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担任官职作为收入的来源11 续表 省份道台 知府 知州 知县 直隶2.000 2.000-2.600600-1.200 600-1.200 出东4.00 3.000-4,000 1,200-1,400 1.000-2,000 山西4,000 3.000-4.000800-1.500 800-1.000 河南4.000-3.893 3.000-4.0001.000-1.800 1.000-2.000 江西3.800-2.400 1.000-1,400 800-1.900 浙江4,500-2.010 1.200-2,400 1.400 500-1,800 湖北5,000-2,501.500-2.600 200-1.000 600-1.600 江苏8.00-5.00 2.000-3.000,1.00)-2.000 1,000-1.800 安徽2.000 12.000 800-1.000 600-1.000 福建2.000-1.600 1.600-2,8001.200 600-1.600 湖南4.000-2.000 11.500-2.400 900-1.300 600-1.200 陕西2,400 2,000 600-1.000 /600 甘肃3,000 2.000 800-1.200 600-.200 四川2.500-2.0002,0002,400 750-1.200 600-1,000 广东3,400-3,000 J.500-2,400 600-1.600 600-1.500 广 西2,400-2.200 ,1,300-2.000827-1.525 776-2.257 云南5,900-3.5001.200-2.300900-2.000 800-1.200 贷州2,500-2.000 1.200-【,500500-800 100-800 资料来湖:《定大泸会典事例,卷六一,页一至页四:《中园经济全书,第 卷.第571-575页 表4显示武官按其品级而确定的每年养廉银的数量
12第一篇公共服务和教学收入 表4武官每年的养廉津贴 单位:银两 官 员 养廉津贴 提督 2.00 总兵 1,500 副将 890 参将 500 游击 40 都 260 守备 2w0 千总 120 把总 90 资料来源:饮定大清公典事例,卷一六一,页一全班四:《中国经济余书:.第】 卷.弟569-一570页. 这些表格显示,官员得到的养廉津贴要比正式的俸禄高得多。 比如江苏省一个知县每年的养廉银为1,00两至1,800两银子, 而他的俸禄每年只有45两,还不足养廉银的5%,江苏巡抚每年 的养廉银为12,000两银子,而他的薪俸只有150两,为养廉银的 八卜分之-。 除了规定的棒禄和养廉银外,有些朝臣和重要的地方文武官 员还有一笔少得多的称为“公费”的津贴,在各省中,大多数知县可 有100两银子的“公费”。封疆大员和少数知县每人可得到几百两 银子的“公费”.① 规定的俸禄、养廉银和“公费”都可以看作官员的卤定收入,因 为它们是经过合法地批准的收入,并由中央政府支付。 册壹是夺克指绅全书.180年春季本,在直表省科个官翻下面的注解(的
第一章担任官职作为收入的来源13 官员的额外收入 官员得自俸禄和津贴的固定收入虽已数量不菲,但它们仍无 法解释官员如何能有这么多的积蒿和应付如此大的开销。官员们 积聚了巨额财富的资料表明,他们必定还有巨大的收人来源。 当然,官员们积累的财富的实际数字并未被记录下来.必须记 住,额外收入尽管是被容忍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官方并未认 定,收受者通常也不会公开承认,然而,在传记、宗谱和方志中经常 谈到官员们花了多少钱财来维持高标准的住房、衣着、饮食和娱 乐,也有一些事例表明,官员们在做官时有多种多样的积蒿,它们 包括现金、地产,黄金、珠宝或商业投资。另有一些实例则指明,在 为宗族和家乡做善串时,官员们捐出的出自做宫收入的钱财数量。 官员庞大的个人开支可以以他们对威望的向往来作解释。这 使人想起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有关炫耀性挥霍浪费的假 设。他们对慈善机构、学校、建设项目和其他事业的意在造福其宗 族和家乡的捐款,也可称为“炫耀性的善举”.