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总结: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 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对战争的感受。(100字左右) 安妮日记(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 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 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 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 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 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 凡阅历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 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先 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第2则一一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 下的恐惧。Ⅰ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一一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 成千的人送命。丨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 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一一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 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 第5则一一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 惨的时候”? 第6则一一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 由 第7则一一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 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六)总结: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 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对战争的感受。(100 字左右) 安妮日记(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 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 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 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 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 记》从 1942 年安妮 13 岁生日写起到 1944 年 8 月 4 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 13 到 15 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 凡阅历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 所选的 9 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 8 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 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先 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第 2 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 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 3 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 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 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 4 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 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 望。 第 5 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 惨的时候”? 第 6 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 由。 第 7 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 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一一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 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 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 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 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 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 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 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 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 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 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 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 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 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 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 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僧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 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 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 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 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 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 年 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 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 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 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 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 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 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
第 8 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 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 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 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 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 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 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德国社会 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 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 4 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 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 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 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 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 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 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 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 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 8 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 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 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 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 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 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 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 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 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 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 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 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 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
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 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 里其实是善良的。”一一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 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 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 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 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 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 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 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 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 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 四、课外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题目 图片两组·教案 【教材说明】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 平的祈祷》。 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 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图片两组》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活动体验,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感受战争 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图片解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 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 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 行鉴赏,为图片配写解说词。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 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 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 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 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 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 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 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 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 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 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 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 盾。 四、课外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题目。 图片两组·教案 【教材说明】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 平的祈祷》。 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 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图片两组》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活动体验,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感受战争 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图片解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 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 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 行鉴赏,为图片配写解说词。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段真实场面。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 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 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慘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 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 的心情来硏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 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2.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看过第一组图片 后,同学们的心情如何?请同学结合课本上图片的解说和昨天下发的背景材料,说说看过第 组图片后的初步感受。 3.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 的心灵之声。第一组四幅图片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种力量来自于细节。请谈谈每一幅图 片中哪一个细节最具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 画面的中心是人。图一受伤儿童的号哭,图二机场上的拐杖,图三中的士兵一手抱着 儿子,一手握着枪,图四中的那个孩子走在尸体旁边竟像是没有恐惧。 图一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地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 场景 图二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的步伐的,归来则与之形成强烈 的对照 图三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 不能活着归来。 图四要特别注意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为什么 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 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 4.分组讨论。各组每位同学按要求给其中一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注意标题要符合图 片所表现的内涵,语言符合图片的风格。交流时保持严肃、虔诚的氛围。先在组内交流,选 取最好的一个标题在班上交流,说说为什么它优于同组其他的标题。 废墟中负伤的儿童、拥抱时残废的士兵、上前线时离别的父子、在集中营里的尸体旁 走过的小男孩。 5.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 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 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6.研读第二组图片,指出图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看了这两幅照片之后你的心 情如何?为什么图片上人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图一记录的是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注意画面上 每个人脸上的由衷笑容,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 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 漫长的岁月! 图二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 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 人也在注视着它们。 因为他们遭受了太多的战争伤痛,所以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 喜悦。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段真实场面。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 5000 万人在炮 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 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 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 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 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2.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看过第一组图片 后,同学们的心情如何?请同学结合课本上图片的解说和昨天下发的背景材料,说说看过第 一组图片后的初步感受。 3.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 的心灵之声。第一组四幅图片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种力量来自于细节。请谈谈每一幅图 片中哪一个细节最具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 画面的中心是人。图一受伤儿童的号哭,图二机场上的拐杖,图三中的士兵一手抱着 儿子,一手握着枪,图四中的那个孩子走在尸体旁边竟像是没有恐惧。 图一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地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 场景。 图二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的步伐的,归来则与之形成强烈 的对照。 图三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 不能活着归来。 图四要特别注意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为什么 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 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 4.分组讨论。各组每位同学按要求给其中一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注意标题要符合图 片所表现的内涵,语言符合图片的风格。交流时保持严肃、虔诚的氛围。先在组内交流,选 取最好的一个标题在班上交流,说说为什么它优于同组其他的标题。 废墟中负伤的儿童、拥抱时残废的士兵、上前线时离别的父子、在集中营里的尸体旁 走过的小男孩。 5.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 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 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6.研读第二组图片,指出图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看了这两幅照片之后你的心 情如何?为什么图片上人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图一记录的是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注意画面上 每个人脸上的由衷笑容,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 八”以后遭受的 14 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 年是多么 漫长的岁月! 图二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 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 人也在注视着它们。 因为他们遭受了太多的战争伤痛,所以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 喜悦。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7.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 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 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 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8.例:图一的解说词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杋,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 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 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请同学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一段 解说词,在班上进行交流。 10.总结 图片之所以能有如此震憾人心的力量,甚至于改变历史的进程,直到今天仍然能打动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就是因为摄影师抓住了内涵丰富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这两组历 史图片,就是战争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的真实再现。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 每天都在吞噬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 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 六国论·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 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 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 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7.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 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 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 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8.例:图一的解说词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 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 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9.请同学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一段 解说词,在班上进行交流。 10.总结 图片之所以能有如此震憾人心的力量,甚至于改变历史的进程,直到今天仍然能打动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就是因为摄影师抓住了内涵丰富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这两组历 史图片,就是战争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的真实再现。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 每天都在吞噬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 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 六国论·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课时】 2 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 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 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 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 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