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 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通常有年、月、日单位 它们都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测量的。空间是以物质在时 间上的运动测量的,测量广阔的宇宙空间用光年,测量狭小的 微空间用物质波、电滋波。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是不存在的。其一,物体体积无论大小,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 其二,物体寿命无论长短,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指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 教学纳容 而是绝对的。 时空相对性指时间和空间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 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4)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涵义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的涵义:具体事物所经历的时间是有限 的;具体事物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比一人的意 识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 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解释了自 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根 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实践概念已经出现,但不科 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 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
6 教学内容 (2)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 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通常有年、月、日单位, 它们都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测量的。空间是以物质在时 间上的运动测量的,测量广阔的宇宙空间用光年,测量狭小的 微空间用物质波、电磁波。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是不存在的。其一,物体体积无论大小,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 其二,物体寿命无论长短,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指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 而是绝对的。 时空相对性:指时间和空间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 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4)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涵义: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的涵义:具体事物所经历的时间是有限 的;具体事物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比一人的意 识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 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解释了自 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根 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实践概念已经出现,但不科 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 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
第一,这一概念把人类活动同动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了 因为“改造世界”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动物只能适应世界: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又把实践 同精神活动区别开来了。“客观物质活动”是同精神活动相对 立的。 所以,实践既是属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 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从上述实践范畴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具有以下三 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就是说实践是一种感性物质性活动,它同 感性直观客体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自觉性是说,实践是有意识有 教学纳容目的的活动,实践要受理想、目的、认识的指导,因而是自觉 性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是说,人的实践能改造世界,能创造 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新东西,即人化自然,属人世界。没有实 践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所享用的各种用器、环境。实践造成了不 同于“自在世界”的“人化世界”,即把一个世界变成了两个 世界。实践可以分化世界,能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的本性和理 想的世界。这就是实践的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说,实践不是孤立的 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实践的 历史性是说,实践的对象、规模、深度、广度是随历史的发展 而变化的。今天的现时的实践中都有着以往历史所积累下来的 东西,如经验、传统、文化、积习等。没有历史,人的实践动 同动物的活动差别不大了,所以实践总是历史的实践。 实践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是实践的共性本质 但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分工的发展实践的 形式会越来越多。概括各种实践形式,可将其分为三种最基本 的形式。 (1)生产实践。这是人改造自然世界的活动。农民种地, 工人作工、司机开车、矿工采矿、石油工人开采石油等都是改
7 教学内容 第一,这一概念把人类活动同动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了, 因为 “改造世界”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动物只能适应世界;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又把实践 同精神活动区别开来了。“客观物质活动”是同精神活动相对 立的。 所以,实践既是属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 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从上述实践范畴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具有以下三 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就是说实践是一种感性物质性活动,它同 感性直观客体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自觉性是说,实践是有意识有 目的的活动,实践要受理想、目的、认识的指导,因而是自觉 性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是说,人的实践能改造世界,能创造 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新东西,即人化自然,属人世界。没有实 践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所享用的各种用器、环境。实践造成了不 同于“自在世界”的“人化世界”,即把一个世界变成了两个 世界。实践可以分化世界,能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的本性和理 想的世界。这就是实践的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说,实践不是孤立的 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实践的 历史性是说,实践的对象、规模、深度、广度是随历史的发展 而变化的。今天的现时的实践中都有着以往历史所积累下来的 东西,如经验、传统、文化、积习等。没有历史,人的实践就 同动物的活动差别不大了,所以实践总是历史的实践。 实践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是实践的共性本质, 但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分工的发展实践的 形式会越来越多。概括各种实践形式,可将其分为三种最基本 的形式。 (1)生产实践。这是人改造自然世界的活动。农民种地、 工人作工、司机开车、矿工采矿、石油工人开采石油等都是改
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基 础,没有这种活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人对自然世 界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进行的。生产实践是认 识的基本来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在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关系是否合理会影响生产的效率和分配 是否公平、正义。因而,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们进行的政经体制改革、司法人员办 案、行政人员办公、开会等都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人 在这种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了社会,形成了社会科学知识。(柏 拉图为实现其理想国的三次叙利亚之行)) (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 种探索性、准备性、尝试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精神生产 教学内容活动,是人们为社会创造精神产品并以一定的对象化的形式提 供给社会的活动,主要包括科学、艺术、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 态等方面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精神生产和纯粹精神过程有 所不同,它需要物质手段,如写文章需要笔、纸等,其产品 作为物化的东西要进入社会。 以上所讲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 体。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 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劳动实践既是人 类所特有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因为: 第一,劳动是决定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第三,劳动是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第四,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过程,其中 实践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形成人的主观世界,它是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 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8 教学内容 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基 础,没有这种活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人对自然世 界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进行的。生产实践是认 识的基本来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在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关系是否合理会影响生产的效率和分配 是否公平、正义。因而,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们进行的政经体制改革、司法人员办 案、行政人员办公、开会等都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人 在这种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了社会,形成了社会科学知识。(柏 拉图为实现其理想国的三次叙利亚之行) (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 种探索性、准备性 、尝试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精神生产 活动,是人们为社会创造精神产品并以一定的对象化的形式提 供给社会的活动,主要包括科学、艺术、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 态等方面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精神生产和纯粹精神过程有 所不同,它需要物质手段,如写文章需要笔、纸 等,其产品 作为物化的东西要进入社会。 以上所讲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 体。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 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劳动实践既是人 类所特有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因为: 第一,劳动是决定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第三,劳动是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第四,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过程,其中, 实践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形成人的主观世界,它是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 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二者具有异质性;二者的发 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二者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 者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 的。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 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改变 客观世界的现存情况,使它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状态 即属人世界。因此在实践中,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统 的过程中,又形成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对立: 自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自发的、盲目的;属人世界与人的 活动不可分离,其独特性在于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的依赖性。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统一: 1、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同时人 化自然不可避免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自 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 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另一方面,人化自然改变自然规 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的 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自然和社会 但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 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 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 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 而创造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践改造 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因此具有世界 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实践反映世界,建构了 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
9 教学内容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二者具有异质性;二者的发 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二者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 者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 的。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 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改变 客观世界的现存情况,使它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状态, 即属人世界。因此在实践中,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统一 的过程中,又形成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对立: 自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自发的、盲目的;属人世界与人的 活动不可分离,其独特性在于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 的依赖性。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统一: 1、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同时人 化自然不可避免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自 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 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另一方面,人化自然改变自然规 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的 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自然和社会, 但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 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 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 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 而创造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践改造 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因此具有世界 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实践反映世界,建构了一 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