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B.全球性粮食危机出现 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 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 D.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 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答案D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 20.近年来,中国政府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 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 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 由此可知,当前中国政府( 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A.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22.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B.致力打造安居工程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C.鼓励发展现代农业 14世纪,黑死病 D.着重解决温饱问题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 (鼠疫)在欧洲多 答案A 14世纪 欧洲 麦和裸麦为主。多 次肆虐,欧洲人口 次陷入粮荒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迅速减少 21.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增加了番茄、甘著、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欧洲、 全球范围内农作 16世纪 玉米、马铃薯等。粮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 亚洲 物大传播 食产量极大增加 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 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 1860年,英国政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 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欧美 府制定了第一部 19世纪 食品等,食品加工业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 地区 食品安全法《食品 大发展 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 掺假法》 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 1906年,美国通 19世纪末 欧美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 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 过了《联邦食品与 20世纪初 地区 奶油等美味食品 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 药品法》 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 1974年,联合国通 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过了《世界消灭饥 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 欧美出现快餐食品。 饿和营养不良宣 第二次世 世界 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 非洲出现粮食危机, 言世界粮食安全 界大战后 范围 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 西欧出现食物生产 国际约定》。欧盟 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 过剩 于2002年出台了 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通用食品法》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摘编自[美]马修斯等《人文通识课Ⅱ:中世纪时期》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 景。(7分) 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原因。(要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 参考答案示例一 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趋势: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 交流。 “经济史”。(7分) 说明: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 参考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 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 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 对话内容: 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 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 成,各大洲的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由此可知,人 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 类食物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 示例二 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趋势: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 说明: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 整,逻辑清晰。 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 (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 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业生 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 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 26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B.全球性粮食危机出现 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 答案 D 20.近年来,中国政府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 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由此可知,当前中国政府( ) A.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致力打造安居工程 C.鼓励发展现代农业 D.着重解决温饱问题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 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 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 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 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 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 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 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 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 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 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 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 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 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 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 景。(7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 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 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 “经济史”。(7分) 参考答案 (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 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 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 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 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 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 整,逻辑清晰。 (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 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 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 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 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 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 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 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22.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 麦和稞麦为主。多 次陷入粮荒 14世 纪,黑 死 病 (鼠疫)在欧洲多 次肆虐,欧洲人口 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 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 玉米、马铃薯等。粮 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 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 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 食品等,食品加工业 大发展 1860 年,英 国 政 府制定了第一部 食品安全法《食品 掺假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欧美 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 奶油等美味食品 1906 年,美 国 通 过了《联邦食品与 药品法》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世界 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欧美出现快餐食品。 非洲出现粮食危机, 西欧出现食物生产 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 过了《世界消灭饥 饿和营养不良宣 言》《世界粮食安全 国际约定》。欧盟 于2002年出台了 《通用食品法》 ———摘编自[美]马修斯等《人文通识课Ⅱ:中世纪时期》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 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原因。(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趋势: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 交流。 说明: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 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 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 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 成,各大洲的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由此可知,人 类食物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 趋势: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说明: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 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 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业生 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 26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要 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推 求。