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萝在英国培育成功,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洲际物种交 答案D 流,故选A项:题千材料仅说明菠萝在英国培育成功,无 解析由题千材料时间“1693年”可以看出,此时处于新 法体现出南美洲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B项:根据题千材 航路开辟以后,题干材料“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 料时间“167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工业革命尚 金鸡纳霜”,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物 未开始,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是在20世 种交流,故D项正确;“传统商路和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纪初,排除D项。 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的影响,而题千材料反映的 10.15世纪末以后,一种辛辣调味品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 是对亚洲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传教 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这一调味品就是我 士上贡的药品治愈了康熙帝的疟疾,而不是政府的官方 们熟识的辣椒,其原产地在() 贸易行为,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美洲的破坏, A.美洲 故C项错误。 B.欧洲 14.工业革命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 C.中国 根本因素是() D.非洲 A.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答案A B.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 解析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 C.人口的急剧增长 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故A项正确。 答案B 11.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 解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 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 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款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 向现代农业转变,所以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 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 題意,排除。 以得出() 15.在传统农业中,所有生产要素基本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 可以解决。但现代农业则不同,它依赖大量外部投入,更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需要() 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 A.天然有机肥料的补充 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 B.科技和工业体系的支撑 答案D C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投入 D.雄厚的资本原始积累 解析由题干材料在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 答案B 荒”,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以得出新食物 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故D项正确。 16.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贡献不仅是培育了那些水稻,更是提 12.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 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 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提供了 A.中国沿海地区适合种植甘薯 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材料表达的 核心思想是() B.新航路的开辟 C.闽广人追求种植甘薯的利润 A.袁隆平的科技理论影响巨大 D.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 B.袁隆平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 答案B C.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中国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中国适合种植甘薯的地区广泛,不只是中国沿海 答案A 地区,故A项不是题干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 错误:甘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其逐渐传入中国, 17.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不断提高粮食储备 的( 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甘薯产量高,对于地少 人多的中国人民的生存意义重大,而不是其自身的经济 A.机械化、集约化 价值高,故C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只能 B.社会化、商品化 在官府控制下进行,故D项错误。 C.自动化、智能化 13.相传,1693年,康熙帝患疟疾,服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 D.产业化、机械化 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霜(奎宁),康熙帝服用后得以痊 答案C 愈。这反映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 A.传统商路和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仓容量,不断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所以C项 B闭关自守政策下朝贡贸易繁荣 正确。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1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温室种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农业 D.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生产方式。下列属于温室种植优点的是( 21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萝在英国培育成功,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洲际物种交 流,故选 A项;题干材料仅说明菠萝在英国培育成功,无 法体现出南美洲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 料时间“167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工业革命尚 未开始,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是在20世 纪初,排除D项。 10.15世纪末以后,一种辛辣调味品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 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这一调味品就是我 们熟识的辣椒,其原产地在( ) A.美洲 B.欧洲 C.中国 D.非洲 答案 A 解析 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 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故 A项正确。 11.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 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 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 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 以得出( )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 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材料在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 荒”,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以得出新食物 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故D项正确。 12.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 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中国沿海地区适合种植甘薯 B.新航路的开辟 C.闽广人追求种植甘薯的利润 D.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 B 解析 中国适合种植甘薯的地区广泛,不只是中国沿海 地区,故 A项不是题干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 错误;甘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其逐渐传入中国, 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甘薯产量高,对于地少 人多的中国人民的生存意义重大,而不是其自身的经济 价值高,故C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府控制下进行,故D项错误。 13.相传,1693年,康熙帝患疟疾,服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 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霜(奎宁),康熙帝服用后得以痊 愈。这反映了( ) A.传统商路和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闭关自守政策下朝贡贸易繁荣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材料时间“1693年”可以看出,此时处于新 航路开辟以后,题干材料“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 金鸡纳霜”,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物 种交流,故D项正确;“传统商路和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的影响,而题干材料反映的 是对亚洲的影响,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传教 士上贡的药品治愈了康熙帝的疟疾,而不是政府的官方 贸易行为,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美洲的破坏, 故C项错误。 14.工业革命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 根本因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B.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 C.人口的急剧增长 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答案 B 解析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转变,所以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 15.