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201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断章 两种诗本事 ①在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中,凡是涉及创作缘起等背景的,被称为该诗的“本 事 ②诗本事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下来虽然比较晚,但早已有所流传, 因为大有意思而脍炙人口,既然人们喜闻乐见,于是便有人将它记录下来。这样 的文本也许未必完全可靠,但总算是事出有因,也有某种根据,足以作为研究诗 歌的重要参考。在许多诗话、笔记一类的书中,这样的小故事甚多,唐朝甚至出 现过专门的《本事诗》(唐人孟棨著)一书;近人陈登原先生编的《唐人故事诗》 (南京书店1931年版,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则是这一类诗本 事的汇编本。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一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唐诗本事的片段 ③第二种所谓诗本事,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他们读诗的体会推测研究出来 的,如苏雪林《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之类就是如此。这样的著作读起来很好玩, 有的简直像是小说,但往往未必靠得住,必须根据可靠的资料和情理来加以判断, 不宜盲目相信。当然,如果既有丰富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又能从相关作品里发掘 些细节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研究,写成文章或专著,那是很好的事情。 《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书名虽然仍用传统的“词话”,而内容相当新,自有 其体系,而且明显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着现代形态 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人间词话》理论精华甚多,一向得到很高评价,但其中也有些观点颇可 商讨,试举两点来看: 诗人不必多阅世”,如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而词作极髙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按此说的论点和论据不 相应。李后主先当皇帝,后成亡国之君,落差极大,阅世甚深,其词中的感慨与 此密切相关,由此岂能得出“不必多阅世”的结论!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阅 世很深的的人,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无不如此,李后主也是如 此 ,王国维将境界分为两种:一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一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这样来分 类恐怕不大周密,所有的境界里皆不可能完全无我,只是“我之色彩”或显著或 隐蔽而已,哲学意义上的“以物观物”是不可能有的。 ⑥王氏立论有轻易处,这正是古代词话里最常见的情形,这样的议论虽然可 以给人以启发,但与周密的理论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读者问题 ⑦现在人们写文章,准备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发表,是打算给广大读者看的, 这样的读者可以成为第一读者 ⑧地位最高的第一读者是皇帝,低一档的则有太子、诸侯王以及其他政要 古人的有些作品,例如上书,像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及后来那些标明上某某皇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 2015 届高三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断 章 两种诗本事 ①在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中,凡是涉及创作缘起等背景的,被称为该诗的“本 事”。 ②诗本事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下来虽然比较晚,但早已有所流传, 因为大有意思而脍炙人口,既然人们喜闻乐见,于是便有人将它记录下来。这样 的文本也许未必完全可靠,但总算是事出有因,也有某种根据,足以作为研究诗 歌的重要参考。在许多诗话、笔记一类的书中,这样的小故事甚多,唐朝甚至出 现过专门的《本事诗》(唐人孟棨著)一书;近人陈登原先生编的《唐人故事诗》 (南京书店 1931 年版,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8 年影印本)则是这一类诗本 事的汇编本。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一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唐诗本事的片段。 ③第二种所谓诗本事,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他们读诗的体会推测研究出来 的,如苏雪林《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之类就是如此。这样的著作读起来很好玩, 有的简直像是小说,但往往未必靠得住,必须根据可靠的资料和情理来加以判断, 不宜盲目相信。当然,如果既有丰富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又能从相关作品里发掘 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研究,写成文章或专著,那是很好的事情。 