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 与现实路径选择 邹学荣吴彬罗婷婷 [摘要]聚焦乡村发展滞后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总抓手。分析40年来我国 乡村人气、业气、财气、生气、景气“五气”不足为表象的乡村发展滞后问题;查明城乡二元壁垒、工农 收入差距、乡村分散、城镇化等发展滞后成因;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揭示实现“两个一百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历史必然,以及立足 我国国情农情顺势而为的逻辑必然;探索内生动力激发、农业有机提升、乡镇建设、产业转移、职业 农民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的乡村振兴现实路径,以促进城乡共同踏入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历史必然;逻辑必然;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616(2020)02-0001-09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重农抑商已有几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年我国的中央一号 千年的传统,但自改革开放以来,40年间这 文件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取农村和城镇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 [收稿日期]2019-06-17 [基金项目]囯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确立与被征地农民多元权益保障 制度研究”(17CZZ046)、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研究”(2017ZD06)、 中央高校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地见实效的困境及脱困路径研究”(SWU1909301 [作者简介]邹学荣,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 士(重庆,400715);吴彬,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科研助理(重庆,400715);罗婷婷,西南大学文化与社 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重庆,400715)。 到药2020年第2期·1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 与现实路径选择 ■ 邹学荣 吴 彬 罗婷婷 [摘 要] 聚焦乡村发展滞后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总抓手。分析40年来我国 乡村人气、业气、财气、生气、景气“五气”不足为表象的乡村发展滞后问题;查明城乡二元壁垒、工农 收入差距、乡村分散、城镇化等发展滞后成因;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揭示实现“两个一百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历史必然,以及立足 我国国情农情顺势而为的逻辑必然;探索内生动力激发、农业有机提升、乡镇建设、产业转移、职业 农民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的乡村振兴现实路径,以促进城乡共同踏入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历史必然;逻辑必然;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 C9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2-0001-09 [收稿日期] 2019-06-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确立与被征地农民多元权益保障 制度研究”(17CZZ046)、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研究”(2017ZD06)、 中央高校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地见实效的困境及脱困路径研究”(SWU1909301) [作者简介] 邹学荣,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 士(重庆,400715);吴彬,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科研助理(重庆,400715);罗婷婷,西南大学文化与社 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重庆,400715)。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重农抑商已有几 千年的传统,但自改革开放以来,40年间这一 传统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年我国的中央一号 文件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和城镇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 2020年第2期 · 1 ·
药2020年第2期(第14卷总第86期) 巨大成就,但受我国农业规模小、分散、现代化 个地区的盛衰,没有人气是乡村滞后的第 起步晩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城乡二元壁 表象。 垒的制约,乡村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发展后劲 “业气”不足。粮、猪是农村过去的主打 不足。乡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产业,“劝课农桑”是农耕社会执政者坚信的 自身发展却相对滞后,我国目前“发展不平衡理念。青壮年进城务工后留下从事农业生产 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除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以外,还有部分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疾人。农户们都趋于种植利润较高的烟草 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求“始终把解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利润薄的农副产品已 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聚较少人种植。我国撂荒、闲置、废弃地占用耕 焦乡村发展滞后治理是破解“三农”难题的现地约为41623万公顷时,优质农田芳草萋萋; 实路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总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手。厘清乡村发展滞后的现状、分析成因、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的传统乡村家庭产 索振兴的现实路径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业消失殆尽,养殖仅存专业户和少量有一定 会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 规模的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转移 艰巨任务,也是理论和实践界必须科学回答的到城市。“业气”不足是乡村发展滞后的第二 重大问题 表象。 财气”不足一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 乡村发展滞后:振兴战略的逻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 起点 减免农业税,实施农业“三项补贴”等,例如, 就目前我国乡村现状来看,劳动力短缺、2015年,国家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市场萎缩、经济发展缓慢给乡村可持续发展带出台了各种惠农补贴50项,但这是对农村特 来了诸多挑战。清晰反映乡村发展滞后的表殊付出给予的补贴,不能算在农民的财产性收 象及程度,揭示其原因,是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除了从事种植、养殖工作及打工, 现实路径的基础。 几乎没有财产性收入。2016年,我国居民收入 表象 基尼系数为0.465,明显高于0.4的国际警戒 人气”不足—妇女、儿童、老人留守乡线;2017年基尼系数为0.467,较2016年上涨 村,成为农村居民的主体。2017年,中国乡0.002个百分点;而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 村总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9452万,比2000 况测算出的基尼系数约为0474。城乡居民收 年减少了3.13亿叫;2.8亿名农民工进城造成入差距依然较大,“财气”不旺是乡村发展滞后 “6000万儿童、5000万妇女、5000万老人留的第三表象。 守”,造成农村重度“空心化”。“人气”影响 “生气”不足。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囯囯家统计局《中囯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
