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居“天地、人、神的和谐” 俞孔坚 主持人:追求进步,学术倾听,世纪大讲堂问候您!近年来,居住在大城市的人 都会明显地意识到,我们的城市进入到了大规模的拆建重整的阶段,这个时候 如果我们去城市里溜一溜,会发现很多大的景观并不为我们所满意,为什么我们 会感觉到不舒服呢,我们说不清,但是专家可以说清楚。今天我就给大家请到 位年轻的景观设计大师,他就是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好,有请俞教授上场。 俞孔坚:您好。 主持人:您好,请坐,您的大手非常有力。 俞孔坚:谢谢。 主持人:好,听说您是一个苦孩子出身,苦大仇深 俞孔坚:没什么仇,是比较苦。 主持人:那怎么网上有好多的谣传,说您是一个苦孩子。 俞孔坚:那是人家的炒作吧。 主持人:那实际上,您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童年的时候非常幸福? 俞孔坚:也不是幸福,是比较苦。 主持人:怎么个苦法? 俞孔坚:怎么说呢,主要是想上学不能上学。 主持人:为什么呢?没有钱? 俞孔坚:家庭出身不好。 主持人:那时候还没有摘帽。 俞孔坚:没有摘帽,但是我确实在这段时间,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读书是非常 好,但是一直被拒绝在校门之外,所以我一有这个学习机会,当时邓小平一开放 以后,摘掉了地富反坏的帽子,我当时是感觉到这个机会来了,所以说学习特别 用功 主持人:那还是因为小平同志把帽子给您摘掉以后,您才上的林业大学。 俞孔坚:对,应该是这样。 主持人:上林业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 俞孔坚:学的是园林,或者叫风景园林 主持人: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头脑当中有一种现在的您这种景观的理念了吗 俞孔坚:应该说这个理念从我儿童时候就有。 主持人:还是说自己是天才。 俞孔坚:这就是我想讲的,人和土地的关系,不光是我小时候就有,应该是 我们几千万年前的祖先就有。这就是我今天可能会要谈到的。 主持人:怎么我就没有呢? 俞孔坚:应该有。 主持人:我顶多是欣赏欣赏盆景。 俞孔坚:不是,我一会儿会给你做一个实验,就发现你也有这样的,任何人 都会有这种。 主持人:我等待着您发掘我的天才。从林业大学毕业应该是1984年 俞孔坚:对。 主持人:1984年毕业之后怎么办了呢? 俞孔坚:1984年毕业之后就考研究生了
理想人居“天地、人、神的和谐” 俞孔坚 主持人:追求进步,学术倾听,世纪大讲堂问候您!近年来,居住在大城市的人 都会明显地意识到,我们的城市进入到了大规模的拆建重整的阶段,这个时候, 如果我们去城市里溜一溜,会发现很多大的景观并不为我们所满意,为什么我们 会感觉到不舒服呢,我们说不清,但是专家可以说清楚。今天我就给大家请到一 位年轻的景观设计大师,他就是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好,有请俞教授上场。 俞孔坚:您好。 主持人:您好,请坐,您的大手非常有力。 俞孔坚:谢谢。 主持人:好,听说您是一个苦孩子出身,苦大仇深。 俞孔坚:没什么仇,是比较苦。 主持人:那怎么网上有好多的谣传,说您是一个苦孩子。 俞孔坚:那是人家的炒作吧。 主持人:那实际上,您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童年的时候非常幸福? 俞孔坚:也不是幸福,是比较苦。 主持人:怎么个苦法? 俞孔坚:怎么说呢,主要是想上学不能上学。 主持人:为什么呢?没有钱? 俞孔坚:家庭出身不好。 主持人:那时候还没有摘帽。 俞孔坚:没有摘帽,但是我确实在这段时间,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读书是非常 好,但是一直被拒绝在校门之外,所以我一有这个学习机会,当时邓小平一开放 以后,摘掉了地富反坏的帽子,我当时是感觉到这个机会来了,所以说学习特别 用功。 主持人:那还是因为小平同志把帽子给您摘掉以后,您才上的林业大学。 