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江苏省高考语文预测试卷模拟五 2006.4。22 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H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正确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3.第1卷各题的答案与第Ⅱ卷各题的答案都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15分,每小题3分)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巨擘(b0)殷(yan)红标识(sh)身陷图固(y道) B.吮(Shun)吸惩( cheng)罚恫吓(he)应(ying)运而生 C.粗犷( guang)角(jue)色铜臭(xi)酩酊(ding)大醉 D.木讷(ne)内疚(jiu)胴(dong)体命运多舛( chua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疾首蹩额倍尝艰辛针砭时弊初露端倪 B.不可思议四季常青轻歌曼舞和言悦色 C.言简意赅心劳日拙贻笑大方瞻望未来 D.绿草如茵一枕黄粱物资溃乏人情世故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谭盾自感艺无止境,于是他转而向民间学习,从而了音乐创作的境界 ②在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我们也不能熬夜,因为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 ③一个人如果一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甚至好逸恶劳,那么 事无成。 ④讲好普通话是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是语文老师,就更不必说了。 A.开创保证往往何况 B.开创保障往往况且 C.开拓保障必然况且 D.开拓保证必然何况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女足在这次世界大赛中惨遭失败,她们立志要卷土重来,争取下一次的胜利 B.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河清海晏,各项政策开明,广大知识分子终于可以一展鸿图。 C.这个曾被认为有教无类、不堪造就的孩子,在本次国际钢琴比赛中竞然脱颖而出。 D.近年连续发生多起耸人听闻的煤矿爆炸案,中央下决心严打官煤勾结的不法行为
- 1 - 2006 江苏省高考语文预测试卷模拟五 2006. 4.22 注意: 1.本试卷分第 1 卷(选择题)和第 H 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正确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3.第 1 卷各题的答案与第Ⅱ卷各题的答案都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组是( ) A. 巨擘.(bò) 殷.(yān)红 标识.(shí) 身陷囹圄.(yǔ) B. 吮.(shǔn)吸 惩.(chéng)罚 恫吓.(hè) 应.(yīng)运而生 C. 粗犷.(guǎng) 角.(jué)色 铜臭.(xiù) 酩酊.(dǐng)大醉 D. 木讷.(nè) 内疚.(jiū) 胴.(dòng)体 命运多舛.(chuǎ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疾首蹩额 倍尝艰辛 针砭时弊 初露端倪 B. 不可思议 四季常青 轻歌曼舞 和言悦色 C. 言简意赅 心劳日拙 贻笑大方 瞻望未来 D. 绿草如茵 一枕黄粱 物资溃乏 人情世故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谭盾自感艺无止境,于是他转而向民间学习,从而__________了音乐创作的境界。 ②在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我们也不能熬夜,因为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__________。 ③一个人如果一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甚至好逸恶劳,那么__________一事无成。 ④讲好普通话是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__________是语文老师,就更不必说了。 A. 开创 保证 往往 何况 B. 开创 保障 往往 况且 C. 开拓 保障 必然 况且 D. 开拓 保证 必然 何况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女足在这次世界大赛中惨遭失败,她们立志要卷土重来 ....,争取下一次的胜利。 B.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河清海晏 ....,各项政策开明,广大知识分子终于可以一展鸿图。 C. 这个曾被认为有教无类 ....、不堪造就的孩子,在本次国际钢琴比赛中竟然脱颖而出。 D. 近年连续发生多起耸人听闻 ....的煤矿爆炸案,中央下决心严打官煤勾结的不法行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雄浑壮美的交响乐,那么中华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一组 亮丽的乐章 B.竞聘考核上岗的人事制度改革,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的确会感到 很大的压力 C.最近,为我校年事已高的张老师体检的医生惊奇地发现,他患了多年的心脏病竞然 不治而愈了 D.许多相声谜十分推崇郭德纲,因为不仅他基本功扎实,而且有一颗甘愿为底层百姓 表演的热心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 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 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 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 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 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刿 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 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 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 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钓其死也,戳于君前。”管 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 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 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 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 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 [注]九合:指齐桓公多次盟会诸侯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 赏:鉴别 B.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贞:纯正 C.信而又信,重袭于身 袭:侵袭 D.钧其死也,戮于君前 钧:通“均”,同,同样。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 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