《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书名虽然仍用传统的“词话”,而内容相当新,自有 其体系,而且明显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着现代形态 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人间词话》理论精华甚多,一向得到很高评价,但其中也有些观点颇可 商讨,试举两点来看: 一,“诗人不必多阅世”,如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而词作极高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按此说的论点和论据不 相应。李后主先当皇帝,后成亡国之君,落差极大,阅世甚深,其词中的感慨与 此密切相关,由此岂能得出“不必多阅世”的结论!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阅 世很深的的人,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无不如此,李后主也是如 此。 二,王国维将境界分为两种:一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一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这样来分 类恐怕不大周密,所有的境界里皆不可能完全无我,只是“我之色彩”或显著或 隐蔽而已,哲学意义上的“以物观物”是不可能有的。 ⑥王氏立论有轻易处,这正是古代词话里最常见的情形,这样的议论虽然可 以给人以启发,但与周密的理论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读者问题 ⑦现在人们写文章,准备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发表,是打算给广大读者看的, ——这样的读者可以成为第一读者。 ⑧地位最高的第一读者是皇帝,低一档的则有太子、诸侯王以及其他政要。 古人的有些作品,例如上书,像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及后来那些标明上某某皇
帝书的重要文章,其第一读者就是皇帝陛下。在科举考场中产生的诗文,其第 读者是主考大人以及他的助手。如此等等。当然还有许多作品(例如赠答诗、唱 和诗、书信、墓志)的第一读者是某些特定的普通人,例如家人、亲戚、朋友、 请托者之类。凡是读这些本来有特定读者的作品,我们固然要深知其作者,也要 关注其第一读者,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⑨美国资深汉学家傅汉思先生在《梅花与宫闱佳丽一一中国诗选译随谈》 书的《前言》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道:“与诗歌的交流可被比作人际之间的交 往。要了解一个人可以有两种方式:你可以尽可能地努力找出关于他的童年、背 景、父母、祖先、亲属、师长、朋友同事以及反过来曾受过他影响的人的相关情 况,或者你也可以接受此人现有的状态,研究他的外貌,感同身受地倾听他诉说 的一切,享受与他的相知相伴。我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王蓓中译本,三联 书店2010年版,前言第2页)就他的研究重点而言,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好 的,但我们要对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前一种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作品也 是一样,把它孤立起来细细地看固然可以,而有时仍然有必要在各种联系特别是 在与读者的联系中来观照和分析它。 ⑩一份作品产生以后即成为独立的存在,与作者无关,与原先的读者也无关, 成为一个所谓“文本”,然后就轮到现在的研究者来“关门打狗”一一这样的观 点和做法,在中国古人来看,是奇怪而难以接受的。 (选自2015年2月11日《文汇报》,作者顾农) 1、第①段加点词“背景”在文中的意思是_。(2分) 2、在第②段中,作者多处使用小括号,使用这些小括号有什么作用?(2分) 3、下面有关第二部分“《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B、李煜之地位巨变是其“感慨遂深”的重要原因。 C、“境界”中绝对无“我”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D、受西方文化影响,《人间词话》立论多有轻易处。 4、把下列词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古代的情况不同,那时没有大众传媒 ②传播开来以后读者当然也可以比较多 ③有不少作品原先是写给某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看的 ④当然也会有预期的读者,即大体框定在某种文化水平或某一特定的圈子 ⑤但作者心目预设的读者往往只是少数人,或者就只是一个人 A、④②⑤①③C、④①③②⑤C、①②④⑤③D、①②③⑤④ 5、从“第一读者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比较认可的研究作品的方法是 。(3分) 6、下面是一则颇为有名的诗本事 唐朝诗人祖咏有一首诗《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南宋,计有功编)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 试时作的。考试题目为“终南望余雪”,要求应试者各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 排律,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祖咏最终落 榜,而这首落榜之作却成为广为传诵的名作 (1)你认为这则故事属于哪一种诗本事?为什么?(2分) (2)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这则诗本事能给人以什么启发?(2分)
