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技术张秀军陈静主编
医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 实验技术 张秀军 陈 静 主编
内容简介本书是为高等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教学编写的,适用于五年制医学类本科各专业和研究生班。全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细胞生物学,第二部分为医学遗传学,共24个实验。涵盖了部分经典的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又增加了一些与现代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新技术。每个实验由原理、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组成,对实验方法的介绍简洁,便于理解和操作。本教程附录中提供了必需的参考资料,如实验室工作规程、实验室一般溶液的配制、组织和细胞培养常用的培养基、各种染色液的配制、实验常用数据、消毒及灭菌、玻璃器皿的洗涤。本教程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农、林、师范院校等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作教学参考书,在使用时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酌情选择
内 容 简 介 本书是为高等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教学编写的,适用于五年制医学类 本科各专业和研究生班。 全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细胞生物学,第二部分为医学遗传学,共 24 个实 验。涵盖了部分经典的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又增加了一些与现代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新技术。每个实验由原理、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与 讨论组成,对实验方法的介绍简洁,便于理解和操作。本教程附录中提供了必需的 参考资料,如实验室工作规程、实验室一般溶液的配制、组织和细胞培养常用的培 养基、各种染色液的配制、实验常用数据、消毒及灭菌、玻璃器皿的洗涤。 本教程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农、林、师范院校等相关专业师生使 用,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作教学参考书,在使用时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酌情选择
前言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是高校医学院校本科生的重要生物医学课程,属于医学基础课范畴,主要为医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两门课程的实验性都很强,加之医学科学的进展与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密不可分,故学习和掌握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本技术和实验方法,对于将来的医学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教程是基于教育部制订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核心是对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实验课进行整合,突出经典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培养。目前,由于各医学院校实验学时不多,可开设的实验内容有限,现有的实验教材因其量大面广而不太适合使用。因此,华北煤炭医学院生物科学系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兄弟院校的有关实验教材,编写了这本实验教程,以便教师在实验指导和医学本课程学习时作为参考。本教程的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角度分析医学中的问题,从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为医学生将来独立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我们主要选编了与医学相关的实验内容,由于现代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两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联系紧密,且都已成为生命科学重要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都已经进入分子水平,新方法、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因此,除了经典的细胞和遗传实验,我们又增加了一些与现代医学相关的新技术。本教材由张秀军教授、陈静教授主编,张红梅、陈晶、李明副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张岸平、邢朝斌、吴鹏、王明艳、沈海娥、李超、韩黎、赵亚龙、赵杰。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华北煤炭医学院生物科学系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限于编者水平,本教材一定有很多缺点和错误,敬请使用者批评指正
前 言 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是高校医学院校本科生的重要生物医学课程,属 于医学基础课范畴,主要为医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两门课程的 实验性都很强,加之医学科学的进展与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和 创新密不可分,故学习和掌握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本技术和实验方法,对于将 来的医学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本教程是基于教育部制订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核心是对细胞生物学和 遗传学的实验课进行整合,突出经典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培养。目前,由于各医学 院校实验学时不多,可开设的实验内容有限,现有的实验教材因其量大面广而不太 适合使用。因此,华北煤炭医学院生物科学系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参考和借 鉴兄弟院校的有关实验教材,编写了这本实验教程,以便教师在实验指导和医学本 课程学习时作为参考。本教程的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研究的基 本操作技能,从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角度分析医学中的问题,从而加深理解理论 知识,为医学生将来独立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我们主要选编了与医学相关的实验内容,由于现代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两个学 科之间相互渗透、联系紧密,且都已成为生命科学重要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 异,都已经进入分子水平,新方法、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因此,除了经典的细胞 和遗传实验,我们又增加了一些与现代医学相关的新技术。 本教材由张秀军教授、陈静教授主编,张红梅、陈晶、李明副主编,参加编写 的还有张岸平、邢朝斌、吴鹏、王明艳、沈海娥、李超、韩黎、赵亚龙、赵杰。本 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华北煤炭医学院生物科学系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本教材一定有很多缺点和错误,敬请使用者批评指正
