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 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 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 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 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 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 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 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 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 有效的阅读方法 诗史互证”一一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 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 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 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 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 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 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 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 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 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 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 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 史”。这一阅读方法的滥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 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 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 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 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 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 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 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 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 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 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 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 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 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
上海市崇明县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 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 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 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 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 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 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 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 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 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 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 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 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 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 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 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 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 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 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 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 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 史”。这一阅读方法的滥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 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 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 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 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 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 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 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 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 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 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 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 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 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
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 立在如下认识之上: 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 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1.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 是 分) 2.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2分) 3.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作用 是 。(3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④,③,①,②,⑤。 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简要阐释。(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桂河桥畔的战俘基园 ①炎热沉闷的盟军战俘墓园里,6982个坟茔成行成列,黑色石头上镌刻有名字 军衔、身份识别号码,十字架和所属部队的徽记。 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英军官兵。 ③热带的好处就是四季鲜花盛放,芳草萋萋。虽不及他们英格兰、苏格兰的私家 园林修剪得漂亮整齐,但身处异国,客死他乡,能够长眠于这样美的地方,算是 种安慰了。 ④那是大英帝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是战事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广 袤的中南半岛,在同古,在密支那,在仁安羌,善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士气如虹, 节节胜利,骄横的英联邦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英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 新西兰人,荷兰人,他们引人注目的高大身躯成了逃命的累赘,在昔日被他们蔑 视为黄种猴子的日本军队追击下,成批的被杀死或俘虏。 ⑤泰国的死亡铁路,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共有16000名战俘和约10万名 劳工在铁路沿线非正常死亡,450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一公里付出209人的生命 平均每5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 ⑥铁轨之下,血肉之躯才是真正的枕木 ⑦我,已然是挥汗如雨,穿行在墓的行列里,似凭吊,又像检阅
