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绍金温衢七校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联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7分,其中选择题每道3分,) 1.下面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圈养(juan)慰藉(je)匏樽(bao)载(zai)歌载舞 B.召(zhao)唤思忖(cin)刹那(sha)千峰万壑(he) C.桑梓(z)粗犷( guang)蛰(zhe)居山川相缪(liao) D.湍(tuan)急给(j予愀然(qiao)绿(林豪客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迁徙陷井谛造怨天尤人B.膨涨商榷犄角良晨美景 C.吮吸暑光攫取汗流夹背D.涟漪嬉戏诳语无动于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的父亲就是横行乡里的痞子,如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他的父亲还坏 B.由于对AC米兰队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上双方实力悬殊,中国足球队此次出征意大利虽 然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后还是铩羽而归 C.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D.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功 败垂成,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杭绍金温衢七校 200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联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总分: 150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7 分,其中选择题每道 3 分,) 1. 下面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圈养(juàn) 慰藉(jiè) 匏樽( báo ) 载(zǎi)歌载舞 B.召(zhào)唤 思忖(cǔn ) 刹那(shà) 千峰万壑(hè) C.桑梓(zǐ) 粗犷(guǎng) 蛰(zhé)居 山川相缪 (liáo) D.湍(tuān)急 给(jǐ)予 愀然( qiǎo ) 绿(lǜ)林豪客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迁徙 陷井 谛造 怨天尤人 B.膨涨 商榷 犄角 良晨美景 C.吮吸 暑光 攫取 汗流夹背 D.涟漪 嬉戏 诳语 无动于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的父亲就是横行乡里的痞子,如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他的父亲还坏。 B.由于对 AC 米兰队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上双方实力悬殊,中国足球队此次出征意大利虽 然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后还是铩羽而归。 C.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D.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功 败垂成,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是我第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 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 C.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把医生喊破喉咙从睡梦中叫起,那 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 D.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 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5.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一组词是( (1)我站在故乡的山岗上,远望西边地平线上,那一抹晚霞渐渐地在天边了 (2)这个世界的 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 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3)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的东西告别。 (4)人类的祖先在迁徙中了漫长的光阴 A.消逝启示熟悉度过B.消失启事熟知度过 C.消逝启事熟悉渡过D.消失启示熟知渡过 6.将下列诗句前的字母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4分)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 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A.这是我第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 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 伟。 C.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把医生喊破喉咙从睡梦中叫起,那 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 D.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 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5.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一组词是( ) (1)我站在故乡的山岗上,远望西边地平线上,那一抹晚霞渐渐地在天边_______了。 (2)这个世界的_______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 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3)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__的东西告别。 (4)人类的祖先在迁徙中 了漫长的光阴。 A.消逝 启示 熟悉 度过 B. 消失 启事 熟知 度过 C.消逝 启事 熟悉 渡过 D. 消失 启示 熟知 渡过 6.将下列诗句前的字母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4 分)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则雪月梅 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 7.近阶段,浙江加强了整治醉酒驾车和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据统计,浙江被査获醉酒驾 车和酒后驾车人数居全国首位。针对这一现象,请拟一条劝诫司机不要酒后驾车的公益广告。 要求表述明确,语言得体。(3分) 自拟标语: 8.最近,有一个流行名词叫“网上种菜”,随之产生另一个流行名词“网上偷菜”。于是,许 多网民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有人认为从中找到了 乐趣,有人则觉得这无聊的游戏让人迷失。许多中学生也热衷于“偷菜”游戏,你对此持什么 意见?请简述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表述清晰,100字左右)(5分) 科技文阅读(9分)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 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 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 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 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 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 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 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 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 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 的故乡
“_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 了。 7.近阶段,浙江加强了整治醉酒驾车和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据统计,浙江被查获醉酒驾 车和酒后驾车人数居全国首位。针对这一现象,请拟一条劝诫司机不要酒后驾车的公益广告。 要求表述明确,语言得体。(3 分) 自拟标语: 8.最近,有一个流行名词叫“网上种菜”,随之产生另一个流行名词“网上偷菜” 。于是,许 多网民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有人认为从中找到了 乐趣,有人则觉得这无聊的游戏让人迷失。许多中学生也热衷于“偷菜”游戏,你对此持什么 意见?请简述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表述清晰,100 字左右)(5 分) 二、科技文阅读(9 分)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 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 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 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 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 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 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 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 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 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 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 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 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 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 谓“共同语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 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 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 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 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 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 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 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 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 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 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 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 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9.下列关于第二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 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 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 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 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 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 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 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 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 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 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 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 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 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 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 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 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9.下列关于第二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10.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 的精神。 11.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 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文言文阅读(21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 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给加点字词释义(2分)
10.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 的精神。 11.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 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三、文言文阅读(21 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 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2.给加点字词释义(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