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卷第7期 统计研究 2008年7月 Statistical Research u 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和更新:江苏案例 张敏范金周应恒 内容提要:运用地区投入产出表解释区域内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及演化规律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 重要研究方向,但目前我国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应用研究尚少见。本文以《江苏投入产出表》(1987 年和2002年)、1987年江苏部分地级市地区投入产出表和《江苏统计年鉴》等数据为基础,编制和更新了1987年和 2002年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30个部门的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论文的关键技术包括:通过计算 全要素生产率(TP)形式的差异推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过引力模型来推算区域间流入流出的贸易系数矩阵 通过交叉熵(CE技术,使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更新在己有信息条件下信息损失最小化。 关键词: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编制和更新;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565(2008)070074·08 The Compilation and Update of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 ble Inter province: Evidence from Jiangsu Zhang Min Fan Jin Zhou Yingheng Abstract: It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trend of current regional ecommics to apply Multr Regional Input-Output(MRIO) mdel to illustrate the spatial linkag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transformation rules, but it still had o reports that MRIO pdel has been compiled and used in a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compiled and updated Jiangsu Province s Input-Output table of three regions and thirty-sections in 2002 and 1987. The key techniques include calculating IO coefficients by IFP, calculating Interregional commodity flows through gravitation model, and updating Io coefficients by CE method which can minimize the ey words MRIO Model in province; Compilation and Update, TFP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核算矩阵更新的路径分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70471073)资助 略闰年的影响),即N=mN。于是 从而当各年同一季节的方差相近时,可取各季节的 样本量马都相等。 四、结语 根据抽样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季节指数法提出 了基于分层随机抽样的估计方法,并给出了估计量 的统计性质,同时,讨论了季节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 即这时n应与∑成正比若S=S,即各年以及样本量的选择。通过抽样方法,能够利用年数 同一季节的方差相等。则 相对较少的样本数据对季节指数进行推断统计分 析,并取得比传统的季节指数高的估计精度,同时也 =1,2,…,k (2)2提高了季节指数的时效性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略闰年的影响) ,即 Nj = mNij 。于是 nj = n ∑ m i = 1 S 2 ij ∑ k j = 1 ∑ m i = 1 S 2 ij , j = 1 ,2 …, k (21) 即这时 nj 应与 ∑ m i = 1 S 2 ij 成正比。若 S 2 ij = S 2 0 ,即各年 同一季节的方差相等。则 nj = n k , j = 1 ,2 , …, k (22) 从而当各年同一季节的方差相近时 ,可取各季节的 样本量 nj 都相等。 四、结语 根据抽样理论 ,本文对传统的季节指数法提出 了基于分层随机抽样的估计方法 , 并给出了估计量 的统计性质 ;同时 ,讨论了季节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 以及样本量的选择。通过抽样方法 ,能够利用年数 相对较少的样本数据对季节指数进行推断统计分 析 ,并取得比传统的季节指数高的估计精度 ,同时也 提高了季节指数的时效性。 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和更新 :江苏案例 3 张 敏 范 金 周应恒 内容提要 :运用地区投入产出表解释区域内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及演化规律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 重要研究方向 ,但目前我国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应用研究尚少见。本文以《江苏投入产出表》(1987 年和 2002 年) 、1987 年江苏部分地级市地区投入产出表和《江苏统计年鉴》等数据为基础 ,编制和更新了 1987 年和 2002 年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 3 个区域、30 个部门的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论文的关键技术包括 :通过计算 全要素生产率(TFP) 形式的差异推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通过引力模型来推算区域间流入流出的贸易系数矩阵 ; 通过交叉熵(CE) 技术 ,使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更新在已有信息条件下信息损失最小化。 