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文阅读专项全程训练(上)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 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所谓社科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 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所谓自 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所谓文学作品,是指散文、诗歌、小 说、戏剧等。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各种类型均出现过。本部分的考试要点有以下九个方 面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七、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八、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但在汉语中,一个词有时会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这种词的 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思想的表达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使语言丰富多彩。因 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有了上下文,就可以肯定它表示的是 何种意义。所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知识点 【要点讲析】 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 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现代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的含义:①体现作者立场 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 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一)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境义 现代文阅读中多义词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
高中现代文阅读专项全程训练(上)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 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所谓社科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 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所谓自 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所谓文学作品,是指散文、诗歌、小 说、戏剧等。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各种类型均出现过。本部分的考试要点有以下九个方 面。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三、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七、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八、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但在汉语中,一个词有时会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这种词的 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思想的表达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使语言丰富多彩。因 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有了上下文,就可以肯定它表示的是 何种意义。所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知识点。 【要点讲析】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 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现代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的含义:①体现作者立场 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 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一)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境义 现代文阅读中多义词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
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具有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 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 不同含义。那么,什么是语境呢?在阅读中,它指的是读物的语言环境,包括书面语运用的 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题旨、上下文等。阅读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 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广义的语境除 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 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 人语境 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 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 都必须同时起作用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 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 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冠以临时意义。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也要根据上下 文来推断,它们往往足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小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 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 (二)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可以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 又可以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仟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 “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人原文,看是否合适
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具有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 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 不同含义。那么,什么是语境呢?在阅读中,它指的是读物的语言环境,包括书面语运用的 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题旨、上下文等。阅读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 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广义的语境除 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 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 人语境。 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 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 都必须同时起作用。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 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 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冠以临时意义。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也要根据上下 文来推断,它们往往足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小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 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 (二)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可以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 又可以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仟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 “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人原文,看是否合适
【方法指导】 生在高考阅读方面,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去复习 (一)勤査字典。要养成自觉主动、认真、勤奋地査字词典的好习惯,决不能图省事,靠 “猜”“蒙”来代替正确理解词义。对常用词语的义项要适当记忆,并在运用中熟练、牢固 地掌握 (二)要注意有关文字、词汇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如汉字造字法知识、词的结 构知识等:要在学习中注意归纳、总结解释词语、辨析词义的常用方法 (三)要注意不断增加生活体验的积累,并使之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加强词语方面的基 本训练,增强语言感受能力。 、学生在高考阅读方面。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如下几种做题方法 (一)仔细推敲。如果缺乏认真、细致、扎实的态度,或望文生义,主观臆测,马虎粗疏, 似懂非懂,势必会导致答案的不准确,甚至相距甚远。 (二)结合语境。采用机械、呆板的学习方法,只是会照背词典或注解的释义,不会在具 体语言环境中考察、分析、推断词义,于事无补 【例题一】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需 一翻开桐城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日论辩,日序跋,日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 它的内容①真是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之所 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 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 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 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 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 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这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 ②和③ ①和③ 【例题讲析】 答案:不同:不同:不同。这是考查“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的能 力。文中标号的三个“内容”,第一个指《古文辞类纂》对文章的各种分类,第二个是指由
【方法指导】 一、学生在高考阅读方面,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去复习 (一)勤查字典。要养成自觉主动、认真、勤奋地查字词典的好习惯,决不能图省事,靠 “猜”“蒙”来代替正确理解词义。对常用词语的义项要适当记忆,并在运用中熟练、牢固 地掌握。 (二)要注意有关文字、词汇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如汉字造字法知识、词的结 构知识等;要在学习中注意归纳、总结解释词语、辨析词义的常用方法。 (三)要注意不断增加生活体验的积累,并使之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加强词语方面的基 本训练,增强语言感受能力。 二、学生在高考阅读方面。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如下几种做题方法 (一)仔细推敲。如果缺乏认真、细致、扎实的态度,或望文生义,主观臆测,马虎粗疏, 似懂非懂,势必会导致答案的不准确,甚至相距甚远。 (二)结合语境。采用机械、呆板的学习方法,只是会照背词典或注解的释义,不会在具 体语言环境中考察、分析、推断词义,于事无补。 【例题一】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需 一翻开桐城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日论辩,日序跋,日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 它的内容①真是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之所 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 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 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 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 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 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这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 。 ②和③ 。 ①和③ 。 【例题讲析】 答案:不同;不同;不同。这是考查“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的能 力。文中标号的三个“内容”,第一个指《古文辞类纂》对文章的各种分类,第二个是指由