俞孔坚:对,应该是这样。 主持人:上林业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 俞孔坚:学的是园林,或者叫风景园林。 主持人: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头脑当中有一种现在的您这种景观的理念了吗? 俞孔坚:应该说这个理念从我儿童时候就有。 主持人:还是说自己是天才。 俞孔坚:这就是我想讲的,人和土地的关系,不光是我小时候就有,应该是 我们几千万年前的祖先就有。这就是我今天可能会要谈到的。 主持人:怎么我就没有呢? 俞孔坚:应该有。 主持人:我顶多是欣赏欣赏盆景。 俞孔坚:不是,我一会儿会给你做一个实验,就发现你也有这样的,任何人 都会有这种。 主持人:我等待着您发掘我的天才。从林业大学毕业应该是 1984 年。 俞孔坚:对。 主持人:1984 年毕业之后怎么办了呢? 俞孔坚:1984 年毕业之后就考研究生了
主持人:还是林业大学,学的还是 俞孔坚:还是园林,园林设计 主持人:1984年到1987年,1987年毕业了怎么办 俞孔坚:1987年毕业就留校。 主持人:十分简单的生活,还是在林业大学。 俞孔坚:留校任教,没错。当时好多同学都出国去了,我是想还是先认认真 真做一点学问吧 主持人:我在报纸上第一次看到你的名字的时候,发现他们称你是“哈佛俊杰”, 什么时候去哈佛了? 俞孔坚:我去哈佛是1992年去的。 主持人:1992年,这是非常晚的出国,一般来说,赶上出国大潮比较合理的 是1987年左右 俞孔坚:对,没错,所以我那时刚毕业时,是好多同学出国的时候,我们班 里一大帮人都到美国去了,所以,我是我们班里出国基本上算是最晚的,但是我 回国是最早的。 主持人:是这样,那是不是你去了美国以后,到哈佛经过哈佛教授一训练了 之后,你的反应就变快了,人家比你早五年就走了,你还没有反应过来。 俞孔坚:应该说我在国内呆的时候长了,所以对这块土地应该是更有一种寄 托,更有一种牵挂。 主持人:还有一种说法,说您在哈佛的时候口出狂言,说你是哈佛举灯泡的 人,人家都是举火把,自由女神是举火把,你举灯泡。 俞孔坚:这是流传在哈佛校园里头的,网上流传的一句话。 主持人:怎么回事?我想听听。 俞孔坚:那就是哈佛的学生都比较自信,他们希望举着灯泡,让整个世界都 围着他们转。 主持人:举一个灯泡就可以让世界围着自己转了吗? 俞孔坚:这就是说他愿意让世界改变,改变整个世界。所以这是整个哈佛校 园学生之间流传的一种自信。 主持人:从1997年回来以后,我发现您就接了大量大量的,全国各地的各种 景观设计工程,能不能粗略地告诉我,大概这些工程的数字一共有多少? 俞孔坚: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有近六、七十项吧 主持人:六、七十项,内地大城市的景观设计。这样就可以说您是一个经验 非常丰富的人,是一个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人。好,言归正传,咱们 现在就请俞教授给我们带来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的名字是《理想人居一天地、人、 神的和谐》。好,有请。 俞孔坚:我可以脱掉衣服吗? 主持人:没问题。 俞孔坚:太热了。 主持人:追求自然。 俞孔坚:我想大家,好多都是从农村来的,有的也是从城市来的,但是你回 想一下,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些事情,所谓的城市建设,所谓的大的工程中,可以 看到,有的城市在搞大广场,广场是十公顷、二十公顷,有的城市在开大马路, 所谓的景观大道,好多大城市都在搞景观大道,不管这条大道有没有用。有的 城市在搞所谓城市水系整治、水系治理,但是你看那条河是怎么给整治的,两边
