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第6卷第1期长安学刊Vol.6,No.1Mar.,2015Changan Xue Kan从“故乡”到“深圳”一中国现代文学“归乡模式”的嬉变王昱娟(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本文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方法,将中国现代文学书写中的“归乡模式”纳入现实情境考量,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关于“乡”与“返乡”的文化表征。首先以各迅《故乡》中的“归乡模式”描述“五四”以降的“现代”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乡愁”:其次以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为例探讨1980年代娥镇化叙事中关于青年“进城”与“返乡”的扶择;与此同时,选取王安忆的小说分析性别差异与身份认同问题;最后通过网络流行小说的描革分析当下社会心理,提出1990年代以来另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是如何继承/背离“现代”传统的。关键词:归乡模式:离乡;返乡;城镇化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5)01-008-05来。走异路,逃异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故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钱理群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鲁迅的小说被描述为游离于“乡土”之外,带有“乡愁”色彩的意义总结出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与“离去一归世界,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导言中对来一再离去”。在前一类小说中,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乡土文学”的界定尽管并未正面勾画“乡土”的特质,验,由《示众》发生与展开的一系列作品又根据“被看却以“侨寓文学”作为置换,更为清晰地描述出进人“现者”的不同,分为两类:《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不仅代”以来的中国,在所谓“进步思想”烛照下,“乡土”的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反而被“看客”引为可供消范畴是如何异化的。当时寄居在都市的乡土文学作家遵的“故事”,鲁镇的老女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像是群,或在改造国民性”思想启迪下,用抽筋剥骨的手法“乡村”之于现代中国的径楷;至于另一类的“看/被将“乡村”的落后与贫痨曝白于纸面;或是以“田园诗”看”,则发生在“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前者在对中国传统的回归与背离中,即使成为《药》中的瑜,也的笔触对童年和故乡进行抒情,从而将乡慰对象化为“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然而无论是以上两种要进行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乡土”描述的哪一种,都隐含着某种集体意识,具体而争。这种“看/被看的模式进而产生了一种更深沉的言,就是“现代早期”所萌生的革命意识。与此同时,以“无家可归的悬浮感,无可附着的漂泊感”。这正与第二“乡下人”“土著”自称的现代作家(如沈从文、刘绍棠)种模式紧密相关。十分自觉地表达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甚至否定。然而“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故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完全回避“现代意识”和外部世界对乡》的叙事就是从“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乡村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以直接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故乡”说起的。鲁迅在叙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作者简介:王昱娟(1982一),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本文获得2014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号14JK1588)与2014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014111)资助。.8:
第 6卷第 1期 Vo1.6,No.1 长 安 学 刊 ChanganXueKan 2015年 3月 Mar., 2015 从 “故乡"到“深圳 " 中国现代文 学“归 乡模 式”的嬗 变 王 昱 娟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8) 摘 要:本文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方法,将中国现代文学书写中的 “归乡模式”纳入现实情境考量,探讨现代 中国文学中关于“离乡”与“返乡”的文化表征。首先以鲁迅《故 乡》中的“归乡模式”描述“五四”以降的“现代”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乡愁”;其次以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 世界》为例探讨 1980年代城镇化叙事中关于青年“进城”与“返 乡”的抉择;与此同时,选取王安忆的小说分 析性别差异与身份认同问题 ;最后通过 网络流行小说的描摹分析当下社会心理,提出1990年代 以来另一种 “新的意识形态”是如何继 背离“现代 ”传统 的。 关键词 :归乡模式;离乡;返乡;城镇化 文章编 号 :978—7—80736—771—0(2015)01—008—05 走 异路 。逃异地 中国现代文学 中的“故乡”早在 20世纪 3o年代就 被 描述为游离 于 “乡 土 ”之 外 ,带 有 “乡愁 ”色彩 的意 义 世界,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的导言中对 “乡土文学”的界定尽管并未正面勾画“乡土”的特质, 却以“侨寓文学”作为置换 ,更为清晰地描述出进入“现 代”以来的中国,在所谓“进步思想”烛照下,“乡土”的 范畴是如何异化的。当时寄居在都市的乡土文学作家 群 ,或在 “改造 国民性 ”思想 启迪 下 ,用抽 筋剥 骨 的手法 将“乡村”的落后与贫瘠曝 白于纸面;或是以“田园诗” 的笔触对童年和故乡进行抒情,从而将乡愁对象化为 “乡间 的死 生 、泥 土 的 气 息 ” 。然 而无 论 是 以 上 两 种 “乡土”描述的哪一种,都隐含着某种集体意识 ,具体而 言,就是“现代早期”所萌生的革命意识。与此同时,以 “乡下人”、“土著”自称的现代作家(如沈从文、刘绍棠) 十分自觉地表达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甚至否定。