关键词 :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 ;编制和更新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F22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4565(2008) 07 - 0074 - 08 The Compilation and Update of Multi2regional Input2Output Table Inter Province : Evidence from Jiangsu Zhang Min Fan Jin Zhou Yingheng Abstract :It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trend of current regional economics to apply Multi2Regional Input2Output(MRIO)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spatial linkag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transformation rules ,but it still had no reports that MRIO model has been compiled and used in a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compiled and updated Jiangsu Province’s Input2Output table of three2regions and thirty2sections in 2002 and 1987. The key techniques include calculating IO coefficients by TFP , calculating Inter2regional commodity flows through gravitation model , and updating IO coefficients by CE method which can minimize the information loss. Key words:MRIO Model in province ;Compilation and Update ;TFP 3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核算矩阵更新的路径分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70471073) 资助。 第 25 卷第 7 期 2008 年 7 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 25 , No17 Jul. 2008
第25卷第7期 张敏等: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更新:江苏案 5· 引言 中,日本、美国的国民经济统计系统比较完善,曾编 与其他研究区域间经济关系和差距的方法相制过省级别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国区域间投入 比,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有以下三点优势 产出表的编制工作最早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 第一,投入产出模型属于一般均衡分析而测算日本国际东亚经济研究中心( CSEAD)的合作下推 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其他方法大多属于局部均衡分算了1987年的中国3个区域0个部门的区域间投 析。局部均衡模型实际上隐含着“基于其他情况不人产出表,以及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与日本亚洲经济 变”的假设前提。一般均衡模型描述经济系统的全研究所(DE合作推算的1970年的中国8个区域 面均衡状态,把经济系统的整体作为分析对象,使我30个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②。在模型的介绍 们能“考察高度复杂纵横交叉的相互关系,这种交和应用方面,刘强和冈本信广(202)、张阿玲和李继 叉关系把任何局部的最初变动的脉搏传送到经济体峰(2004)对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中较为经典的模型 系极远的角落”① 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轨 第二,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突破了过去使用不迹,并分析各种模型的特点、适用情况及其差别。 反映区域间互动关系的静态指标来研究区域发展问 kapto and ihara(2004)、冈本(2002)分别应用1997 题的方法,开创了动态分析区域间经济关系对区域年中国多地区投入产出表对中国的地域间分工结构 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新手段。模型反映了各区域产特点和地域间产业结构差异等做了量化考察 业间相互生产需求的经贸流动关系、各区域各产业 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可以系统、全面地反 的获利能力和水平,区域间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比例 映省内各区域间经济差异与联系,对于制定区域经 以及各区域对国外进出口结构的特征等,使我们能 济发展政策与规划具有重要的实用和参考价值。目 前我国省域内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应用研 够较全面地从区域间产业经贸流动关系中找到各区 域间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生产和投入相互依存关系 究十分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官方安排的 第三,由于投入产出模型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现行每隔五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公布仅限于国家 技术水平和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科学假定条件 级、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而省级以下层次仅负责统 下建立的,因此其反映的数据具有技术稳定性的特 计调查而不负责编制工作;二是省内区域间的产品 点,即投入产出表所反映出的各种系数在相当长的 流动较之省际间更频繁,其产品流动数据更复杂且 不易获得。但是,基础数据的获取以及省域内行政 时期内是有效的、稳定的,能够基本保持不变的 以反映各地区各产业的投入产出结构特点,也可以布制使得编制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具有可 管理 ( Rose and Casler,1996)。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不仅可 本文以江苏为例编制了1987年和2002年江苏 映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区域间生产结构情况。 省的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区域包括苏南、苏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由ksrd(1951)首先提出 blenske(1980)采用MRD模型方法编制了美国1963 ①详见w.W. Leonie(1953),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年44个州、78个部门的州间投入产出表。目前世 American Ecom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3 界上对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研究较为深入的国家包 1987年中国多地区投入产出表请参考市村真一和王慧炯 括日本美国俄罗斯、芬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其019年表请参考张亚雄和赵坤(20 参考文献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 [1]耿修林.商务经济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William G Cochran, Sampling Techniqes(3rd ed. )[M].