主持人:还是林业大学,学的还是… 俞孔坚:还是园林,园林设计。 主持人:1984 年到 1987 年,1987 年毕业了怎么办? 俞孔坚:1987 年毕业就留校。 主持人:十分简单的生活,还是在林业大学。 俞孔坚:留校任教,没错。当时好多同学都出国去了,我是想还是先认认真 真做一点学问吧。 主持人:我在报纸上第一次看到你的名字的时候,发现他们称你是“哈佛俊杰”, 什么时候去哈佛了? 俞孔坚:我去哈佛是 1992 年去的。 主持人:1992 年,这是非常晚的出国,一般来说,赶上出国大潮比较合理的 是 1987 年左右。 俞孔坚:对,没错,所以我那时刚毕业时,是好多同学出国的时候,我们班 里一大帮人都到美国去了,所以,我是我们班里出国基本上算是最晚的,但是我 回国是最早的。 主持人:是这样,那是不是你去了美国以后,到哈佛经过哈佛教授一训练了 之后,你的反应就变快了,人家比你早五年就走了,你还没有反应过来。 俞孔坚:应该说我在国内呆的时候长了,所以对这块土地应该是更有一种寄 托,更有一种牵挂。 主持人:还有一种说法,说您在哈佛的时候口出狂言,说你是哈佛举灯泡的 人,人家都是举火把,自由女神是举火把,你举灯泡。 俞孔坚:这是流传在哈佛校园里头的,网上流传的一句话。 主持人:怎么回事?我想听听。 俞孔坚:那就是哈佛的学生都比较自信,他们希望举着灯泡,让整个世界都 围着他们转。 主持人:举一个灯泡就可以让世界围着自己转了吗? 俞孔坚:这就是说他愿意让世界改变,改变整个世界。所以这是整个哈佛校 园学生之间流传的一种自信。 主持人:从 1997 年回来以后,我发现您就接了大量大量的,全国各地的各种 景观设计工程,能不能粗略地告诉我,大概这些工程的数字一共有多少? 俞孔坚: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有近六、七十项吧。 主持人:六、七十项,内地大城市的景观设计。这样就可以说您是一个经验 非常丰富的人,是一个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人。好,言归正传,咱们 现在就请俞教授给我们带来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的名字是《理想人居—天地、人、 神的和谐》。好,有请。 俞孔坚:我可以脱掉衣服吗? 主持人:没问题。 俞孔坚:太热了。 主持人:追求自然。 俞孔坚:我想大家,好多都是从农村来的,有的也是从城市来的,但是你回 想一下,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些事情,所谓的城市建设,所谓的大的工程中,可以 看到,有的城市在搞大广场,广场是十公顷、二十公顷,有的城市在开大马路, 所谓的景观大道,好多大城市都在搞景观大道,不管这条大道有没有用 。有的 城市在搞所谓城市水系整治、水系治理,但是你看那条河是怎么给整治的,两边
都砌上水泥护岸,拦上所谓的滚水坝,所谓的蓄上水,但是你走到旁边一闻,那 水是臭的。走到大广场上去,你可以看看,你去体验一下,是没有一棵大树,是 没法坐下来让你休息的。再看看那个大马路,那马路上也许有车,有的地方甚至 连车都没有,然后你在想横穿马路的时候,你是感到多么的困难。 所以说,我们现在搞的这些城市建设,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实际上,好多东 西呀,都把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给忘掉了,现代的人,我当然是讲的,特别是城 市的管理者、城市的规划者、城市的决策者、城市的建设者,往往把我们真正要 服务的对象一城市的居民,具体的人给忘掉了 所以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就是说,怎么样找到我们自己的,怎么样认识我们自 己人,这个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到底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才是我们真正所 需要的。所以我的题目就叫《理想人居一天地、人、神的和谐》。 首先要做个实验,在一个非常安静的时刻,一个非常浪漫的那一天,你来到 个大的饭店,这个饭店里面摆着25张桌子,是25张空的座位,让你随便去 选,那么入口是在1号和2号位置,就是那个大饭厅在1号和2号位置,小姐要 是送米、送饭、送菜她从1号和2号位置进来,跑堂的要从1号、2号位置进来。 我就问你,从1到20号的桌子里头,选择1号和2号的,再坐下来在那儿吃饭 的,举手。没有。 主持人:我 俞孔坚:行,你选择1号,1号和2号。第二,选择3号、4号和8号的,举 手。