捐款在中国社会中是 得到公认的维持社会声誉的做法。绅士遵循的儒家行为准则使他 们产生公共责任感,并在履行这种贵任的同时获得社会声誉,一种 基至可以留传给后代的声誉。 一些来白日木的目击者在20世纪初期真实的叙述,可以作为 官员高消费的实例。他们提到一个知县的一套宫服价值300两至 100银两,约相当于他三年的俸禄,①在全国平均下来,一个知县 年的收入(包括养廉补贴和“公费”)约为1,000两银子,因而他 们购买官服的款项显然要靠额外收入来支付。 梁章钜(1775一1849),福建长乐人,在其笔记中指出,靠做官 收人他过得很舒坦。此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802年中进土。在此后 称中温济会:中国经济全书(支那经济全书1日门第1卷,第562页,以斤荷
4第一篇公共服务和数学收入 40年中,他当了30年的官,先是在朝中,后来去省里,到1811年 署理两江总督值得注意的是,他说他没有土地,也没有商业投资, 并对田产、店铺之类从不感兴趣.他将自已的观点和其前任作了比 跤。此人在一封家书中说,在宦海中浮沉30年后,如果愿意的话, 方方面面的关系使他有很多以优惠的条件投资于土地和商业的机 会。然而,梁章钜没有利用这些发财机会,就靠着做官的高收入维 持生活。① 翁同穌(1830-1904),后来作为大学士对1898年的百山维新 足过重要作用,曾于1879年写道,在他担任工部尚书的时候,他每 年的家庭开销超过4,000两银子,②而他的固定收入只有180两 银子和90担大米。翁同嘛不是以挥霍浪费著称的,相反,他至少是 个廉洁的官员,即他并不贪婪,也不敲诈勒索,很明显,或多或少被 认可的额外收入平衡了翁氏的家庭收支。 张簪(1853一1926),因于晚清时在家乡江苏南通发展棉纺「 而闻名,并在一度做京官时被人们称作清官,他的家庭写信向他要 钱来支付预计为4,400银元一年的开支,其中2,000元用于食品 (中国的1块银元约相当于7/10两银子)。他的复信要求家人勤俭 持家.把食品缩减为1,200元,全年总开支缩减至3,200元。然 而,即使是削减后的开支仍远远高于他做官的固定收入(每年60 两银子和30担大米),何况这一开支还未包括他本入在北京的生 活费用。 宫员又能以现金、地产、黄金、珠宝和商业投资的方式积累巨 至于他在任耿职时期的成 参见福安 志 ,第 国的日 ,第三提及大华的额外收人,该文说 地保深驴究甲深军本《传录春人页一
第一章担任官职作为收入的夹源15 额的财富。有些情况被19世纪晚期一名严厉的监察官员所透露 这一原籍广东的官员提议·东省的预算赤字应当由广东省的前任 官员来填补。他弹劾一个已故的总督,一个已故的学政,两个前任 的赛海关监督,一个前任学政,一个前任水师提督,一个前任道员, 三个前任知府,两个前任知县、一个现任知县,以及一个前任的盐 运使。这些人家本寒素,在广东当官后就成了暴发户。他指出,其 中一个如今住在北京的前任知府心在京城买了100多间房屋。前 任学政之子和两个前任知府的儿子在扬州和天津做盐业生意,这 种生意需要很大的资本,0 这名监察官员还向皇帝奏明某位官员在钱庄的存款数量。那 个有贪赃嫌疑的大学士据说约有70万两银子的现银存款,这将远 远高于他20年做官的周定收入。其他官员奉旨对该大学士进行调 查,他们奏报说,该大学士曾担任过从道员到总督等地方要职,还 屡管税务。调查者们奏报他在任职期间可积蓄银子36万两,并又 证明此数即是他在钱庄中的实际存款数。这一调查被人们认作是 官官相护。朝廷显然也认为该大学士积聚过多,即以肯令他拿出 10万银两上交国库来了结此案。这一案例清楚地表明,朝廷含 蓄地认可官员获取额外收人的行为,但划了一条界线,即是要适 度。这位大学士越过界线,只能吐出一些。不过,他所获取的额外 收人还不算太多,还没有达到被指控为贪宫污吏的地步,否则他会 受到严重得多的惩处。 一位学政有趣的日记说明了这一职务额外收人的额度和来 源,以及他因而积聚的钱财数量。作为督学官员,他们无权控制政 府的税收,也不能指望征收附加税,而是只能额外地获得与教学服 务有关的习惯性赠款和礼品。叶昌炽(1849一1917)在20世纪初, 人日暴粱标邓承格:骄冰闲奏议.318年本老h,页十至页十光结九年一月十 同上书,卷五,页十五全页六。坡参奏的大学十是文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