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c. 1977. Statistics fowr Business and Econom(6ed)M]北京:机械工业出61许宝脉抽样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版社,1998 作者简介 [3]梁小筠,祝大平.抽样调查的方法和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 邓明,男25岁,现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 大学出版社,1994 系统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民大核算理论。 [4]冯士雍,施锡铨.抽样调查—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 (责任编辑:吕忠伟)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参考文献 [ 1 ]耿修林. 商务经济统计学[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3. [ 2 ]David R. Anderson , Dennis J . Sweeney , Thomas A. Williams. 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 (6 th ed. ) [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 版社 , 1998. [ 3 ]梁小筠 , 祝大平. 抽样调查的方法和原理[ M] . 上海 :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 1994. [ 4 ]冯士雍 , 施锡铨. 抽样调查 ———理论、方法与实践[M] . 上海 :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6. [ 5 ]William G. Cochran , Sampling Techniques (3rd ed. ) [M] .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inc , 1977. [ 6 ]许宝 . 抽样论[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2. 作者简介 邓明 ,男 ,25 岁 ,现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 系统计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国民大核算理论。 (责任编辑 :吕忠伟) 一、引言 与其他研究区域间经济关系和差距的方法相 比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有以下三点优势 : 第一 ,投入产出模型属于一般均衡分析 ,而测算 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其他方法大多属于局部均衡分 析。局部均衡模型实际上隐含着“基于其他情况不 变”的假设前提。一般均衡模型描述经济系统的全 面均衡状态 ,把经济系统的整体作为分析对象 ,使我 们能“考察高度复杂、纵横交叉的相互关系 ,这种交 叉关系把任何局部的最初变动的脉搏传送到经济体 系极远的角落”①。 第二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突破了过去使用不 反映区域间互动关系的静态指标来研究区域发展问 题的方法 ,开创了动态分析区域间经济关系对区域 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新手段。模型反映了各区域产 业间相互生产需求的经贸流动关系、各区域各产业 的获利能力和水平 ,区域间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比例 , 以及各区域对国外进出口结构的特征等 ,使我们能 够较全面地从区域间产业经贸流动关系中找到各区 域间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生产和投入相互依存关系。 第三 ,由于投入产出模型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 技术水平和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科学假定条件 下建立的 ,因此其反映的数据具有技术稳定性的特 点 ,即投入产出表所反映出的各种系数在相当长的 时期内是有效的、稳定的 ,能够基本保持不变的 (Rose and Casler ,1996)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不仅可 以反映各地区各产业的投入产出结构特点 ,也可以反 映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区域间生产结构情况。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由 Isard (1951) 首先提出。 Polenske (1980) 采用 MRIO 模型方法编制了美国 1963 年 44 个州、78 个部门的州间投入产出表。目前世 界上对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研究较为深入的国家包 括日本、美国、俄罗斯、芬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其 中 ,日本、美国的国民经济统计系统比较完善 ,曾编 制过省级别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国区域间投入 产出表的编制工作最早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 日本国际东亚经济研究中心 (ICSEAD) 的合作下推 算了 1987 年的中国 3 个区域、10 个部门的区域间投 入产出表 ,以及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与日本亚洲经济 研究所(IDE) 合作推算的 1997 年的中国 8 个区域、 30 个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②。在模型的介绍 和应用方面 ,刘强和冈本信广(2002) 、张阿玲和李继 峰(2004) 对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中较为经典的模型 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轨 迹 ,并分析各种模型的特点、适用情况及其差别。 Okamoto and Ihara (2004) 、冈本 (2002) 分别应用 1997 年中国多地区投入产出表对中国的地域间分工结构 特点和地域间产业结构差异等做了量化考察。 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可以系统、全面地反 映省内各区域间经济差异与联系 ,对于制定区域经 济发展政策与规划具有重要的实用和参考价值。目 前我国省域内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应用研 究十分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我国官方安排的 现行每隔五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公布仅限于国家 级、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而省级以下层次仅负责统 计调查而不负责编制工作 ;二是省内区域间的产品 流动较之省际间更频繁 ,其产品流动数据更复杂且 不易获得。但是 ,基础数据的获取以及省域内行政 管理体制使得编制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具有可 行性。 本文以江苏为例编制了 1987 年和 2002 年江苏 省的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区域包括苏南、苏 ① 详见 W. W. Leontief (1953) ,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p. 33. ② 1987 年中国多地区投入产出表请参考市村真一和王慧炯 (2004) ,1997 年表请参考张亚雄和赵坤(2006) 。 第 25 卷第 7 期 张敏等 :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更新 :江苏案例 ·75·
