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二中2014年语文版八年级(下)棋拟考试 语文试题 、基础题(32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脍炙人口(hu)瞬息万变(shun)相形见绌(zhu) B安然无恙(yang)风调雨顺(dao)焕然一新(huan) C稍纵即逝(sh)情郁于中(yu) 文质彬彬(shan) D惨绝人寰(huan)骇人听闻(hai 义愤填膺(ing)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抑扬顿挫 深恶痛极 豪不犹豫 B气宇轩昂 哑雀无声 文质彬彬 C唾手可得 安分守己 肆无忌惮 D南腔北调 义愤填鹰 造谣生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B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学习成绩大大增加了 C奥运吉祥物福娃,以它憨态可掬的形象,向人们传递着友谊、和平,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美好愿望 D即使日本政府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
1 马街二中 2014 年语文版八年级(下)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题(32 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脍.炙人口(huì) 瞬.息万变(shǔn) 相形见绌.(zhuó) B.安然无恙.(yànɡ) 风调.雨顺(diào) 焕.然一新(huàn) C.稍纵即逝.(shì) 情郁.于中(yù) 文质彬.彬(shān) D.惨绝人寰.(huán) 骇.人听闻(hài) 义愤填膺.(yīng)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A.抑扬顿挫 深恶痛极 豪不犹豫 B.气宇轩昂 哑雀无声 文质彬彬 C.唾手可得 安分守己 肆无忌惮 D.南腔北调 义愤填鹰 造谣生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 ....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B.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 ....,积极进取。 C.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 ....,令人赞叹不已。 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 ....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学习成绩大大增加了。 C.奥运吉祥物福娃,以它憨态可掬的形象,向人们传递着友谊、和平,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美好愿望。 D.即使日本政府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
5、下列作家、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司马迁——《细柳营》—汉代B司马光——《孙权劝学》—南宋 C陶渊明——《桃花源记》——东晋D.秋瑾—《满江红》—近代 6、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偶然值林叟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村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3)在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中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 (4)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两句展现给我们 的是一幅虚幻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5)在《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一诗中写出了诗人早出晚归,虽然辛苦却从不抱怨的诗句 是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0分) (一)诉衷情(4分)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鬓先秋”的意思是()(2分) A借霜形容秋天 B鬓发早已变白 C头发先变花白 D头发
2 5、下列作家、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司马迁——《细柳营》——汉代 B.司马光——《孙权劝学》——南宋 C.陶渊明——《桃花源记》——东晋 D.秋 瑾——《满江红》——近代 6、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⑴偶然值林叟, 。 ⑵《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村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 ⑶在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中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 ? 。 ⑷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两句展现给我们 的是一幅虚幻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⑸在《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一诗中写出了诗人早出晚归,虽然辛苦却从不抱怨的诗句 是: , 。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0 分) (一)诉衷情(4分)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鬓先秋”的意思是( )(2 分) A.借霜形容秋天 B.鬓发早已变白 C.头发先变花白 D.头发
2、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阕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斗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抒发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二)(15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岀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2分) ①芳草鲜美(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④寻病终(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2、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阕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斗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抒发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二)(15 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2 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1 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 热情、好客。 4、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 意思是 。(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2分) 答 6、翻译。(4分) (1)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三)挂牛头卖马肉(4分)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①者。国人尽服之②。公使吏禁之日:“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 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③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 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日:“君使服之于内④,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 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日:“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 莫之服 注释⑩丈夫饰:穿男子服装②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③相望:指(国人)纷纷 埋怨责怪④内:指王宫内
4 3、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 热情、好客。 4、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 意思是 。(2 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 分) 答: 6、翻译。(4 分) (1)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三)挂牛头卖马肉(4 分)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①者。国人尽服之②。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 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③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 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④,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 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 莫之服。 [注释]①丈夫饰:穿男子服装 ②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 ③相望:指(国人)纷纷 埋怨责怪 ④内:指王宫内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使吏禁之日(禁止) B使内勿服(不要) C女子而男子饰者(男人服装) D裂其衣(撕破)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齐灵公没有以身作则,不能使民众心服口服。 B.“悬牛首于门”、“卖马肉于内”分别比喻“在内不禁止"、“在外禁止 C.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D.“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一句中两个“之”字用法一样 (四)盲道上的爱(12分)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 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 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 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 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 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 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 皘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夭下珽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 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 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 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 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 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
5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公使吏禁.之曰(禁止) B.使内勿.服(不要) C.女子而男子饰 ...者(男人服装) D.裂其衣(撕破)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齐灵公没有以身作则,不能使民众心服口服。 B.“悬牛首于门”、“卖马肉于内”分别比喻“在内不禁止”、“在外禁止”。 C.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D.“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一句中两个“之”字用法一样。 (四)盲道上的爱 (12 分)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 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 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 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 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 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 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 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 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 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 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 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 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