(4分) 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食品安全规制 23.材料一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对 建立的主要原因。(4分) 今天的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孔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云,“不义而高且贵,于我如浮云”:“高而可求也,虽执鞭 立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形成的主 之士,吾亦为之”。春秋时的管子认为,“是故非诚贾不得 要原因。(6分) 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 参考答案(1)要求:遵守“义”这一道德准则,以义取利: 不得立于朝”。在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很早就有食品质量 坚持诚实守信:注重买卖公平,反对缺斤少两:反对出售 和数量保证的要求,即不允许出售假货次品,不可以缺斤 假货次品,保证食品安全。 少两。如果经商者手中有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是不允许 (2)原因:美国媒体和医学会等社会团体的推动:民 出售的,一旦出售假货次品,不仅违背道德,而且违背 众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食品安全领域 法令。 加强了立法。 一摘编自蒲丽娟、王伟《经济伦理视域下 (3)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阶段特征 主要原因 材料二食品安全规制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领城众多严 重事件发生,美国的媒体和美国医学会等社会团体大力 缓慢增长阶食品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起点低、发展缓慢, 推动美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公 段(1952 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处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众对于政府监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商业从原来的抵制 1990年) 的状态,并以初级农产品消费为主 政府监管变成了在最保守的共和党执政时也一直要求政 府实施监管,尽管大部分监管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192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1934年,罗斯 觉醒发展阶 改革开放虽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福实施新政。不到100天,先后出台了15个千预经济的 段(1990 但由于之前食品工业结构及政策的影响,在 法案。出于危机时期保护消费者、重树消费者信心的需 2000年) 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 要,修改充满漏洞不合时宜的《纯净食品药品法案》得到 了包括最高领导、相关利益团体和普通公众的一致认可。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为中国食品工业 但激烈的利盏冲突使新法案迟迟无法得以通过。1938 高速增长阶 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和历史机 年6月1日,在美国医学会等团体的推动下,《食品、药品 段(2000 遇,加上技术装备引进和加大投资,中国食品 和化妆品法》生效。这部法律为美国的食品、药品生产 2014年) 工业发展开始全面提速 销售和监管奠定了基本框架。 一摘编自时洪洋、序卫东《西方 中高速发展 规制理论变迁与食品安全规制》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农 阶段(2014 材料三 年至今) 产品生产有富余:科学技术的进步 缓慢增长 觉醒高速中高速发展 发展增长 礼 营养与健康 食品按全/ 食物安全 1952年 1990年 2000年 2014年 中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阶段 27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 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推 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23.材料一 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对 今天的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孔子 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 之士,吾亦为之”。春秋时的管子认为,“是故非诚贾不得 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 不得立于朝”。在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很早就有食品质量 和数量保证的要求,即不允许出售假货次品,不可以缺斤 少两。如果经商者手中有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是不允许 出售的,一旦出售假货次品,不仅违背道德,而且违背 法令。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经济伦理视域下 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食品安全规制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领域众多严 重事件发生,美国的媒体和美国医学会等社会团体大力 推动美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公 众对于政府监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商业从原来的抵制 政府监管变成了在最保守的共和党执政时也一直要求政 府实施监管,尽管大部分监管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192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1934年,罗斯 福实施新政。不到100天,先后出台了15个干预经济的 法案。出于危机时期保护消费者、重树消费者信心的需 要,修改充满漏洞不合时宜的《纯净食品药品法案》得到 了包括最高领导、相关利益团体和普通公众的一致认可。 但激烈的利益冲突使新法案迟迟无法得以通过。1938 年6月1日,在美国医学会等团体的推动下,《食品、药品 和化妆品法》生效。这部法律为美国的食品、药品生产、 销售和监管奠定了基本框架。 ———摘编自时洪洋、廖卫东《西方 规制理论变迁与食品安全规制》 材料三 中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要 求。(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食品安全规制 建立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形成的主 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要求:遵守“义”这一道德准则,以义取利; 坚持诚实守信;注重买卖公平,反对缺斤少两;反对出售 假货次品,保证食品安全。 (2)原因:美国媒体和医学会等社会团体的推动;民 众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食品安全领域 加强了立法。 (3)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阶段特征 主要原因 缓慢增长阶 段 (1952— 1990年) 食品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起点低、发展缓慢, 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处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的状态,并以初级农产品消费为主 觉醒发展阶 段 (1990— 2000年) 改革开放虽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由于之前食品工业结构及政策的影响,在 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 高速增长阶 段 (2000— 2014年)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为中国食品工业 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和历史机 遇,加上技术装备引进和加大投资,中国食品 工业发展开始全面提速 中高速发展 阶 段 (2014 年至今)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农 产品生产有富余;科学技术的进步 27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耕作工具 1梳理古代东西方农业工具的发展历程,厘清时 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时空观念的 农业工具的变化 灌溉工具 素养 豢养驯化工具 2.查阅历史文献,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古代手 工业工具的分类及改进 3.搜集古代中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罗马共和 纺织工具 国的奴隶制庄园、中古西欧庄园等相关资料,从 古代的生产 工具与劳作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H制陶工具 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东西方劳作方式的发展概 金属冶炼工具 况,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 命性意义 农业家庭式劳作 4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 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庄园式劳作 史使命感 手工业家庭式劳 作和作坊式劳作 课前·基础认知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2)发展演变 1.耕作工具 时期 成就 (1)材质: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原始社会末期 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早期人类的工具: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 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对 东汉末期 已出现翻车 早期人类来说,石器的制作并不简单,要经过选料、打击、 三国时期 马钧革新翻车,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这些工序需要专人 完成。 唐朝 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青铜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距 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 3.豢养驯化工具 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 古人用图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 有限。 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4)铁制农具 微思考D宋朝梅尧臣曾作诗云:“孤轮运寒水,无乃 ①赫梯人:公元前15一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 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 农者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种灌 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溉工具? ②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提示筒车。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2.灌溉工具 1.纺织工具 (1)分布:世界许多文明地区都发明了灌溉工具。 (1)古代中国 ①山顶洞人: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 4 缝制兽皮。 28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梳理古代东西方农业工具的发展历程,厘清时 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时空观念的 素养 2.查阅历史文献,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古代手 工业工具的分类及改进 3.搜集古代中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罗马共和 国的奴隶制庄园、中古西欧庄园等相关资料,从 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东西方劳作方式的发展概 况,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 命性意义 4.