统计研究 2008年7月 中、苏北,共计30个部门。选择江苏作为编表对象终需求;x是区域R部门i的总产出。 的主要原因在于 表1江苏三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形式 第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地 中间使 产出 区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于全国平均水平。 最终使用 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 总 以江苏省为例进行研究对其他省域的研究具有很强 的启示性 部门1部门1部门1ABc出 苏南苏中苏北 第二,江苏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最大的地 部门n部门n部门n地区地区地区 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按照苏南苏中苏北顺序,呈 部门x“x#x1…x|x 现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同时,江苏苏南、苏中和苏 北地区梯度差异与我国东、中、西部的梯度发展具有 部门叫x…x#…2x…=x 很强的相似性这对探索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 径具有典型的示范性 4部门增…出m…m…xx 第三,江苏省内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密切 部门叫2…叫1A…m…x 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之间的联系紧密,表现在 部门1xa Lax 是江苏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在地域分布上主要是以省 苏扌 内转移为主;二是江苏地区之间干部的互派挂职交流 机制;三是江苏省内各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层次性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区域间投入产出模总投入x…x“xx…x 型的基本结构和编制步骤,第三部分是模型的数据来 (二)编制步骤 源,详细给出江苏省三区域(苏南苏中苏北)、30部门 根据苏南、苏中、苏北的界定(详细的界定标 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编制的主要步骤和技术方案,准见后文)将其所包含的各市的投入产出表进行规 最后是结语,给出本文特点和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范化调整,分别推算1987年三个区域的直接消耗系 基本结构和编制步骤 数矩阵,并将其部门扩展为所需的42个部门。接着 (一)基本结构 对2002年三个区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行推算。 江苏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形式如表1所 2.为提高数据的精度和连续性,运用交叉熵法 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域中的每个区域的部门( cross-entropy method, CE)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更新。 数量相同,都为n个,部门的分类方法与口径一致。 3.对各区域的总产出和最终使用进行估算,以 从结构上来看,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将每个区中间投入总量为控制数按各区域的直接消耗系数 域、每个部门的投入、产出结构都分别进行了研制。结构计算出各区域的投入产出表。 模型的行向反映了每个区域每个部门的产品在不同 4.对江苏省内各区域间的产品流动进行典型 区域的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的各项需求的分配状调查同时根据其他统计资料进行推算,估算出江苏 况:列向反映了每个区域每个部门来自不同区域不省内各区域间的运输量分布系数以此估算出摩擦系 同部门的生产投入以及每个区域的每一项最终需求数;再利用引力模型推算出区域间贸易系数矩阵T 从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来源结构。 5.采用列系数模型方法计算江苏省的区域间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平衡方程式可以写为 投入产出表 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 x++, 表的编制难点在于各个区域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推 2.239+y (1)算和区域间贸易系数矩阵T的计算。 数据来源 式中,x是区域R部门对区域S部门j的投入或使 (一)地区界定 用;y是区域R部门i的产品所提供的区域S的最 江苏省经济呈现明显的南、中、北梯度差异。苏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苏北 ,共计 30 个部门。选择江苏作为编表对象 的主要原因在于 : 第一 ,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其地 区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江苏省为例进行研究对其他省域的研究具有很强 的启示性。 第二 ,江苏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最大的地 区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按照苏南2苏中2苏北顺序 ,呈 现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同时 ,江苏苏南、苏中和苏 北地区梯度差异与我国东、中、西部的梯度发展具有 很强的相似性 ,这对探索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 径具有典型的示范性。 第三 ,江苏省内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密切。 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之间的联系紧密 ,表现在:一 是江苏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在地域分布上主要是以省 内转移为主;二是江苏地区之间干部的互派挂职交流 机制;三是江苏省内各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层次性。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区域间投入产出模 型的基本结构和编制步骤 ,第三部分是模型的数据来 源 ,详细给出江苏省三区域(苏南苏中苏北) 、30 部门 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编制的主要步骤和技术方案 , 最后是结语 ,给出本文特点和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二、基本结构和编制步骤 (一) 基本结构 江苏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形式如表 1 所 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域中的每个区域的部门 数量相同 ,都为 n 个 ,部门的分类方法与口径一致。 