- 2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雄浑壮美的交响乐,那么中华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一组 亮丽的乐章。 B. 竞聘考核上岗的人事制度改革,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的确会感到 很大的压力。 C. 最近,为我校年事已高的张老师体检的医生惊奇地发现,他患了多年的心脏病竟然 不治而愈了。 D. 许多相声谜十分推崇郭德纲,因为不仅他基本功扎实,而且有一颗甘愿为底层百姓 表演的热心。 二、(15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10 题。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 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 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 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 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 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刿 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 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 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 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 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 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 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 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 夫九合[注]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 [注]九合:指齐桓公多次盟会诸侯。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 赏:鉴别。 B. 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贞:纯正。 C. 信而又信,重袭.于身 袭:侵袭。 D. 钧.其死也,戮于君前 钧:通“均”,同,同样。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 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
B.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 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 C.鲁请比关内侯以听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D.听臣之言,国必广大 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可与(它,指诚信)为始,可与(它,指诚信)为终 B.庄公曰:“请(他,指齐桓公)从。” C.钧其死也,(我,庄公自指)戮于君前。 D.(这是)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人主必信”的好处的一组是() ①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②六合之内皆为己府 ③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 ④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⑤国必广大,身必安乐 ⑥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写君主讲求诚信的意义,只要有诚信的态度便可拥有、使用天地万物 B.第二段写了各种行业都要讲求诚信,以此来突出为人君者更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C.第三段以齐鲁的故事为例,说明只有讲求诚信才能赢得天下,获得最终的胜利 D.本文采用正反论证等方法,讲道理,摆事实,反复强调了君主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第Ⅱ卷(共120分) 三.(18分)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线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5分)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敲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十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 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节选自唐代元结《右溪记》)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 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 3 - B. 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 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 C. 鲁请比关内侯以.听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D. 听臣之.言,国必广大 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8.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夫可与(它,指诚信)为始,可与(它,指诚信)为终。 B. 庄公曰:“请(他,指齐桓公)从。” C. 钧其死也,(我,庄公自指)戮于君前。 D. (这是)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 9.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人主必信 ....”的好处 ...