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把它贴上“民主国家”的标签;当两国关系恶化时,就将之贴上“专制国家”的标签。在 历史上,德国就曾被美国视为民主国家:而在德美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后,德国就被刻画 为专制国家。①因此,民主和平论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乏力,我们还需要寻找替代性的 理论。 有研究强调地理因素的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如果两国地理位置临近,那么一国 的经济成长与军备建设就容易让身处周边的国家感受到威胁。②同时,地理位置接近 的国家往往有边界接壤,发生领土争端等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地理位置的临近 可能会加大威胁感知,增大战争爆发的可能。在此逻辑下,由于英国与美国之间有大 洋阻隔,因此对美国经济成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英国的感知并不是很强烈。相反, 位于欧洲大陆的德国则与英国邻近,德国的经济成长更容易引发英国的密切关注,也 更容易引发英国对此做出反应。不可否认,地理位置对战争的爆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一解释与民主和平论所面临的问题类似。毕竞,英国与美国的冲突几乎贯穿 了整个19世纪。因此,国家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可以跨越政体、跨越地理阻隔,尤其对 争夺世界政治经济霸权这样的激烈竞争而言,政体和地理因素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此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贸易和平论,这一理论从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来考察国 家之间的纷争与合作。有学者指出,随着世界贸易的增加,世界政治的性质也发生了 变化。以往强调军事征服、领土占领的“军事-政治世界”,开始变成“贸易的世界”。 在贸易日趋重要的时候,各国更加强调通过贸易来增强自身的实力,国家也变成了 “贸易国家”。③以往国家需要通过军事征服获得国家利益,现在国家依靠自由无碍地 与他国进行经济交换就能获取国家利益。④国家间对贸易的重视和偏好也在日益上 升,跨国的经济联系构成了一项重要的利益。国家之间的贸易让众多利益团体获得巨 大的好处,也使得这些利益团体的影响力增强,它们积极发挥影响力,维护和平,促进 贸易。⑤贸易和平论认识到了贸易会使双方的利益被绑定在一起,这使得支持和平的 Ido Ore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Democratic'Peace:Changing U.S.,Perceptions of Imperial Germa- n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0,No.2,1995,pp.147-184. ②关于地理位置接近对国家战争的影响,参见John Vasquez,The War Puzle,Cambridge: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93:John Vasques "Why Do Neighbors Fight:Proximity,Interaction,Territoriality,"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32,No.2,1995,pp.277-294. Richard Rosecrance,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Basic Books,1985,pp.23-26. 4 Richard Rosecrance "Intem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Virtual State:States and Firms in World Pol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28,No.3,2002,pp.443-455. 5 Patrick MeDonald,The Invisible Hand of Peace:Capitalism,the War Machine,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112·
把它贴上“民主国家”的标签; 当两国关系恶化时,就将之贴上“专制国家”的标签。在 历史上,德国就曾被美国视为民主国家; 而在德美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后,德国就被刻画 为专制国家。① 因此,民主和平论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乏力,我们还需要寻找替代性的 理论。 有研究强调地理因素的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如果两国地理位置临近,那么一国 的经济成长与军备建设就容易让身处周边的国家感受到威胁。② 同时,地理位置接近 的国家往往有边界接壤,发生领土争端等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地理位置的临近 可能会加大威胁感知,增大战争爆发的可能。在此逻辑下,由于英国与美国之间有大 洋阻隔,因此对美国经济成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英国的感知并不是很强烈。相反, 位于欧洲大陆的德国则与英国邻近,德国的经济成长更容易引发英国的密切关注,也 更容易引发英国对此做出反应。不可否认,地理位置对战争的爆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一解释与民主和平论所面临的问题类似。毕竟,英国与美国的冲突几乎贯穿 了整个 19 世纪。