帝书的重要文章,其第一读者就是皇帝陛下。在科举考场中产生的诗文,其第一 读者是主考大人以及他的助手。如此等等。当然还有许多作品(例如赠答诗、唱 和诗、书信、墓志)的第一读者是某些特定的普通人,例如家人、亲戚、朋友、 请托者之类。凡是读这些本来有特定读者的作品,我们固然要深知其作者,也要 关注其第一读者,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⑨美国资深汉学家傅汉思先生在《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一 书的《前言》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道:“与诗歌的交流可被比作人际之间的交 往。要了解一个人可以有两种方式:你可以尽可能地努力找出关于他的童年、背 景、父母、祖先、亲属、师长、朋友同事以及反过来曾受过他影响的人的相关情 况,或者你也可以接受此人现有的状态,研究他的外貌,感同身受地倾听他诉说 的一切,享受与他的相知相伴。我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王蓓中译本,三联 书店 2010 年版,前言第 2 页)就他的研究重点而言,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好 的,但我们要对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前一种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作品也 是一样,把它孤立起来细细地看固然可以,而有时仍然有必要在各种联系特别是 在与读者的联系中来观照和分析它。 ⑩一份作品产生以后即成为独立的存在,与作者无关,与原先的读者也无关, 成为一个所谓“文本”,然后就轮到现在的研究者来“关门打狗”——这样的观 点和做法,在中国古人来看,是奇怪而难以接受的。 (选自 2015 年 2 月 11 日《文汇报》,作者顾农) 1、第①段加点词“背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 2、在第②段中,作者多处使用小括号,使用这些小括号有什么作用?(2 分) 3、下面有关第二部分“《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分) A、《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B、李煜之地位巨变是其“感慨遂深”的重要原因。 C、“境界”中绝对无“我”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D、受西方文化影响,《人间词话》立论多有轻易处。 4、把下列词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①古代的情况不同,那时没有大众传媒 ②传播开来以后读者当然也可以比较多 ③有不少作品原先是写给某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看的 ④当然也会有预期的读者,即大体框定在某种文化水平或某一特定的圈子 ⑤但作者心目预设的读者往往只是少数人,或者就只是一个人 A、④②⑤①③ C、④①③②⑤ C、①②④⑤③ D、①②③⑤④ 5、从“第一读者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比较认可的研究作品的方法是 。(3 分) 6、下面是一则颇为有名的诗本事: 唐朝诗人祖咏有一首诗《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南宋,计有功编)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 试时作的。考试题目为“终南望余雪”,要求应试者各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 排律,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祖咏最终落 榜,而这首落榜之作却成为广为传诵的名作。 (1)你认为这则故事属于哪一种诗本事?为什么?(2 分) (2)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这则诗本事能给人以什么启发?(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口音里的乡愁 黄桂元 ①一个人的口音,不是三月五月,也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形成。口音是一种记忆, 一旦形成就很顽固,有如胎记,极难根除。口音往往与人的地域生存背景有着直 接联系,口音越浓重,此联系越紧密。从未有过远离故乡的经历,不觉得家乡的 口音有什么好,很容易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二旦背井离乡,漂泊异地,人对熟 悉的口音才变得格外敏感和渴念,仕么时候想起来,内心都会隐隐作痛 ②我15岁那年当了一名小兵,军营在石家庄郊区,大家五湖四海,南腔北调, 练就了我一双善于辨别各地口音的耳朵。比如,在北方人听来,云贵川湘鄂的口 音没什么太大区别,我却可以一一分辨。说来奇怪,那几年,所有的方言中,最 入耳的竟是过去我并不喜欢的天津话。我的天津口音带有“速成”味道,不很标 准,心里却感觉踏实,因为口音中意味着一种认同,更重要的是,却意味着本土 地域的归属和接纳。没事时,几个天津的战友操着天津口音聊往事,简直就是享 受。一次,我去部队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战友,刚进病房坐下,就听隔壁有个女 孩在讲天津话,便有些发愣,那声音像是百灵鸟啁啾。战友见状说道,你好耳音 啊。说完出去,领进来一位小护士。小护士一见面就用天津话问候,露出一脸惊 喜状,我也用很夸张的天津话回应。那一刻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兵们总爱说:“老 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③当复员回津,置身于熟悉的口音却充耳不闻,“泪汪汪”的感觉更是荡然无存。 两年后进南开大学读书,同学来自山南海北,讲普通话,难免夹杂不同口音,交 流起来很舒服,纯正的津腔似乎就显得有些“民俗”了 ④许多时候,口音最容易软化人的情绪。韩国有一个叫金贤姬的女子,她18岁 那年还在读中学时,就被某恐怖组织秘密带走,并进行了八年的强化训练,在完 成一次恐怖炸机活动后被抓获,长时间里,她以沉默做抵抗,审讯人员便唱出韩 国民歌《故乡之歌》,熟悉的音符和唱词,渐使金贤姬泪眼模糊,良心发现,她 已经整整八年没有听到乡音,她以为它们彻底消失了,却原来那样一种情结蛰伏 在内心深处,随时可以醒来,并呼唤自己。