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特异蛋白质出现: 核酸(特别是RNA)含量增加、且RNA性质发生改变(主要合成沉降系数大于20S的mRNA, 而常温下,主要合成9~20s的mRNA) 赤霉素、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增加 些需春化的二年生植物如天仙子、白菜、甜菜、胡萝卜等,不经低温处理则呈莲座状, 不能开花:如外施赤霉素后却能开花。这表明赤霉素与春化作用有关,可以部分代替低温的作用。 因此,有人认为赤霉素就是春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开花刺激物。但一般短日植物对赤霉素却不起 反应,在很多情况下,施用赤霉素不能诱导需春化的植物开花。植物对赤霉素的反应也不同于春 化反应,经春化处理的植物,花芽的形成与茎的伸长几乎同时出现,而对赤霉素起反应的莲座状 植物,茎先伸长形成营养枝以后,花芽才出现。因此,赤霉素与成花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 究 8.2.1.5春化作用的机理 尽管春化作用已被研究了几十年,但目前对其作用机理还了解甚少。这里重点介绍 Melchers和Lang(1965)的假说。他们根据二年生天仙子的嫁接试验及高温解除春化的试验, 提出春化作用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春化作用的前体物在低温下转变为不稳定的中间产 物,这种中间产物在高温下会遭到破坏或钝化:第二阶段是在20℃以下,中间产物转变为热稳 定的最终产物,从而促进春化植物的开花 低温(1~7C) 低温(<20C) 前体物一——→中间产物一一——→最终产物(完成春化 ↓高温(>20C) 中间产物分解(解除春化〕 春化作用诱导一些特异基因的活化、转录和翻译,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的改变, 最终进入花芽分化、开花结实 8.2.2光周期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特异蛋白质出现; 核酸(特别是 RNA)含量增加、且 RNA 性质发生改变(主要合成沉降系数大于 20S 的 mRNA, 而常温下,主要合成 9~20S 的 mRNA); 赤霉素、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增加。 一些需春化的二年生植物如天仙子、白菜、甜菜、胡萝卜等,不经低温处理则呈莲座状, 不能开花;如外施赤霉素后却能开花。这表明赤霉素与春化作用有关,可以部分代替低温的作用。 因此,有人认为赤霉素就是春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开花刺激物。但一般短日植物对赤霉素却不起 反应,在很多情况下,施用赤霉素不能诱导需春化的植物开花。植物对赤霉素的反应也不同于春 化反应,经春化处理的植物,花芽的形成与茎的伸长几乎同时出现,而对赤霉素起反应的莲座状 植物,茎先伸长形成营养枝以后,花芽才出现。因此,赤霉素与成花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 究。 8.2.1.5 春化作用的机理 尽管春化作用已被研究了几十年,但目前对其作用机理还了解甚少。这里重点介绍 Melchers 和 Lang(1965)的假说。他们根据二年生天仙子的嫁接试验及高温解除春化的试验, 提出春化作用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春化作用的前体物在低温下转变为不稳定的中间产 物,这种中间产物在高温下会遭到破坏或钝化;第二阶段是在 20℃以下,中间产物转变为热稳 定的最终产物,从而促进春化植物的开花。 春化作用诱导一些特异基因的活化、转录和翻译,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的改变, 最终进入花芽分化、开花结实。 8.2.2 光周期
8.2.2.1光周期现象 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使是需春化的植物在完成低温诱导后,也 是在适宜的季节才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 季节的特征明显表现为温度的高低、日照的长短等,其中,日长的变化是季节变化最可 靠的信号,北半球,纬度越高,夏季日照越长,冬季度日照越短。 早在1914年, Tournois就发现蛇麻草和大麻的开花受到日照长度的控制。 美国园艺学家 Garner和 Allard(1920) 美洲烟草在夏季长日照下,株高达3~5m时仍不开花:但在冬季温室中栽培时,株高不到 lm即可开花,而在冬季温室内补充人工光照延长光照时间后,则烟草保持营养生长状态而不开 实际上,不同植物的开花对日照长度有不同的反应 在一天24h的循环中,白天和黑夜总是随着季节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 photoperiod)。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 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photoperiodism) 8.2.2.2光周期的反应类型 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一般将植物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短日期物、长日植 物和日中性植物。 短日植物( short- day plant,SDP) 即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大豆、菊花、苍耳、晚稻、高粱、紫苏、黄麻、大麻、日本牵牛、美洲烟草等,这类 植物通常在秋季开花。 2.长日植物(long- day plant,LDP) 即日照长度大于其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油菜、菠 菜、甜菜、天仙子、胡萝卜、芹菜、洋葱、金光菊等,这类植物通常在夏季开花。 3.日中性植物(day- neutral plant,DNP)
8.2.2.1 光周期现象 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使是需春化的植物在完成低温诱导后,也 是在适宜的季节才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 季节的特征明显表现为温度的高低、日照的长短等,其中,日长的变化是季节变化最可 靠的信号,北半球,纬度越高,夏季日照越长,冬季度日照越短。 早在 1914 年,Tournois 就发现蛇麻草和大麻的开花受到日照长度的控制。 美国园艺学家 Garner 和 Allard(1920): 美洲烟草在夏季长日照下,株高达 3~5m 时仍不开花;但在冬季温室中栽培时,株高不到 1m 即可开花,而在冬季温室内补充人工光照延长光照时间后,则烟草保持营养生长状态而不开 花。 实际上,不同植物的开花对日照长度有不同的反应。 在一天 24h 的循环中,白天和黑夜总是随着季节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photoperiod)。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 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8.2.2.2 光周期的反应类型 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一般将植物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短日期物、长日植 物和日中性植物。 1.短日植物(short-day plant, SDP) 即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大豆、菊花、苍耳、晚稻、高粱、紫苏、黄麻、大麻、日本牵牛、美洲烟草等,这类 植物通常在秋季开花。 2.长日植物(long-day plant, LDP) 即日照长度大于其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油菜、菠 菜、甜菜、天仙子、胡萝卜、芹菜、洋葱、金光菊等,这类植物通常在夏季开花。 3.日中性植物(day-neutral plant, D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