的一组是( ) ①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②六合之内皆为己府 ③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 ④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⑤国必广大,身必安乐 ⑥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⑤ 10.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总写君主讲求诚信的意义,只要有诚信的态度便可拥有、使用天地万物。 B. 第二段写了各种行业都要讲求诚信,以此来突出为人君者更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C. 第三段以齐鲁的故事为例,说明只有讲求诚信才能赢得天下,获得最终的胜利。 D. 本文采用正反论证等方法,讲道理,摆事实,反复强调了君主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第 II 卷(共 120 分) 三. (18 分) 1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线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5 分)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 溪 若 在 山 野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而 置 州 以 来 无 人 赏 爱 徘 徊 溪 上 为 之 怅 然。 (节选自唐代元结《右溪记》) 12.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7 分)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 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1)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菡萏”,即荷花的别称。“菡萏香销”,写花之凋零,也寓有美人迟暮的意味。 B.“韶光”,即美好的时光。“还与韶光”,写光阴荏苒,含有对青春易逝的慨叹。 C.“鸡塞”,代指边塞远地。“梦回鸡塞”,写梦中思念,表现出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 D.“玉笙”,对笙管的美称。“吹彻玉笙”,写楼上奏乐,含有独尝寂寞的凄清与哀伤 (2)这首词与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都表现了主人公对远人的思念之情 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各答出两点即可)(4分) 相同之处:① 不同之处:① 13.将下面的古诗文补充完整(任选六小题)。(6分) ①戍卒叫,函谷举 !(杜牧《阿房宫赋》) ②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前赤壁赋》)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 词》) ④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 箜篌引》) ⑤ 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 瑟》) ⑥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⑦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⑧二十桥仍在, 念桥边红药 !(姜夔 《扬州慢》) 四.(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宋代“分茶”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有两句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些 选本将“分茶”释为“品茶”。薛瑞生先生撰文,认为“分茶”并非“品茶”,而是“用煎好 的水去‘点茶’,然后分给吃茶者”。薛先生对释“分茶”为“品茶”的批评是对的,但对“分 茶”的解释却难以服人 (2)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诗,可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荼”是说 在百无聊赖中以“闲作草”与“戏分茶”来打发时光,排遣苦闷。其中“戏”字给“分茶” 定了性质,即“分茶”既非品茶也非“点茶”,更不是用煎好的水去“点茶”再分给吃茶者 宋人杨万里有一首专咏“分茶”的诗《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其中“纷如擘絮行太空, 影落寒江能万变”等句,是说“分茶”乃一种能于茶汤面幻化出奇异物象的供人观玩的游戏。 这种游戏在陆、杨前的五代、宋初人陶谷所著《清异录》卷下《茗旆》条记云:“近世有下 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时人谓之‘茶百戏'。”陆、杨诗中的“分茶” 无疑就是这种早己存在的“茶百戏”或曰“汤戏”,但在宋人诗词中不见“茶百戏”或“汤 戏”之称,盖其初起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简称“分 茶”而已
- 4 - (1)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3 分)( ) A. “菡萏”,即荷花的别称。“菡萏香销”,写花之凋零,也寓有美人迟暮的意味。 B. “韶光”,即美好的时光。“还与韶光”,写光阴荏苒,含有对青春易逝的慨叹。 C. “鸡塞”,代指边塞远地。“梦回鸡塞”,写梦中思念,表现出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 D. “玉笙”,对笙管的美称。“吹彻玉笙”,写楼上奏乐,含有独尝寂寞的凄清与哀伤。 (2)这首词与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都表现了主人公对远人的思念之情。 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各答出两点即可)(4 分) 相同之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将下面的古诗文补充完整(任选六小题)。(6 分) ①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②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 词》)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 箜篌引》) ⑤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 瑟》) ⑥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⑦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⑧二十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_!(姜夔 《扬州慢》) 四. (12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7 题。 宋代“分茶”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有两句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些 选本将“分茶”释为“品茶”。