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十章政治体制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掌握国家政体、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掌握君主制、共和制、单一制、联邦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国家机构之间、中央地方之间权力关系主要模式。了解当代中国和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基本结构及其运作过程。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4学时)第一节政治体制概述一、政治体制的涵义国家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即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关系。公共权力配置结构。国家与政治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模式。政府对社会经济、文化的控制模式。二、政治体制的适应性与变革第二节国家政体一、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一般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关系。国家政体,简称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和政体之间的关系。二、君主制政体君主制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它是共和制的对称。君主制主要特点。从历史上来看,君主制的典型形态有如下4种:1.等级君主制。2.专制君主制。3.二元制君主立宪制。4.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三、共和制政体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它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的政体形式。1.古希腊雅典和古罗马时期的古典共和制2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的典型。3.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4.现代共和国(1)议会内阁制(2)总统制(3)半总统制(4)委员会制1(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6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6 第十章 政治体制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国家政体、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掌握君主制、共和制、单一制、联邦制 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国家机构之间、中央地方之间权力关系主要模式。了解当代中国和西方国 家政治体制基本结构及其运作过程。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 4 学时) 第一节 政治体制概述 一、政治体制的涵义 国家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即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关系。 公共权力配置结构。 国家与政治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模式。 政府对社会经济、文化的控制模式。 二、政治体制的适应性与变革 第二节 国家政体 一、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一般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关系。 国家政体,简称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体和政体之间的关系。 二、君主制政体 君主制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它是共和制的对称。 君主制主要特点。 从历史上来看,君主制的典型形态有如下 4 种:1.等级君主制。2.专制君主制。3.二元制 君主立宪制。4.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三、共和制政体 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它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的政体形式。 1.古希腊雅典和古罗马时期的古典共和制 2.公元前 5 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的典型。 3.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 4.现代共和国 (1)议会内阁制 (2)总统制 (3)半总统制 (4)委员会制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学原理四、政教合一制政教合一制的主要特点。现代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一般特点。五、军人政体军人政体是指由军队接管政府权力,由军队对全国实行管制和控制的一种政体形式。军人政体与军事管制制度的区别。西方国家“军队国家化”或“军队政治中立化”原则。第三节国家结构一、国家结构的涵义及其因素国家结构是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即国家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国家结构一般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一个国家的国家结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一)单一制的涵义与特点(二)复合制的涵义与特点1.联邦制2.邦联制3.君合国4.政合国第四节权力结构一、权力结构涵义及类型从国家权力是否存在制约关系和制约程度来看,可分为无制衡型、单轨制衡型和多轨制衡型。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1.中央集权型。2.地方分权型。三、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约关系1.议行合一制。2.议会主权型。3.三权分立制。三权分立制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部分:分权和制衡。四、国家机构内部的权力关系1.议会体制两院制存在的理由。一院制存在的理由。2.政府首脑及其行政体制3.司法体制复习题与思考题1.结合我国的政治生活实践,谈谈政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2思考:政治体制是否应当与时俱进?如何与时俱进?(提示:从改革的角度来思考)37
政治学原理 37 四、政教合一制 政教合一制的主要特点。 现代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一般特点。 五、军人政体 军人政体是指由军队接管政府权力,由军队对全国实行管制和控制的一种政体形式。 军人政体与军事管制制度的区别。 西方国家“军队国家化”或“军队政治中立化”原则。 第三节 国家结构 一、国家结构的涵义及其因素 国家结构是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即国家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 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国家结构一般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 一个国家的国家结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一)单一制的涵义与特点 (二)复合制的涵义与特点 1.联邦制 2.邦联制 3.君合国 4.政合国 第四节 权力结构 一、权力结构涵义及类型 从国家权力是否存在制约关系和制约程度来看,可分为无制衡型、单轨制衡型和多轨制衡型。 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 1.中央集权型。2.地方分权型。 三、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约关系 1.议行合一制。2.议会主权型。3.三权分立制。 三权分立制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部分:分权和制衡。 四、国家机构内部的权力关系 1.议会体制 两院制存在的理由。一院制存在的理由。 2.政府首脑及其行政体制 3.司法体制 复习题与思考题 1.结合我国的政治生活实践,谈谈政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2.思考:政治体制是否应当与时俱进?如何与时俱进?(提示:从改革的角度来思考)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谈谈君主制、贵族制、政教合一制、共和制和军人政体的特点,你能举出历史上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吗?4试分析单一制国家结构和复合制国家结构的区别。5.国家权力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的中央-地方关系以及横向的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思考不同的结构类型可能会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扩展阅读书目1.《政治学原理》,第七、八章,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2.《政治学》,第四章,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比较政治学一一后发展国家视角》,第十二、十三章,赵虎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38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8 3.