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大题四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隽永/手绢频率/濒临灭绝纤绳/纤尘不染 B.降解/绛红调动/风调雨顺褪色/敷衍塞责 C.狡黠/狎侮喷薄/厚薄古今诋毁/中流砥柱 D.运载/主宰偌大/信守诺言包扎/垂死挣扎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呼和浩特警方通报称,蒙牛集团“未来星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在网络上别岀心裁地发布了多篇诋毁伊利产品的文 章。这次恶性营销事件给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敲响了警钟。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旦一些不准确的消息发岀 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就要求传媒业的从业人员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如果把捕风捉影、未 经核实的消息传播出去,造成了重大损失,即使不构成犯罪,民事责任也不能兔除,这一点毋庸置疑。 A.别出心裁B.不堪设想C.捕风捉影 D.毋庸置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遭遇近5年来最强冷空气袭击,中国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雨天气。中央电视台预计,未来三天,这股冷空气 将继续南下,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B.法国工人在大罢工一个星期后,法国社会经济运转出现了严重迟缓。马赛街头垃圾堆积如山,炼油厂工人封堵油 库使法国几乎断油,交通也大受影响。 C.从国际社会的发展看,社会转型期一般都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显期:而我国目前的矛盾凸显,主 要是因为一些政府部门不作为造成的 D.夜郎国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存在约300年,之 后神秘消失。其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 ,而强调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孔子观东 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 A.④⑤③②①B.③⑤①②④C.④①②③⑤D.③④⑤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 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 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 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日: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二见之,以为新免于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四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 ...的一组是 A.隽.永/手绢. 频.率/濒.临灭绝 纤.绳/纤.尘不染 B.降.解/绛.红 调.动/风调.雨顺 褪色./敷衍塞.责 C.狡黠./狎.侮 喷薄./厚薄.古今 诋.毁/中流砥.柱 D.运载./主宰. 偌.大/信守诺.言 包扎./垂死挣扎.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呼和浩特警方通报称,蒙牛集团“未来星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在网络上别出心裁 ....地发布了多篇诋毁伊利产品的文 章。这次恶性营销事件给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敲响了警钟。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旦一些不准确的消息发出 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就要求传媒业的从业人员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如果把捕风捉影 ....、未 经核实的消息传播出去,造成了重大损失,即使不构成犯罪,民事责任也不能免除,这一点毋庸置疑 ....。 A.别出心裁 B.不堪设想 C.捕风捉影 D.毋庸置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 由于遭遇近 5 年来最强冷空气袭击,中国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雨天气。中央电视台预计,未来三天,这股冷空气 将继续南下,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B. 法国工人在大罢工一个星期后,法国社会经济运转出现了严重迟缓。马赛街头垃圾堆积如山,炼油厂工人封堵油 库使法国几乎断油,交通也大受影响。 C.从国际社会的发展看,社会转型期一般都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显期;而我国目前的矛盾凸显,主 要是因为一些政府部门不作为造成的。 D.夜郎国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存在约 300 年,之 后神秘消失。其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 ,孔子观东 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④⑤③②① B.③⑤①②④ C.④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②①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 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 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 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
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日:生可求乎?日:求 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 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 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 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煮邪此膏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 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 shuang)冈阡表》) 5.对文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至于成人 俾:使,让 B.吾之始归也 归:出嫁 C.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 姑:父亲的姐妹 D.尝夜烛治官书 治:研究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有得,则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后当以我语告之 B.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C.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 D.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修泣而志之 7.补足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之)(汝父)有待于汝也。 (汝)间御酒食,(汝父)则又涕泣 C.矧(其)求(生)而有得耶 D.(汝父)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汝)而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因此选文处处借太夫人之口,缅怀往事,追述亡父行 状 B.作者经过仔细剪裁,精心筛选,抓住了太夫人所言的居家廉洁、奉亲至孝、居官仁厚这三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说 明其父之品格 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传神地摹写了父亲断狱的慎之又慎,同时这也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 会现状。 D.本文通过其母太夫人的言语,不仅追念和表彰了其父的仁心惠政,而且也写出了其母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画线句子断句。(4分) 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 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 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 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 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 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 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shuāng)冈阡表》) 5.对文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俾.至于成人 俾:使,让 B. 吾之始归.也 归:出嫁 C.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 姑:父亲的姐妹 D. 尝夜烛治.官书 治:研究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有得,则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后当以.我语告之 B.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C.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 D. 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修泣而志之. 7.补足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之)(汝父)有待于汝也。 B. (汝)间御酒食,(汝父)则又涕泣 C. 矧(其)求(生)而有得耶 D. (汝父)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汝)而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欧阳修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因此选文处处借太夫人之口,缅怀往事,追述亡父行 状。 B.作者经过仔细剪裁,精心筛选,抓住了太夫人所言的居家廉洁、奉亲至孝、居官仁厚这三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说 明其父之品格。 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传神地摹写了父亲断狱的慎之又慎,同时这也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 会现状。 D.本文通过其母太夫人的言语,不仅追念和表彰了其父的仁心惠政,而且也写出了其母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画线句子断句。(4 分) 其 心 厚 于 仁 者 邪 此 吾 知 汝 父 之 必 将 有 后 也 汝 其 勉 之 夫 养 不 必 丰 要 于 孝 利 虽 不 得 博 于 物 要 其 心 之 厚 于 仁 吾 不 能 教 汝 此 汝 父 之 志 也 。 ( 2) 翻 译 下 列 句 子 。( 6 分 )
①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3分) ②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3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7分) 来鹄 干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简析诗歌“云”这一形象的双重意蕴。(3分)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最富人民性”的咏物诗,试结合三四句分析这一特点。(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多则按前三题计分)(6分) (1)子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三、本大题4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林谷芳①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 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 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 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累积,后世乃能够超越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 上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 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 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 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 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由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 言文的精练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 另一方面则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干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 炙②,由此,所谓“上下五干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 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