在传统农业中,所有生产要素基本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 可以解决。但现代农业则不同,它依赖大量外部投入,更 需要( ) A.天然有机肥料的补充 B.科技和工业体系的支撑 C.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投入 D.雄厚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 B 16.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贡献不仅是培育了那些水稻,更是提 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 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提供了 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材料表达的 核心思想是( ) A.袁隆平的科技理论影响巨大 B.袁隆平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 C.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中国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 A 17.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不断提高粮食储备 的( ) A.机械化、集约化 B.社会化、商品化 C.自动化、智能化 D.产业化、机械化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 仓容量,不断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所以 C项 正确。 1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温室种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农业 生产方式。下列属于温室种植优点的是( ) 21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A.冬季透光保温,夏季遮阳降温 (3)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 B.与露地种植相比,温室种植在质量上缺乏优势 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4分)》 C.种植的蔬果种类相对单一 参考答案(1)政治特色:城邦政治盛行:形成了较为完 D.投入成本几乎为零 备的国家机器:政府承担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答案A (2)原因:农业是各个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灌溉系 解析温室能够做到在寒冷的冬季透光保温,在炎热的 统的修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夏季遮阳降温。与露地种植相比,温室种植在质量、时 (3)共同特征:神庙、祭司等与宗教相关的事务及相 间、收盏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可以在不同季节为人们 关机构或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都重视农业 提供更多种类的蔬果,所以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 生产的发展,都拥有特色农业生产技术。 说法错误。 22.材料一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 19.《宋刑统》中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 绝大部分欧洲人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 者杖九十…”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宋朝( 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 A,食材以肉类为主 吃过块茎类食物: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 B.重视食品安全 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在欧洲,甚至在马铃著 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 被称为“魔鬼的苹果”的俄国,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 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质 后开始大规模种植马铃薯。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 答案B 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9世纪,它已成为北欧地区的主 20.1945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成 要粮食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 立70多年来,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 A.地区反恐、保障和平 铃薯成为现代社会的“便利食品”。 B.抵制强权、维持公理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 C.消除饥饿,粮食安全 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D.稳定金融、防止滞胀 材料二玉泰(玉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 答案C 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 21.材料一在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差不多 一包世臣《齐民四术》 1000年的时间里,苏美尔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城 材料三三十年前,从无开垦者。嗣有江苏之淮徐民,安 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 徽之安庆民,浙江之温台民,来杭、湖两属之各县,棚居山 以雏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 中,开种苞谷(玉米)…近已十开六七矣!每遇大雨,泥 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 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远于山之巨浸,俱积淤 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 泥,以致雨泽稍多,溪湖漫溢,田禾淹没,岁屡不登…他 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 日之钱何出?犹其后焉者也。 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 《清文宗实录》 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对马铃薯态 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 度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材料二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玉米种 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 植的两种态度及各自理由,说明影响美洲作物在中国 犁地并播种的情形。 古代传播的主要因素。(6分) 参考答案(1)变化:从不友好到接受。原因:思想观念 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战争的 影响。 (2)态度:材料二支持,材料三反对。支持的理由:易 于种植:拓展耕地面积:工本轻:收成多。反对的理由:过 度垦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正常粮食生产和财政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 入。因素:植物自身的适应性: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人地矛盾:政府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23.自古以来,人类只能依赖自然条件进行食品贮藏保鲜,直 (6分) 至19世纪罐头的出现推动了贮藏保鲜方法的重大变革。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在两河流 大事年表 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 ·1795年,法国政府悬赏征集军粮长期保存、防止 (4分) 腐烂变质的方法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A.冬季透光保温,夏季遮阳降温 B.与露地种植相比,温室种植在质量上缺乏优势 C.种植的蔬果种类相对单一 D.投入成本几乎为零 答案 A 解析 温室能够做到在寒冷的冬季透光保温,在炎热的 夏季遮阳降温。与露地种植相比,温室种植在质量、时 间、收益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可以在不同季节为人们 提供更多种类的蔬果,所以 A 项说法正确,B、C、D三项 说法错误。 19.《宋刑统》中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 者杖九十……”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宋朝( ) A.食材以肉类为主 B.重视食品安全 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 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质 答案 B 20.1945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成 立70多年来,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 A.地区反恐、保障和平 B.抵制强权、维持公理 C.消除饥饿、粮食安全 D.稳定金融、防止滞胀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 在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差不多 1000年的 时 间 里,苏 美 尔 人 建 立 了 一 个 又 一 个 城 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 以维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 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 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 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 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 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 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 材料二 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 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 犁地并播种的情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在两河流 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 (4分) (3)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 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4分) 参考答案 (1)政治特色:城邦政治盛行;形成了较为完 备的国家机器;政府承担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2)原因:农业是各个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灌溉系 统的修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3)共同特征:神庙、祭司等与宗教相关的事务及相 关机构或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都重视农业 生产的发展,都拥有特色农业生产技术。 