然而 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完全回避“现代意识”和外部世界对 乡村的影响,这种影 响往往 以直接冲突的方式表现出 来 。 钱理群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鲁迅的小说 总结 出两 大 情 节 、结 构 模 式 :“看/被 看 ”与 “离 去一 归 来一再离去”。在前一类小说 中,渗透着作者的生命 体 验 ,由《示众》发生与展开的一系列作品又根据 “被看 者”的不同,分为两类:《祝福》中祥林嫂 的“不幸”不仅 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反而被“看客”引为可供消 遣的“故事”,鲁镇 的老女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像是 “乡村”之于现代 中国的桎梏;至于 另一类 的“看/被 看”,则发生在“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前者在对 中国传统的回归与背离中,即使成为《药》中的夏瑜 ,也 要进行 孤独的 、不被 人理 解 的 、知其 不 可 为而 为之 的抗 争 。这种 “看/被 看 ”的模 式进 而 产 生 了一 种 更 深沉 的 “无家可归的悬浮感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这正与第二 种模式紧密相关。 “离去一归来一再离 去”也称为 “归乡模式”,《故 乡》的叙事就是从“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 故乡”说起的。鲁迅在叙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 作者简介 :王昱娟 (1982一 ),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文学院讲师 ,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文获得 2014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 目(项 目号 14JK1588)与 20 14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项 目号 2014Il1)资助。 · 8 ·
自已的故事,一开始的“离去”是由于受到“乡村”的挤始创建明确指向“共产主义”的社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压,而到都市中去“寻求别样的出路”。这与现代中国寻他对第三个阶段的描述一1990年代至今,“称得上是求改变的路径如出一辙,“别样的出路”等同于“都单声独调,社会不再东拉西扯,就一个劲地持续、全面向市”“一现代化的空间地景与启蒙精英文化,面“乡村”右转。资本的逻辑迅速成为整个社会一一不仅是经正成为它的对立面。时隔二十年,在都市中所获得的济一生活的基本逻辑;政治思想上,则有“美国模式“现代经验”却抵不上失去精神家园的失落,自然又“归论和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相继膨胀,它们似乎尖锐对来”寻梦。然而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的立,却又以这对立大面积地挤占其他思想的空间”。当幻影,乡村的模样不仅不再像童年时那样美好,更添了人们普遍以“断裂”来形容第二个阶段时,1980年代作几分破败与萧杀。于是“由希望而绝望”继而无可选择为承上启下的时期,既连接了“现代性”的历史,又将“现地“再离去”,成为一种“循环”。代性”推向1990年代以后的深化,“五四”启蒙者的选择钱理群指出这一过程表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在1980年代变得更为清晰”。“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示了人在飞与“返乡”相辅相成的概念毫无悬念地首先集中在向远方、高空”与“落脚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以及与“离乡”上,现代中国自1950年代以来被体制化地割裂之相联系的“冲决与回归、躁动与安宁,、剧变与稳为“城市”与“乡村”两极,尽管柳青在《创业史》中着意定”、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而于“始蟆滩”的变革,其倾向性延续了现代早期广泛意义这恰恰回应了“现代早期”思想的特质:对“传统”与“西上的“左翼“或“社会主义”思想,80年代之前的农村作洋”的双重反思一一“走异路、逃异地”并非指向“异地为阶级斗争与革命的场所,并不比城市来得“落后”。加都市”本身,而是试图打破“乡土中国”的二元分化体制之乡土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50-70年代制度性的寻找新的道路。这似乎又与当代中国的普遍认识有所“不流动”,使得“离乡”成为单一并且是逆向的运动,简出人一一无论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业化”道路,还是而言之,由于强大的国家政权干预,“知识分子下乡”从“新时期”以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新生活/新19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末,这与现代早期中国”的想象越来越局限于自由竞争的西化道路。一方的经验恰恰相反。然面,到了70年代末,这一“逆向”的面,对故乡的打情保留了朴补拙纯真、伤感怀旧的情结,另“离乡”很快又被“扭转”,在《创业史》中,当徐改最在1953年的夜晚为进城与否的选择困感不已、辗转难眠一方面,毅然决然离乡背土奔赴大都市。不仅在都市新兴中产阶级中,即使“蜗居”城市底层的“农二代”在后时;她已然想到了城里和乡下有着怎样的分别。对改霞一个过程中的决绝态度,也与现代早期那个“离去一归来说,梁生宝就是蛤蟆滩,对梁生宝的感情正是她对乡来一再离去”的实况相距甚远。我们不应该忘记,鲁迅土的复杂情感,而在乡村与城市的扶择中,这种复杂的情感已经预示了这两者将要发生的改变以及几乎难以在《故乡》以不无希望的笔调这样写道:我躺着,听船底瀑瀑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弥合的巨大差距。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对改霞来说,在时代大潮中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舍弃梁生宝/蛤蟆滩,奔向城市,奔向更有希望的新生我,又大家再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他们因为要一活,这种选择毕竞是边缘化的一一不仅因为《创业史》的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创作年代使它主要讲述蛤蟆滩的故事,而且,改霞“考工苦唯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厂”的那种百里挑一的火热场面,也就意味着“离乡/活过的。