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第一学期六、八、九三校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1、全卷分试卷Ⅰ、Ⅱ两部分,试卷共有五大题,2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纤(xian)细栅(zha)栏漩(xuan)涡眩晕(yun) 龟(jn)裂污渍(zi 眼眸(mo) 田埂(geng C.渣滓(zi) 鹰隼(shun)妊娠(shen)喋血(xue) D.盘桓(yuan)缂(ke)丝鼓枻(yi)菲(fi)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爆炸斑斓古藉绚丽烂漫 B.吹嘘隽永蛊惑异曲同工 C.琥珀文身修葺鸠占雀巢 D.撕打暮霭晤面良辰美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 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 (2)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即使资历浅一些,也不应自己的观点。 (3)许多国家在议会召开期间,电视台辟有专门的频道对其进行现场转播 个别议案 由于涉及国家重大机密而不得不进行秘密讨论,不能仅由议会单方面决定 A.牟取隐讳即使/也 B.谋取隐晦如果/就 C.牟取隐晦如果/就 D.谋取隐讳即使/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10月26日,是长三角人民翘首以待的日子,这一天,沪杭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B.沦陷时期,他竭力向侵略者讨好,暗送秋波,甘心做敌人的走狗ε C.国庆节的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真是一片 欢乐的海洋。 D.这些罪犯只有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才有光明的前途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前几年下海的他事业有成,开立了一家美术设计公司,手下都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平均年龄在30-35岁之间。 别看他现在风光,以前要是没有我的鼎力相助,他至今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C.没有师傅和同行的帮助,他怎能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工作效率和业绩得到大幅的进步呢? D.生活中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细细地咀嚼或探究,常能感到它们给生活增添了一种况 味,一种情趣
2010 学年第一学期六、八、九三校期中考试 高二 语文试题卷 1、全卷分试卷Ⅰ、Ⅱ两部分,试卷共有五大题,23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Ⅰ 一、(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纤.(xiān)细 栅.(zhà)栏 漩.(xuán)涡 眩晕.(yùn) B.龟.(jūn)裂 污渍.(zì) 眼眸.(mó) 田埂.(gěng) C.渣滓.(zǐ) 鹰隼.(shǔn) 妊娠.(shēn) 喋血.(xuè) D.盘桓.(yuán) 缂.(kè)丝 鼓枻.(yì) 菲.(fěi)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爆炸 斑斓 古藉 绚丽烂漫 B.吹嘘 隽永 蛊惑 异曲同工 C.琥珀 文身 修葺 鸠占雀巢 D.撕打 暮霭 晤面 良辰美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 人民群众 实实在在的利益。 (2)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即使资历浅一些,也不应 自己的观点。 (3)许多国家在议会召开期间,电视台辟有专门的频道对其进行现场转播。 个别议案 由于涉及国家重大机密而不得不进行秘密讨论, 不能仅由议会单方面决定。 A.牟取 隐讳 即使/也 B.谋取 隐晦 如果/就 C.牟取 隐晦 如果/就 D.谋取 隐讳 即使/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0 月 26 日,是长三角人民翘首以待 ....的日子,这一天,沪杭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B.沦陷时期,他竭力向侵略者讨好,暗送秋波 ....,甘心做敌人的走狗。 C.国庆节的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 ....,真是一片 欢乐的海洋。 D.这些罪犯只有进行脱胎换骨 ....的改造,才有光明的前途。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前几年下海的他事业有成,开立了一家美术设计公司,手下都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平均年龄在 30—35 岁之间。 B.别看他现在风光,以前要是没有我的鼎力相助,他至今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C.没有师傅和同行的帮助,他怎能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工作效率和业绩得到大幅的进步呢? D.生活中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细细地咀嚼或探究,常能感到它们给生活增添了一种况 味,一种情趣
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A.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B.大行不顾细谨 C.顾不如蜀鄙之僧 D.三顾频烦天下计 7、指出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8、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A.太上不辱先 B.乳二世 C.彼于致福者 D.思垂空文以自见 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其制稍异于前 B.圣人不凝滞于物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D.悟言一室之内 10、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或课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长亭送别》写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的离愁别绪,表现了张生和 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反封建反 礼教的主题 B.《渔父》一文以简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 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而屈原则是一个始终坚守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 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的形象 C.《逍遥游》一文通过对鲲鹏飞离北海时壮观气势的描绘,以及它与多种小动物的对比,表 现了庄子的人生追求—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精神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 境界。 D.《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序言,文章先写景叙事,后抒情和议 论,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永的感伤中,流露出一种生死同一、人生不二的无奈之情。 二、(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 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日:“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 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A.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B.大行不顾.细谨 C.顾.不如蜀鄙之僧 D.三顾.频烦天下计 7、指出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B.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8、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A.太上不辱.先 B.乳.二世 C.彼于致.福者 D.思垂空文以自见. 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其制稍异于前 B.圣人不凝滞于物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悟言一室之内 10、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或课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长亭送别》写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的离愁别绪,表现了张生和 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反封建反 礼教的主题。 B.《渔父》一文以简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 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而屈原则是一个始终坚守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 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的形象。 C.《逍遥游》一文通过对鲲鹏飞离北海时壮观气势的描绘,以及它与多种小动物的对比,表 现了庄子的人生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精神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 境界。 D.《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序言,文章先写景叙事,后抒情和议 论,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永的感伤中,流露出一种生死同一、人生不二的无奈之情。 二、(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 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 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⑤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歧山,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 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干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 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闾里:乡里。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 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使酒:酗酒任性。⑥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 (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 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 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 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 乎 1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 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 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 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 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 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⑤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歧山,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 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 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 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闾里:乡里。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 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使酒:酗酒任性。⑥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 (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 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 行为 C. 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D. 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 则不然. C. 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 乎 1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 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1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 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 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 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 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Ⅱ
