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汉语中词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名词可以用 作动词,那么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而 且有的用作使动、有的用作意动,这就给辨别带来了困难,要辨别需要 从整个句子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类 的词配合,和它们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2.名词用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 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如 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像狗一样”,而 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 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用箕畚” 昨夜见军帖……且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句中的“昨夜”且“暮” 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都用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 这点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现代汉语一般来讲名词不能作状语。也有个 别的可以作,例如“雷厉风行”等,但这些大部分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 的,应该注意。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用法。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而且也很普遍。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富贵”。 另外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汉语中词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名词可以用 作动词,那么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而 且有的用作使动、有的用作意动,这就给辨别带来了困难,要辨别需要 从整个句子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类 的词配合,和它们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2.名词用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 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如: 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像狗一样”,而 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 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用箕畚”。 昨夜见军帖……且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句中的“昨夜”且“暮” 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都用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 这点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现代汉语一般来讲名词不能作状语。也有个 别的可以作,例如“雷厉风行”等,但这些大部分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 的,应该注意。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用法。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而且也很普遍。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富贵”。 另外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
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4.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 就是使动用法,“使……变绿”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中的“苦、劳、饿、 空乏、拂乱、动、忍、曾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形容词意动用法。例如 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认为异”,这是意动用法 若毒之乎。这句中的“毒”就是意动用法,“认为……痛苦”.和名词 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 词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 6.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 作名词。因为“坚”是形容词,作“铠甲”的定语,组成名词性短语; “锐”也是同样情况。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 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 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
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4.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 就是使动用法,“使……变绿”。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中的“苦、劳、饿、 空乏、拂乱、动、忍、曾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形容词意动用法。例如: 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认为异”,这是意动用法。 若毒之乎。这句中的“毒”就是意动用法,“认为……痛苦”.和名词 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 词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 6.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 作名词。因为“坚”是形容词,作“铠甲”的定语,组成名词性短语; “锐”也是同样情况。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 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 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 7.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 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下 面举几个例子;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 使动用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的“惊、鸣”就是使动用法,“使 它惊、使它鸣”。 8.动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意动用法并不多见,试举一例: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句中“以”是动词,意思是“认 为”以为”。我以为太阳出来时离人们近,而太阳当中时离人们远 9.动词活用如名词。 动词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同的。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句中的“伏”就是动词用作名词,作“伏 兵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出 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动词代表的动作可以指代与这个动作相关的人或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 用法,学习时应该注意 总之,文言实词活用有四个特点,考生要仔细体会这四个特点 1.名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如处在动词的位置并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 7.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 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下 面举几个例子;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 使动用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的“惊、鸣”就是使动用法,“使 它惊、使它鸣”。 8.动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意动用法并不多见,试举一例: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句中“以”是动词,意思是“认 为”以为”。我以为太阳出来时离人们近,而太阳当中时离人们远。 9.动词活用如名词。 动词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同的。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句中的“伏”就是动词用作名词,作“伏 兵”。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出 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动词代表的动作可以指代与这个动作相关的人或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 用法,学习时应该注意。 总之,文言实词活用有四个特点,考生要仔细体会这四个特点。 1.名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如处在动词的位置并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就用如动词。代词、数量词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用得较少。 2.无论是动词还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如果主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含义,动词就作使动用,如果主语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 就作意动用 3.无论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都是以“主十谓十宾”的句式代替 “主十谓十宾(兼语)+谓”的句式,这样做可以使句子简洁,但也带 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4.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理解时必须按照“使宾语怎么样” 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但翻译时不必过于拘泥,只要不违背原 意,可以灵活翻译,以使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三)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 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1)用语气助词来表 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 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就用如动词。代词、数量词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用得较少。 2.无论是动词还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如果主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含义,动词就作使动用,如果主语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 就作意动用。 3.无论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都是以“主十谓十宾”的句式代替 “主十谓十宾(兼语)+谓”的句式,这样做可以使句子简洁,但也带 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4.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理解时必须按照“使宾语怎么样” 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但翻译时不必过于拘泥,只要不违背原 意,可以灵活翻译,以使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三)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 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1)用语气助词来表 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 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或代词“是”表示判断。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和他 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 是夫子呢? 考生要牢记判断句的特殊标志。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 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 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把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如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 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也可用“见”与“于”的搭配,或“见”与 “被”的对举来表示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或代词“是”表示判断。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和他 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 是夫子呢? 考生要牢记判断句的特殊标志。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 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 “为”所”配合表示被动。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 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把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如: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 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也可用“见”与“于”的搭配,或“见”与 “被”的对举来表示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