因此,国家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可以跨越政体、跨越地理阻隔,尤其对 争夺世界政治经济霸权这样的激烈竞争而言,政体和地理因素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此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贸易和平论,这一理论从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来考察国 家之间的纷争与合作。有学者指出,随着世界贸易的增加,世界政治的性质也发生了 变化。以往强调军事征服、领土占领的“军事 - 政治世界”,开始变成“贸易的世界”。 在贸易日趋重要的时候,各国更加强调通过贸易来增强自身的实力,国家也变成了 “贸易国家”。③ 以往国家需要通过军事征服获得国家利益,现在国家依靠自由无碍地 与他国进行经济交换就能获取国家利益。④ 国家间对贸易的重视和偏好也在日益上 升,跨国的经济联系构成了一项重要的利益。国家之间的贸易让众多利益团体获得巨 大的好处,也使得这些利益团体的影响力增强,它们积极发挥影响力,维护和平,促进 贸易。⑤ 贸易和平论认识到了贸易会使双方的利益被绑定在一起,这使得支持和平的 ·112·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① ② ③ ④ ⑤ Ido Oren,“The Subjectivity of the ‘Democratic’Peace: Changing U. S. ,Perceptions of Imperial German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0,No. 2,1995,pp. 147 - 184. 关于地理位置接近对国家战争的影响,参见 John Vasquez,The War Puzzl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John Vasquez,“Why Do Neighbors Fight: Proximity,Interaction,Territoriality,”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 32,No. 2,1995,pp. 277 - 294。 Richard Rosecrance,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 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 Basic Books,1985,pp. 23 - 26. Richard Rosecrance,“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Virtual State: States and Firms in World Pol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 28,No. 3,2002,pp. 443 - 455. Patrick McDonald,The Invisible Hand of Peace: Capitalism,the War Machine,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买清sk治2012年第9期 因素发展壮大。这一理论为解释战争与和平提供了一个微观基础。 但是,运用贸易和平论难以解释英美两国和平的权力转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欧洲各大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己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就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情况而言,一战爆发前的几年,德国占38%,英国占52%,法国占54%,它们之 间相互展开贸易。英国和德国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尤其突出,英国为德国提供了1/5 的原材料和食品。英国为德国贸易融资,英国银行为德国商船提供担保。一战前,英 德两国贸易总额超过了英法贸易总额。在1905年到1913年间,英国与俄国的贸易仅 仅为英德贸易的一半:英国还是德国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1913年,德国14.2%的出 口商品输往英国。①因此,我们看到,德国和英国较高的贸易水平并没有阻止大战的 爆发。相反在一战前,英美两国的贸易依存度却下降了。 有研究对1870-1938年期间的国际冲突做了检验并发现:从统计上看,经济依存 度对战争爆发的概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国际军事冲突却有影响。当双方的经济依 存度从较低走向中等强度的时候,冲突的概率在逐渐减低,这似乎印证了贸易和平论: 但是当双方的经济依存度从中等强度走向紧密联系的时候,双发爆发冲突的概率也随 之上升。因此,这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②这样的统计检验对我们理解国家之间的经 济联系与军事冲突有重要意义。但是,这样的大规模统计对解释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也有较大的不足。大国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与小国有较大的不同,大国是国际体系的改 写者,而小国往往是接受者。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数量少,把大国战争与所有战争一 道纳入大样本的统计,可能掩盖大国权力转移时期更具特殊性的特征。还有研究指 出:高度的相互依赖既不必然导致战争,也不必然带来和平;其具体走向取决于双方对 贸易的预期。只有当国家对未来贸易预期是积极的时候,较高的相互依赖程度才会是 和平导向的。③但问题是,大国之间是否会持续保持高度相互依赖的意愿?我们知 道,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深刻影响着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脆弱性和敏感性,④而这种 脆弱性和敏感性在大国之间尤其明显。 如果一个新兴国家的经济成长过于依靠海外市场,那么它有几个方面会影响到霸 ①以上数据参见Paul Papayoanou"Interdependence,Institutions,and the Balance of Power:Britain,Ger- many,and World War 1,"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0,No.4,1996,pp.54-55. 