从结构上来看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将每个区 域、每个部门的投入、产出结构都分别进行了研制。 模型的行向反映了每个区域每个部门的产品在不同 区域的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的各项需求的分配状 况 ;列向反映了每个区域每个部门来自不同区域不 同部门的生产投入以及每个区域的每一项最终需求 从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来源结构。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平衡方程式可以写为 : X R i = ∑ n j = 1 x R1 ij + ∑ n j = 1 x R2 ij + ∑ n j = 1 x R3 ij + Y R1 i + Y R2 i + Y R3 i = ∑ 3 S = 1 ∑ n j = 1 x RS ij + ∑ 3 S = 1 Y RS i (1) 式中 , x ks ij 是区域 R 部门 i 对区域S 部门j 的投入或使 用 ; Y RS i 是区域 R 部门 i 的产品所提供的区域 S 的最 终需求 ; X R i 是区域 R 部门 i 的总产出。 表 1 江苏三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形式 产出 投入 中间使用 A 苏南地区 B 苏中地区 C 苏北地区 最终使用 部门 1 … 部门 n 部门 1 … 部门 n 部门 1 … 部门 n A 苏南 地区 B 苏中 地区 C 苏北 地区 总 产 出 中 间 投 入 A 苏南 地区 B 苏中 地区 C 苏北 地区 部门 1 x AA 11 …x AA 1 n x AB 11 …x AB 1 n x AC 11 …x AC 1 n y AA 1 y AB 1 y AC 1 X A 1 … … … … … … … … 部门 n x AA n1 …x AA nn x AB n1 …x AB nn x AC n1 …x AC nn y AA n y AB n y AC n X A n 部门 1 x BA 11 …x BA 1 n x BB 11 …x BB 1 n x BC 11 …x BC 1 n y BA 1 y BB 1 y BC 1 X B 1 … … … … … … … … 部门 n x BA n1 …x BA nn x BB n1 …x BB nn x BC n1 …x BC nn y BA n y BB n y BC n X B n 部门 1 x CA 11 …x CA 1 n x CB 11 …x CB 1 n x CC 11 …x CC 1 n y CA 1 y CB 1 y CC 1 X C 1 … … … … … … … … 部门 n x CA n1 …x CA nn x CB n1 …x CB nn x CC n1 …x CC nn y CA n y CB n y CC n X C n 增加值 VAA 1 …VAA n VAB 1 …VAB n VAC 1 …VAC n 总投入 X A 1 …X A n X B 1 …X B n X C 1 …X C n (二) 编制步骤 11 根据苏南、苏中、苏北的界定 (详细的界定标 准见后文) 将其所包含的各市的投入产出表进行规 范化调整 ,分别推算 1987 年三个区域的直接消耗系 数矩阵 ,并将其部门扩展为所需的 42 个部门。接着 对 2002 年三个区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行推算。 21 为提高数据的精度和连续性 ,运用交叉熵法 (cross2entropy method ,CE)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更新。 31 对各区域的总产出和最终使用进行估算 ,以 中间投入总量为控制数 ,按各区域的直接消耗系数 结构计算出各区域的投入产出表。 41 对江苏省内各区域间的产品流动进行典型 调查 ,同时根据其他统计资料进行推算 ,估算出江苏 省内各区域间的运输量分布系数 ,以此估算出摩擦系 数;再利用引力模型推算出区域间贸易系数矩阵 T。 51 采用列系数模型方法计算江苏省的区域间 投入产出表。 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 ,省域内区域间投入产出 表的编制难点在于各个区域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推 算和区域间贸易系数矩阵 T的计算。 三、数据来源 (一) 地区界定 江苏省经济呈现明显的南、中、北梯度差异。苏 ·76· 统计研究 2008 年 7 月
第25卷第7期 张敏等: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更新:江苏案 7· 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自我发展能力强,吸引外产和供应业与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 资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而苏业同属公共资源生产供应业,为相似部门;科学研究 中、苏北地区尚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因此,在研究事业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为相似部门;交通运输及仓 江苏省内部经济结构时,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态储业与邮政业同属货运邮电业,为相似部门;教育事 势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将其细分为苏南、苏中、苏业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与文化、体育和 北三个区域来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娱乐业同属文教卫生科研事业,为相似部门,从而求 地区界定按照江苏省“十一五”所确定的划分区域标得1987年苏南42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准,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个 (2)2002年苏南、苏中、苏北直接消耗系数的计 市;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市;苏北地区算。为了编制1987年和200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 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5个市 区域的投入产出表我们根据以下假定进行计算 (二)直接数据来源 假定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间的技术水平 为便于描述,以下计算说明以苏南地区为例,苏差距在1987年至2002年间以全要素生产率(TFP) 中、苏北地区的计算相同。 形式产生差异②,即江苏地区之间科技差距导致了 1.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计算 技术水平发生变化,而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部门间 (1)1987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直接消耗系数的生产技术联系强度,因而,我们有以下近似公式 阵的计算。根据公开出版的江苏省1987年投入产 =TFP南/TF 出表①,我们采取以下具体计算步骤 式中,a表示苏南地区1987年投入产出表中j 第一步,苏南(7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a苏表示苏南地 将已有的1987年苏南各市(7部门)的直接消耗系区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部门的直接消耗 数表进行合并转换:由于1987年苏南地区仅有无系数初步估计值;TF和TF南圆分别表示 锡镇江南京三个市的《投入产出表(7部门)》,因苏南地区198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与/部门 此将这三个市的直接消耗系数加总后进行平均 相对应的行业的TFP③。 