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目霜霉科分属检索表 1.孢囊梗粗壮,顶端分枝不规则,粗而密,寄生于禾本科植物指梗霉属Sclerospora.) 1'.孢囊梗细长,并有规律分枝 2.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盘的边缘生小梗,梗上产生孢子囊.盘梗霉属(Bremia) 2分枝末端不膨大 3.孢囊梗单轴分枝,与主梗近于直角,分枝末端平钝.单轴霉属(Plasm0para) 3.孢囊梗非单轴分枝 4.孢囊梗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无乳状突起.霜霉属(Peronospora) 4孢囊梗先单轴分枝一次,然后不完全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有乳状突 起.拟霜霉属(Pseud0per0n0Sp0ra)
霜霉目霜霉科分属检索表 1.孢囊梗粗壮,顶端分枝不规则,粗而密,寄生于禾本科植物.指梗霉属(Sclerospora) 1ˊ.孢囊梗细长,并有规律分枝 2.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盘的边缘生小梗,梗上产生孢子囊.盘梗霉属(Bremia) 2ˊ.分枝末端不膨大 3.孢囊梗单轴分枝,与主梗近于直角,分枝末端平钝.单轴霉属(Plasmopara) 3ˊ.孢囊梗非单轴分枝 4.孢囊梗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无乳状突起.霜霉属(Peronospora) 4ˊ孢囊梗先单轴分枝一次,然后不完全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有乳状突 起.拟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4、柯赫氏法则 发现一种新或不熟悉的病害时 Koch's rule or Koch's postulate ·Koch是德国医生,细菌学家。由于他最先分离出炭疽、结核、 霍乱病原菌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在研究人体和动物病害病原的基础上,于1882年提出证明某种微 生物致病性的必要步骤,即柯赫氏法则。该法则不仅对人医、兽 医起到巨大作用,对植物病害的研究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现在 仍在发挥着作用,但也并非完美无缺
4、柯赫氏法则 ◼ 发现一种新或不熟悉的病害时 ◼ Koch’s rule or Koch’s postulate ◼ Koch是德国医生,细菌学家。由于他最先分离出炭疽、结核、 霍乱病原菌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 在研究人体和动物病害病原的基础上,于1882年提出证明某种微 生物致病性的必要步骤,即柯赫氏法则。该法则不仅对人医、兽 医起到巨大作用,对植物病害的研究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现在 仍在发挥着作用,但也并非完美无缺
基本步骤 ■1、 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 到纯培养;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应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 同的病害;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 接种物(与2相同)相同(1905年,Smith补充)
基本步骤 ◼ 1、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 到纯培养; ◼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应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 同的病害; ◼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 接种物(与2相同)相同(1905年,Smith补充)
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病组织 培养基 无菌培养基 菌落 纯菌种 3 健康寄主 病组织 无菌培养基 菌落
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病组织 培养基 无菌培养基 菌落 纯菌种 病组织 健康寄主 菌落 无菌培养基 (症状观察) (症状观察) (消毒) (消毒) (接种) (培养) (培养) (培养) (纯化) (灭菌) (制备) (再分离) (分离)
局限性 ■子 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菌原体,霜霉菌,白粉 菌和一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 养,可以采用其它试验方法来加以证明; ■排斥了其他微生物的颉颃作用; ■发病条件与实际有差别,受人为影响; 只能证明一菌一病,不能证明两种及两种以上微 生物的复合侵染;
局限性 ◼ 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菌原体,霜霉菌,白粉 菌和一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 养,可以采用其它试验方法来加以证明; ◼ 排斥了其他微生物的颉颃作用; ◼ 发病条件与实际有差别,受人为影响; ◼ 只能证明一菌一病,不能证明两种及两种以上微 生物的复合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