有,有两个,两三个 主持人:还有我 俞孔坚:4个。看来你哪儿都选。然后,我再问你,选择16号、20号和19 号的,举手。哇,不少。 主持人:看来我也可以。 俞孔坚:大部分人。然后再选择6、7、10、11号的举手。也就是那么三五个 人。这个实验跟我想象的一样,也就是说他反映了人的一种本质的一种追求, 种人性,对环境选择的一种人性 然后再看下一张。这就是我以前做的研究,发现和这次现场调查一样,也就 是说1号和2号,入口的那个地方,除了主持人以外,没有人坐下来在那里吃饭, 所以说最好的地方,就是16、19、20这个地方,我们看,这就是统计心理学的 或者实验,或者行为观察可以发现人有这种理想,这种理想是在,我刚才讲了 是在没有现实功利下,在不为赚钱考虑情况下,人会选择这样的环境,来坐下来。 再看看居住环境如何呢,这是一个理想,这又是一个艺术家的理想。我们知道, 艺术家离现实是最远的,艺术家选择的、表现的,绘画或者诗歌所表达的理想, 应该是接近人类最理想的状态,这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模式,大家都知道《桃花源 记》,武陵人打鱼,乘着一个船进去,沿溪行,沿着溪谷走,这就是艺术家心目 中理想的人居环境 那么,再看下一个。中国还有一种理想,这个理想当然好多,也是被文化、 外面的现实的功利所掩盖,就是风水理想。风水大家谈的很多,但是我现在要讲 的,就是这个风水就在你心中,你的理想,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理想,它就是 说,有很多糟粕,都把他真正的理想给掩盖了,不管是香港也好,台湾也好,新 加坡也好,你看好多风水先生,实际上大部分都是骗人的,真正的、理想实际上 是在你的心中,真正的好的环境是在你的心目中
都砌上水泥护岸,拦上所谓的滚水坝,所谓的蓄上水,但是你走到旁边一闻,那 水是臭的。走到大广场上去,你可以看看,你去体验一下,是没有一棵大树,是 没法坐下来让你休息的。再看看那个大马路,那马路上也许有车,有的地方甚至 连车都没有,然后你在想横穿马路的时候,你是感到多么的困难。 所以说,我们现在搞的这些城市建设,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实际上,好多东 西呀,都把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给忘掉了,现代的人,我当然是讲的,特别是城 市的管理者、城市的规划者、城市的决策者、城市的建设者,往往把我们真正要 服务的对象—城市的居民,具体的人给忘掉了。 所以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就是说,怎么样找到我们自己的,怎么样认识我们自 己人,这个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到底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才是我们真正所 需要的。所以我的题目就叫《理想人居—天地、人、神的和谐》。 首先要做个实验,在一个非常安静的时刻,一个非常浪漫的那一天,你来到 一个大的饭店,这个饭店里面摆着 25 张桌子,是 25 张空的座位,让你随便去 选,那么入口是在 1 号和 2 号位置,就是那个大饭厅在 1 号和 2 号位置,小姐要 是送米、送饭、送菜她从 1 号和 2 号位置进来,跑堂的要从 1 号、2 号位置进来。 我就问你,从 1 到 20 号的桌子里头,选择 1 号和 2 号的,再坐下来在那儿吃饭 的,举手。没有。 主持人:我。 俞孔坚:行,你选择 1 号,1 号和 2 号。第二,选择 3 号、4 号和 8 号的,举 手。有,有两个,两三个。 主持人:还有我。 俞孔坚:4 个。看来你哪儿都选。然后,我再问你,选择 16 号、20 号和 19 号的,举手。哇,不少。 主持人:看来我也可以。 俞孔坚:大部分人。然后再选择 6、7、10、11 号的举手。也就是那么三五个 人。这个实验跟我想象的一样,也就是说他反映了人的一种本质的一种追求,一 种人性,对环境选择的一种人性。 然后再看下一张。