进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真正开启“离乡一返乡”的则要到1980年代“改革”浪潮兴起之后,这使得路遥的创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无作成为预言(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为“寓言”),与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高加林和孙少平对于“进城”有着某种理所请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想化的追求,然而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平凡世界”里的“人生”他们在“离乡/进城”的人生道路上也走得并不顺利。一般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领域的霞荡与路遥在《人生》中一反“十七年”的革命文学模式塑变革有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的1980年代通常也被造了高加林这一全新的“返乡青年”形象,评论界公认高认为是对“五四”的一个呼应。王晓明在《现代早期思想加林是路遥塑造的一个性格丰富的典型人物。在讨论与中国革命》一文中,将中国的“现代”之路大致分为三这一人物时,普的观点是认为高加林“有辨不清两种段:1880-—1890年代到1940-—1950年代的“现代早期”;文明的弱点,但主导的方面还是新的因素居多。他是农1940—1950年代到1980年代,运用强大的国家政权,开民母体经历十年内乱后诞生的一个“应运而生”的新生.9
自己的故事,一开始的“离去”是由于受到“乡村”的挤 压 ,而到都市中去“寻求别样的出路”。这与现代中国寻 求改变 的路径 如 出一辙,“别 样 的出路”等 同于 “都 市”——现代化的空间地景与启蒙精英文化,而“乡村” 正成为它的对立面。时隔二十年,在都市 中所获得 的 “现代经验”却抵不上失去精神家园的失落 ,自然又“归 来”寻 梦。然而那 “时时记 得的故 乡”不过是 心象世界 的 幻影,乡村的模样不仅不再像童年时那样美好,更添了 几分破败与萧杀。于是“由希望而绝望”继而无可选择 地“再离去”,成为一种“循环”。 钱理群指出这一过程表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 ‘乡土中国“在 ’而 ‘不属于 ’的关系 ,更揭示了人在 ‘飞 向远方、高空’与 ‘落脚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以及与 之相 联系 的 ‘冲决与 回归 ’、‘躁 动 与 安 宁 ’、‘剧 变 与稳 定 ’、‘创新与守 旧 ’.两极 间摇摆 的生存 困境 ” 。而 这恰恰回应了“现代早期”思想的特质 :对“传统”与“西 洋”的双重反思——“走异路、逃异地”并非指 向“异 都市”本身 ,而是试图打破“乡土中国”的二元分化体制 寻找新 的道路 。这 似 乎又 与 当代 中 国的普 遍 认识 有 所 出入—— 无论是 社会 主义 时 期 的 “工 业化 ”道路 ,还 是 “新时期”以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新生活/新 中国”的想象越来越局限于自由竞争的西化道路。一方 面,对故乡的抒情保 留了朴拙纯真 、伤感怀旧的情结 ,另 一 方面,毅然决然离乡背土奔赴大都市。不仅在都市新 兴中产阶级中,即使 “蜗居”城市底层 的“农 二代”在后 一 个过程中的决绝态度 ,也与现代早期那个“离去一归 来一再离去”的实况相距甚远。我们不应该忘记 ,鲁迅 在《故乡》以不无希望的笔调这样写道 : 我躺着 ,听船底潺潺的水声 ,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 一 气 ,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 我 ,又大家再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他们因为要一 气 ,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 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 活过 的。 我在蒙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 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 ,希望本无 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 有路 ;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平凡世界 ”里 的“人生 ” 一 般认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领域的震荡与 变革有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的 1980年代通常也被 认为是对“五四”的一个呼应。王晓明在《现代早期思想 与中国革命》一文中,将中国的“现代”之路大致分为三 段:1880-1890年代到 1940-1950年代的“现代早期”; 1940-1950年代到 1980年代 ,运用强大的国家政权 ,开 始创建明确指向“共产主义”的社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他对第三个阶段的描述——1990年代至今 ,“称得上是 单声独调,社会不再东拉西扯,就一个劲地持续 、全面向 右转。资本 的逻辑 迅速成 为整个社 会——不 仅是经 济——生活的基本逻辑;政治思想上,则有 ‘美国模式’ 论和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相继膨胀,它们似乎尖锐对 立,却又以这对立大面积地挤 占其他思想的空间”④。当 人们普遍以“断裂”来形容第二个阶段时,1980年代作 为承上启下的时期 ,既连接了“现代性”的历史 ,又将“现 代性”推向 1990年代以后的深化,“五四”启蒙者的选择 在 1980年代变得更为“清晰”。 与 “返乡 ”相辅相 成 的概念 毫无 悬念 地 首先 集 中在 “离乡”上,现代中国自 1950年代以来被体制化地割裂 为“城市”与“乡村”两极,尽管柳青在《创业史》中着意 于“蛤蟆滩”的变革 ,其倾向性延续了现代早期广泛意义 上的“左翼”或“社会主义”思想 ,8O年代之前的农村作 为阶级斗争与革命的场所 ,并不比城市来得“落后”。加 之“乡土中国”的文化传统 以及 5O一70年代制度性的 “不流动”,使得“离乡”成为单一并且是逆向的运动 ,简 而言之 ,由于强大的国家政权干预 ,“知识分子下乡”从 19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 1970年代末,这与现代早期 的经验恰 恰相反 。然而 ,到了 70年代 末 ,这一 “逆 向”的 “离乡”很快又被“扭转 ”,在《创业史》中,当徐改霞在 1953年的夜晚为进城与否的选择困惑不 已、辗转难眠 时 她 已然想 到了城里和 乡下有着 怎样 的分 别 。对 改霞 来说 ,梁生宝就 是蛤 蟆 滩 ,对 梁生 宝 的感 情 正是 她 对 乡 土的复杂 情感 ,而在 乡村 与 城市 的 抉择 中,这 种 复杂 的 情感 已经 预示 了这两 者将 要发 生 的改 变 以及 几乎 难 以 弥合的巨大差距。 对改霞来说 ,在时代大潮中把握 自己的人生道路 : 舍弃梁生宝/蛤蟆滩 ,奔 向城市,奔 向更有希望的新生 活,这种选择毕竟是边缘化的——不仅因为《创业史》的 创作年代使它主要讲述蛤蟆滩的故事,而且,改霞“考工 厂”的那 种百 里 挑一 的 火热 场 面 ,也 就 意味 着 “离 乡/ 进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真正开启“离乡一返乡”的则 要到 1980年代“改革”浪潮兴起之后,这使得路遥的创 作成为预言 (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为“寓言”),与同时代 的年轻人一样 ,高加林 和孙少平对 于“进城 ”有 着某种 理 想化的追求,然而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他们 在“离 乡/进城 ”的人生道 路上也走得并不 顺利 。 路遥在《人生》中一反“十七年”的革命文学模式塑 造了高加林这一全新的“返乡青年”形象,评论界公认高 加林是路遥塑造的一个性格丰富的典型人物。在讨论 这一人物时,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高加林“有辨不清两种 文 明的弱点 ,但主导 的方 面还是新 的因素居 多 。他 是农 民母体经历十年内乱后诞生的一个 ‘应运而生’的新生 · 9 ·