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 立在如下认识之上: 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 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1.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 是 。(2 分) 2.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2 分) 3.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作用 是 。(3 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简要阐释。(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 ①炎热沉闷的盟军战俘墓园里,6982 个坟茔成行成列,黑色石头上镌刻有名字、 军衔、身份识别号码,十字架和所属部队的徽记。 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英军官兵。 ③热带的好处就是四季鲜花盛放,芳草萋萋。虽不及他们英格兰、苏格兰的私家 园林修剪得漂亮整齐,但身处异国,客死他乡,能够长眠于这样美的地方,算是 种安慰了。 ④那是大英帝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是战事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广 袤的中南半岛,在同古,在密支那,在仁安羌,善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士气如虹, 节节胜利,骄横的英联邦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英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 新西兰人,荷兰人,他们引人注目的高大身躯成了逃命的累赘,在昔日被他们蔑 视为黄种猴子的日本军队追击下,成批的被杀死或俘虏。 ⑤泰国的死亡铁路,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共有 16000 名战俘和约 10 万名 劳工在铁路沿线非正常死亡,450 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一公里付出 209 人的生命, 平均每 5 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 ⑥铁轨之下,血肉之躯才是真正的枕木。 ⑦我,已然是挥汗如雨,穿行在墓的行列里,似凭吊,又像检阅
⑧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桥的对面,竟然有三个醒目的红色中文大字 华军碑!这是始料未及的经历。事前,我从未在任何体裁的资讯中读到中国 士兵与这座桥梁有关的记录。 ⑨我有些怀疑,同时是迫不及待的赶到近前。 ⑩没错,有钢筋水泥的碑,尖锐的刺向空洞的天空。有中文介绍,有免费的资料, 有捐助者名录。循着箭头的指向,西行300米,走过残破的引桥,往右转向一小 片树林,空地中央还有一座硕大的水泥坟墓,外观是德式钢盔造型,滇缅战区中 国远征军常用的那种。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下面是年轻的脸,绘有一双黑白分明 的大眼睛,凝视着祖国来的人,伤感,又坚定。 α墓前有祭台,供奉有一瓶中国的二锅头酒。墓是空墓,连衣冠冢也谈不上,在 缅甸,在泰国,在辽阔的中南半岛,他们就那样隐入异域的群山,没落在陌生的 土地上,名字无人知晓,尸骨无人收敛,零落成泥碾作尘,散乱在热带雨林里 成了异国土地的一部分 ①②据说,在死亡铁路工地,中国战俘受到的残酷虐待是空前的。和西方战俘相比, 日本人似乎更鄙视肤色相同的中国人。他们就那样无助地死去,无声无息从人间 蒸发,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战争的最后,日军为了阻止盟军飞机的轰炸,把 成批的中国战俘驱赶到大桥上,用作人肉盾牌。不知情的战机一次密集投弹,就 有三百多中国人血染桂河,陈尸累累,以至河水在很多年后,当地人也不敢饮用。 ③3到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又重新回到热带丛林,断桥再植,但铁路已经不能够 通达缅甸。老火车运载的,不再是士兵和军需,是逐渐增多的游客。 ⑩0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新西兰人和荷兰人来了,他们整修遗迹,收敛 骸骨,为自己的子弟建起庄严的墓园。然后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来了,他们又恢复 了往日的温良恭谦让,鞠躬也显得格外诚恳。他们出资修复许多残破的道路桥梁, 现在的桂河铁桥,两段方形的钢梁就是战后的新补,混搭在原先漂亮的圆弧形架 构里面,虽然适用,却分外扎眼。 ①他们也为自己的战死者修起了慰灵的塔、镇魂的碑。死亡平等了一切。 0如今,中国人也来了。中国人在国家开放和富裕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来 到东南亚,走过桂河桥,触摸到昔日同胞的伤口,焚一柱香,敬一杯酒,不是为 了仇恨,只是要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 ①我们来得有些稍迟,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那段被刻意修改 或语焉不详的史略。要感谢所有的墓和碑,无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敌人或是盟友 的,它们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它们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证据 ⑩⑧正是这些墓地和石碑,它镇定了浮躁,收敛起野心,它以人类所畏惧却又不得 不面对的坦诚,无声讲述着一幕幕凄迷又残缺的往事 Q⑨每个墓碑下都长眠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民族, 无数望眼欲穿的眼睛 ω时过境迁,老一代慢慢凋零,伤痛渐渐平复,新新人类远离了过去的苦难岁月, 茂密的热带丛林掩盖了更多的战争残留,肥厚的绿叶和绚烂的红花装点了曾经伤 痕累累的战场,一切似乎从未发生,唯有这一个个成行成列的坟茔 (选自格桑西亚的《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有删改) 7.第⑦段“检阅”一词表达了作 的情感。(2分) 8.第①D段描写墓地有什么作用?(3分)
⑧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桥的对面,竟然有三个醒目的红色中文大字 ——华军碑!这是始料未及的经历。事前,我从未在任何体裁的资讯中读到中国 士兵与这座桥梁有关的记录。 ⑨我有些怀疑,同时是迫不及待的赶到近前。 ⑩没错,有钢筋水泥的碑,尖锐的刺向空洞的天空。有中文介绍,有免费的资料, 有捐助者名录。循着箭头的指向,西行 300 米,走过残破的引桥,往右转向一小 片树林,空地中央还有一座硕大的水泥坟墓,外观是德式钢盔造型,滇缅战区中 国远征军常用的那种。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下面是年轻的脸,绘有一双黑白分明 的大眼睛,凝视着祖国来的人,伤感,又坚定。 ⑾墓前有祭台,供奉有一瓶中国的二锅头酒。墓是空墓,连衣冠冢也谈不上,在 缅甸,在泰国,在辽阔的中南半岛,他们就那样隐入异域的群山,没落在陌生的 土地上,名字无人知晓,尸骨无人收敛,零落成泥碾作尘,散乱在热带雨林里, 成了异国土地的一部分。 ⑿据说,在死亡铁路工地,中国战俘受到的残酷虐待是空前的。和西方战俘相比, 日本人似乎更鄙视肤色相同的中国人。他们就那样无助地死去,无声无息从人间 蒸发,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战争的最后,日军为了阻止盟军飞机的轰炸,把 成批的中国战俘驱赶到大桥上,用作人肉盾牌。不知情的战机一次密集投弹,就 有三百多中国人血染桂河,陈尸累累,以至河水在很多年后,当地人也不敢饮用。 ⒀到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又重新回到热带丛林,断桥再植,但铁路已经不能够 通达缅甸。老火车运载的,不再是士兵和军需,是逐渐增多的游客。 ⒁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新西兰人和荷兰人来了,他们整修遗迹,收敛 骸骨,为自己的子弟建起庄严的墓园。然后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来了,他们又恢复 了往日的温良恭谦让,鞠躬也显得格外诚恳。他们出资修复许多残破的道路桥梁, 现在的桂河铁桥,两段方形的钢梁就是战后的新补,混搭在原先漂亮的圆弧形架 构里面,虽然适用,却分外扎眼。 ⒂他们也为自己的战死者修起了慰灵的塔、镇魂的碑。死亡平等了一切。 ⒃如今,中国人也来了。中国人在国家开放和富裕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来 到东南亚,走过桂河桥,触摸到昔日同胞的伤口,焚一柱香,敬一杯酒,不是为 了仇恨,只是要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 ⒄我们来得有些稍迟,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那段被刻意修改 或语焉不详的史略。要感谢所有的墓和碑,无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敌人或是盟友 的,它们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它们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证据。 ⒅正是这些墓地和石碑,它镇定了浮躁,收敛起野心,它以人类所畏惧却又不得 不面对的坦诚,无声讲述着一幕幕凄迷又残缺的往事。 ⒆每个墓碑下都长眠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民族, 无数望眼欲穿的眼睛。 ⒇时过境迁,老一代慢慢凋零,伤痛渐渐平复,新新人类远离了过去的苦难岁月, 茂密的热带丛林掩盖了更多的战争残留,肥厚的绿叶和绚烂的红花装点了曾经伤 痕累累的战场,一切似乎从未发生,唯有这一个个成行成列的坟茔。 (选自格桑西亚的《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有删改) 7.第⑦段“检阅”一词表达了作 者 的情感。(2 分) 8.第⑾段描写墓地有什么作用?(3 分)