这就是我以前做的研究,发现和这次现场调查一样,也就 是说 1 号和 2 号,入口的那个地方,除了主持人以外,没有人坐下来在那里吃饭, 所以说最好的地方,就是 16、19、20 这个地方,我们看,这就是统计心理学的, 或者实验,或者行为观察可以发现人有这种理想,这种理想是在,我刚才讲了, 是在没有现实功利下,在不为赚钱考虑情况下,人会选择这样的环境,来坐下来。 再看看居住环境如何呢,这是一个理想,这又是一个艺术家的理想。我们知道, 艺术家离现实是最远的,艺术家选择的、表现的,绘画或者诗歌所表达的理想, 应该是接近人类最理想的状态,这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模式,大家都知道《桃花源 记》,武陵人打鱼,乘着一个船进去,沿溪行,沿着溪谷走,这就是艺术家心目 中理想的人居环境。 那么,再看下一个。中国还有一种理想,这个理想当然好多,也是被文化、 外面的现实的功利所掩盖,就是风水理想。风水大家谈的很多,但是我现在要讲 的,就是这个风水就在你心中,你的理想,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理想,它就是 说,有很多糟粕,都把他真正的理想给掩盖了,不管是香港也好,台湾也好,新 加坡也好,你看好多风水先生,实际上大部分都是骗人的,真正的、理想实际上 是在你的心中,真正的好的环境是在你的心目中
你看一个模式,这个风水有一个理想的模式,叫四神兽模式”,叫左青龙、右 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个模式是什么呢?这个模式就是我刚才讲的“桃花源 模式”,就是我刚才做的统计那个实验中,你选择的那个地方,就是那个角落, 这个角落是背靠,前面是,一个角上,背靠墙的,两侧是开窗的,你斜看前面是 个入口,就是服务员端菜进来,你可以欣赏服务员端菜的姿势,同时又可以不 让人看到的,这就是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这就是风水中,同样是这种的模式 我把它叫做“葫芦模式。你看,明代的十三陵,所有十三个陵,都选择了这样的 模式,来安葬皇帝的遗骨。 再看一个。下一张。这种理想可以说深藏在整个中国的文化之中,每一个人 心中,因此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这种基因你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大地 从一个村落开始,从一个村庄到一个州府衙门,再到整个首都,它都是用同样的 模式来解释的,这个模式,在地理学上又叫做“分形”,同样一个模式,整个中国 大地来解释,有大的山脉,有大龙,大龙下面就是首都,整个中国大地,我们西 北侧是山,西南侧是山,口是什么呢,口就是东边。所以这个模式和我们的桃花 源模式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模式,大家记着,这是一个解释模式,它是用它来解 释整个中国大地的,所以说,我们用这个理想的环境来解释我们的生存环境,来 解释我们的居住环境,在不同层次上,从你的家,从一个最小的单元,家庭,再 到一个更大的单元,一个县,再到更大的,一个州府或者是个省,再更大的是整 个中国大地,都用了这么一个模式。人的祖先实际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在你 的基因上就包含了这种模式。这是我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 那么,我们从老鼠,老鼠打洞开始,从土拨鼠打洞开始。土拨鼠,大家知道 它选择的地方,是背风向阳,土拨鼠也有理想,它的理想是说,我要选择这块地 方,这块地方一定是向阳的,向阳的草坡上,然后这块地方在草坡上面我要有 片水,水边要有一些谷子,就是禾本科的一些谷类。就是说,这都可以理解,为 什么它选择这样的地方,因为冬天,它需要阳光,因为它需要食物,因为它需要 水,但是为什么它选择打洞的地方,为什么要避开乱石堆,老鼠选择打洞的地方, 没有石头,没有乱石堆,也没有所谓的赤杨林,大家就不知道了,它是跟它的现 实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老鼠为什么不在林子边打洞,为什么不在乱石堆上打洞, 这只能是因为它的祖先,它的很久以前的祖先告诉它,林子是危险的,告诉它乱 石堆是危险的,因为那个林子里头居住着猫头鹰,因为乱石堆里头居住着蛇,蛇 和猫头鹰都是它的天敌 所以说动物凭着它的本能,它可以选择一个非常适合它居住的环境。