儿,虽然必不可免地带着旧的胎记,但总体来看,他在精狗才是新闻。回乡的知青不是落难的公子,政府不关心,民众不关心,文学不关心,知青政策也不关心…?神上是一个新的人物但不是通常所说的新人*。高加林的形象与其时的“改革”有很大的相似性,当人们将这似乎颇为符合高加林的心境,正是这样的不平衡,激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发了他愿望中的出人头地的个人主义因素。对于“知识与乡村”的关系,“现代早期”的思想家性起点时,其内涵远未像今天所认识的那样确凿无凝。纵观路遥所处的写作时代及其文化背景,作家摇摆于城早已有成熟的讨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两论“文字市与乡村之间的情感,最终变成对乡村“诗意的费美”以下乡”,要阳初在1930年代感概“都市文明的教育”对于及“行动上乖离”的割裂,对此,路遥在那篇重要的《早乡村的毁坏,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并未成为城乡二元对展从中午开始》一文中回应了关于他“恋土情结”的评立模式中的参照因系。但是到了高加林这重,“知识”似论。他写道:乎天然背离“乡村”而指向“城市”,小说以“刷牙”的情从《人生》以来,某些评论对我的最主要的责难是所节区隔了“学生”与“老百姓”,使得“城市一乡村”细化谓“回归土地”的问题。通常的论据就是我让(?)高加为“知识一蒙味的逻辑。尽管评论界有所分歧,人们仍公认高家林是路遥为林最后又到了土地上,并且让他手抓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着一声“我的亲人哪...”由此,便得到结新时期文学画廊塑造的复杂人物形象,这种“复杂性”首论,说我让一个叛逆者重新畈依了旧生活,说我有“恋王先体现在所谓的遵从“人性”的“现实主义”描述中,同情结”,说我没有割断旧观念的脐带,等等。时也体现在路遥本人的“人生认识”中。不得不提的是,首先应该弄清楚,是谁让高加林们经历那么多折磨高加林式的“返乡一离开一再返乡过程中,乡村姑娘刘或自我折磨走了一个圆圈后不得不又回到了起点?巧珍扮演的角色除了被离乡进城的高加林所厌弃的村是生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而不是路。作者只姑外,更有“地母”式的包容与感化一一毋宁说这是路遇是力图真实地记录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根本设置的“反向启蒙者”形象。高加林最终还是回到故乡,就没打算(也不可能)按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高加林们以后应而他那个手抓黄土、沉痛呻吟的身姿,在“新时期”以降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同样应该由不断发展的生活来回答。的文学中成为一个难以再现的影像。作者真诚地描绘了生活,并没有“弄虚作假”,同时还率直地“从淮海路到梅家桥”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认识,这一切就足够了。巧珍“地母"般的爱情使高加林在“返乡”之后进行在这篇创作谈中,尽管作家用“不得不”、“真实地记了彻底的心灵涤荡,在忏悔与感动之余,更受到了现实录”、“并没有”弄虚作假””这样的文字,表述了“生活的生活的教育,这使得他减少了一些(“离乡/进城)狂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就像他对两部著作的命名:“人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盘。我们很容易注意到生”和平凡的世界”所显示的那样,“返乡”只是某种真小说的最后一章,作者在括号中写着“并非结局”。的实的状态。在《人生》中,路遥引用了柳创业史》中确,高加林并非一个完全的“新人”,在返乡一离开一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返乡”的过程中,女性所扮演的“启蒙者”形象使得这一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某种情感过程增添了复杂而具体的因素。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处在路遥创作时代的人,往往直言王安忆在谈论她的小说创作时曾这样说:“现在的不违两部作品对他们的影响,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人把爱情和性夸大了……·事实上爱情只是很小的故事,安、孙少平更被认为“是古老的黄土地养育出来的两个爱情背后有很多很多丰富的故事"。她在世纪之交写历史之子,又是生活大变动催生出的两个现代之子”@。作的《富萍》里就交代了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故事,乡下尽管孙少平比高加林更加符合“新人”形象,而被评论家进城的富萍从准海路的弄堂里径直走到梅家桥的贫民给予更充分的肯定,我们仍要将目光投向那个被称为80窟,她自觉并且心安理得地在比自己更加孤苦无依的家年代最著名的“返乡青年”的高加林。庭生活,并以此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空间,就像作家如果我们再探究一下高加林的身份,他被称为“返自己叙述的:“每一日都是柴米油盐,勒勤尽恩地过着,乡青年”的原因正在于其“知识青年”的身份。然而“知没一点非分之想,猛然间一回头,却成了传奇。上海的青"作为一个特指的名词,却又将高加林们排除在外。传奇均是这样的。传奇中人度的也是平常日月,还须格外地将这日月夯地结实,才可有心力体力演绎变故。“对此,自称受路遇影响颇深的费平凹有过这样的表述“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知青指那些原本住在城里,有着《富萍》正是在这样的“平常日月”中,酿着别样的轰轰烈烈。还算富裕的日子,突然敲锣打鼓地来到乡下当农民的那些孩子。我的家却原本在乡下,不是来当农民,而是本这是上海的故事、女性的故事,并且一定程度上发来就是农民。报界里有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生在“革命时代”,比之今日进城女性的“污名”,富萍的.10
