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媒体上涌现出《汉字英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 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 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 赏性的张力平衡。 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 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文 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 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疑 难词句,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 从中发掘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 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 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 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 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 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 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 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 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 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 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 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 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语文试卷 时量 150 分钟 分值 150 分 ―、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媒体上涌现出《汉字英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 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 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 赏性的张力平衡。 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 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文 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 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疑 难词句,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 从中发掘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 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 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 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 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 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 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 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 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 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 100 多名诗词爱好者, 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 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 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网,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得到了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消除了文化节目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时出现了疲态,导致这类节目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 容雷同老套,形式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创作者需要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 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与电视传播的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 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C.《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类节目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节目 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有融入感。 D.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就 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正面起笔,第二自然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 B.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 C.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 点。 D.文章三、四、五、六段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 方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 点话题
(摘自 2017 年 11 月 30 日光明网,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得到了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消除了文化节目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时出现了疲态,导致这类节目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 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创作者需要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 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与电视传播的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 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C.《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类节目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节目 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有融入感。 D.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就 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正面起笔,第二自然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 题。 B.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 C.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 点。 D.文章三、四、五、六段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 方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 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 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 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 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 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 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 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 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 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 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 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 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 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 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 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 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 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 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 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 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 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 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 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 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 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 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 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 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二 在 1 月 3 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 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 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 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 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 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 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 学,下一代也要学,是 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 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 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
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 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 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 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 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 童的教育问题。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 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 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 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 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 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 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 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 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 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 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 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 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 童的教育问题。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 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 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 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 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 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 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 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 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 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 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 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 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 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 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 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 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 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 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 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 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 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 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 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 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 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 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 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 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一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 小小的凿子把 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 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 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 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 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 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 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 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 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 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 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 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 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 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 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 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 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 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 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 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 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