2Katherine Barbieri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A Path to Peace or a Source of Interstate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33,No.1,1996,pp.29-49. 3 Dale Copel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A Theory of Trade Expectations,"International Se- cuiy,Vol.20,No.4,1996,pp.5-41. ④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11-20页。 ·113·
2012 年第 9 期 因素发展壮大。这一理论为解释战争与和平提供了一个微观基础。 但是,运用贸易和平论难以解释英美两国和平的权力转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欧洲各大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就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情况而言,一战爆发前的几年,德国占 38% ,英国占 52% ,法国占 54% ,它们之 间相互展开贸易。英国和德国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尤其突出,英国为德国提供了 1 /5 的原材料和食品。英国为德国贸易融资,英国银行为德国商船提供担保。一战前,英 德两国贸易总额超过了英法贸易总额。在 1905 年到 1913 年间,英国与俄国的贸易仅 仅为英德贸易的一半; 英国还是德国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 1913 年,德国 14. 2% 的出 口商品输往英国。① 因此,我们看到,德国和英国较高的贸易水平并没有阻止大战的 爆发。相反在一战前,英美两国的贸易依存度却下降了。 有研究对 1870 - 1938 年期间的国际冲突做了检验并发现: 从统计上看,经济依存 度对战争爆发的概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国际军事冲突却有影响。当双方的经济依 存度从较低走向中等强度的时候,冲突的概率在逐渐减低,这似乎印证了贸易和平论; 但是当双方的经济依存度从中等强度走向紧密联系的时候,双发爆发冲突的概率也随 之上升。因此,这是一个倒 U 型的曲线。② 这样的统计检验对我们理解国家之间的经 济联系与军事冲突有重要意义。但是,这样的大规模统计对解释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也有较大的不足。大国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与小国有较大的不同,大国是国际体系的改 写者,而小国往往是接受者。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数量少,把大国战争与所有战争一 道纳入大样本的统计,可能掩盖大国权力转移时期更具特殊性的特征。还有研究指 出: 高度的相互依赖既不必然导致战争,也不必然带来和平; 其具体走向取决于双方对 贸易的预期。只有当国家对未来贸易预期是积极的时候,较高的相互依赖程度才会是 和平导向的。③ 但问题是,大国之间是否会持续保持高度相互依赖的意愿? 我们知 道,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深刻影响着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脆弱性和敏感性,④而这种 脆弱性和敏感性在大国之间尤其明显。 如果一个新兴国家的经济成长过于依靠海外市场,那么它有几个方面会影响到霸 ·113· ① ② ③ ④ 以上数据参见 Paul Papayoanou,“Interdependence,Institutions,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Britain,Germany,and World War I,”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0,No. 4,1996,pp. 54 - 55。 Katherine Barbier,i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 Path to Peace or a Source of Interstate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 33,No. 1,1996,pp. 29 - 49. Dale Copeland,“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A Theory of Trade Expectation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0,No. 4,1996,pp. 5 - 41.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 《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 - 20 页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权国家:首先,新兴国家的经济成长往往会伴随产业升级,如此一来,新兴国家可能逐 步占据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掌握国际市场的定价权、抢占更广阔的原材料产地与销售 市场,这对霸权国家的产业利益构成了经济上的冲击。其次,新兴国家的经济成长带 来经济实力与产业实力的增强,让更多的资源释放到军事用途成为可能,这也会对霸 权国家构成安全上的冲击。再次,高度的经济联系把国内利益团体与外部世界绑在一 起,这些外向型的经济团体不仅会积极维护和平,也可能会积极推动军事竞争与战争, 因为它们需要国家权力去保障海外的原料产地与销售市场。最后,由于与海外市场高 度的经济联系、频繁的信息交流,一国经济的迅速成长则更容易被外界感知,乃至被夸 大。有研究显示,大国的经济成长具有危险性。