儿 ,虽然必不可免地带着旧的胎记 ,但总体来看,他在精 神上是一个新的人物但不是通常所说的 ‘新人”~。高 加林 的形象与其 时的“改革 ”有很大 的相似性 ,当人们将 1978年 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 性 起点时 ,其 内涵 远 未像 今天 所 认识 的那 样 确 凿无 疑 。 纵观路遥所处的写作时代及其文化背景 ,作家摇摆于城 市与乡村之间的情感,最终变成对乡村“诗意的赞美”以 及 “行动 上乖离 ” 的割裂 ,对此 ,路遥 在 那篇 重要 的《早 晨从中午开始》一文中回应了关于他“恋土情结”的评 论 。他写道 : 从《人生》以来 ,某些评论对我的最主要的责难是所 谓“回归土地”的问题。通常的论据就是我让(?)高加 林 最后又到 了土地 上 ,并 且让 他 手抓 两 把黄 土 ,沉 痛地 呻吟着喊叫着一声“我的亲人哪.”由此 ,便得到结 论,说我让一个叛逆者重新皈依了旧生活,说我有“恋土 情结”,说我没有割断旧观念的脐带,等等。 首先应该弄清楚,是谁让高加林们经历那么多折磨 或自我折磨走了一个圆圈后不得不又回到了起点? 是生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而不是路遥 。作者只 是力图真实地记录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根本 就没打算(也不可能)按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高加林们以后应 该怎么办。这个 问题 同样应该 由不 断发展 的生活来回答。 作者真诚地描绘了生活,并没有“弄虚作假”,同时还率直地 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认识,这一切就足够了。回 在这篇创作谈 中,尽管作家用“不得不”、“真实地记 录”、“并没 有 ‘弄虚作假 ”’这样 的文字 ,表述 了“生 活 的 历史原因和现实原 因”,就像他对两部著作的命名:“人 生”和“平凡的世界”所显示的那样 ,“返乡”只是某种真 实的状态。在《人生》中,路遥引用了柳青《创业史》中 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 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某种情感 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处在路遥创作时代的人,往往直言 不讳两部作品对他们的影 响,《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 安、孙少平更被认为“是古老的黄土地养育 出来的两个 历史之子,又是生活大变动催生出的两个现代之子”@。 尽管孙少平比高加林更加符合“新人”形象,而被评论家 给予更充分的肯定 ,我们仍要将目光投向那个被称为 8O 年代最著名的“返乡青年”的高加林。 如果我们再探究一下高加林的身份 ,他被称为“返 乡青年”的原因正在于其“知识青年”的身份。然而“知 青”作为一个特指的名词,却又将高加林们排除在外。 对此,自称受路遥影 响颇深的贾平 凹有过这样 的表述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知青指那些原本住在城里,有着 还算富裕的 日子 ,突然敲锣打鼓地来到乡下当农 民的那 些孩子。我的家却原本在乡下,不是来 当农民,而是本 来就是农 民。报界里有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 · 1O · 狗才是新闻。回乡 的知青不是落难 的公子 ,政府不关 心,民众不关心 ,文学不关心 ,知青政策也不关心.”⑨ 这似乎颇为符合高加林的心境 ,正是这样的不平衡 ,激 发了他愿望中的出人头地的个人主义因素田。 对于“知识与乡村”的关系,“现代早期 ”的思想家 早已有成熟的讨论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两论 “文字 下乡”,晏阳初在 1930年代感慨“都市文明的教育”对于 乡村的毁坏,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并未成为城乡二元对 立模式中的参照因素。但是到了高加林这里,“知识”似 乎天然背离“乡村”而指 向“城市”,小说 以“刷牙”的情 节区隔了“学生”与“老百姓”,使得“城市一乡村”细化 为 “知识一蒙 昧”的逻辑 。 尽 管评论界有所 分歧 ,人们仍公 认 高家林 是路 遥为 新时期文学画廊塑造的复杂人物形象,这种“复杂性”首 先体现在所谓的遵从 “人性”的“现实主义”描述 中,同 时也体现在路遥本人的“人生认识”中。不得不提的是, 高加林式的“返乡一离开一再返乡”过程中,乡村姑娘刘 巧珍扮演的角色除了被离乡进城的高加林所厌弃的村 姑外 ,更有“地母”式的包容与感化——毋宁说这是路遥 设置的“反向启蒙者”形象。高加林最终还是回到故乡, 而他那个手抓黄土、沉痛呻吟的身姿,在 “新时期”以降 的文学中成为一个难以再现的影像。 “从淮海路 到梅家桥” 巧珍“地母”般的爱情使高加林在“返乡”之后进行 了彻底的心灵涤荡 ,在忏悔与感动之余 ,更受到了现实 生活的教育 ,这使得他减少了一些 (“离乡/进城 ”)狂 热,而增强了一些 自我反省的力量。我们很容易注意到 小说的最后一章,作者在括号中写着 “并非结局”。的 确,高加林并非一个完全的“新人”,在“返乡一离开—再 返乡”的过程中,女性所扮演的“启蒙者”形象使得这一 过程增添了复杂而具体的因素。 王安忆在谈论她的小说创作时曾这样说:“现在的 人把爱情和性夸大了.事实上爱情只是很小的故事, 爱情背后有很多很多丰富的故事”4D。她在世纪之交写 作的《富萍》里就交代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故事 ,乡下 进城的富萍从淮海路的弄堂里径直走到梅家桥的贫民 窟 ,她 自觉并且心安理得地在比自己更加孤苦无依的家 庭生活,并以此构成了 日常生活的真实空 间,就像作家 自己叙述的:“每一 日都是柴米油盐,勤勤恳恳地过着, 没一点非分之想,猛然间一 回头,却成 了传奇。上海的 传奇均是这样的。传奇中人度的也是平常 日月 ,还须格 外地将这 E1月夯地结实 ,才可有心力体力演绎变故。”凹 《富萍》正是在这样的“平常 日月”中,酝酿着别样的轰 轰烈烈。 这是上海的故事、女性的故事,并且一定程度上发 生在“革命时代”,比之今 日进城女性的“污名”,富萍的
选择近乎于精神上的“返乡”。在这个意义上,作家的选的花。”这里没有纯真的爱情生存的空间,小说中以世俗择不是让主人公回到现实的乡村,而是使她们在城市中的笔法揭露了爱情被金钱和资本的逻辑替换的事实:寻求到踏实安宁的一隅。相比男性,女性似乎更容易在(北京人在纽药》流行之后,刘元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城市中落地生根,王安忆在散文《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嘴上:“如果你爱他,送他去深圳,他可能会发财:如果你市》当中敏锐地指出女性与城市的微妙关系,她写道:不爱他,送他去深圳,他肯定会背叛。这单的每个人都“人类越向前走,越离土地遥远了。离开柔软的土地,走不可靠”,他指着窗外说,“每一个男人都可能是螺客,每一个女人都可能是女,你如果想找爱情,离开吧”进坚硬的水泥与金属的世界。这却是比人类出生地更富有生存源泉的世界。机器代替了繁重的劳动,社会分这个关于“深圳”的故事被梗概为亿万富豪横尸街工全过程解体成为琐细的、灵巧的、只须少量体力同智头,浪荡公子遁人空门,老实人空守着一去不回的惊艳慧便可胜任的工作。谋生的手段千差方别,女人在这个岁月。这种两分法的叙述使得这座城市成为当代“成功天地里,原先为土地所不屑的能力却得到了认可和发学”指引下“离乡/进城”追求的一种符号,代表着欲望与挥。自然给女人的太薄,她只有到了再造的自然里,才虚要。而这一虚要之书,又被题解为“功业与理想,青着能施展。还由於那种与生俱来的柔韧性,使得她适应转和爱情,最终都化为内心的虚无。所以寻找是最终的主瞬万变的生活比刚直的男人更为容易而见成效…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你在中间。抛开”左与右”的意如此看来,女性在城市里更具有生存优势,也更容易建识形态性,“中间”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倘若我们将故事立起情感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返乡”群体的稍做改动,试想这些人都回到故乡,结果又会怎样?