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江苏省高考语文预测试卷模拟 2006.4.15 注意: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H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正确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3.第1卷各题的答案与第Ⅱ卷各题的答案都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第I卷(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旌旗荆棘菁华泾渭分明精疲力竭 B.滞留炽烈对峙栉风沐雨炙手可热 C.韵律熟谙暗示万马齐喑黯然神伤 D.纰漏庇护秕谷比翼齐飞惩前毖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蛾眉峨冠博带钟鼓馔玉 口慧而实不至 B.赝品义愤填膺真知灼见敏于事而纳于言 C.暮霭惴惴不安兴高采烈无所不用其极 D.沽取怙恶不悛耿耿于怀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3.下列名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席话说得他羞愧难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涨红了脸站在当地一声不吭 B.天边飘来一朵乌云,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天空。忽然间雷厉风行,大雨如注 C.非典之后,中国应该总结医疗卫生乃至政府运作方面的教训,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D.袁夫人一听,顿时笑得花枝招展,她的声音又尖又利,听起来如同北风穿过墙缝的 嘶鸣。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装疯、自虐、甚至想自杀的“笨孩子”马玥,经过李圣珍老师的调教,不但考 入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而且还恢复了常态,成为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干部 B.国务院召开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 支持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C.她话匣子一打开,就同我大谈特谈最近流行什么发式,什么项链,什么服饰 D.深圳交管局提出了“保住底线,不触高压线:抓住主线,不走偏线”,要求全市交警 带头执行,严格遵守
1 2006 江苏省高考语文预测试卷模拟一 2006. 4.15 注意: 1.本试卷分第 1 卷(选择题)和第 H 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正确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3.第 1 卷各题的答案与第Ⅱ卷各题的答案都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第Ⅰ卷(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旌.旗 荆.棘 菁.华 泾渭分明 精.疲力竭 B.滞.留 炽.烈 对峙. 栉.风沐雨 炙.手可热 C.韵.律 熟谙. 暗.示 万马齐喑. 黯.然神伤 D.纰.漏 庇.护 秕.谷 比.翼齐飞 惩前毖.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蛾眉 峨冠博带 钟鼓馔玉 口慧而实不至 B.赝品 义愤填膺 真知灼见 敏于事而纳于言 C.暮霭 惴惴不安 兴高采烈 无所不用其极 D.沽取 怙恶不悛 耿耿于怀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3.下列名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席话说得他羞愧难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涨红了脸站在当地一声不吭。 B. 天边飘来一朵乌云,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天空。忽然间雷厉风行 ....,大雨如注。 C. 非典之后,中国应该总结医疗卫生乃至政府运作方面的教训,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 D. 袁夫人一听,顿时笑得花枝招展 ....,她的声音又尖又利,听起来如同北风穿过墙缝的 嘶鸣。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装疯、自虐、甚至想自杀的“笨孩子”马玥,经过李圣珍老师的调教,不但考 入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而且还恢复了常态,成为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干部。 B.国务院召开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 支持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C.她话匣子一打开,就同我大谈特谈最近流行什么发式,什么项链,什么服饰。 D.深圳交管局提出了“保住底线,不触高压线;抓住主线,不走偏线”,要求全市交警 带头执行,严格遵守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韦编三绝”正读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 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 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 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 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 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 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 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 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ˆ、“纬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 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 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岀“皆竹简素丝编’,《南 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间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 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士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 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 5.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 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 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用的“韦”都是“素丝编” 和“青丝编” 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 释为皮绳是错误的。 D.“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到过用皮绳编联简 册的实物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 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 记载和实物。 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 麻绳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
2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韦编三绝”正读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 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 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 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 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 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 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 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 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 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 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 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间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 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 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 物。 5.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 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 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用的“韦”都是“素丝编” 和“青丝编”。 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 被 释为皮绳是错误的。 D.“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到过用皮绳编联简 册的实物。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 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 记载和实物。 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 麻绳。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