相反, 为什么人不能选择你自己满意的环境呢,我刚才一开头就给大家讲的,我们的居 住环境并不让大家满意,我们感觉到我们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感觉到我们 失去了我们应该居住的那块地方,实际上,人和动物一样,人也有他的本能的 或者说居于遗传的一种理想环境。但是这种理想环境,在现实中,我们都因为功 利的需要,因为整天都有一些文化的尘埃,把我们真正所需要的理想给掩盖了 所以说,只有将人重新放到自然中去的时候,你的这种本能的东西,你的这种真 正的理想,这种生物基因上的图式,生物基因上的理想才会反映出来,才能表达 出来 比如说,有张照片可以看到,人爱偷看,人爱窥视,越不让你看的地方越想 看,他会选择一个独特的地方,来看到外面的东西,来看到风景,来看到外面的 景色。又比如说,人需要领地,那是我的小女儿,当我把她放在沙滩上的时候, 她第一件事你知道做什么,她第一件事给自己画一个领地,画一个圆圈,这个领
你看一个模式,这个风水有一个理想的模式,叫“四神兽模式”,叫左青龙、右 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个模式是什么呢?这个模式就是我刚才讲的“桃花源 模式”,就是我刚才做的统计那个实验中,你选择的那个地方,就是那个角落, 这个角落是背靠,前面是,一个角上,背靠墙的,两侧是开窗的,你斜看前面是 一个入口,就是服务员端菜进来,你可以欣赏服务员端菜的姿势,同时又可以不 让人看到的,这就是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这就是风水中,同样是这种的模式, 我把它叫做“葫芦模式”。你看,明代的十三陵,所有十三个陵,都选择了这样的 模式,来安葬皇帝的遗骨。 再看一个。下一张。这种理想可以说深藏在整个中国的文化之中,每一个人 心中,因此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这种基因你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大地, 从一个村落开始,从一个村庄到一个州府衙门,再到整个首都,它都是用同样的 模式来解释的,这个模式,在地理学上又叫做“分形”,同样一个模式,整个中国 大地来解释,有大的山脉,有大龙,大龙下面就是首都,整个中国大地,我们西 北侧是山,西南侧是山,口是什么呢,口就是东边。所以这个模式和我们的桃花 源模式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模式,大家记着,这是一个解释模式,它是用它来解 释整个中国大地的,所以说,我们用这个理想的环境来解释我们的生存环境,来 解释我们的居住环境,在不同层次上,从你的家,从一个最小的单元,家庭,再 到一个更大的单元,一个县,再到更大的,一个州府或者是个省,再更大的是整 个中国大地,都用了这么一个模式。人的祖先实际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在你 的基因上就包含了这种模式。这是我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 那么,我们从老鼠,老鼠打洞开始,从土拨鼠打洞开始。土拨鼠,大家知道, 它选择的地方,是背风向阳,土拨鼠也有理想,它的理想是说,我要选择这块地 方,这块地方一定是向阳的,向阳的草坡上,然后这块地方在草坡上面我要有一 片水,水边要有一些谷子,就是禾本科的一些谷类。就是说,这都可以理解,为 什么它选择这样的地方,因为冬天,它需要阳光,因为它需要食物,因为它需要 水,但是为什么它选择打洞的地方,为什么要避开乱石堆,老鼠选择打洞的地方, 没有石头,没有乱石堆,也没有所谓的赤杨林,大家就不知道了,它是跟它的现 实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老鼠为什么不在林子边打洞,为什么不在乱石堆上打洞, 这只能是因为它的祖先,它的很久以前的祖先告诉它,林子是危险的,告诉它乱 石堆是危险的,因为那个林子里头居住着猫头鹰,因为乱石堆里头居住着蛇,蛇 和猫头鹰都是它的天敌。 