实性别特征:在城市留不下的男人们或是子然一身回到故际上,正是因为“成功学”的界定,“返乡”在现实中已经乡,或是带着他们随遇而安的爱人返乡生活。成为“失败者”的行为模式一这里又存在一个悸论,尽富萍只在新意识形态编撰的老上海故事中存在,这管“城市”越来越拒斥情感性的因素,人们仍然难以接受某种意义上也成为“离乡”的理想型,王晓明在《从“准背向城市的情感选择,《富萍》那个上海故事的现实版本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一很可能是“外地女为留嫁人棚户区”,似乎只有指尚文中指出这种近乎幻景与恣意的“上海梦”,恰恰隐藏着“城市”的选择才是“合理”的一然而城市拥有了选择时代的症结与隐秘。当北上广深”成为80年代以后中权,却丧失了其背后的情感因素。当关于“城市”的想象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之后,“留不下的城市”成为当越来越被局限于消费社会、名利场、情感荒漠·而变得碎片化时,“故乡”又成为安慰剂。代“三农”问题的一个表征,不仅农民工和“农二代”学当我们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故事中获取了足够多子,就连身超级大都市,出身二三线城市的白领打工的生活细节来佐证那种一元分化结构的实有存在者,也感受到了大都市的残酷与压力,如此,富萍的自觉城市(拜物质教、拜知识教、现代爱情)与乡土(贫、愚选择在更多的人看来就真的是一种“梦幻”了。“天堂向左,深圳向右”钝、贫贱夫妻)的差异直接取快于前者的规模与发展程1990年代以后的故事正像中国“现代性”的分期所度一一经济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依照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出等级,而城市化的发展逻辑也依照描述的那样,逐渐枯萎,被缩小的梦想关地让富萍们无资本的序列成为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金字塔,处于底层法再踏实地过那种贫穷却自得的生活,现实中“都市化”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将“城市梦”描述为物欲横流的恶之的自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顶端则是Metropolis式的超级大都市(这里尤其指符号化的“北上广深”)。更多花,在这期间,“到南方去”成为当代中国大陆“离乡一进城”潮流的鲜明标志。网络作家幕容雪村在2002年线人似乎总是将目光集中在这两端的博奔关系,人们要么上连载的小说《天堂向左,深圳向右》中以富翁肖然之死在大城市反思现代化与城市病进而产生“逆都市化”的端倪与趋势,要么将“发现故乡”的行动二分为乡村经济将故事回溯到1990年代初的深圳,故事毫无例外地落俗为几个青年男女在那个充满机会与诱惑的南方城市建设与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文学纪实与虚构的层面,网络作家直言不讳地宜走向随落与灭亡,就像书中所写“票子比气节重要”,所称其作品中所写的情节,都是他或他身边的人所经历透露的逻辑自然是情感敌不过诱感。有意味的是,作者让其中的女性形象韩灵在经历了恋人的猜忌、背叛与遗的,许多故事为他亲眼所见。这也是当代文学后三十年的作家及其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思考“人生”的传统转弃之后,放弃了肖然给她的巨额赔偿,离婚后回到经济换为“平凡世界”的逻辑,作为写故事的人和细节的亲历开始走下坡路的故乡鞍山,这似乎也暗示着从女性的角度而言,无论是“离乡”还是“返乡”,爱情的因素总是占者,其作品似乎蒙上了“现代都市民族志”的色彩。尽管我们并不能将文学作品等同于社会史叙述,然而按照新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深历史主义那种取消“文学一社会”的前景与背景关系的圳是“危险而华美的城市,一只倒覆之碗,一朵毒蛇缠身.11
选择近乎于精神上的“返乡”。在这个意义上 ,作家的选 择不是让主人公回到现实的乡村 ,而是使她们在城市中 寻求到踏实安宁的一隅。相比男性,女性似乎更容易在 城市中落地生根,王安忆在散文《男人和女人 ,女人和城 市》当中敏锐地指 出女性与城市的微妙关系,她写道: “人类越向前走,越离土地遥远了。离开柔软的土地 ,走 进坚硬的水泥与金属的世界。这却是 比人类出生地更 富有生存源泉的世界。机器代替了繁重的劳动,社会分 工全过程解体成为琐细的、灵巧的、只须少量体力同智 慧便可胜任的工作。谋生的手段千差万别,女人在这个 天地里,原先为土地所不屑的能力却得到了认可和发 挥。自然给女人的太薄 ,她只有到了再造的 自然里,才 能施展。还由於那种与生俱来的柔韧性 ,使得她适应转 瞬万变的生活比刚直的男人更为容易而见成效.”四 如此看来 ,女性在城市里更具有生存优势 ,也更容易建 立起情感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返乡”群体的 性别特征:在城市留不下的男人们或是孑然一身回到故 乡,或是带着他们随遇而安的爱人返乡生活。 富萍只在新意识形态编撰的老上海故事中存在 ,这 某种意义上 也成 为 “离乡 ”的理 想 型 ,王 晓 明在 《从 “淮 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 一 文 中指 出这 种近乎幻景 与恣意 的“上海梦 ”,恰恰 隐藏着 时代的症结与隐秘。当“北上广深”成为 80年代以后中 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之后,“留不下 的城市 ”成为当 代“三农”问题的一个表征 ,不仅农 民工和“农二代”学 子,就连跻身超级大都市,出身二三线城市的白领打工 者 ,也感 受到 了大都 市的残酷 与压 力 ,如此 ,富 萍 的 自觉 选择在更多的人看来就真的是一种“梦幻”了。 “天堂向左 。深圳 向右 ” 1990年代以后的故事正像 中国“现代性”的分期所 描述的那样 ,逐渐枯萎,被缩小的梦想天地让富萍们无 法再踏实地过那种贫穷却 自得的生活,现实中“都市化” 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将“城市梦”描述为物欲横流 的恶之 花 ,在这期间,“到南方去”成为当代中国大陆“离乡一进 城”潮流的鲜明标 志。网络作家慕容雪村在 2002年线 上连载的小说《天堂向左 ,深圳向右》中以富翁肖然之死 将故事 回溯到 1990年代初 的深圳 ,故事毫无例外地落 俗为几个青年男女在那个充满机会与诱惑的南方城市 走向堕落与灭亡 ,就像书中所写“票子 比气节重要”,所 透露的逻辑 自然是情感敌不过诱惑。有意味的是,作者 让其中的女性形象韩灵在经历了恋人的猜忌、背叛与遗 弃之后,放弃了肖然给她的巨额赔偿 ,离婚后 回到经济 开始走下坡路的故乡鞍山,这似乎也暗示着从女性的角 度而言,无论是“离乡”还是“返乡”,爱情的因素总是 占 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深 圳是“危险而华美的城市 ,一只倒覆之碗,一朵毒蛇缠身 的花。”这里没有纯真的爱情生存的空间,小说中以世俗 的笔法揭露了爱情被金钱和资本的逻辑替换的事实: 《北京人在纽约》流行之后 ,刘元经常把这句话挂在 嘴上t“如果你爱他,送他去深圳,他可能会发财;如果你 不爱他,送他去深圳 ,他肯定会背叛。这里的每个人都 不可靠”,他指着窗外说,“每一个男人都可能是嫖客,每 一 个女人都可能是妓女,你如果想找爱情 ,离开吧.” 这个关于“深圳”的故事被梗概为“亿万富豪横尸街 头 ,浪荡公 子遁 人 空 门 ,老实 人空 守 着一 去 不 回的惊 艳 岁月。”这种两分法的叙述使得这座城市成为当代“成功 学”指引下“离乡/进城”追求的一种符号 ,代表着欲望与 虚妄。而这一虚妄之书,又被题解为“功业与理想,青春 和爱情 ,最终都化为内心的虚无。