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 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 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便听到了众多老牌纸媒的噩耗。拥有79年历 史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宣布,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发行后停刊,全面转 向数字杂志。德国《纽伦堡晚报》、《法拉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相 继停刊,法国第二大经济类报纸《论坛报》也寿终正寝。这股“纸媒之死”的洪 流当然也淹没了图像类新闻杂志。 ②早在1972年美国《LIFE》第一次停刊之时,专栏作家沙纳·亚历山大当时还 不肯相信:“摄影杂志没有死,人们既未停止阅读,也没有丧失对周围世界的兴 趣。”这话说得固然不错,然而他没有料到脱离了纸这种介质,人们依然可以通 过电子屏幕观看图像,亦能够畅游网络,保持着对周围世界更浓厚的兴趣。我们 可以通过 Google books阅读自《LIFE》创刊至1972年的所有文章,也能够看到 它所有的精彩版面。像纸张扼杀竹简一样,数字化把成吨的纸张简化到一张光盘 上。今天这个时代并没有失去任何新闻和惊心动魄的照片。相反的,图像类纸质 媒体和新闻摄影师们却正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个时代 ③然而旧的死去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正如法国U图片社创始人 Christian说道 “我们已经有了获取新闻和图片的新渠道。纸张可以算的上是一种奢侈行为。我 们为什么还要砍伐大量树木,污染大片水源?”况且,新形式的报道并不亚于传 统媒体。轰动一时的“维基解密”就是新式媒体的代表。2010年7月,维基联 合《卫报》发布“阿富汗战争日记”专题,内容包含超过几万份关于阿富汗战争 的文档。10月,再次和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公开了超过400000份伊拉克战争纪 录。这使得每起在伊拉克以及跨越伊朗边界死亡事件的地点,都可以在地图上找 到。此举极大震撼了美国政府,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一个平民组织无能为力 它所发布的文件大多都来源于网民的自发上传,“维基解密”只负责将上传的材 料去伪存真。同时,整个网站的核心人员只有几个人,不存在传统媒体那样庞大 的采编队伍。人们只需要点击鼠标,便可以做到转发新闻故事,自由传播。这何 尝不是一种进步? ④网络让地球的距离从未如此短过。在西方以 Twitter、 Facebook以及 Instagram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分享软件,构成了新媒体的生态环境。“即 时发布”和“我在现场”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在中国,数以亿计的人们通过微 博交流着自己的看法,行使着自己的权利。我们很容易回顾这些事件:北京 “7·21”大雨,数万人被困大雨中,网友在微博上直播雨势和交通情况。更早 年的“7·23高铁事故”像一个打开闸门的开关,奔涌出普通人对社会事件的 关注和讨论。快速和信源多样性是微博的两大特点。如今很多事件都变成了第 时间由微博爆料,引发关注,而后才是传统媒体的介入。微博就充分展示了社交 媒体的“监督功能
闵行区 2012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 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 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①仅仅在刚刚过去的 2012 年,我们便听到了众多老牌纸媒的噩耗。拥有 79 年历 史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宣布,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发行后停刊,全面转 向数字杂志。德国《纽伦堡晚报》、《法拉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相 继停刊,法国第二大经济类报纸《论坛报》也寿终正寝。这股“纸媒之死”的洪 流当然也淹没了图像类新闻杂志。 ②早在 1972 年美国《LIFE》第一次停刊之时,专栏作家沙纳·亚历山大当时还 不肯相信:“摄影杂志没有死,人们既未停止阅读,也没有丧失对周围世界的兴 趣。”