所以说动物凭着它的本能,它可以选择一个非常适合它居住的环境。相反, 为什么人不能选择你自己满意的环境呢,我刚才一开头就给大家讲的,我们的居 住环境并不让大家满意,我们感觉到我们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感觉到我们 失去了我们应该居住的那块地方,实际上,人和动物一样,人也有他的本能的, 或者说居于遗传的一种理想环境。但是这种理想环境,在现实中,我们都因为功 利的需要,因为整天都有一些文化的尘埃,把我们真正所需要的理想给掩盖了, 所以说,只有将人重新放到自然中去的时候,你的这种本能的东西,你的这种真 正的理想,这种生物基因上的图式,生物基因上的理想才会反映出来,才能表达 出来。 比如说,有张照片可以看到,人爱偷看,人爱窥视,越不让你看的地方越想 看,他会选择一个独特的地方,来看到外面的东西,来看到风景,来看到外面的 景色。又比如说,人需要领地,那是我的小女儿,当我把她放在沙滩上的时候, 她第一件事你知道做什么,她第一件事给自己画一个领地,画一个圆圈,这个领
地。所以说现代人同样保持了,存在了这样一种本能的,本性的需要。又比如说, 人需要一种环境,有一种结构,他需要能够辨识这种环境,当一个不熟悉城市环 境的人,特别是农村的人,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迷惘,他会迷失方 向。当一个人走到森林之中,这个森林之中是没有道路,或没有一种可以让你辨 识的结构时候,他会恐惧,他会害怕。当把你放在空旷的草原下、或者空旷的沙 漠上,或者空旷的大海上的时候,你会感到恐惧,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人对环境 的一种需求。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塔,看到一个门洞,看到一群牌坊,他们实际上都是 什么,实际上都在,或者说是在给自己画一块领地,或者是物化了一个人的窥视 的心理,或者是在捍卫这块领地。 所以说,归结起来,我刚才讲的,就是说从人类的进化,甚至从动物的打洞 开始,到人类的择居,再到阅读大地上的这种种一系列的符号,然后来理解人在 居住的环境中,到底需要什么? 我总结了三点,这是本质的。第一,天地,我们把它解释为自然,但这个自 然,我讲不光是因为它是自然的元素,水、植物、生物,更重要的是结构,对自 然的一种结构,空间的一种独特的偏好,一种依赖的,依存的关系。如果我们不 懂得这个,如果不理解这个,我们就很容易糟蹋它,糟蹋自然,所以你看看我们 的城市,污染了这条河流、污染了自然,而我们又同样的以不自然的方式去整治 它,两边砌上水泥,或者是用大坝拦起来,这实际上都是,在把我们人跟自然的 关系破坏,形成一种不和谐的关系 第二个本质的需要,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人跟人的关系,你可以看到这个画 面里头,当一个城市的广场,当一个城市的空间搞成不适合人尺度的时候,不是 为人的真正需要来设计城市的时候,就是底下这种情况,在现在来说,我们可以 在很多城市看到,一个扩大的广场,一条扩大的马路,而把人放在了一个不重要 的位置,把人变成了蚂蚁一样的对待,实际上,就是丧失了,就是又重新把人, 也就是说忘记了人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人需要家庭 人需要一种真正的生活,他需要阴凉,他需要坐下来休息,他需要社区,他需要 一种交流的空间。我们这样的城市设计,现在大家可以看到,都忘记了人的这是 本质的需求。 第三个,我要讲的,从人的本性来说,人还需要神,这个神当然不仅仅是, 当然也包括宗教里头“神”的概念,主要是讲的,人跟土地的这种依赖、依附、归 属,每一寸土地,它都是有神灵的,它都是有它的灵魂在那儿的,这个灵魂当然 是因为人类长期跟这块土地的一种关联而相关系的。 我的父亲从乡下来,按理说在北京的生活比乡下要好得多,但是他来了以后 他就不知所措,住了一个春节以后,他就再也不想在这儿住了,他说他要回去, 他回去那块贫穷的地方,是一个贫穷的地方,是一个他整天要劳动的地方,是他 整天要干活的地方,但是正是在那个地方,他找到了他的归属,他找到了属于他 的一块天地 现在到乡下,你到乡下,到西藏、到云南,到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看到, 每一个村落之前也好,到南方去,到广东看,每一个村落前面,都会立一个碑, 土地,土地的神,把土地神放在村落的前面。也就是说,人跟土地的关系是非常 神圣的,人如果没有一种归属感,他不祭拜这个土地,他不跟土地联系在一起, 他就会丧失他的位置