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 史使命感 课前·基础认知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材质: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早期人类的工具: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 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对 早期人类来说,石器的制作并不简单,要经过选料、打击、 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这些工序需要专人 完成。 (3)青铜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距 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 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 有限。 (4)铁制农具 ①赫梯人: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 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 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2.灌溉工具 (1)分布:世界许多文明地区都发明了灌溉工具。 (2)发展演变 时期 成就 原始社会末期 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东汉末期 已出现翻车 三国时期 马钧革新翻车,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朝 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豢养驯化工具 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 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微思考 1 宋朝梅尧臣曾作诗云:“孤轮运寒水,无乃 农者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种灌 溉工具? 提示 筒车。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①山顶洞人: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 缝制兽皮。 28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工具。 1.农业 ③汉朝: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 (1)家庭式劳作方式 景。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 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 织品。 地位 文明中很普遍 ④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 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 工具。 背景 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 2.制陶工具 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表现 (1)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 (2)发展演变 劳作日渐普及 时期 技术革新 (2)庄园式劳作 人们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由于用手工 最初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 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 内容 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新石器 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而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 时代晚期 且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 南朝时 ②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 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典例 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 唐宋时期 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 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庄园经济的色彩 3.金属冶炼工具 2.手工业 (1)地位: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1)类型: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 (2)小型金属器具: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 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 (2)特征: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往往是手工业者世代传承, (3)大型金属器具: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 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 微思考2农业家庭式劳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 属成型的范等。 了怎样的作用? (4)考古实证:考古学家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 提示农业家庭式劳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 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 模式,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业和家庭 量铁农具的范。 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课堂 重难突破 古代生产工具的变迁 续表 材料一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时期 内容 备注 提高产量的 牛耕、铁农具 秦汉 选种、育秧 重要途径 都江揠、郑国渠 翻车 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开始采 魏晋 用19年插入7个闰月的置 春秋 南北 《齐民要术》 闫方法,这比希腊人早100 战国 有利于安排 朝 多年:战国时期,历法有了 农事 “月令”,已确定一年的节气 隋唐 筒车、曲辕犁 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 高转筒车 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 元朝政府研发的 宋元 《农桑辑要》 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授时历》 明清 《农政全书》 29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 陶纺轮 作为纺线 工具。 ③汉朝: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 景。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 织品。 ④元朝以后:纺织机 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 工具。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制陶工具 (1)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 (2)发展演变 时期 技术革新 最初 人们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由于用手工 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 新石器 时代晚期 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而 且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南朝时 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 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唐宋时期 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 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3.金属冶炼工具 (1)地位: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小型金属器具: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 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 (3)大型金属器具: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 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 属成型的范等。 (4)考古实证:考古学家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 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 量铁农具的范。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 (1)家庭式劳作方式 地位 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 文明中很普遍 背景 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 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 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 劳作日渐普及 (2)庄园式劳作 内容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 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典例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 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 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 庄园经济的色彩 2.手工业 (1)类型: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 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征: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往往是手工业者世代传承, 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微思考 2 农业家庭式劳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 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农业家庭式劳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 模式,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古代生产工具的变迁 材料一 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开始采 用19年插入7个闰月的置 闰方法,这比希腊人早100 多年;战国时期,历法有了 “月令”,已确定一年的节气 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 有利于安排 农事 续表 时期 内容 备注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 重要途径 翻车 魏晋 南北 朝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高转筒车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 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授时历》 明清 《农政全书》 29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材料二孙叔敖认为治国先治水,治水以兴邦。《淮南 2.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 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放决期思之水,灌等娄之野。”他裁 已经产生,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 引期思的水,来灌溉附近的旱田,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大的灌 等翻土农具。松土(或翻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体现了 溉区,为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打下了基础。云梦通渠的修建, 人类的智慧。 使云梦泽成为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区,并打通了楚国的北上运 3.铁犁牛耕: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犁耕 输线。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建于安徽寿县境内,唐朝时改 出现。