22.材料一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 绝大部分欧洲人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 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 吃过块茎类食物;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 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在欧洲,甚至在马铃薯 被称为“魔鬼的苹果”的俄国,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 后开始大规模种植马铃薯。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 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9世纪,它已成为北欧地区的主 要粮食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 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 铃薯成为现代社会的“便利食品”。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 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玉黍(玉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 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 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 ———包世臣《齐民四术》 材料三 三十年前,从无开垦者。嗣有江苏之淮徐民,安 徽之安庆民,浙江之温台民,来杭、湖两属之各县,棚居山 中,开种苞谷(玉米)……近已十开六七矣! 每遇大雨,泥 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远于山之巨浸,俱积淤 泥,以致雨泽稍多,溪湖漫溢,田禾淹没,岁屡不登……他 日之钱粮何出? 犹其后焉者也。 ———《清文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对马铃薯态 度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玉米种 植的两种态度及各自理由,说明影响美洲作物在中国 古代传播的主要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不友好到接受。原因:思想观念 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战争的 影响。 (2)态度:材料二支持,材料三反对。支持的理由:易 于种植;拓展耕地面积;工本轻;收成多。反对的理由:过 度垦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正常粮食生产和财政收 入。因素:植物自身的适应性;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 人地矛盾;政府政策。 23.自古以来,人类只能依赖自然条件进行食品贮藏保鲜,直 至19世纪罐头的出现推动了贮藏保鲜方法的重大变革。 大事年表 ·1795年,法国政府悬赏征集军粮长期保存、防止 腐烂变质的方法。 22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804年,法国人阿佩尔经过努力,研究成功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 上第一批罐头食品,其方法是将欲保存的食品加热后装 发展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 入瓶内,用木塞塞住瓶口,置于沸水煮30一60分钟,取出 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12分) 趁热将塞子塞紧,再用涂蜡密封瓶口。 参考答案示例 ·1823年,英国人杜兰德中请了马口铁皮罐头的发 19世纪初,在殖民扩张和战争中,为满足军队需要, 明专利,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马口铁皮罐头厂。 借助生物技术的发展,成功研制出了罐头食品,且随着科 ·1830年左右,美国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类蛾 学技术的发展,罐头的制作工艺不断更新。 头加工厂,每个工人只从事单一和重复性的工作。 19世纪中期,机器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世界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商店开始向民众 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罐头食品的市场逐渐从军队扩展 提供鱼罐头和肉罐头。 到民间,世界各地的食材丰富了罐头食品的种类,满足了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产品, 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交通和冷藏技术的进步, 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罐装火腿等世界各地的食品。 为产品运输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19世纪50年代,铁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术的 19世纪罐头食品在欧美的兴起和发展,是工业化和 发展,延长了罐头食品的保质期,保障其从资源丰沛的产 全球化的产物,是食品贮藏史上的一次飞跃,为人类的饮 地调运到城市。 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 摘编自李淑颖《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等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解析生肖纪年反映了家斋饲养业的存在,它与农耕经济 1.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世界植物栽培史中最大的起源和变 相结合,是农业文明的写照,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 异中心。”下列最能体现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成就的是 题意不符,排除。 ( 4.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寻找食物的方式 A培育玉米 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转化为饲养家畜和种植农作物, B.种植粟 原始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通 C.修建水利,从事水稻种植 过狩猎行为获得食物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D.建立果园,栽培葡萄 答案B A.种植经济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地,故选B项:A项中玉米原产于美洲地区,排除:中国长 C,种植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江中下游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排除C项;D项是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古希腊人的农业生产活动,排除。 答案A 2.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国家的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原始的种植经济的出现, 展格局,主要是因为() 农业逐步兴起,故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是种植经济的出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现,A项正确:B项在题千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远古 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时期,种植经济虽然出现,但渔猎、采集在人们的经济生活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中仍占一定的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农业和畜牧 D.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 业的社会大分工无关,排除D项。 答案D 5.“人们学会了驯化动物,种植农作物,从而完成了农业草 解析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受自然环境 命。…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 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各 起了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下列选项中对 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不同,从而出现了文明发展的差异 该材料的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性。故选D项。 A.农业革命的完成和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 3.在中国、西亚和东南亚等地,人们会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 出生的婴儿的生肖属相。其中中国十二生肖中有牛、马、 C,社会制度的变化引发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羊、鸡、狗等动物。这种纪年法反映的是( D.文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A.农业文明 B.草原文明 答案D C.海洋文明 D.儒家文明 解析题干材科“到化动物,种植农作物”“农业革命”“新 答案A 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文 23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804年,法国人阿佩尔经过努力,研究成功世界 上第一批罐头食品,其方法是将欲保存的食品加热后装 入瓶内,用木塞塞住瓶口,置于沸水煮30—60分钟,取出 趁热将塞子塞紧,再用涂蜡密封瓶口。 ·1823年,英国人杜兰德申请了马口铁皮罐头的发 明专利,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马口铁皮罐头厂。 ·1830年左右,美国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类罐 头加工厂,每个工人只从事单一和重复性的工作。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商店开始向民众 提供鱼罐头和肉罐头。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产品, 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罐装火腿等世界各地的食品。 ·19世纪50年代,铁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术的 发展,延长了罐头食品的保质期,保障其从资源丰沛的产 地调运到城市。 ———摘编自李淑颖《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 发展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 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12分) 参考答案 示例 19世纪初,在殖民扩张和战争中,为满足军队需要, 借助生物技术的发展,成功研制出了罐头食品,且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罐头的制作工艺不断更新。 