9.第①5段画线句的含义 是 。(3分) 0.对作者写到“感谢所有的墓和碑”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这些墓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历史的证据 B.因为这些墓下长眠的生命有最高尚的灵魂,是每一个家庭、民族的希望 C.因为这些墓超越了敌我的界限,昭示着生命的鲜活、可贵和牺牲的悲怆, D.因为这些墓以赤裸裸的坦诚时刻警醒着人类曾经的无知、浮躁以及野心。 11.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第⑩段中用“中国人”,第ω)段中用“我们”,分析称谓的变化所传达的作 者的用意,并简要评价。(6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任选6空) 13.(1) 阴晴众壑 殊 (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 直 (荀子《劝 学》) (3)谢公宿处今尚在,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夕阳下,酒旆闲, (马 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 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 ,进,吾往也!(《论语·子 罕》)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处也。(《论语·里 仁》 (8)不戚戚于贫贱 陶 渊明《五柳先生传》)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9.第⒂段画线句的含义 是 。(3 分) 10.对作者写到“感谢所有的墓和碑”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因为这些墓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历史的证据。 B.因为这些墓下长眠的生命有最高尚的灵魂,是每一个家庭、民族的希望。 C.因为这些墓超越了敌我的界限,昭示着生命的鲜活、可贵和牺牲的悲怆。 D.因为这些墓以赤裸裸的坦诚时刻警醒着人类曾经的无知、浮躁以及野心。 11.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2.第⒃段中用“中国人”,第⒄段中用“我们”,分析称谓的变化所传达的作 者的用意,并简要评价。(6 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 分)(任选 6 空) 13.(1) ,阴晴众壑 殊。 (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 直, 。 (荀子《劝 学》) (3)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夕阳下,酒旆闲, 。 (马 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 (5)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 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 ,进,吾往也! (《论语·子 罕》)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处也。(《论语·里 仁》 (8)不戚戚于贫贱, 。 (陶 渊明《五柳先生传》)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6 题。(8 分)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1 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6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 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 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 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 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 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 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 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 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 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盜出 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髙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 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 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7.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而听细 说 18.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本文)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殺之战》) C.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D.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5分)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盜出入与非常也 20.依据选文第一段,推测“项王默然不应”的原 因 (2分) 21.资中筠评价太史公的文章有“奇气”,结合选段,分析“奇气”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4分)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6 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 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 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 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 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 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 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 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 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 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 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 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 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7.解释下列加点字 (2 分)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而听细 说 18.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 分)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本文)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 C.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D.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5 分)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0.依据选文第一段,推测“项王默然不应”的原 因 。(2 分) 21.资中筠评价太史公的文章有“奇气”,结合选段,分析“奇气”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