谈谈君主制、贵族制、政教合一制、共和制和军人政体的特点,你能举出历史上或者现实 生活中的例子吗? 4.试分析单一制国家结构和复合制国家结构的区别。 5.国家权力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的中央-地方关系以及横向的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思考不 同的结构类型可能会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扩展阅读书目 1.《政治学原理》,第七、八章,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政治学》,第四章,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3.《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第十二、十三章,赵虎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政治学原理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掌握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征,了解政治文化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能运用政治社会化理论分析政治人格形成的基本过程。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4学时)第一节政治文化概述,一、政治文化的涵义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分为三个部分:认识,情感和评价。政治文化定义为:一定时期、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对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价值评判、态度、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二、政治文化的特征1.主观性。2.内在性。3.综合性。4.继承性。三、政治文化的功能1.政治文化能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2.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也有重大影响。3.政治文化对社会舆论有重大影响。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一、传统型和现代型二、蒙味型、从属型和参与型三、主流文化型、亚文化型和反文化型四、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零散的、自发的反映;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抬现实系统的、能动的和理性的认识,其作用大于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形态是在政治实践中,某一种政治思想所倡导的政治信念、政治道德和政治期望被某一些人信服并尊为必信的公理。政治意识形态对政治现实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不同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人类会不惜流血牺牲,互相残杀,改变政治与社会制度,近几个世纪的人类政治生活已证明了这一点。五、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特别适合民主政治,但它不是唯一的民主政治的文化形态。39
政治学原理 39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征,了解政治文化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能运用政治社 会化理论分析政治人格形成的基本过程。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 4 学时) 第一节 政治文化概述, 一、政治文化的涵义 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分为三个部分:认识,情感和评价。政治文化定义为:一定时期、一定的 社会中人们对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价值评判、态度、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1.主观性。2.内在性。3.综合性。4.继承性。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1.政治文化能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 2.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也有重大影响。 3.政治文化对社会舆论有重大影响。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 一、传统型和现代型 二、蒙昧型、从属型和参与型 三、主流文化型、亚文化型和反文化型 四、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零散的、自发的反映;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抬现实系统的、能动 的和理性的认识,其作用大于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形态是在政治实践中,某一种政治思想所倡导的 政治信念、政治道德和政治期望被某一些人信服并尊为必信的公理。政治意识形态对政治现实的作 用是巨大的,在不同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人类会不惜流血牺牲,互相残杀,改变政治与社会制度, 近几个世纪的人类政治生活已证明了这一点。 五、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的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特别适合民主政治,但它不是唯一的民主政治的文化形态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三节方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西方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与类型1.家庭2.学校3.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4.大众传播工具三、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吸收四、政治文化的断裂与重建、创新与发展1.政治文化的断裂与重建2..政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复习题与思考题1:有些人认为政治文化也应该包括客观存在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2.政治文化有不同的分类,你知道哪些分类?你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文化分别属于哪一种?3.政治社会化是塑造现代“政治人”的重要过程,结合你自己的成长历程,想一想哪些媒介可能会担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4.有人说,我国目前的政治文化中仍然包含了很多臣民的因素,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想一想,如何构建我国的现代公民文化?扩展阅读书目1.《公民文化》,第二、四部分,阿尔蒙德等,浙扛人民出版社,1988年。2.《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二章,J·阿尔蒙德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3.《政治学》,第十七章,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政治学原理》,第三章,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40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0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西方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与类型 1.家庭 2.学校 3.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 4.大众传播工具 三、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四、政治文化的断裂与重建、创新与发展 1.政治文化的断裂与重建 2.政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复习题与思考题 1.有些人认为政治文化也应该包括客观存在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2.政治文化有不同的分类,你知道哪些分类?你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文化分别属于哪一种? 3.政治社会化是塑造现代“政治人”的重要过程,结合你自己的成长历程,想一想哪些媒介 可能会担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 4.有人说,我国目前的政治文化中仍然包含了很多臣民的因素,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想一想, 如何构建我国的现代公民文化? 扩展阅读书目 1.《公民文化》,第二、四部分,阿尔蒙德等,浙扛人民出版社,1988 年。 2.《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二章,J·阿尔蒙德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3.《政治学》,第十七章,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4.《政治学原理》,第三章,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