两国交兵,乡音甚至还能化作一剑封 喉的“利器”,比如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韩信把项羽军队围困在垓下, 断绝其粮草,阻绝其出路,然后施以“四面楚歌”的攻心战术,致使楚军瓦解, 项羽命绝。 ⑤十六年前,我曾两次远赴美国探亲,加起来大约半年时间。那段日子,身居异 国他乡,常有半夜惊醒,天津口音的“泪汪汪”感觉在我心里悄然复苏,也由此 对当时的“移民潮”有了切肤的认识。一个人选择了移居异邦,即使那里美如仙 境,富比金山,依然会生出被连根拔起的忧惧,当乡音变得遥不可及,那种悬空 失“根”的感觉便如阴影一般,你抓不住,它却真真切切地罩着你,就连那些从 来属于气宇轩昂之流、仪态潇洒之士,也会变得多愁善感。这时候,最能触动内 心柔软部位的就是家乡的口音。记得邻宅住着一个女房客,大陆湖北籍,单身白 领,收入不薄,英语也佳,看似活得独来独往,沉稳笃定,内心的寂寞却深不见 底。某晚,她的房间突然飘来一曲《龙船调》,“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 儿去拜年哪喂…哎,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一一我就来推你嘛”,间或, 可听出隐约的呜咽声,很显然那首湖北民歌的旋律和腔调勾起了她的乡愁。一个 机会,我还结识了旅居美国的台湾作家纪刚先生。据说,三毛生前有继《滚滚红 尘》之后,准备将纪刚那部在海外畅销至今的著名长篇小说《滚滚辽河》搬上银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2 分) 口音里的乡愁 黄桂元 ①一个人的口音,不是三月五月,也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形成。口音是一种记忆, 一旦形成就很顽固,有如胎记,极难根除。口音往往与人的地域生存背景有着直 接联系,口音越浓重,此联系越紧密。从未有过远离故乡的经历,不觉得家乡的 口音有什么好,很容易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一旦背井离乡,漂泊异地,人对熟 悉的口音才变得格外敏感和渴念,什么时候想起来,内心都会隐隐作痛。 ②我 15 岁那年当了一名小兵,军营在石家庄郊区,大家五湖四海,南腔北调, 练就了我一双善于辨别各地口音的耳朵。比如,在北方人听来,云贵川湘鄂的口 音没什么太大区别,我却可以一一分辨。说来奇怪,那几年,所有的方言中,最 入耳的竟是过去我并不喜欢的天津话。我的天津口音带有“速成”味道,不很标 准,心里却感觉踏实,因为口音中意味着一种认同,更重要的是,却意味着本土 地域的归属和接纳。没事时,几个天津的战友操着天津口音聊往事,简直就是享 受。一次,我去部队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战友,刚进病房坐下,就听隔壁有个女 孩在讲天津话,便有些发愣,那声音像是百灵鸟啁啾。战友见状说道,你好耳音 啊。说完出去,领进来一位小护士。小护士一见面就用天津话问候,露出一脸惊 喜状,我也用很夸张的天津话回应。那一刻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兵们总爱说:“老 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③当复员回津,置身于熟悉的口音却充耳不闻,“泪汪汪”的感觉更是荡然无存。 两年后进南开大学读书,同学来自山南海北,讲普通话,难免夹杂不同口音,交 流起来很舒服,纯正的津腔似乎就显得有些“民俗”了。 ④许多时候,口音最容易软化人的情绪。韩国有一个叫金贤姬的女子,她 18 岁 那年还在读中学时,就被某恐怖组织秘密带走,并进行了八年的强化训练,在完 成一次恐怖炸机活动后被抓获,长时间里,她以沉默做抵抗,审讯人员便唱出韩 国民歌《故乡之歌》,熟悉的音符和唱词,渐使金贤姬泪眼模糊,良心发现,她 已经整整八年没有听到乡音,她以为它们彻底消失了,却原来那样一种情结蛰伏 在内心深处,随时可以醒来,并呼唤自己。两国交兵,乡音甚至还能化作一剑封 喉的“利器”,比如公元前 202 年 12 月,刘邦、韩信把项羽军队围困在垓下, 断绝其粮草,阻绝其出路,然后施以“四面楚歌”的攻心战术,致使楚军瓦解, 项羽命绝。 ⑤十六年前,我曾两次远赴美国探亲,加起来大约半年时间。那段日子,身居异 国他乡,常有半夜惊醒,天津口音的“泪汪汪”感觉在我心里悄然复苏,也由此 对当时的“移民潮”有了切肤的认识。一个人选择了移居异邦,即使那里美如仙 境,富比金山,依然会生出被连根拔起的忧惧,当乡音变得遥不可及,那种悬空 失“根”的感觉便如阴影一般,你抓不住,它却真真切切地罩着你,就连那些从 来属于气宇轩昂之流、仪态潇洒之士,也会变得多愁善感。这时候,最能触动内 心柔软部位的就是家乡的口音。记得邻宅住着一个女房客,大陆湖北籍,单身白 领,收入不薄,英语也佳,看似活得独来独往,沉稳笃定,内心的寂寞却深不见 底。某晚,她的房间突然飘来一曲《龙船调》,“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 儿去拜年哪喂……哎,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间或, 可听出隐约的呜咽声,很显然那首湖北民歌的旋律和腔调勾起了她的乡愁。一个 机会,我还结识了旅居美国的台湾作家纪刚先生。据说,三毛生前有继《滚滚红 尘》之后,准备将纪刚那部在海外畅销至今的著名长篇小说《滚滚辽河》搬上银
幕,可惜没有如愿。年逾古稀的纪刚先生操着一口浓浓的辽宁口音与我快意“唠 嗑”,自谓少小离家,曾经沧海,早已心波无痕。说起1949年,节节败退的国 民党政府带着60万军队仓促撤到台湾,也带走了60万个外省人的乡愁,那乡愁 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有的时候感觉喘不过气。然后,这位国民党老兵谈到自己的 辽阳乡村老家,“乡愁病”骤然发作,以至于老泪纵横,那一幕情景是我终生难 忘 ⑥客居他乡的人越是身处天涯海角,口音的记忆越是容易频频造访,即使改了国 籍换了身份,却改不掉换不了原先的腔调。它总会与遥远的乡愁丝丝缠绕,点点 点点,朦朦胧胧,恍恍惚惚,挂着泪,揪着肺,扯着心,独享在梦醒时分。而古 今中外,人同此心,概莫能外 (选自《2013中国年度精短散文》,漓江出版社) 7、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全文有什么作用?(2分) 8、第④段作者插叙两件与己无关的事情有何用意?(3分) 9、本文在《今晚报》发表的时候,删去了下面一段文字。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回 原文,应放在哪里?