所 以寻找是最终的主 题 ,天堂 向左 ,深圳往右 ,你在 中间。”抛 开“左与 右”的意 识形态性 ,“中间”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倘若我们将故事 稍做改动 ,试想这些人都 回到故乡,结果又会怎样?实 际上,正是因为“成功学”的界定,“返乡”在现实 中已经 成为“失败者”的行为模式——这里又存在一个悖论,尽 管“城市”越来越拒斥情感性的因素,人们仍然难 以接受 背向城市的情感选择 ,《富萍》那个上海故事的现实版本 很可能是“外地女为留沪嫁人棚户区”,似乎只有指向 “城市 ”的选择才 是“合 理 ”的——然 而城 市拥 有 了选 择 权,却丧失了其背后的情感因素。当关于“城市”的想象 越来越被局限于消费社会、名利场、情感荒漠.而变 得碎片化时,“故乡”又成为安慰剂。 当我们从中国现 当代文学的故事中获取了足够多 的生活细节来佐证那种二元分化结构的实有存在—— 城市(拜物质教、拜知识教、现代爱情)与乡土 (贫瘠、愚 钝 、贫贱夫妻)的差异直接取决于前者的规模与发展程 度——经济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依照 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出等级 ,而城市化的发展逻辑也依照 资本的序列成为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金字塔,处于底层 的自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 ,顶端则是 MetropoLis式的 超级 大都市 (这 里尤其指符 号 化 的“北 上 广深 ”)。更 多 人似乎总是将 目光集 中在这两端的博弈关系,人们要么 在大城市反思现代化与城市病进而产生“逆都市化”的 端倪与趋势 ,要么将“发现故乡”的行动二分为乡村经济 建设与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在文学纪实与虚构的层面,网络作家直言不讳地宣 称其作品中所写的情节,都是他或他身边的人所经历 的,许多故事为他亲眼所见。这也是当代文学后三十年 的作家及其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思考“人生”的传统转 换为“平凡世界”的逻辑 ,作为写故事的人和细节的亲历 者 ,其作品似乎蒙上了“现代都市民族志”的色彩。尽管 我们并不能将文学作品等同于社会史叙述 ,然而按照新 历史主义那种取消“文学一社会”的前景与背景关系的 · 11·
名的突破三千了。(柳青著:《创业史第一部》,北京:人民文观点来看,现代文学迄今关于“离乡”与“返乡”的表述学出版社2005年,第332-333页。)恰恰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形成互文,从《故乡》中“我”的雷达:《简论高价林的悲剧》,《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到高加林们的“归来一离去一③雷达主编:《路遥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再归来”,再到富出人意料地“离去即归来”,最后到肖第64页。然们的“范然无归”·在这条线索单我们能够看到,除路逊:《路遥全集:散文、随笔、书信》,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了“离乡”的决绝与中产阶级“逆都市化”的调调,也蕴2000年,第64页。含了“返乡”的机会与情恢,还有对鲁迅之路的继承一-?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突破“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模式的可能性。>),《小说评论》,1987年,第三期。贾平凹:《我是农民》,载《平凹面语》,漓江出版社,2002年注释:版,第153页。①在20世纪初的乡土文学创作中,鲁迅对台静农的作品给予了蔡期认为“高家林的自尊在“挑粪一节中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屈很高评价,指出:“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呼从反而教育了他,催化了他愿望中的出人头地的个人主义因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素,并且煽起一种盲目的报复情绪”。(蔡期:《高家林和刘巧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珍——<人生>人物谈》,《上海文学),1983年,第一期。)土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了。”①(与王安忆关于小说的对话》,选自《钱江晚报》,2000年8月4日。②钱理群、温儒敏、昊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②王安忆:《寻找苏青》,《上海文学》,1995年,第七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3页。3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王晓明:《现代早期思想与中国革命)《文景》,2013年1、2月。年,第89-90页。④关于报考工厂的场面,柳青是这样描写的:“乡政府的大院参见王晓明:《从“准海路”到”梅家桥”。一从王安忆近来的子,拥挤着满院的闺女们。满眼是两条辩和剪发的脑袋在蜗小说谈起》,载《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动,在儿棵古老的茬柏底下,是人溯和发浪:竟有这么多人考2003年,第524552页。工厂啊!…分配给滑原县的名额只有二百八十个女工,报(上接第3页)雕龙》外部形态呈现出来的一“个硬币的最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两两对举的“面”,比如论两面”。“各体文学发展”和“文学发展”对举(分体文学史和文3、“文学原理”和“文学批评”的对立统一学史的对举)。“抒情文学"和”“修辞学”对举(论“情”《文心雕龙》外部还呈现出“文学原理”和“文学批和论“采”的对举);“子书”和“经书“对举等等。关于诸评”两面的对举。刘一方面“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探多观感和外部表现之所以成立的理由,本文兹不赞述。索人文、文字、文章形成的本源和过程,一方面通过道、对《文心雕龙》一书性质的许多看法,其实只是现代圣、经的传承系统想建立个不可辨驳的文章评价标人“以今度古”的臆想,并非刘想论文的自觉意识。以刘准,天地间永恒的文章裁量尺度,然后用这把“尺子”度思想类推,各种“对举”的两面都会由对立走向统一,量一切”文”,通过这个标准去判决真伪、正末归本,用这我们只能说《文心雕龙》外观呈现出来的“玲珑八面”,个标尺批评流行于世的说伪文风。这把“关尺”即是经只是现代人视域中的“玲珑八面”,是现代人根据现代的典之文的标准。“五经”既是各类文体的源头,也是文章学科分类方法的一种区分,可以肯定的说,刘懿不是这写作的“枢纽”、典范、从“五经”之中总结出来的“六样划分的,而具有自已独特的视角。义”,也就是文章评价的标准。“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综上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呈现出“浑然一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体,八面玲珑”的特征。