2020年第2期 (第14卷 总第86期) 巨大成就,但受我国农业规模小、分散、现代化 起步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城乡二元壁 垒的制约,乡村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发展后劲 不足。乡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 自身发展却相对滞后,我国目前“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党的十九大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 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求“始终把解 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聚 焦乡村发展滞后治理是破解“三农”难题的现 实路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总抓 手。厘清乡村发展滞后的现状、分析成因、探 索振兴的现实路径是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 艰巨任务,也是理论和实践界必须科学回答的 重大问题。 一、乡村发展滞后:振兴战略的逻辑 起点 就目前我国乡村现状来看,劳动力短缺、 市场萎缩、经济发展缓慢给乡村可持续发展带 来了诸多挑战。清晰反映乡村发展滞后的表 象及程度,揭示其原因,是探索乡村振兴战略 现实路径的基础。 (一)表象 “人气”不足——妇女、儿童、老人留守乡 村,成为农村居民的主体。2017 年,中国乡 村总人口比 2010 年减少了 9452 万,比 2000 年减少了 3.13 亿[1] ;2.8 亿名农民工进城造成 “6000 万儿童、5000 万妇女、5000 万老人留 守”[2] ,造成农村重度“空心化”。“人气”影响 一个地区的盛衰,没有人气是乡村滞后的第 一表象。 “业气”不足。粮、猪是农村过去的主打 产业,“劝课农桑”是农耕社会执政者坚信的 理念。青壮年进城务工后留下从事农业生产 的除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以外,还有部分残 疾人。农户们都趋于种植利润较高的烟草、 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利润薄的农副产品已 较少人种植。我国撂荒、闲置、废弃地占用耕 地约为 416.23 万公顷[3] ,优质农田芳草萋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的传统乡村家庭产 业消失殆尽,养殖仅存专业户和少量有一定 规模的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转移 到城市。“业气”不足是乡村发展滞后的第二 表象。 “财气”不足——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 减免农业税,实施农业“三项补贴”等,例如, 2015年,国家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出台了各种惠农补贴 50项[4] ,但这是对农村特 殊付出给予的补贴,不能算在农民的财产性收 入中。农民除了从事种植、养殖工作及打工, 几乎没有财产性收入。2016年,我国居民收入 基尼系数为 0.465,明显高于 0.4 的国际警戒 线[5] ;2017年基尼系数为 0.467,较 2016年上涨 0.002 个百分点①;而 2018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 况测算出的基尼系数约为0.474。城乡居民收 入差距依然较大,“财气”不旺是乡村发展滞后 的第三表象。 “生气”不足。20 世纪 80 年代,家庭联产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 · 2 ·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丨邹学荣吴彬罗婷婷 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投资641238.39亿元的98.51%;而农村固定资 极性,广阔乡村生机勃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产投资955443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加快,乡村“一产弱、二产虚、三产缺”的状况凸资总额的1.49%。201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 显,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是我产投资6456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2413 国农业现代化先天不足,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亿元,仅占3.47%;第二产业投资237899亿元 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不够健全,“造第三产业投资375324亿元,二、三产业占 血”功能十分薄弱,城市反哺农村刚刚起步。94.97%。大量资金投入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 缺乏生气是乡村衰退的第四表象。 实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日新月异,而且提供 景气”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城,使“空 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心村”出现成为必然。 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景 工农收入差距。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形 气”不足是乡村发展滞后的第五表象。 成的工农差别,首先反映在收入差距上。壮劳 (二)成因 动力种田收入不足5元/月,而正式工人一级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34.5元/月。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进城务 突出,体制壁垒、城镇化提速、收入差距扩大、工。2012年,农民务工收入最高就已达到种田 乡村分散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收入的10倍多2。 成因。 乡村分散。截至2016年末,全国城镇土 城乡二元壁垒。20世纪50年代,我国向地总面积为943.1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 苏联学习,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土地国有集9.82%,其中城市面积占46%,建制镇面积占 体二价、产品“剪刀差”、农业基础工业重点、户54%;城镇常住人口约8.13亿,人均占地 口城乡有别、工农差距明显是城乡二元体制的0.016公顷。而乡村国土面积为950.6万公 具体表现。城乡差异、工农差异凸显是城乡二顷,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荒山外,约5.76 元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亿人散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3。城市人口 较大突破,但是该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全覆盖较 城镇化。资本和劳动力是城镇化的基本容易,也便于提高档次;乡村人口居住太分 条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固定散,实现全覆盖难度很大,这是乡村建设的 资产投资631683.9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难题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囯2018年囯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9年2月28 E,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②数据来源:《务工致富”与“务农受穷”》,载中国青年网,2012年8月24日,hp/ pinglu. youth.cn/ ange/ 2012081201208242381268htm。 ③教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8年2月28 E,http://www.stats.gov.en/tjsj/zxfb/201802/120180228_1585631.html
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 极性,广阔乡村生机勃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 加快,乡村“一产弱、二产虚、三产缺”的状况凸 显,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是我 国农业现代化先天不足,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 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不够健全,“造 血”功能十分薄弱,城市反哺农村刚刚起步。 缺乏生气是乡村衰退的第四表象。 “景气”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 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 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景 气”不足是乡村发展滞后的第五表象。 (二)成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 突出,体制壁垒、城镇化提速、收入差距扩大、 乡村分散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 成因。 城乡二元壁垒。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向 苏联学习,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土地国有集 体二价、产品“剪刀差”、农业基础工业重点、户 口城乡有别、工农差距明显是城乡二元体制的 具体表现。城乡差异、工农差异凸显是城乡二 元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 较大突破,但是该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城镇化。资本和劳动力是城镇化的基本 条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固定 资产投资 631683.96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 641238.39 亿元的 98.51%;而农村固定资 产投资 9554.43 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的 1.49%。2018 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 6456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 22413 亿元,仅占3.47%;第二产业投资237899亿元、 第 三 产 业 投 资 375324 亿 元 ,二 、三 产 业 占 94.97%①。大量资金投入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 实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日新月异,而且提供 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城,使“空 心村”出现成为必然。 工农收入差距。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形 成的工农差别,首先反映在收入差距上。壮劳 动力种田收入不足 5 元/月,而正式工人一级 34.5 元/月。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进城务 工。2012年,农民务工收入最高就已达到种田 收入的10倍多②。 乡村分散。截至 2016 年末,全国城镇土 地总面积为 943.1 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 9.82%,其中城市面积占 46%,建制镇面积占 54%[6] ;城 镇 常 住 人 口 约 8.13 亿 ,人 均 占 地 0.016 公顷。而乡村国土面积为 950.6 万公 顷,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荒山外,约 5.76 亿人散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③。城市人口 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全覆盖较 容易,也便于提高档次;乡村人口居住太分 散,实现全覆盖难度很大,这是乡村建设的 难题。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9年 2月 28 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② 数据来源:《务工致富”与“务农受穷”》,载中国青年网,2012 年 8 月 24 日,http://pinglun.youth.cn/qngc/ 201208/t20120824_2381268.htm。 ③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8年 2月 28 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 | 邹学荣 吴 彬 罗婷婷 · 3 ·