① 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3 分) ②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3 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7 分)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简析诗歌“云”这一形象的双重意蕴。(3 分)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最富人民性”的咏物诗,试结合三四句分析这一特点。(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多则按前三题计分)(6 分) ⑴子曰:“ ,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 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⑶一曲新词酒一杯, , ?(晏殊《浣溪沙》) ⑷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三、本大题 4 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林谷芳①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 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 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累积,后世乃能够超越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 上。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 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 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 过。 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 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由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 言文的精练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 另一方面则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 炙②,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 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
既能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 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 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 就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③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 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④以“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 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起 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 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 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 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 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更被大肆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 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并由此知道自己的定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反思与观照 (摘自2010年9月26日的《北京晚报》,有删改) 【注】①林谷芳:禅者、文化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所所长,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此文是他为“首届两岸汉字艺术 节”而写的文章。②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③拈提: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地。④云门宗: 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跃进,它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是知识积累,并在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 属性 B.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 书写工具 C.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练等有直接的影响。 D.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一一适应多元环 境的特点。 E.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的紧密关联,看出了中国汉字的 新兴。 3.下列属于汉字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必须以毛笔为书写工具 B.语、文一定程度的分离 C.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 D.认知思维的直观、整体 14.汉字除具有一般文字的作用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作用?请分点概括。(4分) 15.为什么说“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 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 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 就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③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 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④以“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 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起 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 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 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 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 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更被大肆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 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并由此知道自己的定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反思与观照。 (摘自2010年9月26日的《北京晚报》,有删改) 【注】①林谷芳:禅者、文化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所所长,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此文是他为“首届两岸汉字艺术 节”而写的文章。②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③拈提: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地。④云门宗: 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 ...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跃进,它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是知识积累,并在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 属性。 B.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 书写工具。 C.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练等有直接的影响。 D.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环 境的特点。 E.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的紧密关联,看出了中国汉字的 新兴。 13.下列属于汉字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必须以毛笔为书写工具。 B.语、文一定程度的分离。 C.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D.认知思维的直观、整体。 14.汉字除具有一般文字的作用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作用?请分点概括。(4 分) 15.为什么说“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 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凊。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景物也全部神会了, 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 生甜蜜的慰藉……它使你—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 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秋天十月,我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朋友送我一盒新翻录的“秋天的音乐”,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 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 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 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 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 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 度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切色泽调匀。和谐 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 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 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 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 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 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 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 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变,刚刚 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 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具尸体或一个孤魂? 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另一个生命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 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裏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 样透明。 (有删改 16.本文描写了秋景的哪些特点?(4分) 17.分析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5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 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景物也全部神会了, 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 生甜蜜的慰藉……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 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秋天十月,我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朋友送我一盒新翻录的“秋天的音乐”,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 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 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 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 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 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 度。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 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 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 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 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 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 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 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 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 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 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 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另一个生命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 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 样透明。 (有删改) 16.本文描写了秋景的哪些特点?(4 分) 17.分析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5 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