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2018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 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落花水香茅含晩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_。(孟子《鱼我所欲也》) (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_朱弦已为佳人绝_, 青眼聊因美酒樻_”。 2.按要求选择。(5分) (1)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诚他的是(B)(2分)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亲密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亲密。)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谦逊是众善的基本,傲慢是众恶之首)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各有千秋) (2)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D)(3分) 甲)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健康知识,(乙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丙)我们特邀请 专家作题为“健康校园,防患未然”的讲座。(丁)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光顾:“离店对顾客来临的敬辞”或“尊称他人的来访”用在此处不妥。 、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面“壁”自视 潘飞 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 高三语文共7页第1页
高三语文 共 7 页 第1页 崇明区 2018 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 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积累应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 落花水香茅舍晚 ,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 寿阳曲 ·远浦帆归》)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 朱弦已为佳人绝 , 青眼聊因美酒横 ”。 2.按要求选择。(5 分) (1)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是( B )(2 分)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亲密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亲密。)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谦逊是众善的基本,傲慢是众恶之首)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各有千秋) (2)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D )(3 分) (甲)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健康知识,(乙)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丙)我们特邀请 专家作题为“健康校园,防患未然”的讲座。(丁)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光顾:“商店对顾客来临的敬辞”或“尊称他人的来访”用在此处不妥。 二、阅 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8 题。(16 分) 面“壁”自视 潘 飞 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
的媒介。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 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 人们遇到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这一点足以被新近岀版的《壁上观:细读山 西古代壁画》所证:死硬的“壁″生发岀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 省山西的那—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 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②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比如,墓室壁画、佛 教经变画将苦短、有限的人世,向极乐世界、永生永世无限拉长,墙壁仿佛被打通,洞窟穹顶仿 佛是对“升天之路”的模拟和神化,冥土之旅亦是人生行路的伸展,生界与死界、此岸和彼岸只 有一墙之隔。故而,“壁”以及壁上之画实现了人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 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③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 从时间性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竟可以同在于—个画面里,这便脱离了架上绘画片断性、 瞬间性的局限;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 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 同时,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 最终超以象外,化入海德格尔所言的恬然澄明之境。如果追溯传统,不难发现,壁画依然延续了 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体现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格,追求的仍是主客体的 契合和突破具体时空的局限,营构表现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感性空间。 高三语文共7页第2页
高三语文 共 7 页 第2页 的媒介。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 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 人们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这一点 ...足以被新近出版的《壁上观:细读山 西古代壁画》所证:死硬的“壁”生发出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 省山西的那一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 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②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比如,墓室壁画、佛 教经变画将苦短、有限的人世,向极乐世界、永生永世无限拉长,墙壁仿佛被打通,洞窟穹顶仿 佛是对“升天之路”的模拟和神化,冥土之旅亦是人生行路的伸展,生界与死界、此岸和彼岸只 有一墙之隔。故而,“壁”以及壁上之画实现了人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 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③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 ——从时间性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竟可以同在于一个画面里,这便脱离了架上绘画片断性、 瞬间性的局限;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 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 同时,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 最终超以象外,化入海德格尔所言的恬然澄明之境。如果追溯传统,不难发现,壁画依然延续了 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体现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格,追求的仍是主客体的 契合和突破具体时空的局限,营构表现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感性空间
④与架上作画不同,壁画的作画者与其说是面壁而画,不如说是在完成“笔随心走”“象随 意生”的自我传播—他们依照内心的感受、反思,在理解“粉本”和“义理”的基础上欣然运 笔,重新加以演绎。体现在技术层面,就是画工总是以生物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以生命体会生 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因此,手中画笔俨然就是他们的唇舌、口齿,尽言其内心的通阔 与散亮 ⑤壁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图式亦不过是以情为桥,将作画者对于生命精神的 感知,丝丝入扣地输送给后世的人们;他们仿佛把热气腾腾的情感植入一面面冰冷的墙土中,令 其有了血肉、呼吸、脉动以及蓬勃的生气,以至于哪怕干年之后,赏画者的心也能穿透厚厚的墙 壁以及历史烟云,与作画者对话、交织与共鸣。壁画要呈现的,“不仅是画,而应是一切”,画里 的时空的绵延或顿挫,无不意蕴着画工的心智和情感,这导致画中的内容由具体的物象,发展到 所思所想,最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抽象。壁画总是用“符号”构建、编码着不同于创作者生活的 世界—一符号世界,这种“符号”又最终架构出严肃、庄重、神秘、欢快等“意义”,比如,宗 教画以佛的宏大与包容、俗界的色相之美感化众生,使其获得审美满足时,心灵也得以升华。由 于抽象、晦涩的经典义理被形象化,加之洞窟的朦胧光线和摇曳灯光也参与到这场造境″的运 动中,信众于半虚半实的幻觉里,感受佛法的庄严、神圣和温馨。到了当下,壁面脱离宗教,获 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像力终究从神性、法性、天堂、净土的云烟中,恢复原本所依据的 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现代人最高的心灵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有删改) 3.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_“壁”在基些特有的情境里,是话语和情感流泻 的媒介。。(2分) 评分说明:“在某些特有的情境”“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各1分。 高三语文共7页第3页
高三语文 共 7 页 第3页 ④与架上作画不同,壁画的作画者与其说是面壁而画,不如说是在完成“笔随心走”“象随 意生”的自我传播——他们依照内心的感受、反思,在理解“粉本”和“义理”的基础上欣然运 笔,重新加以演绎。体现在技术层面,就是画工总是以生物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以生命体会生 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因此,手中画笔俨然就是他们的唇舌、口齿,尽言其内心的通阔 与敞亮。 ⑤壁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图式亦不过是以情为桥,将作画者对于生命精神的 感知,丝丝入扣地输送给后世的人们;他们仿佛把热气腾腾的情感植入一面面冰冷的墙土中,令 其有了血肉、呼吸、脉动以及蓬勃的生气,以至于哪怕千年之后,赏画者的心也能穿透厚厚的墙 壁以及历史烟云,与作画者对话、交织与共鸣。壁画要呈现的,“不仅是画,而应是一切”,画里 的时空的绵延或顿挫,无不意蕴着画工的心智和情感,这导致画中的内容由具体的物象,发展到 所思所想,最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抽象。壁画总是用“符号”构建、编码着不同于创作者生活的 世界——符号世界,这种“符号”又最终架构出严肃、庄重、神秘、欢快等“意义”,比如,宗 教画以佛的宏大与包容、俗界的色相之美感化众生,使其获得审美满足时,心灵也得以升华。由 于抽象、晦涩的经典义理被形象化,加之洞窟的朦胧光线和摇曳灯光也参与到这场“造境”的运 动中,信众于半虚半实的幻觉里,感受佛法的庄严、神圣和温馨。到了当下,壁面脱离宗教,获 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像力终究从神性、法性、天堂、净土的云烟中,恢复原本所依据的 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现代人最高的心灵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有删改) 3.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 “壁”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是话语和情感流泻 的媒介。 。(2 分) 评分说明:“在某些特有的情境”“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各 1 分
