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 过买清s七k治2012年第9期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 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海外贸易、国内市场与权力转移 黄琪轩 【内容提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何美 国的经济成长没有引发英美两国的强烈对抗,而德国经济的崛起却将英德两国推向战 争?作者认为,与美国相比,德国依靠海外市场的经济成长模式对英国构成的挑战与 冲击更为迫切与直接,英德两国从经济竞争走向了军备竞赛,并最终走向了战争。相 比之下,美国依靠国内市场的经济成长模式对英国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美国能实现 权力的和平转移。在对德国与美国经济成长模式以及古代中国“五百年的和平”、二 战后日本的经济成长历程进行了跨地区、跨历史比较之后,作者认为,不同的大国经济 成长模式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国际政治后果,和平发展需要国内基础,国内市场的拓展 是大国和平成长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国际政治后果;权力转移 【作者简介】黄珙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上海 邮编: 200030)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12) 09-0107-24 ·本文受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号:10CG14)和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项目号:2011EGJ001)的资助。感 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审稿专家以及耿曙、庞中英、周强、杨宏星、朱天飚、刘骥、李巍、李振和刘娟风对本 文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文中错漏概由笔者负责。 ·107·
2012 年第 9 期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 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海外贸易、国内市场与权力转移 黄琪轩 【内容提要】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何美 国的经济成长没有引发英美两国的强烈对抗,而德国经济的崛起却将英德两国推向战 争? 作者认为,与美国相比,德国依靠海外市场的经济成长模式对英国构成的挑战与 冲击更为迫切与直接,英德两国从经济竞争走向了军备竞赛,并最终走向了战争。相 比之下,美国依靠国内市场的经济成长模式对英国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美国能实现 权力的和平转移。在对德国与美国经济成长模式以及古代中国“五百年的和平”、二 战后日本的经济成长历程进行了跨地区、跨历史比较之后,作者认为,不同的大国经济 成长模式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国际政治后果,和平发展需要国内基础,国内市场的拓展 是大国和平成长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 国际政治后果; 权力转移 【作者简介】 黄琪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 上海 邮编: 200030)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9550 (2012) 09 - 0107 - 24 * 本文受上海市晨光计划( 项目号: 10CG14) 和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 项目号: 2011EGJ001) 的资助。感 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审稿专家以及耿曙、庞中英、周强、杨宏星、朱天飚、刘骥、李巍、李振和刘娟凤对本 文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文中错漏概由笔者负责。 ·107·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2008年,世界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 机,国际格局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在国际关系史上,当国际格局面临新的调整时, 国际力量也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国家之间的纷争与合作往往源于国际格局的重大 调整与国家力量的分化组合。当前国际格局的调整让众多学者日益关注当前以及历 史上国际格局的调整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后果。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与美国 的经济成长冲击了当时世界政治经济霸权英国的地位。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也 给国际关系学者留下了这样的疑问:为何美国的经济成长没有引发英国的强烈对抗, 从而使得美国能以和平的方式取代了英国在世界中的政治经济霸权:而德国的经济成 长却引发了英德两国的相互猜忌与冲突,乃至引发战争?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到,他这部著作不是应景之作,而将成为千 秋万代流传的瑰宝。他认为,从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中找到了对人类战争规律性的认 识。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从而使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了。② 修昔底德认识到国家之间权力增长的不平衡会打破现状并导致战争,这就是他对权力 转移的早期观察。 众多学者之所以关注世界政治的权力转移,是因为当挑战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崛 起时,领导国与挑战国双方容易爆发战争。③那么同样是经济迅速成长的新兴国家, 同样也对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国一英国构成了冲击与挑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 与美国的经济成长为何引发了不同的国际政治后果? 