药2020年第2期(第14卷总第86期) 二、乡村振兴: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2011年,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 城镇人口增速是50.5%;1980-2018年,城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化率由19.39%增长至59.58%。 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城市不仅在面积、人口等方面实现了量的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 扩张,而且在质方面的提升也相当迅猛。国家 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目标的历史必然,是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顺势而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的逻辑必然。 14617元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全国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 富人主要集中在城市,《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 1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 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生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达到158万人,全国个人持 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人 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民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979年,交通、通信、水电、商贸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 我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教育、卫生、科技、绿化、环保等公共生活服务 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但在小农经济的汪洋设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十多年来城 大海中,乡村发展极其有限,经济建设的重心市发展举世瞩目,与乡村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反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历史的必然。1984年,差,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继续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 “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一乡村振兴成为 伐”;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不失时机 2.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 地实施城镇化战略;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 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镇化道路。《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 示,1981-2009年城市建设用地累计5369万公的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顷;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418.1万公顷;2000—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①数据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6年5月5 E,http://ghs.ndre.gov.en/zttp/xxczhjs/ghzc/201605/t20160505_800839.htm ②数据来源:《2018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9年1月21日,hp:/ww. stats. gov cn/ jsj/zxfb/201901/20190121164579html
2020年第2期 (第14卷 总第86期) 二、乡村振兴: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 目标的历史必然,是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顺势而 为的逻辑必然。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 1.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生 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 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979 年, 我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 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但在小农经济的汪洋 大海中,乡村发展极其有限,经济建设的重心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历史的必然。1984年,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 “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 伐”;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不失时机 地实施城镇化战略;201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 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 镇化道路。《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 示,1981—2009年城市建设用地累计5369万公 顷;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418.1万公顷;2000— 2011 年,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 76.4%, 城镇人口增速是 50.5%①;1980—2018年,城镇 化率由19.39%增长至59.58%。 城市不仅在面积、人口等方面实现了量的 扩张,而且在质方面的提升也相当迅猛。国家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 入 39251 元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14617元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全国 富人主要集中在城市,《2017 中国私人财富报 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金 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达到 158万人,全国个人持 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 165 万亿元人 民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交通、通信、水电、商贸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 教育、卫生、科技、绿化、环保等公共生活服务 设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十多年来城 市发展举世瞩目,与乡村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反 差,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继续 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 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成为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2.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 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 的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① 数据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6年5月5 日,http://ghs.ndrc.gov.cn/zttp/xxczhjs/ghzc/201605/t20160505_800839.html。 ② 数据来源:《2018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9年1月21日,http://www.stats.gov. cn/tjsj/zxfb/201901/t20190121_1645791.html。 · 4 ·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丨邹学荣吴彬罗婷婷 标进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 兴成为历史选择的必然 全面”,而乡村则是全面的短板。据国家统计 3.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 局公布数据,2018年末,乡村还有贫困人口 平均→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中华人民 1660万,贫困发生率1.7%①,是短板中的短板。共和国成立以来民生的发展轨迹。20世纪50 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与小康社年代,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发展的主要 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环境和生 任务,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六七 态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乡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1.2亿吨四3,不少地方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管理管理模式,限制了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 无体现、工作无人员、建设运行无投入的状放倡导“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况四,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激发了个体积极性,但贫富差距拉大,2018我 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国年基尼系数达0.4740;“让改革发展成果更 为1.2%、2.3%、1.5%和1.1%;农民适应生产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 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中共重庆市同富裕不断迈进”成为顶层关注民生的重点。 委研究室库区劳动力转移课题组抽样调査显乡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而14个集 示,三峡重庆库区乡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短板中的短板2。让1660 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占37%,近年虽有较大改万(2018年)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迈向富裕,贫 变,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而新乡村一个不落地进入现代化—乡村振兴 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农业现代成为历史前进目标的必然。 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我国乡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只有从根本上制→重心转移→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的发展逻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三农” 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问题,1982-1986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 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件,对承包的合法性、放活农村工商业、竞争促 略;只有乡村振兴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一乡村振1987-2003年,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全国“打 ①资料来源:《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2月15日,hp:/ww stats.goven/tjsj/zxfb/201902/120190215_1649231 html ②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一太行 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及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
标进军。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 “全面”,而乡村则是全面的短板。据国家统计 局公布数据,2018 年末,乡村还有贫困人口 1660万,贫困发生率1.7%①,是短板中的短板。 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与小康社 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环境和生 态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乡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 1.2亿吨[7]132,不少地方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管理 无体现、工作无人员、建设运行无投入的状 况[7]147,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 16.1%,其 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 为 11.2%、2.3%、1.5% 和 1.1%[3] ;农民适应生产 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中共重庆市 委研究室库区劳动力转移课题组抽样调查显 示,三峡重庆库区乡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 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占 37%[8] ,近年虽有较大改 变,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而新 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农业现代 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在 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只有从根本上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 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 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只有乡村振兴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乡村振 兴成为历史选择的必然。 3.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 平均→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来民生的发展轨迹。20世纪 50 年代,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发展的主要 任务,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六七 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管理模式,限制了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 放倡导“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激发了个体积极性,但贫富差距拉大,2018 我 国年基尼系数达 0.4740;“让改革发展成果更 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不断迈进”成为顶层关注民生的重点。 乡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而 14 个集 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短板中的短板②。让 1660 万(2018年)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迈向富裕,贫 困乡村一个不落地进入现代化——乡村振兴 成为历史前进目标的必然。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我国乡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重心转移→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的发展逻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三农” 问题,1982—1986 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 件,对承包的合法性、放活农村工商业、竞争促 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 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1987—2003年,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全国“打 ① 资料来源:《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1386万人》,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 2月 15日,http://www. 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15_1649231.html。 ② 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 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及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 | 邹学荣 吴 彬 罗婷婷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