此后,犁耕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铁 名为安丰塘,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效蓝。孙叔敖注重兴修水 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 利,发展农业生产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使得楚国仓廪实、武备 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 足,国势日盛,为楚国的霸业打下基础。 产水平的提高。 一摘编自耿华玲《楚令尹孙叔教的 为政思想及现代启示》 学以致用 问题探究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 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可以选择的生产工具是(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 A.耧车 B.翻车 所学知识,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C.筒车 D.水排 提示特点:精耕细作。解释:古代中国人多地少,小农 答案C 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思想, 解析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接车,排除A项:东汉末期 引导人民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经验推广,如发明创新农 已出现翻车,排除B项: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 业生产工具,玫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 筒进行灌溉,故选C项: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 推广农业生产经验:等等。 排除D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叔敖注重治水 的表现和影响。 二 古代社会的劳作方式 提示表现:主持修建了期思至雩娄灌溉区、云梦通渠、 材料一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 芍陂。影响: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以水利改善交通,促进经 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 济、文化的交流:蓄水灌溉促进了楚国农业的发展:使楚国实 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 力增强,为楚国的霸业打下基础。 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 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一横向发展。 核心归纳 一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古代农业工具的历史演进特征 材料二中古时期西欧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 1.以耕作工具为主:从原始社会的石刀、石斧、耒耜到封建 等各项生活所霄,是一个农村共同体。房龙在《人类的故事》 社会的铁犁、铁锄等,耕作工具不断演变,越来越进步。耕作工 中描述道,中古时期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 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 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 2.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世界各主要文明古国都 供他和他的家人使用的一切物品。 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其农业生产工具虽具有一定的 -摘编自[比利时]彼楞《中古 相似性,但也各具特色。如西亚乌尔王陵的铜斧头、中国战 欧洲社会经济史》 国时期的铁犁铧等。 问题探究 3.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各区域的古代文明大多诞生在大 河流域,农业灌溉工具不可或缺。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 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古代中国还出现了翻车、 脆弱又顽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 筒车等灌溉工具。 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4.持续改进,沿革清晰: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奴隶 提示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频发 社会的青铜时代再到封建社会的铁器时代,农业工具经历了 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产积极性 脉络清晰的演变,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高,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 生。表现: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拓展延伸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古时期西欧农业的主要劳作方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式是什么。这一劳作方式有何显著特征? 1.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 提示劳作方式: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特征:自给自足。 迁移农业,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距今约1万年前,伴随着 核心归纳 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出现,一般以石斧、石刀等砍砸工具为主, 没有固定的劳作区域。该耕作方式虽然较为原始落后,但仍 1.古代中国劳作方式的演变 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 30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材料二 孙叔敖认为治国先治水,治水以兴邦。《淮南 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灌雩娄之野。”他截 引期思的水,来灌溉附近的旱田,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大的灌 溉区,为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打下了基础。云梦通渠的修建, 使云梦泽成为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区,并打通了楚国的北上运 输线。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建于安徽寿县境内,唐朝时改 名为安丰塘,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效益。孙叔敖注重兴修水 利,发展农业生产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使得楚国仓廪实、武备 足,国势日盛,为楚国的霸业打下基础。 ———摘编自耿华玲《楚令尹孙叔敖的 为政思想及现代启示》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 所学知识,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提示 特点:精耕细作。解释:古代中国人多地少,小农 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思想, 引导人民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经验推广,如发明创新农 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 推广农业生产经验;等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叔敖注重治水 的表现和影响。 提示 表现:主持修建了期思至雩娄灌溉区、云梦通渠、 芍陂。影响: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以水利改善交通,促进经 济、文化的交流;蓄水灌溉促进了楚国农业的发展;使楚国实 力增强,为楚国的霸业打下基础。 核心归纳 古代农业工具的历史演进特征 1.以耕作工具为主:从原始社会的石刀、石斧、耒耜到封建 社会的铁犁、铁锄等,耕作工具不断演变,越来越进步。耕作工 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 2.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世界各主要文明古国都 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其农业生产工具虽具有一定的 相似性,但也各具特色。如西亚乌尔王陵的铜斧头、中国战 国时期的铁犁铧等。 3.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各区域的古代文明大多诞生在大 河流域,农业灌溉工具不可或缺。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 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古代中国还出现了翻车、 筒车等灌溉工具。 4.持续改进,沿革清晰: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奴隶 社会的青铜时代再到封建社会的铁器时代,农业工具经历了 脉络清晰的演变,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拓展延伸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 迁移农业,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距今约1万年前,伴随着 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出现,一般以石斧、石刀等砍砸工具为主, 没有固定的劳作区域。该耕作方式虽然较为原始落后,但仍 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 已经产生,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 等翻土农具。松土(或翻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体现了 人类的智慧。 3.铁犁牛耕: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犁耕 出现。此后,犁耕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铁 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 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 产水平的提高。 学以致用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 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可以选择的生产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水排 答案 C 解析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排除 A 项;东汉末期 已出现翻车,排除B项;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 筒进行灌溉,故选C项;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 排除D项。 二 古代社会的劳作方式 材料一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 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 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 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 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 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房龙在《人类的故事》 中描述道,中古时期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 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 供他和他的家人使用的一切物品。 ———摘编自[比利时]彼楞《中古 欧洲社会经济史》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 脆弱又顽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 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提示 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频发 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产积极性 高,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 生。表现: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古时期西欧农业的主要劳作方 式是什么。这一劳作方式有何显著特征? 提示 劳作方式: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特征:自给自足。 核心归纳 1.古代中国劳作方式的演变 (1)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