一 德美两国的经济成长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德国与美国作为新兴国家,它 们的经济成长迅速对当时世界政治经济霸权英国的地位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①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可参见David Shambaugh,ed.,Power Shift: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Lom- 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Steve Chan,China,the U.S.,and the Power -Transition Theory:A Critique,New York:Routledge,2OO8: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可参见Charles Kupchan,cd.,Power in Transition:The Peaceful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Order,New York: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1:B.J.C.McKercher, Transition of Power:Britain's Loss of Global Pre -Eminence to the United States,1930-1945,New York: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②修昔底德著,徐松岩、黄贤全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5 页。 ③权力转移理论的代表性文献有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Lemke,es.,Parity and War:Er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A.F.K.Organski and Jacek Ku- gler,The War Ledg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8·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2008 年,世界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 机,国际格局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在国际关系史上,当国际格局面临新的调整时, 国际力量也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国家之间的纷争与合作往往源于国际格局的重大 调整与国家力量的分化组合。当前国际格局的调整让众多学者日益关注当前以及历 史上国际格局的调整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后果。①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与美国 的经济成长冲击了当时世界政治经济霸权英国的地位。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也 给国际关系学者留下了这样的疑问: 为何美国的经济成长没有引发英国的强烈对抗, 从而使得美国能以和平的方式取代了英国在世界中的政治经济霸权; 而德国的经济成 长却引发了英德两国的相互猜忌与冲突,乃至引发战争?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到,他这部著作不是应景之作,而将成为千 秋万代流传的瑰宝。他认为,从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中找到了对人类战争规律性的认 识。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从而使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了。② 修昔底德认识到国家之间权力增长的不平衡会打破现状并导致战争,这就是他对权力 转移的早期观察。 众多学者之所以关注世界政治的权力转移,是因为当挑战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崛 起时,领导国与挑战国双方容易爆发战争。③ 那么同样是经济迅速成长的新兴国家, 同样也对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国———英国构成了冲击与挑战,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 与美国的经济成长为何引发了不同的国际政治后果? 一 德美两国的经济成长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国际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德国与美国作为新兴国家,它 们的经济成长迅速对当时世界政治经济霸权英国的地位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108·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① ② ③ 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可参见 David Shambaugh,ed.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Steve Chan,China,the U. S. ,and the Power - Transition Theory: A Critique,New York: Routledge,2008; 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可参见 Charles Kupchan,ed. ,Power in Transition: The Peaceful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Order,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1; B. J. C. McKercher, Transition of Power: Britain's Loss of Global Pre - Eminence to the United States,1930 - 1945,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修昔底德著,徐松岩、黄贤全译: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 - 15 页。 权力转移理论的代表性文献有 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Lemke,eds. ,Parity and War: Ev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 A. F. 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Ledg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Y买济s七k治2012年第9期 在工业产值中,英国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870年的近13下降为1900 年的1/5。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被美国超过:到了20世纪的最初10年,又被德国 超过。