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6:记叙性文章阅读 专题16记叙性文章阅读 中考命题规律 1.考点扫描 考点热 考点名称 (1)找出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明确其作用☆☆☆ (2)写出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 (3)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 (4)理清行文思路;结合语境准确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 ☆☆☆☆☆ (5)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发表自己的看 ☆☆☆☆ 法和体验 (6)对文章艺术手法进行赏析和评价 ☆☆☆ 2.命题趋势分析( 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为主,分值在10~22分之间 (2)/预计2013年考査的内容是:辨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明确 其作用;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能整体感知 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清楚作者行文思路;结 合语境准确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 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其艺术手法能进行必要的赏析和评价
2014 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16:记叙性文章阅读 专题 16 记叙性文章阅读 中考命题规律 1.考点扫描 考点名称 考点热 度 (1)找出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明确其作用 ☆☆☆ (2)写出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 (3)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 ☆☆☆☆☆ (4)理清行文思路;结合语境准确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 义 ☆☆☆☆☆ (5)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发表自己的看 法和体验 ☆☆☆☆ (6)对文章艺术手法进行赏析和评价 ☆☆☆ 2.命题趋势分析( 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为主,分值在 10~22 分之间。 (2)/预计 2013 年考查的内容是:辨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明确 其作用;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能整体感知 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清楚作者行文思路;结 合语境准确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 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其艺术手法能进行必要的赏析和评价
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主要为主观性试题,多数题目的答案要求用文 字来表达,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化。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选择题,以保证 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评分的客观性。 知识梳理与归纳 【基础知识梳理】 考点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对策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考点二:表达方式类型 (一):直接考查某个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二):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主要为主观性试题,多数题目的答案要求用文 字来表达,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化。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选择题,以保证 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评分的客观性。 知识梳理与归纳 【基础知识梳理】 考点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对策: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考点二:表达方式类型 (一):直接考查某个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二):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 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 心理状态、Ⅹ×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 ×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 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Ⅹ× 性格或者××品质 (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渲染××环 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 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 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三):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 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 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 ××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 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性格或者××品质。 (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渲染××环 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 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 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三):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三:表现手法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 用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 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 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 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 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 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 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 曲折。 考点四:含义作用类型(一):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 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二):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考点三:表现手法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 用。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 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 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 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 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 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 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 曲折。 考点四:含义作用类型(一):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 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二):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 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 穷。 类型(三):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 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四)t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五):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 考点五:结构层次类型: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 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 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 +××人(组织或单位)+××时××地十何种情况下十做××+结果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 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 穷。 类型(三):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 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四)t 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五):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 考点五:结构层次类型: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 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 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 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 +××人(组织或单位)+××时××地十何种情况下十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