薛瑞生先生撰文,认为“分茶”并非“品茶”,而是“用煎好 的水去‘点茶’,然后分给吃茶者”。薛先生对释“分茶”为“品茶”的批评是对的,但对“分 茶”的解释却难以服人。 (2)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诗,可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是说 在百无聊赖中以“闲作草”与“戏分茶”来打发时光,排遣苦闷。其中“戏”字给“分茶” 定了性质,即“分茶”既非品茶也非“点茶”,更不是用煎好的水去“点茶”再分给吃茶者。 宋人杨万里有一首专咏“分茶”的诗《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其中“纷如擘絮行太空, 影落寒江能万变”等句,是说“分茶”乃一种能于茶汤面幻化出奇异物象的供人观玩的游戏。 这种游戏在陆、杨前的五代、宋初人陶谷所著《清异录》卷下《茗荈》条记云:“近世有下 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时人谓之‘茶百戏’。”陆、杨诗中的“分茶” 无疑就是这种早已存在的“茶百戏”或曰“汤戏”,但在宋人诗词中不见“茶百戏”或“汤 戏”之称,盖其初起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简称“分 茶”而已
(3)至于“分茶”与当时盛行的“点茶”有什么关系?“分茶”即“点茶”是薛文与 茶学界共同的观点,但杨诗所言“分茶”毕竟与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的“点茶”不同, 故持此观点者又说“分茶”偶尔又专指点茶法中特有的技巧。虽然目前将宋人诗词中的“分 茶”均释为茶游戏尚有一定困难,有时解为“点荼”似乎可通:但可证“点茶”为茶技艺者 无任何记载,而“分茶”为茶游戏毕竟有陆、杨诗与《清异录》可证 (4)宋代还盛行“斗茶”,它与“分茶”又是什么关系呢?薛文又说:“正因为‘分茶 是一种技艺,才有‘斗茶’之举;‘斗茶’即‘分茶’的本领,相去仅‘一水二水’而已。” 此乃不了解“斗茶”历史之误。唐代已有比试煎(烹)茶技艺的,又称茗战。宋人撰《梅妃 传》记唐玄宗语:“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至宋, 煎茶方式发展为“点茶”,“斗茶”则变为斗“点茶”。建安斗“点茶”以汤面水痕出现早晚 定胜负,即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言“相去一水二水”也。是否有斗“分茶”,则值得怀 疑,因为“分茶”所幻化出的奇异物象须臾即散,没有分辨优劣高下的时间 14.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对“分茶”“点茶”“斗茶”分别作出解释。(3分) ①“分茶”指 ②“点茶”指 ③“斗茶”指 15.在作者看来,“分茶”确实不能释为“品茶”,不属于这一看法依据的一项是(3分) A.“戏分茶”的“戏”字给“分茶”定了性质。 B.杨万里“分茶”诗揭示了“分茶”的性质 C.陶谷《清异录》中描述了“分茶”的情形。 D.文人参与“分茶”活动后给它起了雅名。 16.第(1)段中作者说薛瑞生先生“对‘分茶’的解释却难以服人”,就全文看,作者这 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3分) ① 17.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的“茗战”发展至宋代,便成了“斗茶”,这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B.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繁荣时期,与茶有关的诗文作品和理论著作颇为丰富 C.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对“斗茶”有所记载,此论著否认了斗“分茶”的说法 D.薛瑞生与本文作者对“分茶”的理解不同,使得他们对“斗茶”的理解也不同 五.(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 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 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
- 5 - (3)至于“分茶”与当时盛行的“点茶”有什么关系?“分茶”即“点茶”是薛文与 茶学界共同的观点,但杨诗所言“分茶”毕竟与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的“点茶”不同, 故持此观点者又说“分茶”偶尔又专指点茶法中特有的技巧。虽然目前将宋人诗词中的“分 茶”均释为茶游戏尚有一定困难,有时解为“点茶”似乎可通;但可证“点茶”为茶技艺者 无任何记载,而“分茶”为茶游戏毕竟有陆、杨诗与《清异录》可证。 (4)宋代还盛行“斗茶”,它与“分茶”又是什么关系呢?薛文又说:“正因为‘分茶’ 是一种技艺,才有‘斗茶’之举;‘斗茶’即‘分茶’的本领,相去仅‘一水二水’而已。” 此乃不了解“斗茶”历史之误。唐代已有比试煎(烹)茶技艺的,又称茗战。宋人撰《梅妃 传》记唐玄宗语:“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至宋, 煎茶方式发展为“点茶”,“斗茶”则变为斗“点茶”。建安斗“点茶”以汤面水痕出现早晚 定胜负,即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言“相去一水二水”也。是否有斗“分茶”,则值得怀 疑,因为“分茶”所幻化出的奇异物象须臾即散,没有分辨优劣高下的时间。 14. 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对“分茶”“点茶”“斗茶”分别作出解释。(3 分) ①“分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斗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在作者看来,“分茶”确实不能释为“品茶”,不属于 ...这一看法依据的一项是(3 分) ( ) A. “戏分茶”的“戏”字给“分茶”定了性质。 B. 杨万里“分茶”诗揭示了“分茶”的性质。 C. 陶谷《清异录》中描述了“分茶”的情形。 D. 文人参与“分茶”活动后给它起了雅名。 16. 第(1)段中作者说薛瑞生先生“对‘分茶’的解释却难以服人”,就全文看,作者这 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3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 唐代的“茗战”发展至宋代,便成了“斗茶”,这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B.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繁荣时期,与茶有关的诗文作品和理论著作颇为丰富。 C.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对“斗茶”有所记载,此论著否认了斗“分茶”的说法。 D. 薛瑞生与本文作者对“分茶”的理解不同,使得他们对“斗茶”的理解也不同。 五. (18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1 题。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 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 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