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张堰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上海市张堰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周跃明 、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9分) 瓷的中国心 ①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可能对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还有一些的。譬 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 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墓,而是因为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 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了。还有胆瓶,就有一对好联记着它的美好的:“拳石画临黄子久:胆 瓶花插紫丁香ˆ。还有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 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 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就 像唐诗和宋词那样,忽略不计和时时关心的内心特征区分得很充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 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问题是斗笠 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 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譬如橄榄 瓶、蒜头瓶、葫芦瓶、抱月瓶、棒槌瓶、荸荠瓶,凤尾尊、鱼篓尊、瓜棱尊,苹果尊、萝卜 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 不可分。 ②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 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 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水、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 来抹口红的。宋词词牌“点绛唇”也是这个意思。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 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鼬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 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 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 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和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 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 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 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譬如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 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 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 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雨过天晴的青色。 ③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 在景德镇每道工序都设专人制作。也就是说一件瓷器的完成,至少要经历七十二人之手。这 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详细记载。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 高三语文第页共9页
上海市张堰中学 2009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 第1 页 共9页 上海市张堰中学 2008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周跃明 一、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19 分) 瓷的中国心 ①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可能对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还有一些的。譬 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 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而是因为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 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了。还有胆瓶,就有一对好联记着它的美好的:“拳石画临黄子久;胆 瓶花插紫丁香”。还有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 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 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就 像唐诗和宋词那样,忽略不计和时时关心的内心特征区分得很充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 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问题是斗笠 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 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譬如橄榄 瓶、蒜头瓶、葫芦瓶、抱月瓶、棒槌瓶、荸荠瓶,凤尾尊、鱼篓尊、瓜棱尊,苹果尊、萝卜 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 不可分。 ②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 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 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水、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 来抹口红的。宋词词牌“点绛唇”也是这个意思。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 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鼬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 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 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 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和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 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 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 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譬如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 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 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 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雨过天晴的青色。 ③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 在景德镇每道工序都设专人制作。也就是说一件瓷器的完成,至少要经历七十二人之手。这 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详细记载。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
上海市张堰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 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 了哥窑的冰裂面貌。髙岭土是最好的瓷用土,而这种神奇的瓷用土,竟是在景德镇成为瓷都 许多年后才发现的。它的出现,让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景德镇。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 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 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 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 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 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 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团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选自《解放日报》2007年7月3日) 1.“瓷还有什么秘密吗?”这里的“秘密”指的是_指的是瓷器中蕴含的不为一般人貿意 的民族文化含义 (2分 2.“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这句话中套用了宋代词人柳永 创作的词《《雨意》中的句子。(2分)(注意只是套用,因为它与原来的句子顺序不同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B)(E (4分 A.从唐代到宋代,花瓣口的碗花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在渐渐变得细致了。 B.唐诗和宋词相比,“忽略不计和时时关心的内心特征区分得很充分”,意思是说,唐代的 人观察和认识事物往往比较粗心。心理感受上的“忽略不计”并不意味着认识上的粗心大意; C.生活中,人们喜欢“斗笠碗”的形制,是和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 D.第二段中,“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这句话中,隐含了作者对 于当下人们的审美心理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变得杂乱、浮躁的忧虑。 E.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实际上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冰裂”纹路,也就是说是失败 之作。“冰裂纹路”恰恰是自然天成的杰作,并没有导致作品的失败 4.最后一段中,“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 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这两句话显然是推测 语气,其中加点的词表明推测的肯定程度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4分) 前一句话从瓷销售的方向推断,如果瓷器的釉色到不了国人的心里去,一般就无法在国 内销售,外销的可能自然很大,所以语气要肯定些。(2分) 后一句话是从瓷的制作来推断,因为形制的别扭也不能排除是国内简易瓷作坊的劣质产 品,所以推断是“东洋瓷”的语气就不能太肯定。(2分) 这样的推断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三语文第页共9页
