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s 中国人类学田卧考察系列 李放春刘输 礼物的流动 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上年人
8器1Es 社会与文化丛书 中国人类学田野考察系列 策划:王铭铭 礼物的流动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阎云翔著 李放春刘瑜译 PUBUSHING HOUSE 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因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引 阁云南若:李放售:刘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社会与文化丛书,中耳人类学出野考察系列) I5BX7-208-03243-2 1.礼.②李.③刘.礼品风俗习惯-研究-国V.K892.29 中回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宁(1999)第45425号 黄任编辑施宏俊 封面装帧王晓阿 ·社会与文化从书·中国人类学田野考察系列 礼物的流动 一人中国村庄中的互寒原则与社会网络 李放春刘喻译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名女两社出版、发行 (上海绍兴路54号南政编码200020 乐4。屈上海发行所经销 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印制 I1SBN7-208-03243-2/C.73 定价18.00元
中文版自序 10年以前,当我选择博士论文题目时,我感兴趣的是农村 社会那种有序而又“非制度化”的特点。在那里,个体村民的社 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人际关系来界定的,社会结构就建 立在以个人为中心的流动的人际关系网络上。因人成事是社会 实践的常态,制度原则不过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锁头。怎样才 能更好地把握流动的人际关系和非制度化的农村社会呢?礼物 交换正巧为我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研究对象:通 过考察礼物的流动,我便可以重建流动之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并 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社会的结构。为此,我先后在1989年和 1991年两次回到我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 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 于是将我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本书便是 根据我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 从论文选题的确立,到长期的实地调查,再到论文的写作和 本书英文版的完成,前后将近有8年之久。这期间的切身体验, 再加上此前两年的课程训练,使我由裒地喜爱人类学并为自己 能够如愿以偿地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而庆幸。这门学科最使我 着迷的有两点:一是长期的实地调查可以使我尽可能地靠近社 会生活实践过程,二是民族志这一人类学特有的写作方式给了 我再现和探讨这一过程的最有力的工具。 中文版自序
我觉得,人类学家的主要长处就在于他们总是力求从普通 2■ 人的角度观察和体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民族志这一特殊的 文体再现社会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再深入分析和探讨象征体系 社会制度等等。为了能够找到老百姓而不是学者的视角,为了 能够体验而不仅仅是观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人类学家就必领 在他们所研究的社区与他们的研究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一 般都要一年以上)。这里,实地调查(或者“田野作业”)并不仅仅 ,是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而是人类学家理解他人和体验自我生 命的过程,也是人类学这门学科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那种手 持录音机和笔记本四处访谈的调查方式是人类学家的大忌,因 为如此收集来的是零碎的、抽离于生活之流的资料,而不是对于 生活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所以,许多人类学家终其一生只在一 个或两个社区内从事研究,同该社区不少成员结为毕生挚友,并 因此而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怀有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道义责任。 这是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式的调查所无法达到的 一种境界。 长期的实地调查和与研究对象的亲密友谊使得人类学家更 多一些常识感,更加关注那些乍看起来徽不足道的常规事件的 意义,也更加尊重有血有肉的个体行动者和具体而又多变的生 活过程本身(而不是关于生活中的人与事的种种概念)。民族志 的写作则是人类学家得以向学术界和知识界再现与探讨具体的 人与事的“秘密武器”。我觉得,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应该是个 优秀的讲述者,因为合格的民族志必须是优秀的叙事文本。就 揭示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之奥妙而言,一个好的故事给听众的 启发恐怕不亚于一段抽象分析。当然,民族态绝不排斥理论 在优秀的民族志中,理论分析与经验事实的描述水乳交融、相辅 相成,从而使人类学家能够将他们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 礼物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