似作为1987年苏南7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因此,在得到1987年苏南地区的直接消耗系数 第二步,苏南(33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矩阵后,根据式(2)可求得2002年苏南地区的直接 鉴于7个部门的数据过少,不足以研究各部门之间消耗系数矩阵初步估计值。2002年苏中、苏北直接 的经济联系,因此需要对1987年苏南投入产出表(7消耗系数矩阵的计算同苏南地区。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进行部门的扩展转换。因为 为了保持与2002年江苏投入产出表保持一致, 198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包括了33部门,所以假我们进一步以江苏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第j部门 定苏南33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其分为7大部门增加值为权重,以2002年江苏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 的直接消耗系数的比重与江苏省相应的比重相等。系数为基准,得到三地区直接消耗系数值。公式如 先将细分的33部门按7大部门(农业、轻工业、重工 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非物质生产部 ①数据来源曹楷和汤以伦(1992)。该文献包含了1987年{江 门)进行归类后,计算出1987年江苏省33部门的直苏省投入产出表》、1987年红江苏6个省辖市投入产出表》①6个省 接消耗系数分别占7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比例;再转市包括苏南的无锡镜江、南京苏中的南通,苏北的徐州:连 依据该比例计算出苏南33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来自该文献 第三步,苏南(42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 ②根据两张以上的历史投入产出表可以推算出劳动生产率 因为《江苏投入产出表2002》经过历年更新,已扩展 FP演化趋势也是最近国际投入产出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为 此,国际投入产出学会会刊“ Economic System Research"2007年9月第 为42个部门,因此需进一步按照国家统计局投入产3期专门出版了题为 New Developments in Productivity Analysis withn An 出表42部门的分类标准将1987年苏南地区33部 InputOutput Framework”专集。共计有7篇文章讨论了相关问题。本 门的直接消耗系数扩展为42部门。因为相似部门 文的假定与这些研究的主要观点一致 ③我们采用 DEA- Malmquist指数法分别测算了江苏苏南、苏中 与其他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强度近似故假定相和苏北3部门(行业分类参见表2)的正FP。具体计算过程参见万 似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一致。例如,电力、热力的生兴范金胡汉辉(200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自我发展能力强 ,吸引外 资条件优越 ,经济发展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而苏 中、苏北地区尚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因此 ,在研究 江苏省内部经济结构时 ,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态 势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将其细分为苏南、苏中、苏 北三个区域来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 地区界定按照江苏省“十一五”所确定的划分区域标 准 ,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 5 个 市 ;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 3 个市 ;苏北地区 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 5 个市。 (二) 直接数据来源 为便于描述 ,以下计算说明以苏南地区为例 ,苏 中、苏北地区的计算相同。 11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计算。 (1) 1987 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直接消耗系数 阵的计算。根据公开出版的江苏省 1987 年投入产 出表 ①,我们采取以下具体计算步骤 : 第一步 ,苏南 (7 部门)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 将已有的 1987 年苏南各市 (7 部门) 的直接消耗系 数表进行合并转换 :由于 1987 年苏南地区仅有无 锡、镇江、南京三个市的《投入产出表 (7 部门) 》,因 此将这三个市的直接消耗系数加总后进行平均 ,近 似作为 1987 年苏南 7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第二步 ,苏南 (33 部门)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 鉴于 7 个部门的数据过少 ,不足以研究各部门之间 的经济联系 ,因此需要对 1987 年苏南投入产出表(7 部门) 的直接消耗系数进行部门的扩展转换。因为 1987 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包括了 33 部门 ,所以假 定苏南 33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其分为 7 大部门 的直接消耗系数的比重与江苏省相应的比重相等。 先将细分的 33 部门按 7 大部门(农业、轻工业、重工 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非物质生产部 门) 进行归类后 ,计算出 1987 年江苏省 33 部门的直 接消耗系数分别占 7 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比例 ;再 依据该比例计算出苏南 33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第三步 ,苏南 (42 部门)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 因为《江苏投入产出表 2002》经过历年更新 ,已扩展 为 42 个部门 ,因此需进一步按照国家统计局投入产 出表 42 部门的分类标准将 1987 年苏南地区 33 部 门的直接消耗系数扩展为 42 部门。因为相似部门 与其他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强度近似 ,故假定相 似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一致。