①在1871年到1914年期间,德国的工业产出增长了六倍,而法国仅增长了三 倍,英国则仅增长了两倍。②如表1所示,从1870年至1913年间,德国的钢铁产量增 长了近十倍。就贸易而言,1870年的德国出口额约为4亿美元。到了1913年,德国 的出口额己与英国相当,为24.5亿美元,是法国的近两倍。从投资来看,英国的资本 投资在1873年以后的25年中增加了一倍,德国则增加了三倍,美国增加了三倍以 上。③就人口而言,在一战爆发前夕,德国已经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1913年, 德国的人口为6500万,而同期的法国只有4100万,英国为4600万。④ 表11870-1913年期间英、法、德三国的工业与贸易 钢铁产出(百万吨) 出口产值(百万美元:按当前汇率计算) 年价 1870年 1913年 1870年 1913年 国家 英国 15 24 971 2555 法国 4 25 541 1328 德国 5.5 45 424 2454 资料米源:Heikki Patomaki,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Security:War,Future Crises and Changes in Global Governance,New York:Routledge,2008,pp.63,64. 在德国与美国经济迅速成长的同时,英国与德国的关系日趋紧张。有学者提出了 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英国对德国经济成长表现出激烈的反应?毕竞,德国并不是唯一 在国内外市场上与英国竞争的国家。⑤德国经济成长模式有何特殊性,从而导致了霸 权国英国的警觉呢?有研究指出:与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相比,德国经济成长的 ①F.H.欣斯利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 问题1870-1898》(第1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2 Hans-Joachim Braun,The German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German Reich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New York:Routledge,1990,p.19. ③F.H.欣斯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1870-1898》(第11卷),第5页。 4 Angus Maddison,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re,Paris:OECD Development Centre,2001, Pp.183-184. ⑤大卫·兰德斯著,谢怀筑译《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109·
2012 年第 9 期 在工业产值中,英国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从 1870 年的近 1 /3 下降为 1900 年的 1 /5。在 19 世纪 80 年代,英国被美国超过; 到了 20 世纪的最初 10 年,又被德国 超过。① 在 1871 年到 1914 年期间,德国的工业产出增长了六倍,而法国仅增长了三 倍,英国则仅增长了两倍。② 如表 1 所示,从 1870 年至 1913 年间,德国的钢铁产量增 长了近十倍。就贸易而言,1870 年的德国出口额约为 4 亿美元。到了 1913 年,德国 的出口额已与英国相当,为 24. 5 亿美元,是法国的近两倍。从投资来看,英国的资本 投资在 1873 年以后的 25 年中增加了一倍,德国则增加了三倍,美国增加了三倍以 上。③ 就人口而言,在一战爆发前夕,德国已经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 1913 年, 德国的人口为 6 500 万,而同期的法国只有 4 100 万,英国为 4 600 万。④ 表 1 1870 - 1913 年期间英、法、德三国的工业与贸易 钢铁产出( 百万吨) 出口产值( 百万美元: 按当前汇率计算) 年份 国家 1870 年 1913 年 1870 年 1913 年 英国 15 24 971 2 555 法国 4 25 541 1 328 德国 5. 5 45 424 2 454 资料来源: Heikki Patomki,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Security: War,Future Crises and Changes in Global Governance,New York: Routledge,2008,pp. 63,64。 在德国与美国经济迅速成长的同时,英国与德国的关系日趋紧张。有学者提出了 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英国对德国经济成长表现出激烈的反应? 毕竟,德国并不是唯一 在国内外市场上与英国竞争的国家。⑤ 德国经济成长模式有何特殊性,从而导致了霸 权国英国的警觉呢? 有研究指出: 与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相比,德国经济成长的 ·109· ① ② ③ ④ ⑤ F. H. 欣斯利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 问题 1870 - 1898》( 第 11 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 页。 Hans - Joachim Braun,The German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German Reich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New York: Routledge,1990,p. 19. F. H. 欣斯利编: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 1870 - 1898》( 第 11 卷) ,第 5 页。 Angus Maddison,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Paris: OECD Development Centre,2001, pp. 183 - 184. 大卫·兰德斯著,谢怀筑译: 《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25 页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起步很晚,发展却非常迅速。①但是,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成 长也相当迅速,一点也不亚于德国。 从表2可以看出,从1880年到1913年间,美国的工业整体潜力、人均工业化水 平、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都比德国领先,对英国构成的竞争与挑战更为明 显。但是,德国与美国的经济成长却有着不同的国际政治后果。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 关注,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分化调整,也有助于我们 认识当前国际格局分化调整背后的逻辑与影响。 