19世纪中期,机器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世界 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罐头食品的市场逐渐从军队扩展 到民间,世界各地的食材丰富了罐头食品的种类,满足了 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交通和冷藏技术的进步, 为产品运输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19世纪罐头食品在欧美的兴起和发展,是工业化和 全球化的产物,是食品贮藏史上的一次飞跃,为人类的饮 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世界植物栽培史中最大的起源和变 异中心。”下列最能体现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成就的是 ( ) A.培育玉米 B.种植粟 C.修建水利,从事水稻种植 D.建立果园,栽培葡萄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 地,故选B项;A项中玉米原产于美洲地区,排除;中国长 江中下游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排除C项;D项是 古希腊人的农业生产活动,排除。 2.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国家的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 展格局,主要是因为( )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 答案 D 解析 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受自然环境 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各 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不同,从而出现了文明发展的差异 性。故选D项。 3.在中国、西亚和东南亚等地,人们会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 出生的婴儿的生肖属相。其中中国十二生肖中有牛、马、 羊、鸡、狗等动物。这种纪年法反映的是( ) A.农业文明 B.草原文明 C.海洋文明 D.儒家文明 答案 A 解析 生肖纪年反映了家畜饲养业的存在,它与农耕经济 相结合,是农业文明的写照,故选 A 项;B、C、D三项均与 题意不符,排除。 4.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寻找食物的方式 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转化为饲养家畜和种植农作物, 原始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通 过狩猎行为获得食物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 A.种植经济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C.种植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原始的种植经济的出现, 农业逐步兴起,故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是种植经济的出 现,A项正确;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远古 时期,种植经济虽然出现,但渔猎、采集在人们的经济生活 中仍占一定的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农业和畜牧 业的社会大分工无关,排除D项。 5.“人们学会了驯化动物,种植农作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 命。……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 起了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下列选项中对 该材料的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农业革命的完成和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 C.社会制度的变化引发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D.文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驯化动物,种植农作物”“农业革命”“新 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文 23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明的出现”,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作用,导致了文明 种,改变了各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 的产生,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的产生不仅仅是 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其观察视角立足 农业革命的结果,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 于( 都只是题千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B、C两项。 A.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 6.“天子亲耕”源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 B.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 C.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 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 D.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清朝() 答案D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世界是如何成为一个整体的,故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故B项错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故C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物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 答案B 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这强调 解析题干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 的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变迁,故D项正确。 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 10.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时传入中国。有学者研究认 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题千材科主要说明 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 的是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而不是所有制度的继承,排除A 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 项:题干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能说明统治者重视农业 条经西亚、中亚到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北路线。海路则是 生产,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 从菲律宾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玉米传入 现不出清朝统治者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D项。 中国可以反映出() 7.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 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 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 之后出现的。但他同时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 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 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 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 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恩格斯在此给出的只是( 答案D A.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 11.甘蔗原产于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一 B.私有制产生的具体过程 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奴 C,私有制导致阶级剥削和压迫 隶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 D.私有制导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这主要是因为() 答案A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解析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即指出了私有制出现的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题千材料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中恩格斯只是指出了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没有指出 D.经济发展缩小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私有制产生的具体过程和影响,故B、C两项错误:第一次 答案B 社会大分工是私有制出现的背景,而不是私有制产生的影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原产于印度”“带到巴西、海地等地 响,故D项错误。 区”“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可知当 8.《农政全书》记载:“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 时各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盏密切,故选B项;生产技 次广种。”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 术的革命性变化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世界 A.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市场最终形成于0世纪初,排除C项:经济发展会拉大 B.大大缓解民间的饥荒 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 C.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 1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 D.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 答案B 甘蔗、葡萄等作物,鸡、马、牛、驴等禽畜以及先进的生产 解析题千材料的意思是,种了甘薯之后,当地人就有了 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半年的口粮,甘薯种植渐渐在民间推广,这种现象最直接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的作用是大大缓解民间的饥荒,B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 B.