(指出应放在哪一段之前或之后)为什么?(4分) 小时候,我在天津一所部队小学寄宿读书,习惯于普通话,听到校外的人讲着“干 嘛”、“嘛事”,觉得真是“土”到家了。我母亲的祖籍在四川巴中,很早出来 闹革命当红军,口音却一直未改。退休后,她成了街道居委会的大忙人,像是肩 负了什么重要使命,其实也只是传达居委会的某个开会通知。她常常走家串户, 不知疲倦地扯起悠长的嗓门,用浓浓的川音千呼万唤,直到一条长街上的所有家 庭“无一漏网”。记忆中,邻里的小字辈喜欢跟在她后面鹦鹉学舌,搞恶作剧, 母亲却毫不在意,激情饱满,照喊不误。母亲的川音使我想到了这样几个词:泼 辣,固执,勇敢,真诚,那样的好感逐渐扩展至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 几位川籍元帅的形象,并延续至今。 10、下面对文章第⑤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龙船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口音的内涵,还给人如闻其声的听觉体验。 B、纪刚的故事不仅是从空间维度,更是从时间维度说明乡音难改,乡愁难了。 C、两则身居异国他乡的华人故事,勾连了首尾,使首尾中的议论更令人信服。 D、通过单身白领和纪刚的故事,作者对国人的“移民潮”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11、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精妙之处。(4分) 12、本文通过“口音”这一视角,表达了“乡愁”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请在本 文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阅读,探究“乡愁”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主题的深刻内涵 (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锦江春色来天地,。(杜甫《登楼》) (2)_,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3)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4)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5)_,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7)悲莫悲兮生别离,_。(屈原《九歌》) (8)天下大事 (《老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小车行
幕,可惜没有如愿。年逾古稀的纪刚先生操着一口浓浓的辽宁口音与我快意“唠 嗑”,自谓少小离家,曾经沧海,早已心波无痕。说起 1949 年,节节败退的国 民党政府带着 60 万军队仓促撤到台湾,也带走了 60 万个外省人的乡愁,那乡愁 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有的时候感觉喘不过气。然后,这位国民党老兵谈到自己的 辽阳乡村老家,“乡愁病”骤然发作,以至于老泪纵横,那一幕情景是我终生难 忘。 ⑥客居他乡的人越是身处天涯海角,口音的记忆越是容易频频造访,即使改了国 籍换了身份,却改不掉换不了原先的腔调。它总会与遥远的乡愁丝丝缠绕,点点 点点,朦朦胧胧,恍恍惚惚,挂着泪,揪着肺,扯着心,独享在梦醒时分。而古 今中外,人同此心,概莫能外。 (选自《2013 中国年度精短散文》,漓江出版社) 7、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全文有什么作用?(2 分) 8、第④段作者插叙两件与己无关的事情有何用意?(3 分) 9、本文在《今晚报》发表的时候,删去了下面一段文字。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回 原文,应放在哪里?(指出应放在哪一段之前或之后)为什么?(4 分) 小时候,我在天津一所部队小学寄宿读书,习惯于普通话,听到校外的人讲着“干 嘛”、“嘛事”,觉得真是“土”到家了。我母亲的祖籍在四川巴中,很早出来 闹革命当红军,口音却一直未改。退休后,她成了街道居委会的大忙人,像是肩 负了什么重要使命,其实也只是传达居委会的某个开会通知。她常常走家串户, 不知疲倦地扯起悠长的嗓门,用浓浓的川音千呼万唤,直到一条长街上的所有家 庭“无一漏网”。记忆中,邻里的小字辈喜欢跟在她后面鹦鹉学舌,搞恶作剧, 母亲却毫不在意,激情饱满,照喊不误。母亲的川音使我想到了这样几个词:泼 辣,固执,勇敢,真诚,那样的好感逐渐扩展至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 几位川籍元帅的形象,并延续至今。 10、下面对文章第⑤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龙船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口音的内涵,还给人如闻其声的听觉体验。 B、纪刚的故事不仅是从空间维度,更是从时间维度说明乡音难改,乡愁难了。 C、两则身居异国他乡的华人故事,勾连了首尾,使首尾中的议论更令人信服。 D、通过单身白领和纪刚的故事,作者对国人的“移民潮”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11、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精妙之处。(4 分) 12、本文通过“口音”这一视角,表达了“乡愁”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请在本 文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阅读,探究“乡愁”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主题的深刻内涵。 (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2)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3)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4)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5)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7)悲莫悲兮生别离, 。(屈原《九歌》) (8)天下大事, 。(《老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小车行