当一国的经济成长带来国家对外利 益、对外活动增加的时候,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增加了。因此,经济成长迅速的 国家容易卷入国际冲突、危机与战争。①而本文试图展示,大国经济的迅速成长是否 容易导致国际冲突、危机与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的经济成长模式。德美两国 经济成长之所以引发不同的国际政治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两国不同的经济成长 模式塑造的。 依靠海外市场为主的大国经济成长模式会增大战争与冲突爆发的可能:反之,依 靠国内市场为主的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则会减少战争与冲突爆发的可能。大国的经济 成长需要国内基础,才能更好地维系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和平格局。 三德国经济成长引发的经济竞争与战争 在1871年前,欧洲大国在进行大国利益调整的时候,往往会牺牲德语民族的利 益,而德国的统一终结了这样的局面。②普鲁士在19世纪60年代先后击败丹麦和奥 地利,在1870年赢得了对法战争的胜利。1871年,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德国实现了统一。此后,德国的经济迅速成长,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崛起。 (一)德国的经济成长与对外经济联系的增强 在1914年,八十多岁的雷金纳德·韦尔比勋爵(Reginald E.Welby)回忆说:在 19世纪50年代,德国还由一群年幼君主统治着,它是一群分裂的、无足重轻的小邦 国。现在,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德国变成了欧洲最为强大的国家,而且它还在继续发 ①这项研究是基于对1870年到1914年的国际关系史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参见Nazli Choucri and Rob- ert North,Nations in Conflict:National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Violence,San Francisco:W.H.Freeman,1975. p.1。 James Retallack,ed.,Imperial Germany:1871-1918,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23. 114·
权国家: 首先,新兴国家的经济成长往往会伴随产业升级,如此一来,新兴国家可能逐 步占据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掌握国际市场的定价权、抢占更广阔的原材料产地与销售 市场,这对霸权国家的产业利益构成了经济上的冲击。其次,新兴国家的经济成长带 来经济实力与产业实力的增强,让更多的资源释放到军事用途成为可能,这也会对霸 权国家构成安全上的冲击。再次,高度的经济联系把国内利益团体与外部世界绑在一 起,这些外向型的经济团体不仅会积极维护和平,也可能会积极推动军事竞争与战争, 因为它们需要国家权力去保障海外的原料产地与销售市场。最后,由于与海外市场高 度的经济联系、频繁的信息交流,一国经济的迅速成长则更容易被外界感知,乃至被夸 大。有研究显示,大国的经济成长具有危险性。当一国的经济成长带来国家对外利 益、对外活动增加的时候,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增加了。因此,经济成长迅速的 国家容易卷入国际冲突、危机与战争。① 而本文试图展示,大国经济的迅速成长是否 容易导致国际冲突、危机与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的经济成长模式。德美两国 经济成长之所以引发不同的国际政治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两国不同的经济成长 模式塑造的。 依靠海外市场为主的大国经济成长模式会增大战争与冲突爆发的可能; 反之,依 靠国内市场为主的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则会减少战争与冲突爆发的可能。大国的经济 成长需要国内基础,才能更好地维系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和平格局。 三 德国经济成长引发的经济竞争与战争 在 1871 年前,欧洲大国在进行大国利益调整的时候,往往会牺牲德语民族的利 益,而德国的统一终结了这样的局面。② 普鲁士在 19 世纪 60 年代先后击败丹麦和奥 地利,在 1870 年赢得了对法战争的胜利。1871 年,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德国实现了统一。此后,德国的经济迅速成长,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崛起。 (一)德国的经济成长与对外经济联系的增强 在 1914 年,八十多岁的雷金纳德·韦尔比勋爵( Reginald E. Welby) 回忆说: 在 19 世纪 50 年代,德国还由一群年幼君主统治着,它是一群分裂的、无足重轻的小邦 国。现在,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德国变成了欧洲最为强大的国家,而且它还在继续发 ·114·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① ② 这项研究是基于对1870 年到1914 年的国际关系史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参见 Nazli Choucri and Robert North,Nations in Conflict: National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Violence,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1975, p. 1。 James Retallack,ed. ,Imperial Germany: 1871 - 1918,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 23.