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刘懿就是利用这个标准去注释:批评伪文风。①张文勋:《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J】《云南社会科学》,扬雄《法言》云:“或日: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1981年第2期将谁使正之?日:“万物分错则悬诸天,众言混乱则折诸②王元化:《谈文心雕龙》.【M】.北京:新星出版社,第203页圣。或自:“恶观乎圣而折诸?日“在则人,亡则书,其统③楼宇烈:《王弱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47页,一也。”有什么样的文学评价标准和尺度,就会产生什④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第293页么样的批评;批评什么样的“讹滥”,就必须使用什么样③汉.杨雄著,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中华的评价标准,两者是统一的。所以文学原理和文学批评书局1987年版,第82页.事实上是不能完全区分开来的。·12.U
观点来看 ,现代文学迄今关于“离乡”与“返乡”的表述 恰恰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形成互文 ,从 《故乡》中“我”的 “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到高加林们的“归来一离去一 再归来”,再到富萍出人意料地“离去即归来”,最后到 肖 然们的“茫然无归”.在这条线索里我们能够看到,除 了“离乡”的决绝与中产阶级 “逆都市化”的调调,也蕴 含了“返乡”的机会与情愫 ,还有对鲁迅之路的继承—— 突破“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模式的可能性。 注 释 : ①在 2o世纪初 的乡土 文学创 作中 ,鲁迅对台静农的作 品给 予了 很高评价 ,指 出:“要在 他 的作 品里 吸取 ‘伟大 的欢 欣 ’,诚 然 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 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 的悲欢, 都会的 明暗的那 时候 ,能将 乡间的死 生、泥 土的气 息 ,移在 纸 土 的,也没有更 多、更勤于这作者 了。” ②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42-4.3页 。 ③王晓明:《现代早期思想与中国革命>,<文景>,2013年 l、2月。 ④关于报考工厂的场面,柳青是这样描写的:“乡政府的大院 子 ,拥挤着 满院的闺女们 。满 眼是两 条辫 和剪发 的脑袋 在蠕 动 ,在几棵 古老的苍柏底下 ,是 人潮 和发浪 :竟有这 么多人 考 工 厂啊 !.分配给渭原县 的名额 只有二 百八 十个 女工 ,报 名的突破三 千了。”(柳 青著 :《创 业史 第一部 >,北 京 :人 民文 学出版社 2005年 ,第 332-333页。) ⑤雷达:《简论高价林的悲剧),《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⑥雷达主编:《路遥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 , 第 64页 。 ⑦路遥 :《路遥全集 :散文 、随笔 、书信 >,西安 :太 白文艺 出版 社 2000年 ,第 64页。 ⑧ 曾镇南 :《现实主 义的新创 获——论 <平 凡的世 界 (第 一 部) >》,《小说评论>,1987年,第三期。 ⑨贾平凹:《我是农民>,载<平凹画语>,漓江出版社,2002年 版 。第 153页 。 ⑩ 蔡翔认为“高家林的 自尊在‘挑粪 ’一节中遭到了残酷 的打击,屈 辱从反而教育了他,催化了他愿 望中的出人头地 的个人主义 因 素,并且煽 起一种盲 目的报复情绪”。(蔡翔 :《高家林 和刘巧 珍一 <人生 >^物谈>,<上海文学>。1963年,第一期。) ⑩《与王安忆关于小说的对话>。选自《钱江晚报>。加0o年8月4日。 ⑩王安忆:《寻找苏青>,《上海文学》,1995年,第七期。 ⑩ 王安忆 :《男人和女人 ,女 人和城 市),云 南人 民出版社 ,2000 年 ,第 89—9o页。 ⑩ 参见王晓明 :《从“淮海路”到“梅家桥”—— 从王安 忆近来 的 小说谈起>,载(-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 中心, 2o03年 ,第 524—552页 。 (上接 第3页)雕龙》外部形态呈现 出来的一“个硬币的 两 面”。 3、“文学原理”和“文学批评”的对立统一 《文心雕龙》外部还呈现出“文学原理”和“文学批 评”两面的对举。刘勰一方面“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探 索人文 、文字、文章形成的本源和过程,一方面通过道、 圣 、经的传承系统想建立一个不 可辩驳的文章评价标 准 ,天地 间永恒 的文章 裁量 尺度 ,然 后用 这把 “尺子 ”度 量一切“文”,通过这个标准去判决真伪、正末归本,用这 个标尺批 评流行于 世 的讹伪 文风 。这把 “天尺 ”即是经 典之文的标准。“五经”既是各类文体的源头,也是文章 写作的“枢纽 ”、典范、从 “五经 ”之 中总结 出来 的“六 义”,也就是文章评价的标准。“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 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 ,四则义直而不 回,五则体 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刘勰就是利用这个标准去 批评讹 伪文风 。 扬雄《法言》云:“或日:人各是其所是 ,而非其所非, 将谁使正之?日:“万物分错则悬诸天,众言混乱则折诸 圣。或日:“恶观乎圣而折诸?日“在则人,亡则书,其统 一 也。”固有什么样的文学评价标准和尺度,就会产生什 么样的批评;批评什么样 的“讹滥”,就必须使用什么样 的评价标 准 ,两 者是统一的 。所 以文 学原理 和文 学批评 事实上是不能完全区分开来的。 · 12 · 最后 ,还可以列举出许多两两对举的“面”,比如论 “各体文学发展”和“文学发展”对举 (分体文学史和文 学史的对举)。“抒情文学”和”“修辞学”对举 (论 “情” 和论“采”的对举);“子书”和“经书“对举等等。关于诸 多观感和外部表现之所以成立的理由,本文兹不赘述。 对《文心雕龙>一书性质的许多看法,其实只是现代 人“以今度古”的臆想,并非刘勰论文的自觉意识。以刘 勰思想类推,各种“对举 ”的两面都会由对立走 向统一, 我们只能说《文心雕龙=}外观呈现出来的“玲珑八面”, 只是现代人视域中的“玲珑八面”,是现代人根据现代的 学科分类方法的一种区分,可以肯定的说,刘勰不是这 样划分的,而具有 自己独特的视角。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呈现 出“浑然一 体,八面玲珑”的特征。 注释 : ①张文勋 :《文心 雕龙 >的理论 体系 >.[J]《云南 社会 科学 》, 1981年第 2期 . ②王元化:《谈文心雕龙》.[M].北京 :新星出版社,第203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版,第 54.7页. ④罗宗强:《魏晋薄.d 玟学利鼠璧 ,[M].北茕 中 嘲 ,第2jB页 ⑤汉.杨雄著,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 :《法言义疏>北京 ,中华 书局 1987年 版 ,第 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