表21880-1913年期间英、美、德三国工业化指标比较 1880年 1900年 1913年 英 美 德 英 美 德 英 美 德 工业整体潜力(以1900 73.3 46.9 27.4 100 127.8 71.2 127.2 298.1 137.7 年英国水平为100) 人均工业化水平(以 87 38 25 100 69 52 115 126 85 1900年英国水平为100) 制造业产出占世界制造 22.9 14.7 8.5 18.5 23.6 13.2 13.6 32 14.8 业总产出的比重(%) 资料来源:保罗·肯尼迪著,蒋葆英等译《大国的兴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 251-258页,表14、表17、表18。 二权力转移时期的战争与和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19世纪6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世界史一直都是 被“德国问题”主导的。②德国的经济成长引发了英国强烈的敌视,英德两国的经济竞 争升级到军备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英德两国的竞争推向了高潮。一战后的《凡尔 赛和约》也没有带来持续的和平,而旨在削弱与惩罚德国的政策激起了德国的极大不 满。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忙于战争,而美国经济在此期间迅速成长。尽 管美国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它没有与世界政治经济的霸权国英国发生战争。相 David Calleo,The German Problem Reconsidered:Germany and the World Order,187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60. 2 David Calleo,The German Problem Reconsidered:Germany and the World Order,1870 to the Present, p.1. 110·
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起步很晚,发展却非常迅速。① 但是,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成 长也相当迅速,一点也不亚于德国。 从表 2 可以看出,从 1880 年到 1913 年间,美国的工业整体潜力、人均工业化水 平、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都比德国领先,对英国构成的竞争与挑战更为明 显。但是,德国与美国的经济成长却有着不同的国际政治后果。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 关注,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国际格局的分化调整,也有助于我们 认识当前国际格局分化调整背后的逻辑与影响。 表 2 1880 - 1913 年期间英、美、德三国工业化指标比较 1880 年 1900 年 1913 年 英 美 德 英 美 德 英 美 德 工业整体潜力( 以 1900 年英国水平为 100) 73. 3 46. 9 27. 4 100 127. 8 71. 2 127. 2 298. 1 137. 7 人 均 工 业 化 水 平 ( 以 1900 年英国水平为100) 87 38 25 100 69 52 115 126 85 制造业产出占世界制造 业总产出的比重( %) 22. 9 14. 7 8. 5 18. 5 23. 6 13. 2 13. 6 32 14. 8 资料来源: 保罗·肯尼迪著,蒋葆英等译: 《大国的兴衰》,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51 - 258 页,表 14、表 17、表 18。 二 权力转移时期的战争与和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世界史一直都是 被“德国问题”主导的。② 德国的经济成长引发了英国强烈的敌视,英德两国的经济竞 争升级到军备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英德两国的竞争推向了高潮。一战后的《凡尔 赛和约》也没有带来持续的和平,而旨在削弱与惩罚德国的政策激起了德国的极大不 满。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忙于战争,而美国经济在此期间迅速成长。尽 管美国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它没有与世界政治经济的霸权国英国发生战争。相 ·110·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① ② David Calleo,The German Problem Reconsidered: Germany and the World Order,187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 60. David Calleo,The German Problem Reconsidered: Germany and the World Order,1870 to the Present, p. 1.
Y买清sk治2012年第9期 反,美国从两次世界大战中获益,在二战后接替英国,成为了新一轮的世界政治经济霸 权。因此,不少研究把英美两国之间的权力转移称为和平的权力转移。①既然权力转 移时期非常危险,那么为什么英美两国之间能实现和平的权力转移呢?学界对此做的 解释主要集中于政体、地缘环境以及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等几个方面。 民主和平论的研究将目光集中于政体形式,这类研究指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爆 发战争。②同时,还有研究试图解释这一现象,比如有研究就宣称,民主国家之间常享 和平是由于民主国家有较好的分权制衡,同时又享有新闻自由,公民能对政府权力构 成有效制约。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民主国家的领导者若要恣意发动战争就变得非常 困难。③有研究从理念出发并指出,民主与自由等价值理念是民主国家共同的价值理 念,这让民主国家之间有较高的认同,因而民主国家之间不会爆发战争。④此外,还有 研究认为,与专制国家相比,民主国家之间更容易传递可信的信号,进而减少了对战争 的误判。⑤因此,英美两个民主国家的制度、共享的价值理念以及传递的可信承诺等 因素让两国能实现和平的权力转移。相反,当时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国则不具备这样 的条件。 民主和平论是一项有益的探索,而这种观点在解释英美和平的权力转移时遇到很 多挑战。毕竞,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英美两国的关系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1812 年,英美两国爆发了第二次英美战争:在1845年到1846年间,英国与美国在俄勒冈的 冲突也将两国推向战争边缘:在美国内战期间,英国曾考虑过以南方代表的身份介入 美国内战以遏制美国的崛起并以此加强对加拿大的防卫。