上海市张堰中学 2009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 第2 页 共9页 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 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 了哥窑的冰裂面貌。高岭土是最好的瓷用土,而这种神奇的瓷用土,竟是在景德镇成为瓷都 许多年后才发现的。它的出现,让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景德镇。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 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 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 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 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 心里去,很大可能 ....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 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团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选自《解放日报》2007 年 7 月 3 日) 1.“瓷还有什么秘密吗?”这里的“秘密”指的是 指的是瓷器中蕴含的不为一般人留意 的民族文化含义。 (2 分) 2.“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这句话中套用了宋代词人 柳永 创作的词《 《雨霖铃 》中的句子。(2 分)(注意只是套用,因为它与原来的句子顺序不同)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B )( E ) (4 分) A.从唐代到宋代,花瓣口的碗花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在渐渐变得细致了。 B.唐诗和宋词相比,“忽略不计和时时关心的内心特征区分得很充分”,意思是说,唐代的 人观察和认识事物往往比较粗心。心理感受上的“忽略不计”并不意味着认识上的粗心大意; C.生活中,人们喜欢“斗笠碗”的形制,是和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 D.第二段中,“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这句话中,隐含了作者对 于当下人们的审美心理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变得杂乱、浮躁的忧虑。 E.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实际上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冰裂”纹路,也就是说是失败 之作。“冰裂纹路”恰恰是自然天成的杰作,并没有导致作品的失败 4.最后一段中,“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 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这两句话显然是推测 语气,其中加点的词表明推测的肯定程度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4 分) 前一句话从瓷销售的方向推断,如果瓷器的釉色到不了国人的心里去,一般就无法在国 内销售,外销的可能自然很大,所以语气要肯定些。(2 分) 后一句话是从瓷的制作来推断,因为形制的别扭也不能排除是国内简易瓷作坊的劣质产 品,所以推断是“东洋瓷”的语气就不能太肯定。(2 分) 这样的推断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上海市张堰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5.为了说明中国瓷对自然的依恋,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本文最突出使用的说明 方法是什么?(3分) 主要从瓷的形制和色釉两个方面说明,(2分) 最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 6.读罢全文,谈谈你对“瓷的中国心”含义的理解。(4分,80字以内) 提示:中国瓷的形式蕴含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能够从这两方面回答的给2 分,能够有一定的分析表述的,给3分,语言流畅的给满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永远的校园(节选) 谢冕 ①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 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在黑幽幽的校园林丛中旋转终 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②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 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其 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 校园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在北大人心目中,校园 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 ③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 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机遇,如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 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 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 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 大、小膳食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他永远不灭。 ④这真是一块圣土。数十年来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 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 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 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现象 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 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 ⑤这里是我的永远的校园,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 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 多这样的道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里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从青年到老年,他们 步履稳健、仪态从容,一切都如这座北方古城那样质朴平常。但此刻与你默默交臂而过的, 很可能就是科学和学术上的巨人。当然,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是更多的学生,作为自由思想 的继承者,学生们默默地接受并奔涌着前辈学者身上的血液一一作为精神品质不可见却实际 高三语文第页共9页
上海市张堰中学 2009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 第3 页 共9页 5.为了说明中国瓷对自然的依恋,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本文最突出使用的说明 方法是什么?(3 分) 主要从瓷的形制和色釉两个方面说明,(2 分) 最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 分) 6.读罢全文,谈谈你对“瓷的中国心”含义的理解。(4 分,80 字以内) 提示:中国瓷的形式蕴含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能够从这两方面回答的给 2 分,能够有一定的分析表述的,给 3 分,语言流畅的给满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19 分) 永远的校园(节选) 谢冕 ①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 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在黑幽幽的校园林丛中旋转终 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②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 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其 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 校园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在北大人心目中,校园 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 ③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 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机遇,如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 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 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 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 大、小膳食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他永远不灭。 ④这真是一块圣土。数十年来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 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 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 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现象 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 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 ⑤这里是我的永远的校园,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 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 多这样的道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里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从青年到老年,他们 步履稳健、仪态从容,一切都如这座北方古城那样质朴平常。但此刻与你默默交臂而过的, 很可能就是科学和学术上的巨人。当然,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是更多的学生,作为自由思想 的继承者,学生们默默地接受并奔涌着前辈学者身上的血液——作为精神品质不可见却实际
