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 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 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 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 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 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 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己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 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 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 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 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 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 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 则不喜;布梱则寝乃安,纱褪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 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 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 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 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 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居:居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3 分)() A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B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C布褪则寝乃安,纱褪则寝不安D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无所慕与无所惧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 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 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 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 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 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 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 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 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 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 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 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 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 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 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 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 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 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 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⑴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称许 B 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C 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 D 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⑵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3 分)( ) A 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B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C 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D 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 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 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 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⑷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①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 分)
②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③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 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亠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 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7.(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 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若囹圄,若 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 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悆 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 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 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 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 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 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 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灌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常有是训矣训: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牧: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愈:更好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 C之所其D者所而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管理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儿息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②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 分) ③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 分) ⑸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6 处)(3 分) 王慎中为文,初 亦 高谈 秦 汉 谓 东 京 以 下 无 可 取 已 而 悟欧 曾作 文 之 法 乃 尽 焚 旧 作 一 意 师 仿 尤 得 力 于 曾 巩唐 顺 之 初 不服 其 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7.(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⑸题。(22 分)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 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 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 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 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 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 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 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 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 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 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斥责 B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治理 C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观察 D 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更好 ⑵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 之 与 而 B 者 与 其 C 之 所 其 D 者 所 而 ⑶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⑷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 管理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儿息。 C 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 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 译文: ②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译 ③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 译文: 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18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 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 法度检束十,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 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 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 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 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 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 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 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 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 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 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 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申:施展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 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 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 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 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⑸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 分) 译文: ②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 分) 译文: ③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 分) 译文: 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⑷题。(18 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 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 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 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 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 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 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 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 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 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 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 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 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 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⑴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 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 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 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⑵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 面的学问。 B 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 随意迎合别人。 C 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 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 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⑶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②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9.(江苏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3)题。(10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 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 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 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掖今世说业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1分) (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 10.(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 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 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 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 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 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 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 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 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 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武 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 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 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 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 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 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专:独掌 B敢问其目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 D白刃始合合:交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见其虚则进B是故智者为之谋 置杯焉则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②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9.(江苏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⑴—⑶题。(10 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 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 行 之 可 纪 述 者 靡 不 旁 搜 广 辑 因 文 析 类 以 成 一 家 言 其 大 要 采 诸 序 记 杂 文 之 行 世者 而 不 敢 妄缀 一 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掖今世说业序》) ⑴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5 分) ⑵《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1 分) ⑶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 分) 10.(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一⑸题。(22 分)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 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 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 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 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 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 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 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 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 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武 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 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 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 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 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 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⑴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 分)( ) A 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 敢问其目 目:条目 C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 白刃始合 合:交锋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 见其虚则进 B 是故智者为之谋 置杯焉则胶且 君尝为晋君赐矣 C 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D 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蚓无爪牙之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 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 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 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 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 ②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 11.(四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3分)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祕,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 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 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 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 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 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 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 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 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 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 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 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 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 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 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二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 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 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 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蚓无爪牙之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⑶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 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 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 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 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 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 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⑸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 分) ②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 分) 11.(四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⑸题。(23 分)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祕,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 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 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 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 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 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 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 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 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 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 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 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 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 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 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 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 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 及文章诗赋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