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常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常考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常考点):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考向分析】 1、从内容上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历史高考的重点,每年都有所涉及, 实践的概念及特点考查较少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既有大量的的选择题,也有相当比例的非选择题。选择题以漫画、古诗文 以及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非选择题往往以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 【重点、难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学习方法和使用说明】 ①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②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③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 【知识链接】辩证唯物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自主学习 课前案】 Ⅰ、教材助读,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注序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后面的我的疑 惑处,限时15分钟)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判断改错: 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实践是人们认识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2)科学实验是社会 (1)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一一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存在的基础。()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社会。 (2)能动性: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3)人们只有在失败 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 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识。() (3)社会历史性: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4)人们对同一确定 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 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不是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终极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6)马克思主义是科 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学理论。() 工具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 (7)固守本本的做法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不断 推是唯心主义和形而
1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常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常考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常考点):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考向分析】 1、从内容上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历史高考的重点,每年都有所涉及, 实践的概念及特点考查较少。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既有大量的的选择题,也有相当比例的非选择题。选择题以漫画、古诗文 以及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非选择题往往以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 【重点、难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学习方法和使用说明】 ①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②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③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 【知识链接】 辩证唯物论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自主学习 课前案】 I、教材助读,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注序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后面的我的疑 惑处,限时 15 分钟)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考点一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 ; (1)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社会。 (2)能动性: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 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 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 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 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 、 。 考点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 。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 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 工具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 。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不断产 、提出 ,推 一、判断改错: (1)实践是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 动。( ) (2)科学实验是社会 存在的基础。( ) (3)人们只有在失败 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 识。( ) (4)人们对同一确定 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 认识。( ) (5)马克思主义不是 终极真理。( ) (6)马克思主义是科 学理论。( ) (7)固守本本的做法 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动人们进行新的 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学在生活中的表现。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 ④实践锻|() 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 (8)对同一对象可以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有多个真理 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 (9)真理在任何情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下都是真理 才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思考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1.科学理论、党的指 实践活动 导思想、路线、方针 3.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政策、国家的法律法 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 规、专家言论、权威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观点、书本知识、伟 考点一真理是客观的 人名言、被实践证明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了的正确的认识能否 规律的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 2.真理具有客观性: 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准?为什么? 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 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考点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 来说的,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2.认识的来源就是认 考点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识的途径吗?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到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总要受具体的 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 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其 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 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 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 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是一种 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 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 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4.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真理,在实践中 真理 II、预习检测: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2 动人们进行新的 。 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 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 。④实践锻 炼和提高了人的 。 (3)实践是 。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 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 实践活动 。 3.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 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考点一 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 。 2.真理具有客观性: 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 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考点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 2.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 来说的,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考点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到 ,再 从 到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总要受具体的 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 、思 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其 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 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 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 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是一种 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 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 ,而是 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4.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中 真理,在实践中 真理。 学在生活中的表现。 ( ) (8)对同一对象可以 有多个真理。 (9)真理在任何情况 下都是真理。 二、思考: 1.科学理论、党的指 导思想、路线、方针、 政策、国家的法律法 规、专家言论、权威 观点、书本知识、伟 人名言、被实践证明 了的正确的认识能否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 准?为什么? 2.认识的来源就是认 识的途径吗? II、预习检测: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IⅠ、课堂反思,我的疑惑 IV、构建知识体系 V、知识拓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题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 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认识发展的过程】 解题模板: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近年来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多结合人们改造自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 重大成果等进行考查。 常见设问角度 (1)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 (2)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态度。 (3)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党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常用答题术语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4)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本本主义】 即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表现为夸大理性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不知理性来源于感 性,来源于实践,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本本主义者不从实际出发,拒绝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中国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中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字句看成包医百疾的灵丹妙药,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本本”当作教条,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时,对于中国社会、中国革 命的历史和现状,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毛泽东为反对党内的这种教条主义,1930 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 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课堂探究课中案】 探究一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 情的改革方法。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 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 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探究二科学面对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依据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基因提取、基因重组、人工选育等技术,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遗传 性状的个体。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是自应用于农作物商业化种
3 III、课堂反思,我的疑惑 IV、构建知识体系 Ⅴ、知识拓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题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 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认识发展的过程】 解题模板: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近年来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多结合人们改造自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 重大成果等进行考查。 常见设问角度 (1)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 (2)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态度。 (3)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党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常用答题术语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4)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本本主义】 即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表现为夸大理性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不知理性来源于感 性,来源于实践,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本本主义者不从实际出发,拒绝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中国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中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字句看成包医百疾的灵丹妙药,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本本”当作教条,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时,对于中国社会、中国革 命的历史和现状,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毛泽东为反对党内的这种教条主义,1930 年 5 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 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课堂探究 课中案】 探究一 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 情的改革方法。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 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 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探究二 科学面对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依据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基因提取、基因重组、人工选育等技术,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遗传 性状的个体。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是自应用于农作物商业化种
植以来,有关其安全性的争论不断。2014年8月28日,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发布《关于科学面对转 基因的几点意见》,指出转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合理合法的应用对解决世界性粮食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但违法滥用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并呼吁学术界、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公众科学面对。学术界应该 以“积极大胆研究”的原则对待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持续进行科学研究,大胆创新,力求占领转基 因技术的高地。 根据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在转基因技术安全性问题上出现争论的原因,并说 明深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c 【达标训练】 1.(2014·大纲全国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 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 和硏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D.③④ 2.(2014·海南高考)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 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观察漫画《鲁班落聘》。招聘者的主要错误在于()
4 植以来,有关其安全性的争论不断。 2014 年 8 月 28 日,中国食品安全 30 人论坛发布《关于科学面对转 基因的几点意见》,指出转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合理合法的应用对解决世界性粮食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但违法滥用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并呼吁学术界、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公众科学面对。学术界应该 以“积极大胆研究”的原则对待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持续进行科学研究,大胆创新,力求占领转基 因技术的高地。 根据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在转基因技术安全性问题上出现争论的原因,并说 明深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 【达标训练】 1.(2014•大纲全国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 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 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4·海南高考)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 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观察漫画《鲁班落聘》。招聘者的主要错误在于( )
没文凭,不能用!招聘 古建筑 修缮技 会 名 鲁班落聘 ①没有看到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没有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2014·北京高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 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4·山东高考)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 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6.(2013·重庆高考)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 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5 ①没有看到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没有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14·北京高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 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4·山东高考)19 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 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20 世纪 30 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 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6.(2013·重庆高考)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 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