例如 ,电力、热力的生 产和供应业与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 业同属公共资源生产供应业 ,为相似部门 ;科学研究 事业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为相似部门 ;交通运输及仓 储业与邮政业同属货运邮电业 ,为相似部门 ;教育事 业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与文化、体育和 娱乐业同属文教卫生科研事业 ,为相似部门 ,从而求 得 1987 年苏南 42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2) 2002 年苏南、苏中、苏北直接消耗系数的计 算。为了编制 1987 年和 2002 年苏南、苏中、苏北三 区域的投入产出表 ,我们根据以下假定进行计算 : 假定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间的技术水平 差距在 1987 年至 2002 年间以全要素生产率 (TFP) 形式产生差异 ②,即江苏地区之间科技差距导致了 技术水平发生变化 ,而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部门间 的生产技术联系强度 ,因而 ,我们有以下近似公式 : a 苏南1987 ij Πa 3 苏南2002 ij = TFP苏南2002 j ΠTFP苏南1987 j (2) 式中 , a 苏南1987 ij 表示苏南地区 1987 年投入产出表中 j 部门对 i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 a 3 苏南2002 ij 表示苏南地 区 2002 年投入产出表中 j 部门对 i 部门的直接消耗 系数初步估计值 ; TFP苏南2002 j 和 TFP苏南1987 j 分别表示 苏南地区 1987 年和 2002 年投入产出表中与 j 部门 相对应的行业的 TFP ③。 因此 ,在得到 1987 年苏南地区的直接消耗系数 矩阵后 ,根据式 (2) 可求得 2002 年苏南地区的直接 消耗系数矩阵初步估计值。2002 年苏中、苏北直接 消耗系数矩阵的计算同苏南地区。 为了保持与 2002 年江苏投入产出表保持一致 , 我们进一步以江苏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第 j 部门 增加值为权重 ,以 2002 年江苏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 系数为基准 ,得到三地区直接消耗系数值。公式如 ① ② ③ 我们采用 DEA2Malmquist 指数法分别测算了江苏苏南、苏中 和苏北 30 部门(行业分类参见表 2) 的 TFP。具体计算过程参见万 兴 ,范金 ,胡汉辉(2007) 。 根据两张以上的历史投入产出表可以推算出劳动生产率 TFP 演化趋势也是最近国际投入产出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为 此 ,国际投入产出学会会刊“Economic System Research”2007 年 9 月第 3 期专门出版了题为“New Developments in Productivity Analysis within An Input2Output Framework”专集。共计有 7 篇文章讨论了相关问题。本 文的假定与这些研究的主要观点一致。 数据来源 :曹楷和汤以伦(1992) 。该文献包含了 1987 年《江 苏省投入产出表》、1987 年《江苏 6 个省辖市投入产出表》①(6 个省 辖市包括苏南的无锡、镇江、南京 ;苏中的南通 ;苏北的徐州、连云 港) 。以下文中不作说明的 ,1987 年江苏和各地区投入产出数据均 来自该文献。 第 25 卷第 7 期 张敏等 :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更新 :江苏案例 ·77·
8· 统计研究 2008年7月 式(3)所示。 在大量零值单元格。在本文中,鉴于1987年至2002 (3)年的时间间隔太长且在这15年间中国处于改革开 限2002 放后的经济飞速成长期,1987年与2002年的产业结 构已发生了飞跃性的转变,投入产出表初始表的零 式中,m代表各个区域。其中,m=1代表苏南地值结构已发生改变。因此有必要在更新前先将目 区,m=2代表苏中地区,m=3代表苏北地区;a 标表中有以下特征元素项的直接消耗系数(即在 为m地区200年j部门对;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198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其直接消耗系数为零 a为2002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部值而在2002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为非零值的元素 门的直接消耗系数;am由式(2)求得的m地区项)归为零值后再进行交叉熵法更新。在更新后,再 2002年j部门对i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初步估计在更新所得的投入产出表中加上此类元素项的原直 值;vm为2002年m地区年j部门的生产总值占接消耗系数值。 2002年m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3.各区域总量的估算 (3)198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 (1)苏南总产出合计值的估算。我们利用《江苏 为零值而2002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为非零值的苏统计年鉴》1987年和2002年)和该年度各部门的行 南等各区域直接消耗系数的处理 业统计资料,根据苏南所包括的5个市的GDP值之 ①用苏南等各区域2002年该部门相关行业的和占江苏省总ODP值的比重,计算出苏南的总产 直接消耗系数的平均值来替代。如建筑业、住宿和出;再根据江苏省各部门总产出占总产出合计的百 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大行业,其直接消耗分比计算出苏南各部门的总产出数据。因为1987 系数在1987年投入产出表中全为零值,此时用该部年的投入产出表中仅有33个部门的数值,则按42 门相关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平均值来替代。如公部门的部门分类将其扩展42个部门,扩展的部门中 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可用与其相类似的卫生社会相似部门所占的比例保持一致 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他社会 2)苏南各部门中间投入值的计算。根据各年 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均值来近似替代。 度江苏省投入产出总表中中间投入总量占总产出的 ②单个有此种特征的直接消耗系数值的计算,比重为标准,根据(1)中所得的苏南总产出合计值计 假定该部门在2002年苏南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算出苏南中间投入总量。苏南各行业中间投入值的 耗系数与相似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比例与2002计算则以苏南中间投入总量为控制数,按苏南直接 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的比例相等。 消耗系数结构进行权重分配。 2.直接消耗系数的更新 (3)苏南各部门最终使用的计算。各部门最终 由于本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直接消使用与进口、调入的合计值可由各部门的总产出减 耗系数分别进行了由7部门扩展转换至33部门再去中间投入的合计值求得。各部门最终使用所包含 扩展至42部门的推算,难免存在误差,因此,有必要的各项(即: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调出、出口及 运用更新方法对误差进行调整或平滑。因为交叉熵其下属项目)进口、调入的具体值的计算则以各年 法具有信息论的基础,能最小化原直接消耗系数矩度《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以上各项占最终使 阵和新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熵矩,是一个有效的用的比重为结构数,以苏南各部门最终使用与进口、 “信息加工准则”;其在保持投入产出初始表与更新调入的合计值为控制数计算求得。 