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3分) 作画者完成对“壁”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以及对生命的特有 的感知和开拓 评分说明:“完成对“璧'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对生命的 特有的感知和开拓”各1分。 5.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壁画建构的时空错综复杂难以捉摸。B.壁画要求作画者内心结构有空间性。 C.壁画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D.壁画创作体现了民族独特思维方式 6.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承接上文壁画有别于架上作画的局限,进一步阐释作画者“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 传播特点,探讨壁画时空拓展深化的深层原因。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壁画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 铺垫。 评分说明:“承接上文壁画有别于架上作画的局限”“进一步阐释作画者“笔随心走”“象随 意生”的自我传播特点”“探讨壁画时空拓展深化的深层原因”“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壁画是人的 精神的物化形态铺垫”为4个点,答对1点给1分,给满3分为止。 7.第⑤段举“宗教画”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直接说明了壁画以“符号”构建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 B.用来证明壁画借助“符号”最终架构严肃神秘等意义。 C.表明宗教壁画借助“符号”、色相造境来教化芸芸众生。 D.与当下形成对比进而凸显艺术脱离宗教后获更广空间。 8.文章结尾部分谈到“到了当下,壁画如何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空间”这一问题,请对此作简 要探究。(4分) 示例一:作者认为壁画脱高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的空间,想意力恢复到原本依 据的人性、杜会性、时代性、物质性。(2分)我认为璧画要获得夏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还量 要摆脱诸如传统话题、历史空间的限制,当然,立足现实,表达现代人心灵所醫是根本。在此 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汲取现代科技手法来促进壁画的发展。(2分) 示例二:作者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 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2分)我认为壁画恰恰是因为有了宗教背景,才能够形 成其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宗教使得壁画打通生界、死界、此岸、彼岸,构建超越现实生 的世界。脱离了宗教可能导致壁画在理性与现实中受到限制。(2分) 评分说明:文本相关观点2分;自主探究形成观点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高三语文共7页第4页
高三语文 共 7 页 第4页 4.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3 分) 作画者完成对“壁”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以及对生命的特有 的感知和开拓。 评分说明:“完成对‘壁’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对生命的 特有的感知和开拓”各 1 分。 5.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2 分) A.壁画建构的时空错综复杂难以捉摸。 B.壁画要求作画者内心结构有空间性。 C.壁画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 D.壁画创作体现了民族独特思维方式。 6.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 承接上文壁画有别于架上作画的局限,进一步阐释作画者“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 传播特点,探讨壁画时空拓展深化的深层原因。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壁画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 铺垫。 评分说明:“承接上文壁画有别于架上作画的局限”“进一步阐释作画者“笔随心走”“象随 意生”的自我传播特点”“探讨壁画时空拓展深化的深层原因”“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壁画是人的 精神的物化形态铺垫”为 4 个点,答对 1 点给 1 分,给满 3 分为止。 7.第⑤段举“宗教画”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2 分) A.直接说明了壁画以“符号”构建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 B.用来证明壁画借助“符号”最终架构严肃神秘等意义。 C.表明宗教壁画借助“符号”、色相造境来教化芸芸众生。 D.与当下形成对比进而凸显艺术脱离宗教后获更广空间。 8.文章结尾部分谈到“到了当下,壁画如何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空间”这一问题,请对此作简 要探究。(4 分) 示例一:作者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 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2 分)我认为壁画要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还需 要摆脱诸如传统话题、历史空间的限制,当然,立足现实,表达现代人心灵所需是根本。在此 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汲取现代科技手法来促进壁画的发展。(2 分) 示例二:作者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 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2 分)我认为壁画恰恰是因为有了宗教背景,才能够形 成其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宗教使得壁画打通生界、死界、此岸、彼岸,构建超越现实生活 的世界。脱离了宗教可能导致壁画在理性与现实中受到限制。(2 分) 评分说明:文本相关观点 2 分;自主探究形成观点 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 题。(15 分)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 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 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汘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 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 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岀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 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 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 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 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 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 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 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 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 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 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 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 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 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 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 高三语文共7页第5
高三语文 共 7 页 第5页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 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 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 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 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 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 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 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 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 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 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 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 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 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 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 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 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 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 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