地。所以说现代人同样保持了,存在了这样一种本能的,本性的需要。又比如说, 人需要一种环境,有一种结构,他需要能够辨识这种环境,当一个不熟悉城市环 境的人,特别是农村的人,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迷惘,他会迷失方 向。当一个人走到森林之中,这个森林之中是没有道路,或没有一种可以让你辨 识的结构时候,他会恐惧,他会害怕。当把你放在空旷的草原下、或者空旷的沙 漠上,或者空旷的大海上的时候,你会感到恐惧,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人对环境 的一种需求。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塔,看到一个门洞,看到一群牌坊,他们实际上都是 什么,实际上都在,或者说是在给自己画一块领地,或者是物化了一个人的窥视 的心理,或者是在捍卫这块领地。 所以说,归结起来,我刚才讲的,就是说从人类的进化,甚至从动物的打洞 开始,到人类的择居,再到阅读大地上的这种种一系列的符号,然后来理解人在 居住的环境中,到底需要什么? 我总结了三点, 这是本质的。第一,天地,我们把它解释为自然,但这个自 然,我讲不光是因为它是自然的元素,水、植物、生物,更重要的是结构,对自 然的一种结构,空间的一种独特的偏好,一种依赖的,依存的关系。如果我们不 懂得这个,如果不理解这个,我们就很容易糟蹋它,糟蹋自然,所以你看看我们 的城市,污染了这条河流、污染了自然,而我们又同样的以不自然的方式去整治 它,两边砌上水泥,或者是用大坝拦起来,这实际上都是,在把我们人跟自然的 关系破坏,形成一种不和谐的关系。 第二个本质的需要,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人跟人的关系,你可以看到这个画 面里头,当一个城市的广场,当一个城市的空间搞成不适合人尺度的时候,不是 为人的真正需要来设计城市的时候,就是底下这种情况,在现在来说,我们可以 在很多城市看到,一个扩大的广场,一条扩大的马路,而把人放在了一个不重要 的位置,把人变成了蚂蚁一样的对待,实际上,就是丧失了,就是又重新把人, 也就是说忘记了人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人需要家庭, 人需要一种真正的生活,他需要阴凉,他需要坐下来休息,他需要社区,他需要 一种交流的空间。我们这样的城市设计,现在大家可以看到,都忘记了人的这是 本质的需求。 第三个,我要讲的,从人的本性来说,人还需要神,这个神当然不仅仅是, 当然也包括宗教里头“神”的概念,主要是讲的,人跟土地的这种依赖、依附、归 属,每一寸土地,它都是有神灵的,它都是有它的灵魂在那儿的,这个灵魂当然 是因为人类长期跟这块土地的一种关联而相关系的。 我的父亲从乡下来,按理说在北京的生活比乡下要好得多,但是他来了以后 他就不知所措,住了一个春节以后,他就再也不想在这儿住了,他说他要回去, 他回去那块贫穷的地方,是一个贫穷的地方,是一个他整天要劳动的地方,是他 整天要干活的地方,但是正是在那个地方,他找到了他的归属,他找到了属于他 的一块天地。 现在到乡下,你到乡下,到西藏、到云南,到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看到, 每一个村落之前也好,到南方去,到广东看,每一个村落前面,都会立一个碑, 土地,土地的神,把土地神放在村落的前面。也就是说,人跟土地的关系是非常 神圣的,人如果没有一种归属感,他不祭拜这个土地,他不跟土地联系在一起, 他就会丧失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