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概念:药物的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 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 ,增强杋能;恢复脏腑及阴阳的平衡协调, 正各种失衡。基本方式:以偏纠偏 有关论述:《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医断》:“药者草木,偏性也,偏性之气皆有 毒,以此毒除彼毒也”。 石寿棠·《医原》:“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 故名曰药”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副作用: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为人体带来损害 或不适。 ■毒性:药物损伤人体器官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 概念:药物的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 ◼ 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 持正气,增强机能;恢复脏腑及阴阳的平衡协调, 纠正各种失衡。基本方式:以偏纠偏。 ◼ 有关论述:《类经》: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 《医断》: “药者草木,偏性也,偏性之气皆有 毒,以此毒除彼毒也” 。 ◼ 石寿棠•《医原》: “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 故名曰药” 。 ◼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 副作用: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为人体带来损害 或不适。 ◼ 毒性:药物损伤人体器官
第一节四气 ■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注:宋代时寇宗 奭收为“四性”一《本草衍义》:“今详之,凡称 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 性’也。” ■2、来历:来自临床用药的疗效总结 3、平性: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的“平” 4、作用:(1)温热:祛除寒凉之邪,补益阳性正气 阳、气。现代:兴奋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 兴奋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 (2)寒凉:祛除火热之邪,补益阴性正气 阴、津液。现代:抑制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 能;抑制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 系统;抗感染、抗瘟
第一节 四气 ◼ 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注:宋代时寇宗 奭改为“四性”—《本草衍义》: “今详之,凡称 ‘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 ‘性’也。” ◼ 2、来历:来自临床用药的疗效总结。 ◼ 3、平性: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的“平” 。 ◼ 4、作用:⑴温热:祛除寒凉之邪,补益阳性正气—— 阳、气。现代:兴奋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 兴奋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 ◼ ⑵寒凉:祛除火热之邪,补益阴性正气—— 阴、津液。现代:抑制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 能;抑制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 系统;抗感染、抗癌
■5、应用:(1)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2使用原则:《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 ,疗热以寒药”。 第二节五味 (一)有关概念: ■1、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按:实际还有淡 涩两种 2、由来:(1)最初为口尝的真实味觉;(2)后来被当作是 某些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而用以标志这些作用。 二)五味的作用: 1、辛:能行、能散。 作用—(1)发散(含透疹等);(2)行气;(3)行血
◼ 5、应用:⑴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 ⑵使用原则:《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 第二节 五味 ◼ (一)有关概念: ◼ 1、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按:实际还有淡、 涩两种。 ◼ 2、由来:⑴最初为口尝的真实味觉;⑵后来被当作是 某些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而用以标志这些作用。 ◼ (二)五味的作用: 1、辛:能行、能散。 作用—⑴发散(含透疹等);⑵行气;⑶行血
适应证一表证(含麻疹、风疹等)、气滞、血瘀等。 按:多含挥发油,其次为甙类、生物碱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 用—(1)补益正气。(2)和:包括①和中一调和脾胃; ②调和药性。(3)缓:包括①缓和药性;②缓急止痛。 适应证一正气亏虚、脾胃不和、拘急挛缩疼痛、药性 峻烈或方中药性不和 按:多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等 3、酸:能涩、能收 作用一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止其脱失 势。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 带、止血等。 适应证一正气亏虚,精气滑脱之证。 按:多含酸性物质、鞣质等
适应证—表证(含麻疹、风疹等)、气滞、血瘀等。 按:多含挥发油,其次为甙类、生物碱等。 2、甘:能补、能和、能缓。 作用—⑴补益正气。⑵和:包括①和中—调和脾胃; ②调和药性。⑶缓:包括①缓和药性;②缓急止痛。 适应证—正气亏虚、脾胃不和、拘急挛缩疼痛、药性 峻烈或方中药性不和。 按:多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等。 3、酸:能涩、能收。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止其脱失之 势。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 带、止血等。 适应证—正气亏虚,精气滑脱之证。 按:多含酸性物质、鞣质等
4、苦:能泻、能燥、能坚 作用(1)泻。分为①清泻一清热泻火;②通泻一通利 大肠(大便);③降泻一降脏腑上逆之气机(肺 胃为主)。另有破泻一破散气血凝结。 (2)燥湿。分为温化寒湿(苦、温)、清热燥湿 (苦、寒) (3坚阴。泻火存阴 适应证一火热上炎、肠胃积滞、肺胃气逆、气血淤滞 重证;寒湿、湿热;阴虚火旺 按:多含生物碱和甙类,部分含挥发油一苦温药。 5、咸:能软、能泻。 作用:(1)软坚散结。(2)泻下一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 肠。 适应证:癥瘕积聚、瘰疬瘿瘤、痰核等形成坚硬结块 者;燥结便秘
4、苦:能泻、能燥、能坚。 作用—⑴泻。分为①清泻—清热泻火;②通泻—通利 大肠(大便);③降泻—降脏腑上逆之气机(肺、 胃为主)。另有破泻—破散气血凝结。 ⑵燥湿。分为温化寒湿(苦、温)、清热燥湿 (苦、寒)。 ⑶坚阴。泻火存阴。 适应证—火热上炎、肠胃积滞、肺胃气逆、气血淤滞 重证;寒湿、湿热;阴虚火旺。 按:多含生物碱和甙类,部分含挥发油—苦温药。 5、咸:能软、能泻。 作用:⑴软坚散结。⑵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 肠。 适应证:癥瘕积聚、瘰疬瘿瘤、痰核等形成坚硬结块 者;燥结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