目录下篇医学遗传学实验1人X染色质的制备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2人类的皮肤纹理分析..62实验3人类单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17实验4系谱分析..20实验5单基因遗传病的PCR检测一亨廷顿舞蹈症实验6..24单基因遗传病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29实验7人类遗传病,.31实验8果蝇的性别鉴定、性状观察及饲养方法..37实验9分离定律的验证实验10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41实验11果蝇的睡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45实验12果蝇的伴性遗传.50
目 录 下篇 医学遗传学.1 实验 1 人 X 染色质的制备及染色体核型分析.1 实验 2 人类的皮肤纹理分析.6 实验 3 人类单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12 实验 4 系谱分析.17 实验 5 单基因遗传病的 PCR 检测—亨廷顿舞蹈症.20 实验 6 单基因遗传病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24 实验 7 人类遗传病.29 实验 8 果蝇的性别鉴定、性状观察及饲养方法.31 实验 9 分离定律的验证.37 实验 10 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41 实验 11 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45 实验 12 果蝇的伴性遗传.50
下篇医学遗传学实验1人X染色质的制备及染色体核型分析Murray Llewellyn Barr, anatomist, geneticist (b at Belmont, Ont 20June 1908; d at London, Ont 4 May 1995).Amajor contributor to the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ce of human cytogenetics, In 1949 he andE.G.BertramcodiscoveredthesexchromatinnowknownastheBarrBody,anX-chromosomederivative,thepresenceofwhichdistinguishes cells ofnormal femalesfrom those ofnormal males1949年Barr等人在雌猫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浓农缩小体,但在雄猫中看不到这一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食肉类、偶蹄类、灵长类(包括人类)等雌性动物的不同组织的间期细胞核中,均可看到这种显示性别差异的结构。现在我们通常称这种结构为Barr氏小体、性染色质小体、或X染色质,并推论这种小体是由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化衍化而来的。Barr等人的推论是正确的,但他们并没有弄清楚这种小体是由1条X染色体还是由2条X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化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前后,根据对性染色体异常病人的X染色体与X染色质数目的关系研究发现,X染色质的数目等于细胞中X染色体数目减1。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一个X染色质一条异染色质化的X染色体。任何生物都有特定的一套染色体,把一个细胞内的全套染色体成为核型(karyotype),这套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特征(如两臂长度、着丝粒位置、随体的有无、染色体长度等)都是比较固定的,具有种的特异性。如将待检细胞的全套染色体按照Denver体制配对、分组排列后,分析其与正常核型的异同,就叫核型分析(karyotypeanalysis)。核型分析是遗传病临床诊断的一种常用工具,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物种的染色体数:二1
1 下篇 医学遗传学 实验 1 人 X 染色质的制备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Murray Llewellyn Barr, anatomist, geneticist (b at Belmont, Ont 20 June 1908; d at London, Ont 4 May 1995).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ce of human cytogenetics, In 1949 he and E.G. Bertram codiscovered the sex chromatin now known as the Barr Body, an X-chromosome derivative, the presence of which distinguishes cells of normal females from those of normal males. 1949 年 Barr 等人在雌猫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浓农缩小体,但在雄猫中看不到这 一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食肉类、偶蹄类、灵长类(包括人类)等雌性动物的不同组织的 间期细胞核中,均可看到这种显示性别差异的结构。现在我们通常称这种结构为 Barr 氏小 体、性染色质小体、或 X 染色质,并推论这种小体是由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化衍化而来的。 Barr 等人的推论是正确的,但他们并没有弄清楚这种小体是由 1 条 X 染色体还是由 2 条 X 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化形成的。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根据对性染色体异常病人的 X 染 色体与 X 染色质数目的关系研究发现,X 染色质的数目等于细胞中 X 染色体数目减 1。进 一步的研究表明,一个 X 染色质一条异染色质化的 X 染色体。 任何生物都有特定的一套染色体,把一个细胞内的全套染色体成为核型(karyotype), 这套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特征(如两臂长度、着丝粒位置、随体的有无、染色体长度等) 都是比较固定的,具有种的特异性。如将待检细胞的全套染色体按照 Denver 体制配对、 分组排列后,分析其与正常核型的异同,就叫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核型分析是 遗传病临床诊断的一种常用工具,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物种的染色体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