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 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 春秋时期即己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枇(pin)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 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 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①,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 表,选知宣州。岁饥,民为多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 解去。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②。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 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gu),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③,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八年,与宋白、吕蒙正等同知贡举,迁司封郎中,充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知贡举, 俄掌吏部选。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灜④精当。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 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 颁赐甚厚。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采访使:掌管检査刑狱、监察州县官吏。②升州:即金陵,宋太祖开宝年 间改称升州。③恪:恭谨。④品藻:品评鉴定等级。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知宣州 知:主持,掌管 B.命发视之 发:打开。 C.凡再典贡部再典:再次掌管 D.多柬拔寒俊柬拔:选拔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俟业成,乃得食肉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B.以黄中为采访使 挟太山以超北海 C.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直好世俗之乐耳 D.因悉解去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 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 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枇(pín)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 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 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①,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 表,选知宣州。岁饥,民为多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 解去。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②。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 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guì),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③,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八年,与宋白、吕蒙正等同知贡举,迁司封郎中,充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知贡举, 俄掌吏部选。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④精当。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 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 颁赐甚厚。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 ①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监察州县官吏。 ② 升州:即金陵,宋太祖开宝年 间改称升州。 ③恪:恭谨。 ④品藻:品评鉴定等级。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知.宣州 知:主持,掌管 B.命发.视之 发:打开。 C.凡再典..贡部 再典:再次掌管。 D.多柬拔..寒俊 柬拔:选拔。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俟业成,乃.得食肉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B.以.黄中为采访使 挟太山以.超北海 C.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直.好世俗之乐耳 D.因.悉解去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黄中年幼时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 高,叫做“等身书”,督促他诵读。 B.贾黄中担任采访使,由于廉洁正直,处事公正宽容,使边境人民感到安适,并且平 息了盜贼,所得前朝金宝,全部上缴朝廷 C.贾黄中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 定等级,都十分恰当,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表彰她对儿子的教育,认为她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 美,贾黄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赠诗和赏赐。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 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日:“使齐人傅之。曰:ˉ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旦 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 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子滕文公下》) 注:①咻:喧哗打扰。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4分) 译文 (2)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3分) (3)王谁与为善?(2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描画出一幅深山雪夜借宿图。首句“日暮苍山远”勾画了 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3分) (2)尾句“风雪夜归人”中的“人”,有人理解为客人,有人理解为主人,你怎样理解?
4 A.贾黄中年幼时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 高,叫做“等身书”,督促他诵读。 B.贾黄中担任采访使,由于廉洁正直,处事公正宽容,使边境人民感到安适,并且平 息了盗贼,所得前朝金宝,全部上缴朝廷。 C.贾黄中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 定等级,都十分恰当,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表彰她对儿子的教育,认为她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 美,贾黄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赠诗和赏赐。 第Ⅱ卷 (共 120 分) 四、(23 分) 11.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 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 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 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 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 子·滕文公下》) 注:①咻:喧哗打扰。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4 分) 译文: (2)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3 分) 译文: (3)王谁与为善?(2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描画出一幅深山雪夜借宿图。首句“日暮苍山远”勾画了 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3 分) 答: 。 (2) 尾句“风雪夜归人”中的“人”,有人理解为客人,有人理解为主人,你怎样理解?