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提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也没有说到专业化生产,排除A、 C,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C两项: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是甘薯广泛种植的直接作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用,D项错误。 答案B 9.计翔翔、周百鸣在《地理大发现探幽(二)》中评价新航路的 13.《遵义府志》记载了清朝道光年间玉米在当地农作物中的 开辟时指出,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 地位:“玉蜀黍,俗呼包谷…岁视此为丰款。此丰,稻不 24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明的出现”,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作用,导致了文明 的产生,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的产生不仅仅是 农业革命的结果,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 都只是题干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B、C两项。 6.“天子亲耕”源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 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 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 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 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 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题干材料主要说明 的是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而不是所有制度的继承,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能说明统治者重视农业 生产,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 现不出清朝统治者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D项。 7.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 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 之后出现的。但他同时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 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 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恩格斯在此给出的只是( ) A.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 B.私有制产生的具体过程 C.私有制导致阶级剥削和压迫 D.私有制导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答案 A 解析 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 即指出了私有制出现的时代背景,故 A项正确;题干材料 中恩格斯只是指出了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没有指出 私有制产生的具体过程和影响,故B、C两项错误;第一次 社会大分工是私有制出现的背景,而不是私有制产生的影 响,故D项错误。 8.《农政全书》记载:“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 次广种。”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 ) A.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B.大大缓解民间的饥荒 C.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 D.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种了甘薯之后,当地人就有了 半年的口粮,甘薯种植渐渐在民间推广,这种现象最直接 的作用是大大缓解民间的饥荒,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 提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也没有说到专业化生产,排除 A、 C两项;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是甘薯广泛种植的直接作 用,D项错误。 9.计翔翔、周百鸣在《地理大发现探幽(二)》中评价新航路的 开辟时指出,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 种,改变了各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 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其观察视角立足 于( ) A.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 B.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C.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 D.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世界是如何成为一个整体的,故 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故B项错 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故 C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物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这强调 的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变迁,故D项正确。 10.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时传入中国。有学者研究认 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 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 条经西亚、中亚到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北路线。海路则是 从菲律宾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玉米传入 中国可以反映出( )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 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 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 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 答案 D 11.甘蔗原产于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 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奴 隶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 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这主要是因为( )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原产于印度”“带到巴西、海地等地 区”“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可知当 时各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选 B项;生产技 术的革命性变化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 A 项;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于20世纪初,排除C项;经济发展会拉大 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 1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 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 甘蔗、葡萄等作物,鸡、马、牛、驴等禽畜以及先进的生产 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C.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答案 B 13.《遵义府志》记载了清朝道光年间玉米在当地农作物中的 地位:“玉蜀黍,俗呼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 24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 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排除C项:这一时 农家之性命也。”这说明() 期,生产领域没有出现冒进现象,排除D项。 A.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16.1977年,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 B.玉米的收成情况是国家粮食丰收或歉收的唯一标准 农业机械化的报告》,提出: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 C,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水稻 机械化,使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 D.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供应造成的 70%左右:1978年1月,我国仍然提出“决战三年”基本 压力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这表明当时中国( 答案D A.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现代化 解析题干材料与“英国的侵略”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 B.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题千材料“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可知 C.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米的丰收可以弥补水稻款收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故 D.国民经济比例已趋于合理 B项错误:题千材料提到玉米可与水稻互为补充,解决粮 答案A 食问题,但不能说明玉米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故C项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 错误:根据题千材科“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 械化的报告》”“提出·决战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 损”“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可知玉米的丰收可以 目标”,可知国家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希望通过农业的 弥补水稻歉收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題,缓解人口增长对粮 机械化推动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故选A项:根据题 食供应造成的压力,故D项正确。 