过买清sk治2012年第9期 展。仅此一点,就使得1890年以后“德国问题”成为世界政治事务的中心,而且占据 这一中心长达半个多世纪。①半个世纪前曾是相对贫困的德国,已经跻身成为欧洲一 个主要的经济强国,与世界政治经济霸权英国并驾齐驱了。德国的经济成长体现在各 个方面,既包括传统的采煤业、钢铁业,也包括当时的新兴产业如化学产业以及电气制 造业。 就能源产业中的采煤业而言,德国的煤产量从1890年的8900万吨增加到1914 年的2.77亿吨,远超过法国的4000万吨和俄国的3600万吨。②煤炭产量的大幅度 提升为德国迅速展开工业化提供了能源动力基础。 从工业的支柱性产业钢铁行业来看,德国的发展也非常显著。在19世纪70年代 早期,英国的生铁产量是德国的四倍,钢产量是它的两倍。然而,德国的钢铁产业成长 迅速:钢产量在1893年超过英国:铁产量在1903年超过英国。③英国的钢产量从 1880年的370万吨上升为1900年的近600万吨:而德国的钢产量则从150万吨上升 为740万吨。德国把其钢铁产量优势转化为其制造业优势,到了1900年,德国已经建 造了近150万吨的钢制汽轮,供它的商船使用。在1910年至1914年这五年间,德国 平均铁产量接近英国的两倍,钢产量超过了英国的两倍。④到了1914年,德国的钢产 量高于英国、法国、俄国三国总和。⑤因此,在较短的时期内,德国的钢铁产量有了很 大的飞跃。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不仅在采煤、钢铁等传统产业发展迅速,德国新兴产业 的成长业绩更引人注目。 德国的新兴化学工业是德国新兴产业的代表。当时德国化学工业雇佣27万员 工,占据了35%的国际化工产品市场份额。⑥而德国的染料产业发展尤其迅速。在 19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的染料产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也不够,主要依靠模仿国外 染料技术。但是,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以拜耳和霍奇斯特公司为首的德国化学公司就 占据了一半的世界市场份额;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染料已占据了近90%的世 界市场份额。⑦而英国的同类产业则面临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问题,大部分公司陷 入停滞或破产。 ①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263-264页。 ②保罗·背尼迪《大国的兴衰》,第264页。 ③大卫·兰德斯《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第269页。 ④F.H.欣斯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1870-1898》(第11卷),第66页。 ⑤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264页。 6 James Retallack,ed.,Imperial Germany:1871-1918,p.227. David Calleo,The German Problem Reconsidered:Germany and the World Order,1870 to the Present, p.63. ·115·
2012 年第 9 期 展。仅此一点,就使得 1890 年以后“德国问题”成为世界政治事务的中心,而且占据 这一中心长达半个多世纪。① 半个世纪前曾是相对贫困的德国,已经跻身成为欧洲一 个主要的经济强国,与世界政治经济霸权英国并驾齐驱了。德国的经济成长体现在各 个方面,既包括传统的采煤业、钢铁业,也包括当时的新兴产业如化学产业以及电气制 造业。 就能源产业中的采煤业而言,德国的煤产量从 1890 年的 8 900 万吨增加到 1914 年的 2. 77 亿吨,远超过法国的 4 000 万吨和俄国的 3 600 万吨。② 煤炭产量的大幅度 提升为德国迅速展开工业化提供了能源动力基础。 从工业的支柱性产业钢铁行业来看,德国的发展也非常显著。在 19 世纪 70 年代 早期,英国的生铁产量是德国的四倍,钢产量是它的两倍。然而,德国的钢铁产业成长 迅速: 钢产量在 1893 年超过英国; 铁产量在 1903 年超过英国。③ 英国的钢产量从 1880 年的 370 万吨上升为 1900 年的近 600 万吨; 而德国的钢产量则从 150 万吨上升 为 740 万吨。德国把其钢铁产量优势转化为其制造业优势,到了 1900 年,德国已经建 造了近 150 万吨的钢制汽轮,供它的商船使用。在 1910 年至 1914 年这五年间,德国 平均铁产量接近英国的两倍,钢产量超过了英国的两倍。④ 到了 1914 年,德国的钢产 量高于英国、法国、俄国三国总和。⑤ 因此,在较短的时期内,德国的钢铁产量有了很 大的飞跃。值得注意的是: 德国不仅在采煤、钢铁等传统产业发展迅速,德国新兴产业 的成长业绩更引人注目。 德国的新兴化学工业是德国新兴产业的代表。当时德国化学工业雇佣 27 万员 工,占据了 35% 的国际化工产品市场份额。⑥ 而德国的染料产业发展尤其迅速。在 19 世纪 60 年代后期,德国的染料产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也不够,主要依靠模仿国外 染料技术。但是,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以拜耳和霍奇斯特公司为首的德国化学公司就 占据了一半的世界市场份额; 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染料已占据了近 90% 的世 界市场份额。⑦ 而英国的同类产业则面临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问题,大部分公司陷 入停滞或破产。 ·11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第 263 - 264 页。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第 264 页。 大卫·兰德斯: 《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第 269 页。 F. H. 欣斯利编: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 1870 - 1898》( 第 11 卷) ,第 66 页。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第 264 页。 James Retallack,ed. ,Imperial Germany: 1871 - 1918,p. 227. David Calleo,The German Problem Reconsidered: Germany and the World Order,1870 to the Present, p.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