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活动。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这种认识,人类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 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彰显了人的认识 活动的创造性意义。总之,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 为重要。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反映和创造不 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是一个硬币的两 面。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 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所以,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 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 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 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际的认识活动,而且也会给实 践带来危害。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 真正弄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从实践到认识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列 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 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 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 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 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 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 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 12
12 维活动。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这种认识,人类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 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彰显了人的认识 活动的创造性意义。总之,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 为重要。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反映和创造不 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是一个硬币的两 面。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 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所以,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 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 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 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际的认识活动,而且也会给实 践带来危害。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 真正弄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从实践到认识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列 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 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 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 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 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 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 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
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 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 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 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 苹果的整体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 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的感知到印象的 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 的趋势。但总体说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 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 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 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 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 本的概念。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 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 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 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 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3
13 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 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 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 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 苹果的整体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 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的感知到印象的 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 的趋势。但总体说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 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 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 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 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 本的概念。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 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 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髙级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 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 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 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 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一一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 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 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 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 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一一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这种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的重要表现。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 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 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 达手段。“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 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 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 中发展。针对一些人实践体会虽多,然而在把实践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再从理论 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弱势,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 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 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 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 践中的经验主义。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 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 14
14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 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 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 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 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 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 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这种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的重要表现。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 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 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 达手段。“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 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 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 中发展。针对一些人实践体会虽多,然而在把实践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再从理论 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弱势,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 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 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 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 践中的经验主义。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 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 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 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必须经过思 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 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 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人作为认识 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不仅有认知能力,还有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 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 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 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 实践的目标。所以,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 积极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 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于以下两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 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 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 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是行动的 15
15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 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 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必须经过思 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 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 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人作为认识 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不仅有认知能力,还有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 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 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 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 实践的目标。所以,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 积极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 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于以下两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 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 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 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是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