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项:黑人奴隶贸易是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 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洲充当奴隶,与题干材料中的物种交流无关,排除A项: B.世界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 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 C,亚非拉的近代化 变革,与题千材料无关,排除C项: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 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 答案B 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 7.下面是部分原产于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 本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 传入中国 称为“原始积累”,排除D项。 物种 备注 的时期 4.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先后传入中国的美洲 独有物种除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 明朝时引进,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 玉米 明朝 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大规模推广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甘薯 明朝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马铃薯 明朝 清初《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 记载 答案B 解析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美洲物种的引进( 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玉米和马铃暮等作物都属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于高产作物,它们的引进和大量种植增加了粮食供应总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霄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 C.导致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故B项正确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 答案D 培育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的引 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 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故选D项; 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引进高产粮食作物只能缓解粮食紧张问题,并不能彻底解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决,排除A项;B项与美洲物种的引进没有必然联系,排 除:新的经营方式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与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关系不 C,带来的物种交流延缓了欧洲的发展 明显,排除C项。 D.对亚洲没有造成影响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快速发展。 解析A项表述过于绝对,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和 材料一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 破坏延缓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反映 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了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 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这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 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物种大交流,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 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物种交流有利于推动欧洲的 发展,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流的结果一从 6.下面为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示意图。最符合此图的主题是 人类观点视之一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 间的物种交流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一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欧洲 毛织品 美洲 《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 8 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 马铃薯、可可 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 白银、黄金、 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 烟草 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 遍武器、手工 黄金 白银 制品 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 象牙 奴隶 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 丝绸、茶叶 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 香料、瓷器 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 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苹命: 亚洲 非洲 变革世界的引擎》 11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项;黑人奴隶贸易是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 洲充当奴隶,与题干材料中的物种交流无关,排除 A 项; 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 变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C项;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 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 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 本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 称为“原始积累”,排除D项。 4.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先后传入中国的美洲 独有物种除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 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答案 B 解析 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 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都属 于高产作物,它们的引进和大量种植增加了粮食供应总 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 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故B项正确。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 培育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 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 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延缓了欧洲的发展 D.对亚洲没有造成影响 答案 B 解析 A项表述过于绝对,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和 破坏延缓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故 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 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这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 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物种交流有利于推动欧洲的 发展,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6.下面为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示意图。最符合此图的主题是 ( ) 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B.世界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 C.亚非拉的近代化 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答案 B 7.下面是部分原产于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 物种 传入中国 的时期 备注 玉米 明朝 明朝时引进,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 大规模推广 甘薯 明朝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明朝 清初《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 记载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美洲物种的引进( )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的引 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故选 D项; 引进高产粮食作物只能缓解粮食紧张问题,并不能彻底解 决,排除 A 项;B项与美洲物种的引进没有必然联系,排 除;新的经营方式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 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与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关系不 明显,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快速发展。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 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了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 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物种大交流,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 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流的结果———从 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 间的物种交流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 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 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 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 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 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 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 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 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 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 变革世界的引擎》 11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物种大交流”的特点。 马铃薯的引进,说明封建国家重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商品价格 除D项。 调整的因素。 3.16一19世纪,“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范围 了一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 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的积极影响。 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 参考答案(1)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 西哥的银元等传人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 ( 有长期性。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2)因素:新型交通工具的运用,新型通信手段的推 B.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动,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富了人类的生活: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科技 答案C 的发展;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题干材料并未提及菲律宾的价格革命,故A项错 拓展·提高 误;美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根 据题千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 1.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用17艘大船除运送交换物外,还 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 运去了工匠、农夫和农业工具,以及各种植物种子和不同 的银元等传入中国”,可知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能够推 动物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犹如运去了一个小型社 动中国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 会。与此同时,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烟草、可可等也 后,中国才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通过商船传入了欧洲。这表明哥伦布的航行( 4.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 A.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种。各大洲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茶及一些农作物等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输入美洲。欧洲人食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 C.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 伯的咖啡(原产于非洲)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 D.