上海市张堰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拥有的伟力 ⑥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 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这种 恒远同时又是无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 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⑦这是一片自由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 这里得到积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 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 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近百年来这种 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阻遏。这里生生不息地爆发抗争。北大人的呐喊举世闻名。这呐喊代表 了民众的心声。阻遏使北大人遗传了沉重的忧患。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 面孔总有一种悲壮和忧愤。北大魂一一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 ⑧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着一种奉献,以补偿 青春的遗憾,并至诚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永远绵延 7.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夙缘”在文中的含义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2分) 8.第②段多处写到校园的“小”,其用意是什么?(2分) 写空间意义上校园的“小”,反衬精神意义上校园的博大 9.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涉及北大的精神,请概括北大精神的内涵。(3分) 以科学与民主为精神支柱;以丰博的学识、独立的思想、严峻的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 和勇锐的抗争精神,影响和引领后人;以批判的眼光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中国传播文明。(意 思对即可、列出两点可得满分)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0)(F)(6分) A.本文从北大校园生活写起,然后由“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引起下文。 .文章主要抒写自己对北大精神的领悟,颂扬北大魂与中国魂的共生永存 C.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D.文章由“北大魂”(北大精神)联系到“中国魂”,逐层深入地揭示主题。 E.作者把北大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来描写和赞美的。 F.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 11.文章题为“永远的校园”,作者为什么说北大是“永远的校园”,请阐释之。(3分) ①在北大的生活经历是“我”永久的记忆; ②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③北大精神是中国魂的代表和缩影,必将随中国魂的绵延不绝而成为永恒。 12.简要分析第⑧段划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作者把自己比做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命运的安排,落在燕园的土地 上,结尾写这颗种子在北大“不再移动”,与之相呼应,使文章显得完整而有意趣。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高三语文第页共9页
上海市张堰中学 2009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 第4 页 共9页 拥有的伟力。 ⑥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 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这种 恒远同时又是无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 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⑦这是一片自由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 这里得到积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 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 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近百年来这种 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阻遏。这里生生不息地爆发抗争。北大人的呐喊举世闻名。这呐喊代表 了民众的心声。阻遏使北大人遗传了沉重的忧患。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 面孔总有一种悲壮和忧愤。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 ⑧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着一种奉献,以补偿 青春的遗憾,并至诚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永远绵延。 7.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夙缘”在文中的含义是 命中注定的缘分 。(2 分) 8.第②段多处写到校园的“小”,其用意是什么?(2 分) 写空间意义上校园的“小”,反衬精神意义上校园的博大。 9.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涉及北大的精神,请概括北大精神的内涵。(3 分) 以科学与民主为精神支柱;以丰博的学识、独立的思想、严峻的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 和勇锐的抗争精神,影响和引领后人;以批判的眼光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中国传播文明。(意 思对即可、列出两点可得满分)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C )( F )(6 分) A.本文从北大校园生活写起,然后由“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引起下文。 B.文章主要抒写自己对北大精神的领悟,颂扬北大魂与中国魂的共生永存。 C.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D.文章由“北大魂”(北大精神)联系到“中国魂”,逐层深入地揭示主题。 E.作者把北大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来描写和赞美的。 F.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 11.文章题为“永远的校园”,作者为什么说北大是“永远的校园”,请阐释之。(3 分) ①在北大的生活经历是“我”永久的记忆; ②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③北大精神是中国魂的代表和缩影,必将随中国魂的绵延不绝而成为永恒。 12.简要分析第⑧段划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 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作者把自己比做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命运的安排,落在燕园的土地 上,结尾写这颗种子在北大“不再移动”,与之相呼应,使文章显得完整而有意趣。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 5 空)(5 分) 13.
上海市张堰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2)山气日夕佳,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李贺《致酒行》) (6)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7)苟利国家生死以,何患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 指隐士的居处 14.杜甫,字子美(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3分)(诗人不想回去)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16.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 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4分) 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分) 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 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錡,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 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 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 高三语文第页共9页
上海市张堰中学 2009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 第5 页 共9页 (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2)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3)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少年心事当拿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致酒行》) (6)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7)苟利国家生死以, 何患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6 题。(8 分)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 指隐士的居处。 14.杜甫,字 子美 。(1 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3 分)(诗人不想回去)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16.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 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4 分) 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 分) 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7 分)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 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錡,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 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 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