三、(本题共4小题,共24分) 1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3小题,共7分)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2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3分) 16、课文填空(任选6题,共6分) (1)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柳丝长玉骢难系,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5)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7)野马也,尘埃也,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8分)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徂,过去 (1)从抒情方式上讲,前六句是 (1分)最后两句是。(1分)(每空限 填四字) (2)“万里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体现“倦”意的?(4分) 18、仿照例句,写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3分) 天空收容每一朵云彩,不论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大海收容每一粒水滴,不论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四、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21-24题(共18分)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 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 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毎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
三、(本题共 4 小题,共 24 分) 1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3 小题,共 7 分)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2 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 分)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3 分) 16、课文填空(任选 6 题,共 6 分) (1)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柳丝长玉骢难系, 。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5)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 (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 (7)野马也,尘埃也, 。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8 分)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 : 徂,过去. (1)从抒情方式上讲,前六句是 ,(1 分)最后两句是 。(1 分)(每空限 填四字) (2)“万里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3)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体现“倦”意的? (4 分) 18、仿照例句,写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3 分) 天空收容每一朵云彩,不论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大海收容每一粒水滴,不论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 , 。 四、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 21-24 题(共 18 分)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 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 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
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 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根短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 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 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岀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晶莹,如针芒殷的阳光深 深刺伤着我,痉挛。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 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 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 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是-只泄了气的皮球或 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 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 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 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 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个个财主佬。直到起身离开时, 还夸张似的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尘。即便有贫穷的跳蚤,在阳光下也被驱赶得—干二净。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在阳光 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阳 光的抚慰;內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 曝晒-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 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 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 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如父亲自体生命的消逝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 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 痛一一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 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 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 的确,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但却 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剩下的你只有看看的份 了!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 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 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个陌生 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做着诀别。我想 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 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 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 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短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 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 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 深刺伤着我,痉挛。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 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 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 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 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 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 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 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 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直到起身离开时, 还夸张似的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尘。即便有贫穷的跳蚤,在阳光下也被驱赶得一干二净。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在阳光 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阳 光的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 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 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 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 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如父亲自体生命的消逝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 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 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 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 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 的确,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但却 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剩下的你只有看看的份 了!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 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 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个陌生 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做着诀别。我想, 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 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 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