提供了各洲文明双赢的契机 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 答案A 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解析根据題干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物种、生 A.新航路的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 产方式传到了美洲,同时美洲的物种也传入欧洲,这反映 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题千材料并未涉及世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 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千材料反映了 洲的掠夺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物种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美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 洲的物种传入欧洲,而“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仅是 民众的生活 题千材料反映的部分内容,排除C项:题千材料反映的是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 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对于美洲而言,新航路开辟后,其 洲的纽带 遭受了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排除D项。 答案C 2.明朝时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由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性联系的建立,物种实现 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朝中叶中国人口骤 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但没有实现自由流动,故A项错 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民百姓。 误: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但题千材料没有涉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及欧洲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故B项错误:新航路 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的开辟促进了美洲、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物种交流,题千材 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料“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 家庭的时尚”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 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亚洲和美洲是通 答案C 过新航路的开辟连接起来的,故D项错误。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明朝时马铃薯传入中国,到清 朝中叶才逐渐走向平民百姓,说明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速 挑战·创新 度比较慢,这主要与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有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关。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保守和封闭的特点,不利于物种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 的交流,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农民注重经济价值 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 高的作物的种植,排除A项:题千材料“马铃薯…走向 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 平民百姓”,说明马铃薯能够被百姓所接受,适合中国人的 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 饮食口味,排除B项: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 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物种大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商品价格 调整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范围 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 有长期性。 (2)因素:新型交通工具的运用,新型通信手段的推 动,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 富了人类的生活;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科技 的发展;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拓展 提高 1.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用17艘大船除运送交换物外,还 运去了工匠、农夫和农业工具,以及各种植物种子和不同 动物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犹如运去了一个小型社 会。与此同时,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烟草、可可等也 通过商船传入了欧洲。这表明哥伦布的航行( ) A.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 D.提供了各洲文明双赢的契机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物种、生 产方式传到了美洲,同时美洲的物种也传入欧洲,这反映 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 A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世 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物种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美 洲的物种传入欧洲,而“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仅是 题干材料反映的部分内容,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 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对于美洲而言,新航路开辟后,其 遭受了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排除D项。 2.明朝时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由 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朝中叶中国人口骤 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民百姓。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 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时马铃薯传入中国,到清 朝中叶才逐渐走向平民百姓,说明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速 度比较慢,这主要与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有 关。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保守和封闭的特点,不利于物种 的交流,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农民注重经济价值 高的作物的种植,排除 A 项;题干材料“马铃薯……走向 平民百姓”,说明马铃薯能够被百姓所接受,适合中国人的 饮食口味,排除B项;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 马铃薯的引进,说明封建国家重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排 除D项。 3.16—19世纪,“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 了一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 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 西哥的银元等传入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 )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并未提及菲律宾的价格革命,故 A 项错 误;美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与史实不符,故 B项错误;根 据题干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 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 的银元等传入中国”,可知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能够推 动中国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发展,故 C 项正确;鸦片战争 后,中国才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4.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 种。各大洲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茶及一些农作物等 输入美洲。欧洲人食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 伯的咖啡(原产于非洲)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 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 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的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 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 洲的掠夺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 民众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 洲的纽带 答案 C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性联系的建立,物种实现 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但没有实现自由流动,故 A 项错 误;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但题干材料没有涉 及欧洲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故B项错误;新航路 的开辟促进了美洲、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物种交流,题干材 料“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 家庭的时尚”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 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亚洲和美洲是通 过新航路的开辟连接起来的,故D项错误。 挑战 创新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 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 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 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 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 12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 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物,提供了人体所雪的优质植物蛋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 的原因。 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未,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千旱地区推广种 参考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 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 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 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 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 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更 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约为: 是备荒物资之一。 66666.67平方千米)。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 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 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3)积极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L,描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 食物生 现代农业的发展 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产的现 代化 现代渔业的发展 2.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变化,从史料实证的 角度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 现代食物的 食物储 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义,培养社会责任感 生产、储备 备技术 与食品安全 的进步 冷冻食品工业、冷链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讨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 物流产业的发展 对策略,认识农业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了解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概念,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 消除饥 消除饥饿与粮食安全 识农业现代化与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重要力量 饿与食 问题 的关系,体会中国政府的大国担当和世界意识 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 课前·基础认知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主要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 1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3)各国农业机械的规模: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 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 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结合。 (2)产生: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 (4)意义: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 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表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 3.粮食品种的改进 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 (1)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 (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度增长,保证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 (3)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 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亚推广。 2.农业机械化 (4)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 (1)前提: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和柴油拖拉机相继 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13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 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 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 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 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 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约为 66666.67平方千米)。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 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 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 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 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 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 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 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更 是备荒物资之一。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 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 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积极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描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 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2.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变化,从史料实证的 角度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 义,培养社会责任感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讨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 对策略,认识农业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了解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概念,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 识农业现代化与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重要力量 的关系,体会中国政府的大国担当和世界意识 课前·基础认知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产生: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 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3)表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 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 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 度增长,保证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 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农业机械化 (1)前提: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和柴油拖拉机相继 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2)主要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 (3)各国农业机械的规模: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 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 结合。 (4)意义: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 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粮食品种的改进 (1)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3)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 亚推广。 (4)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 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13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4.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的现代化 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 (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 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 动控制。 也发展起来。 (2)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 (2)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 代化。 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3)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 微思考22020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于9月8日在 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山东青岛举办,本届产业周围绕肉类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屠 澈思考阅读示意图,分析现代农业体系的内涵。 宰管理、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市场准人等展开交流与探讨。 请谈谈冷链物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提示冷链物流提高了食品的保鲜能力,大大提高了食 以涉及企业 以农业产 物的存储期限,为食品的安全输送提供了保证。冷链物流具 为重要载体 业化为重 横跨第一 三产业 有非常高的效率,保证了不同地域之间的食物输送便捷 和基础 要途径 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 及时。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 1.饥饿与食品安全问题 提示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 (1)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不 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 断减少。 展农业:横贯第一、二、三产业,形成完整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2)解决: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 综合农业经济系统。 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 1.传统储备技术 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1)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中国政府的举措 (2)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 (1)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 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2.20世纪以来,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2)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3.食品安全问题 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1)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 (2)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 养中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过度 技术。 使用等。 (3)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 (2)解决: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不断扩大,由百吨发展到千吨、万吨。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 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 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法进行了修订。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 3.冷冻食品工业的发展 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 (1)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 平和能力。 课堂·重难突破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这一概念。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 材料一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年, 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超过28万。 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 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 摘编自威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 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 模式优化研究: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 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经营 问题探究 面积为892亩(约0.58平方千米),到1930年,农场数上 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的经营面积增加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 953亩(约0.64平方千米)。 国农业和农村变革的主要特点。 一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提示特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大规模农场经营占 材料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 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 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 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 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济联合体中。1993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 提示趋势: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成因:市场经济 14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4.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的现代化 (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 动控制。 (2)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 代化。 (3)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 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微思考 1 阅读示意图,分析现代农业体系的内涵。 提示 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 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 展农业;横贯第一、二、三产业,形成完整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综合农业经济系统。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传统储备技术 (1)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 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2.20世纪以来,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2)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 技术。 (3)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 不断扩大,由百吨发展到千吨、万吨。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 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3.冷冻食品工业的发展 (1)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 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 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 也发展起来。 (2)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 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微思考 2 2020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于9月8日在 山东青岛举办,本届产业周围绕肉类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屠 宰管理、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市场准入等展开交流与探讨。 请谈谈冷链物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提示 冷链物流提高了食品的保鲜能力,大大提高了食 物的存储期限,为食品的安全输送提供了保证。