类名所决定的文章的内容,第三个文章自身的内容,它决定文章的体(分类),因此各不相同。 【经典例题二】 (1997全国高考)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式的说法,就足 篇的作息,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 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达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 方始出现 这一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 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的问题。(4分) 【例题讲析】 答案:主题;表现形式;白话与文言(语言运用)。这是考查“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 文中的特殊含义”的能力 【经典例题三】 1987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 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因为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 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仅为0.635厘米。此外 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 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 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在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A.四角龙的头角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D.穿越颞孔的肌肉 【例题讲析】 答案:B。本题考查对指示代测对象的理解。A不对,因为头角只是骨架的载体:c也 不对,因为咀嚼肌穿越颞孔.不可能依附在上面:D等于说咀嚼肌依附在自己上面,也不成 【经典例题四】 甲: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
类名所决定的文章的内容,第三个文章自身的内容,它决定文章的体(分类),因此各不相同。 【经典例题二】 (1997 全国高考)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式的说法,就足一 篇的作息,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 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达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 方始出现。 这一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 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 ;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 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的问题。(4 分) 【例题讲析】 答案:主题;表现形式;白话与文言(语言运用)。这是考查“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 文中的特殊含义”的能力。 【经典例题三】 1987 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一 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因为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 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仅为 0.635 厘米。此外, 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 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 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在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例题讲析】 答案:B。本题考查对指示代测对象的理解。A 不对,因为头角只是骨架的载体;c 也 不对,因为咀嚼肌穿越颞孔.不可能依附在上面:D 等于说咀嚼肌依附在自己上面,也不成 立。 【经典例题四】 甲: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
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 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 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 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是 很多的,但不要去学古代的那些辞藻。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 不文不白。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学它的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 写、最后怎么收的。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他就提倡这个气 气盛文章就好。学古人的文气,对改变文风大有好处。 乙:我也主张学习文言文的。现在课本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文言文,但师生不满足,教 师还自行补充大量古代作品。这里当然有应付高考的成分,不过文言文确实值得学习。古文 中有许多精华,文字简洁,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干锤百炼,经得住推敲。但是我们学习文 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小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阅读当代文 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当然,文 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 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可 以欣赏古代诗词。古诗确实有艺术魅力,吸引人,所以中小学生喜欢读,甚至超过了新诗。 自然,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总要以学好现代汉语为主,因此中学学习文言文要摆好 主次位置。总之,我主张学文言文与古诗词,现有的分量还可以适当增多,但目的要明确 比例要适当 丙: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 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 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 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 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 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和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 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 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 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 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 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豁 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足否也能学到呢?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 都能从白话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有些人学文言对他写 文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举过报纸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 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不会犯这种毛病?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 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义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是不是现代气息少了点? 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像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 文绉绉的语言有文绉绉语言的味道,可以说是“别有风味”,但是毕竞不如人民嘴里来的语 言那么新鲜、生动、泼辣,有泥土味,有时代气息
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 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 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 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是 很多的,但不要去学古代的那些辞藻。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 不文不白。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学它的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 写、最后怎么收的。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他就提倡这个气, 气盛文章就好。学古人的文气,对改变文风大有好处。 乙:我也主张学习文言文的。现在课本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文言文,但师生不满足,教 师还自行补充大量古代作品。这里当然有应付高考的成分,不过文言文确实值得学习。古文 中有许多精华,文字简洁,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干锤百炼,经得住推敲。但是我们学习文 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小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阅读当代文 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当然,文 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 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可 以欣赏古代诗词。古诗确实有艺术魅力,吸引人,所以中小学生喜欢读,甚至超过了新诗。 自然,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总要以学好现代汉语为主,因此中学学习文言文要摆好 主次位置。总之,我主张学文言文与古诗词,现有的分量还可以适当增多,但目的要明确, 比例要适当。 丙: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 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 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 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 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 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和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 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 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 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 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 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豁 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足否也能学到呢?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 都能从白话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有些人学文言对他写 文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举过报纸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 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不会犯这种毛病?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 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义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是不是现代气息少了点? 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像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 文绉绉的语言有文绉绉语言的味道,可以说是“别有风味”,但是毕竟不如人民嘴里来的语 言那么新鲜、生动、泼辣,有泥土味,有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