陈子龙 小车班班黄尘晚, 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吾饥。 愿得乐土共哺糜。 风吹黄篙,望见墙宇 中有主人当饲汝 扣门无人室无釜°, 踯躅空巷泪如雨 【注释】①陈子龙(1608-1647):明末诗人,松江华亭人。②班班:车轮滚动的 声音。③榆:树名,其嫩叶及果实榆荚可以充饥。④糜:稀粥。⑤釜:做饭用的锅。 14、本诗紧紧围绕一个“”字写人叙事(用原诗中的字回答)。(2分) 15、对这首诗所写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出征B、逃荒C、访友D、咏物 16、本诗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成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 又何赏之有哉!” 王曰:“强之!”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 赏。”王曰:“见 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 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 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髙,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 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 肆。”遂不受也。 【注释】①屠羊说:“屠羊”是职业,“说”是人名。②三旌:公、侯、伯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2)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3)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4)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18、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臣之爵禄已复矣B、何赏之有 C、非臣之罪D、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 19、请用“/”标出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停顿。(3分) 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 不敢当其赏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
陈子龙① 小车班班②黄尘晚, 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③疗吾饥。 愿得乐土共哺糜④。 风吹黄篙,望见墙宇, 中有主人当饲汝。 扣门无人室无釜⑤, 踯躅空巷泪如雨。 【注释】①陈子龙(1608-1647):明末诗人,松江华亭人。②班班:车轮滚动的 声音。③榆:树名,其嫩叶及果实榆荚可以充饥。④糜:稀粥。⑤釜:做饭用的锅。 14、本诗紧紧围绕一个“ ”字写人叙事(用原诗中的字回答)。(2 分) 15、对这首诗所写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出征 B、逃荒 C、访友 D、咏物 16、本诗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成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6 分)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①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 又何赏之有哉!” 王曰:“强之!”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 赏。”王曰:“见之!” 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 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 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②之位。” 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 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 肆。”遂不受也。 【注释】①屠羊说: “屠羊”是职业,“说”是人名。 ②三旌:公、侯、伯三 公。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 ) (2)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 (3)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 ) (4)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 18、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 分) A、臣之爵禄已复矣 B、何赏之有 C、非臣之罪 D、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 19、请用“/”标出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停顿。(3 分) 大 王 失 国 非 臣 之 罪 故 不 敢 伏 其 诛 大 王 反 国 非 臣 之 功故 不 敢当 其 赏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