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进酒》中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诗句: (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杜甫《兵车行》中的警策句应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 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红叶 江河 ①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的一枚红叶托来的。那叶子虽然失去了夏日的翠绿与鲜活,但干 丝万缕如云如织的红晕,仍然显示着生命饱经沧桑而不衰竭的光泽。仔细阅读,总能品出满 心满目的沉重。 ②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 踏歌而来。一楼亮丽而亢奋的情愫,不因岁月的冷雨寒冈,历史皱纹一般地印岀那些曾经拥 有的风景 ③那一年,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一湾亮绿,立时被腾起的深色写意所笼罩 伴着满树乞求阳光感激阳光的叶子,我站在无言又无奈的母亲面前,我能说些和做些什么 呢?蜂飞蝶舞、扬鞭吆喝的温馨与雄浑,是与眼前的悲怆画面不相协调的。母亲喜欢红叶, 常常把红叶生的辉煌与美丽归结为朴素的“好看”二字。这样的定义虽很肤浅,但原始的 美是能说明红叶作为一种生命过程所独有的轰轰烈烈的平凡与伟大。正如春风的笑,是为绿 遍山野;夏雨的狂,是为挥洒豪气;秋月的眼,是为收获鼓劲;冬雪的吻,是为大地铺上 层不掩饰的晶莹一样让一组神韵在特定的氛围内展示风情。这种风情有可能过程是短暂的 只要留住搏击的顽强与执著,是能够找到属于生命的隽永的 ④然而起风了,灰蒙蒙的天空,一片苍凉。路边的树叶,已经失却了青春的娇艳,痛 苦地作着最后的告别;病床上的母亲,泪眼朦胧。看着刚刚绽芽的我,她真的不愿像那一片 屈于命运的红叶啊!但是,病魔吞噬生命是与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的。母亲仿佛很安详 连最后的遗言,也是让我去拣几片红叶。我跑在童年的秋天里,为母亲拣回了一大把红叶。 母亲数着这些红叶,如同数着我可以用月计算的年龄,终于,她的笑永远地印在了那把红叶 之上 ⑤红叶度过了一个辉煌的时刻,而我的感觉也突然回归到被爱怜所簇拥的晨光里。那
5 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 答: 。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⑴《将进酒》中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诗句:“ , 。” ⑵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杜甫《兵车行》中的警策句应该 是 , 。 ⑶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 事》)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红 叶 江 河 ①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的一枚红叶托来的。那叶子虽然失去了夏日的翠绿与鲜活,但千 丝万缕如云如织的红晕,仍然显示着生命饱经沧桑而不衰竭的光泽。仔细阅读,总能品出满 心满目的沉重。 ②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 踏歌而来。一楼亮丽而亢奋的情愫,不因岁月的冷雨寒风,历史皱纹一般地印出那些曾经拥 有的风景。 ③那一年,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一湾亮绿,立时被腾起的深色写意所笼罩。 伴着满树乞求阳光感激阳光的叶子,我站在无言又无奈的母亲面前,我能说些和做些什么 呢?蜂飞蝶舞、扬鞭吆喝的温馨与雄浑,是与眼前的悲怆画面不相协调的。母亲喜欢红叶, 常常把红叶一生的辉煌与美丽归结为朴素的“好看”二字。这样的定义虽很肤浅,但原始的 美是能说明红叶作为一种生命过程所独有的轰轰烈烈的平凡与伟大。正如春风的笑,是为绿 遍山野;夏雨的狂,是为挥洒豪气;秋月的眼,是为收获鼓劲;冬雪的吻,是为大地铺上一 层不掩饰的晶莹一样,让一组神韵在特定的氛围内展示风情。这种风情有可能过程是短暂的, 只要留住搏击的顽强与执著,是能够找到属于生命的隽永的。 ④然而起风了,灰蒙蒙的天空,一片苍凉。路边的树叶,已经失却了青春的娇艳,痛 苦地作着最后的告别;病床上的母亲,泪眼朦胧。看着刚刚绽芽的我,她真的不愿像那一片 屈于命运的红叶啊!但是,病魔吞噬生命是与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的。母亲仿佛很安详, 连最后的遗言,也是让我去拣几片红叶。我跑在童年的秋天里,为母亲拣回了一大把红叶。 母亲数着这些红叶,如同数着我可以用月计算的年龄,终于,她的笑永远地印在了那把红叶 之上。 ⑤红叶度过了一个辉煌的时刻,而我的感觉也突然回归到被爱怜所簇拥的晨光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