千材料,可知国家提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但当时 1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一1850年半个世纪 中国在农业上没有真正实现机械化,故不能体现出经济 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排除B项;改苹开放开始于1978年 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 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题千材料体 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现的是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目标,没有涉及工业等其他 因是() 经济领域,不能体现出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排除 A,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交通革命 D项。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17.“近几年我国一些技术力量较好的国储库在研究人员指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导下进行了研究和试验,提出原始水分在16.5%一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18.0%的粮食,利用机械通风完全可均匀地将其干燥于 答案A 安全水分之内。”材料中运用“机械通风”的储粮技术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1800一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 () 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 A.被称作低温低氧储粮技术 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可以推知此时英国处 B.体现了粮食储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于工业革命时期,究其原因可知题千材料中现象的出现 C.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与机械化生产和交通革命有关,故A项正确:题千材料 D.最早被德国所运用 提及的是物价下降,与购买力显著提高无关,故B项错 答案C 误;劳动力资源增加可能会导致工资下降,与题千材料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储粮技术运用了机械通风,A项与 “工资基本保持稳定”不符,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反映 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题千材料无法体现出粮食储备的 的是英国国内市场,而非海外市场的扩大,故D项错误。 自动化和智能化,排除B项;题千材料中的这种机械通 15. “一五”期间我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风技术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故C项正确:机械通风储粮 项目 计划完成最终完成比计划增长(%) 技术在美国较早使用,所以排除D项。 拖拉机(台) 5146 12000 133.2 18.宋朝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 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 机耕面积(万亩) 758 2754 263.3 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据上表可以推知( ) 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A.国家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B.限制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答案D 答案B 19.2011年2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2010 解析根据题千表格,可知在“一五”期间,拖拉机产量和 年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过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 机耕面积都超出原定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信息 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 反映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 发国际粮价的动荡。该材料最能说明() 选B项;题千表格并未涉及工业布局问题,排除A项:到 A.非洲旱情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5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 农家之性命也。”这说明( ) A.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B.玉米的收成情况是国家粮食丰收或歉收的唯一标准 C.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水稻 D.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供应造成的 压力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与“英国的侵略”无关,故 A项错误;根据 题干材料“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可知 玉米的丰收可以弥补水稻歉收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故 B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到玉米可与水稻互为补充,解决粮 食问题,但不能说明玉米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故 C项 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 损”“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可知玉米的丰收可以 弥补水稻歉收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缓解人口增长对粮 食供应造成的压力,故D项正确。 1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 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 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 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 ) A.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交通革命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 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 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可以推知此时英国处 于工业革命时期,究其原因可知题干材料中现象的出现 与机械化生产和交通革命有关,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 提及的是物价下降,与购买力显著提高无关,故 B项错 误;劳动力资源增加可能会导致工资下降,与题干材料 “工资基本保持稳定”不符,故 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 的是英国国内市场,而非海外市场的扩大,故D项错误。 15. “一五”期间我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项目 计划完成 最终完成 比计划增长(%) 拖拉机(台) 5146 12000 133.2 机耕面积(万亩) 758 2754 263.3 据上表可以推知( ) A.国家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在“一五”期间,拖拉机产量和 机耕面积都超出原定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信息 反映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 选B项;题干表格并未涉及工业布局问题,排除 A项;到 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排除 C项;这一时 期,生产领域没有出现冒进现象,排除D项。 16.1977年,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 农业机械化的报告》,提出: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 机械化,使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 70%左右;1978年1月,我国仍然提出“决战三年”基本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现代化 B.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C.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D.国民经济比例已趋于合理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 械化的报告》”“提出‘决战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 目标”,可知国家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希望通过农业的 机械化推动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故选 A 项;根据题 干材料,可知国家提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但当时 中国在农业上没有真正实现机械化,故不能体现出经济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排除B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 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 C项;题干材料体 现的是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目标,没有涉及工业等其他 经济领域,不能体现出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排除 D项。 17.“近几年我国一些技术力量较好的国储库在研究人员指 导下进行了研究和试验,提出原始水分在 16.5%— 18.0%的粮食,利用机械通风完全可均匀地将其干燥于 安全水分之内。”材料中运用“机械通风”的储粮技术 ( ) A.被称作低温低氧储粮技术 B.体现了粮食储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C.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最早被德国所运用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储粮技术运用了机械通风,A 项与 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出粮食储备的 自动化和智能化,排除 B项;题干材料中的这种机械通 风技术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故 C项正确;机械通风储粮 技术在美国较早使用,所以排除D项。 18.宋朝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 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 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 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B.限制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19.2011年2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2010 年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过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 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 发国际粮价的动荡。该材料最能说明( ) A.非洲旱情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