120 万人口,年产 26 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 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 婚、因学等。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 5 条高速、3 条铁路,有 3 家上市公 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 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 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 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 全县带头的 3.2 万名党员。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 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 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 了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 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 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 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 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 是这个道理。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 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 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 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 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 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 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増收脱贫,却为完成仼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 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 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 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 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髙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 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 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 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 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 道义之重?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 品牛心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 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 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精准扶贫,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段村乡扶贫工作围绕牛心柿这个特色产业进化, 不仅扩大种植面积,还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完善柿子产业链条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 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 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 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 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 是这个道理。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 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 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 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 志。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 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 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 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 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 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 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 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 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 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 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 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 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 道义之重?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 品牛心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 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 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 分) A.精准扶贫,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段村乡扶贫工作围绕牛心柿这个特色产业进化, 不仅扩大种植面积,还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完善柿子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