6直至1895年之前,美国 还被英国视为敌对国家,美国任何领士扩张与实力增长都被英国视为直接的威胁。⑦ 因此,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美两个所谓的“民主国家”之间也是冲突不断。 有研究指出,民主和平论主观色彩很强。当一个国家认为另一个国家比较友好时,就 Charles Kupchan,ed.,Power in Transition:The Peaceful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Order,pp.1-17. ②关于民主和平论,参见Michael Doyle“"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 riew,Vol.80,No.4,1986,pp.1151-1170:Bruce Russett and John Oneal,Triangulating Peace:Democracy,In- terdependence,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New York:W.W.Norton,2001. 3 Clifton Morgan and Sally Campbell "Domestic Structure,Decisional Constraints,and War:So Why Kant Democracies Fight?"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35,No.2,1991,pp.187-211. 4 John Owen "How Liberalism Produces Democratic Peace,"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No.2,1994. pp.50-86. 5Kenneth Schults "Domestic Opposition and Signaling in Intemational Cris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al.92,No.4,1998,pp.829-844. 6Steve Chan,China,the U.S.,and the Pouer-Transition Theory:A Critique,p.27. Kenneth Boume,Britain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North America:1815-1908,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408. 111·
2012 年第 9 期 反,美国从两次世界大战中获益,在二战后接替英国,成为了新一轮的世界政治经济霸 权。因此,不少研究把英美两国之间的权力转移称为和平的权力转移。① 既然权力转 移时期非常危险,那么为什么英美两国之间能实现和平的权力转移呢? 学界对此做的 解释主要集中于政体、地缘环境以及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等几个方面。 民主和平论的研究将目光集中于政体形式,这类研究指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爆 发战争。② 同时,还有研究试图解释这一现象,比如有研究就宣称,民主国家之间常享 和平是由于民主国家有较好的分权制衡,同时又享有新闻自由,公民能对政府权力构 成有效制约。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民主国家的领导者若要恣意发动战争就变得非常 困难。③ 有研究从理念出发并指出,民主与自由等价值理念是民主国家共同的价值理 念,这让民主国家之间有较高的认同,因而民主国家之间不会爆发战争。④ 此外,还有 研究认为,与专制国家相比,民主国家之间更容易传递可信的信号,进而减少了对战争 的误判。⑤ 因此,英美两个民主国家的制度、共享的价值理念以及传递的可信承诺等 因素让两国能实现和平的权力转移。相反,当时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国则不具备这样 的条件。 民主和平论是一项有益的探索,而这种观点在解释英美和平的权力转移时遇到很 多挑战。毕竟,在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英美两国的关系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1812 年,英美两国爆发了第二次英美战争; 在 1845 年到 1846 年间,英国与美国在俄勒冈的 冲突也将两国推向战争边缘; 在美国内战期间,英国曾考虑过以南方代表的身份介入 美国内战以遏制美国的崛起并以此加强对加拿大的防卫。⑥ 直至 1895 年之前,美国 还被英国视为敌对国家,美国任何领土扩张与实力增长都被英国视为直接的威胁。⑦ 因此,在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美两个所谓的“民主国家”之间也是冲突不断。 有研究指出,民主和平论主观色彩很强。当一个国家认为另一个国家比较友好时,就 ·11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Charles Kupchan,ed. ,Power in Transition: The Peaceful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Order,pp. 1 - 17. 关于民主和平论,参见 Michael Doyle,“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80,No. 4,1986,pp. 1151 - 1170; Bruce Russett and John Oneal,Triangulating Peace: Democracy,Interdependence,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New York: W. W. Norton,2001。 Clifton Morgan and Sally Campbel,l “Domestic Structure,Decisional Constraints,and War: So Why Kant Democracies Fight?”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 35,No. 2,1991,pp. 187 - 211. John Owen,“How Liberalism Produces Democratic Peace,”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19,No. 2,1994, pp. 50 - 86. Kenneth Schultz,“Domestic Opposition and Signaling in International Cris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92,No. 4,1998,pp. 829 - 844. Steve Chan,China,the U. S. ,and the Power - Transition Theory: A Critique,p. 27. Kenneth Bourne,Britain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North America: 1815 - 1908,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