冷链物流具 有非常高的效率,保证了不同地域之间的食物输送便捷 及时。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饥饿与食品安全问题 (1)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不 断减少。 (2)解决: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 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 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2.中国政府的举措 (1)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 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2)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3.食品安全问题 (1)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 养中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过度 使用等。 (2)解决: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 全法进行了修订。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 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 平和能力。 课堂·重难突破 一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 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 时,大规 模 农 场 经 营 占 据 农 业 生 产 形 式 的 主 导 地 位。 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经营 面积为892亩(约0.58平方千米),到1930年,农场数上 升到 629.5 万 个,平 均 每 个 农 场 的 经 营 面 积 增 加 到 953亩(约0.64平方千米)。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 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 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 济联合体中。1993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 这一概念。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 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年, 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超过28万。 ———摘编自戚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 模式优化研究: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 国农业和农村变革的主要特点。 提示 特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大规模农场经营占 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 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提示 趋势: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成因:市场经济 14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体制逐步确立:地方政府、民间实体的创新探索:党中央乡村 50000 45280 振兴战略的主导。 45000 8240 40000 核心归纳 35000 3126835728 30000 34573 小型拖拉 27500 30945 机(百台)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及存在的问题 25000 20000 20370 大型联合收 1.主要贡献 15000 10000 割机(台) (1)现代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幅提高土地生产率 5000 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 0 1981年1983年1985年1986年 转移,促进了工业化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成为现代经济 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2)现代农业构造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内部、外部物质及 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能量的循环机制,合理开发利用了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布局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了农业生产,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大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产业 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结构,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重大 答案B 贡献。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大型联合收割机数量变化不大且 2.存在的问题 有所减少,而小型施拉机数量迅速增长,说明家庭联产承包 (1)从本质上说,当前发达国家的集约化农业,由于大量 贡任制实行后小型拖拉机数量增加,故选B项:优先发展重 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都属于商品能源的高投入、高 工业开始于1953年,排除A项:根据题千材料“农业机械” 产出模式。当前社会日渐显现的全球性能源危机,明显暴露 可知与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排除C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 主要表现为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与农业机械的保有量无关 (2)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大量投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 排除D项。 染,其还进入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的身体 二食物储备技术与食品安全问题 健康。 材料一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 (3)高度机械化促成的单一作、连作,诱发了土壤侵蚀, 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中期,《柳叶刀》杂志对食品质量卫 以及因灌溉不当引起大量土地盐渍化等问题。 生的调查报告,引起英国與论界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在此情 拓展延伸 况下,英国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授权地方当局成 立“公共分析师”。1875年英国最终通过《食品与药品销售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路径 法》,扩大了地方委员会的权力,增加了分析师人数,最重要 1.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的是扩大了中央控制权力。 2.着力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 一摘编自魏秀春《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 历史考察,1860—1914年》 3.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材料二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规模效益。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学以致用 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这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进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 入新世纪后,国务院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 代农业转变。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也快速发展起 来。当前,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同时还承 A人工化、智能化、简约化 担保健食品审批许可职能。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 B.人工化、专业化、规模化 品安全法》,2010年决定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此 C.自动化、信息化、全球化 D.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 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取代卫生部成为更高层次的食品 安全综合协调机构。 答案D -摘编自唐爱慧等《中国食品质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安全监管的演进(1978一2014)》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故D项正确。 2.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 问题探究 图中1981一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60年英国《食品掺假法》颁布的背 映了() 景。综合材料一,谈谈外国食品安全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提示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 突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安全更加重视:新闻媒体舆 15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体制逐步确立;地方政府、民间实体的创新探索;党中央乡村 振兴战略的主导。 核心归纳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及存在的问题 1.主要贡献 (1)现代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幅提高土地生产率 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 转移,促进了工业化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成为现代经济 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 (2)现代农业构造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内部、外部物质及 能量的循环机制,合理开发利用了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布局 了农业生产,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大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产业 结构,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重大 贡献。 2.存在的问题 (1)从本质上说,当前发达国家的集约化农业,由于大量 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都属于商品能源的高投入、高 产出模式。当前社会日渐显现的全球性能源危机,明显暴露 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 (2)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大量投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 染,其还进入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的身体 健康。 (3)高度机械化促成的单一作、连作,诱发了土壤侵蚀, 以及因灌溉不当引起大量土地盐渍化等问题。 拓展延伸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路径 1.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2.着力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 3.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规模效益。 学以致用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 代农业转变。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也快速发展起 来。当前,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 A.人工化、智能化、简约化 B.人工化、专业化、规模化 C.自动化、信息化、全球化 D.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故D项正确。 2.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 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 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大型联合收割机数量变化不大且 有所减少,而小型拖拉机数量迅速增长,说明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实行后小型拖拉机数量增加,故选B项;优先发展重 工业开始于1953年,排除 A项;根据题干材料“农业机械”, 可知与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排除C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主要表现为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与农业机械的保有量无关, 排除D项。 二 食物储备技术与食品安全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 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中期,《柳叶刀》杂志对食品质量卫 生的调查报告,引起英国舆论界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在此情 况下,英国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授权地方当局成 立“公共分析师”。1875年英国最终通过《食品与药品销售 法》,扩大了地方委员会的权力,增加了分析师人数,最重要 的是扩大了中央控制权力。 ———摘编自魏秀春《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 历史考察,1860—1914年》 材料二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这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进 入新世纪后,国务院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 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同时还承 担保健食品审批许可职能。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 品安全法》,2010年决定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此 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取代卫生部成为更高层次的食品 安全综合协调机构。 ———摘编自唐爱慧等《中国食品质量 安全监管的演进(1978—2014)》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60年英国《食品掺假法》颁布的背 景。综合材料一,谈谈外国食品安全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提示 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 突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安全更加重视;新闻媒体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