表结构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上有优势,更具有合理的 (4)苏南各部门增加值的计算。其计算类似最 经济学意义;而且其更新精度排名最前。所以本文终使用的计算,以各年度《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各 中我们采用了交叉熵法对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部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营业 数进行了更新。本文利用GAMS22.6软件编程,选盈余占增加值的比重为结构数,以苏南各部门增加 择了软件中内嵌的 PATHNLP作为程序的求解器,经值的合计值为控制数计算求得。 过调试后,求得全局最优解。① 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的特点,投入产出表中存 ①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计算机程序。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式(3) 所示。 a m2002 ij = a 江苏2002 ij ∑ 3 m = 1 w m2002 j ·a 3 m2002 ij (3) 式中 , m 代表各个区域。其中 , m = 1 代表苏南地 区 , m = 2 代表苏中地区 , m = 3 代表苏北地区 ; a m2002 ij 为 m 地区 2002 年 j 部门对 i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a 江苏2002 ij 为 2002 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 j 部门对 i 部 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 a 3 m2002 ij 由式 (2) 求得的 m 地区 2002 年 j 部门对 i 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初步估计 值 ; w m2002 j 为 2002 年 m 地区年 j 部门的生产总值占 2002 年 m 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3) 1987 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 为零值而 2002 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为非零值的苏 南等各区域直接消耗系数的处理。 ①用苏南等各区域 2002 年该部门相关行业的 直接消耗系数的平均值来替代。如建筑业、住宿和 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大行业 ,其直接消耗 系数在 1987 年投入产出表中全为零值 ,此时用该部 门相关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平均值来替代。如公 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可用与其相类似的卫生社会 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他社会 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均值来近似替代。 ②单个有此种特征的直接消耗系数值的计算 , 假定该部门在 2002 年苏南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 耗系数与相似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比例与 2002 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的比例相等。 21 直接消耗系数的更新。 由于本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直接消 耗系数分别进行了由 7 部门扩展转换至 33 部门再 扩展至 42 部门的推算 ,难免存在误差 ,因此 ,有必要 运用更新方法对误差进行调整或平滑。因为交叉熵 法具有信息论的基础 ,能最小化原直接消耗系数矩 阵和新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熵矩 ,是一个有效的 “信息加工准则”;其在保持投入产出初始表与更新 表结构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上有优势 ,更具有合理的 经济学意义 ;而且其更新精度排名最前。所以本文 中我们采用了交叉熵法对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 数进行了更新。本文利用 GAMS2216 软件编程 ,选 择了软件中内嵌的 PATHNLP 作为程序的求解器 ,经 过调试后 ,求得全局最优解。① 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的特点 ,投入产出表中存 在大量零值单元格。在本文中 ,鉴于 1987 年至 2002 年的时间间隔太长且在这 15 年间中国处于改革开 放后的经济飞速成长期 ,1987 年与 2002 年的产业结 构已发生了飞跃性的转变 ,投入产出表初始表的零 值结构已发生改变。因此 ,有必要在更新前先将目 标表中有以下特征元素项的直接消耗系数 (即在 1987 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其直接消耗系数为零 值而在 2002 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为非零值的元素 项) 归为零值后再进行交叉熵法更新。在更新后 ,再 在更新所得的投入产出表中加上此类元素项的原直 接消耗系数值。 31 各区域总量的估算。 (1) 苏南总产出合计值的估算。我们利用《江苏 统计年鉴》(1987 年和 2002 年) 和该年度各部门的行 业统计资料 ,根据苏南所包括的 5 个市的 GDP 值之 和占江苏省总 GDP 值的比重 ,计算出苏南的总产 出 ;再根据江苏省各部门总产出占总产出合计的百 分比计算出苏南各部门的总产出数据。因为 1987 年的投入产出表中仅有 33 个部门的数值 ,则按 42 部门的部门分类将其扩展 42 个部门 ,扩展的部门中 相似部门所占的比例保持一致。 (2) 苏南各部门中间投入值的计算。根据各年 度江苏省投入产出总表中中间投入总量占总产出的 比重为标准 ,根据(1) 中所得的苏南总产出合计值计 算出苏南中间投入总量。苏南各行业中间投入值的 计算则以苏南中间投入总量为控制数 ,按苏南直接 消耗系数结构进行权重分配。 (3) 苏南各部门最终使用的计算。各部门最终 使用与进口、调入的合计值可由各部门的总产出减 去中间投入的合计值求得。各部门最终使用所包含 的各项(即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调出、出口及 其下属项目) 、进口、调入的具体值的计算则以各年 度《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以上各项占最终使 用的比重为结构数 ,以苏南各部门最终使用与进口、 调入的合计值为控制数计算求得。 (4) 苏南各部门增加值的计算。其计算类似最 终使用的计算 ,以各年度《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各 部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营业 盈余占增加值的比重为结构数 ,以苏南各部门增加 值的合计值为控制数计算求得。 ① 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计算机程序。 ·78· 统计研究 2008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