这话说得固然不错,然而他没有料到脱离了纸这种介质,人们依然可以通 过电子屏幕观看图像,亦能够畅游网络,保持着对周围世界更浓厚的兴趣。我们 可以通过 Google Books 阅读自《LIFE》创刊至 1972 年的所有文章,也能够看到 它所有的精彩版面。像纸张扼杀竹简一样,数字化把成吨的纸张简化到一张光盘 上。今天这个时代并没有失去任何新闻和惊心动魄的照片。相反的,图像类纸质 媒体和新闻摄影师们却正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个时代。 ③然而旧的死去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正如法国 VU 图片社创始人 Christian 说道: “我们已经有了获取新闻和图片的新渠道。纸张可以算的上是一种奢侈行为。我 们为什么还要砍伐大量树木,污染大片水源?”况且,新形式的报道并不亚于传 统媒体。轰动一时的“维基解密”就是新式媒体的代表。2010 年 7 月,维基联 合《卫报》发布“阿富汗战争日记”专题,内容包含超过几万份关于阿富汗战争 的文档。10 月,再次和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公开了超过 400000 份伊拉克战争纪 录。这使得每起在伊拉克以及跨越伊朗边界死亡事件的地点,都可以在地图上找 到。此举极大震撼了美国政府,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一个平民组织无能为力。 它所发布的文件大多都来源于网民的自发上传,“维基解密”只负责将上传的材 料去伪存真。同时,整个网站的核心人员只有几个人,不存在传统媒体那样庞大 的采编队伍。人们只需要点击鼠标,便可以做到转发新闻故事,自由传播。这何 尝不是一种进步? ④网络让地球的距离从未如此短过。在西方以 Twitter 、Facebook 以及 Instagram 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分享软件,构成了新媒体的生态环境。“即 时发布”和“我在现场”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在中国,数以亿计的人们通过微 博交流着自己的看法,行使着自己的权利。我们很容易回顾这些事件:北京 “7·21”大雨,数万人被困大雨中,网友在微博上直播雨势和交通情况。更早 一年的“7·23 高铁事故”像一个打开闸门的开关,奔涌出普通人对社会事件的 关注和讨论。快速和信源多样性是微博的两大特点。如今很多事件都变成了第一 时间由微博爆料,引发关注,而后才是传统媒体的介入。微博就充分展示了社交 媒体的“监督功能
⑤网络世界意味着人人平等,也意味着人人可以充当媒体。大众已经完全不满足 于“获取新闻”,而是积极地参与和制造新闻。网络上公众参与和热议的新闻 常常引发自一条微博、一张照片。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将触角深入 到记者都难以抵达的现场,广泛地传播“真相”,一经传播,瞬间就能产生轰动 效应。而海量的照片上传和储存已经成为现实,这使得每个人都充当着摄影师和 图片制造者,补充和完善着新闻报道。当每个人都拥有了自我的传播渠道,可以 发布文字、照片和评论后,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力。 。北京雾霾成为公共关注的事件之前一年,普通网友王 坤便敏感地发现了空气的异样,他连续观察同一个地方14天,拍下了空气污 染问题的证据。当一年以后专业媒体争相报道污染话题之时,很多照片都引自于 这位非专业摄影师之手。 ⑦在电视、报纸是新闻唯一来源的时代,真相是被垄断的,完全依赖于媒体 制造。而现在,信息源增多,垄断似乎被打破,“新闻制造者”从特定的职业变 成了大众化参与。每个人都在制造新闻、公布真相,同时却也可能在篡改事实。 “真相”在变得更加直接、快捷的同时,角度更加多样,也更加扑朔迷离。哪- 种更让人恐慌?当人们习惯于打开SNS网站浏览新闻,滚动的更新令人眼花缭 乱。网络上充斥着几十亿的照片,你自以为看到了所有能看到的东西,真相却可 能被淹没其中。换句话说,无论在哪个时代,真相都是遥不可及的,是需要不断 挖掘与接近的。 第②段加点的短语“纸张扼杀竹简”,是指 的文明 发展现象。(2分) 2.用一句话概括第③段所阐述的主要内容(限20字以内)(3分) 口囗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制造纸张耗费资源、污染环境,是传统纸质媒体逐渐衰亡的直接原因。 B.维基解密作为社交网络的代表,即时性发布与人员精简是其主要特点。 C.人人皆可参与的社交网络平台,为新式媒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D.传统媒体较之新式媒体,对现实报道不真实、不客观是其根本的缺陷。 4.作者在第⑤段中,特意将“真相”一词标上双引号,是为 了 (2分) 5.根据文意,请在第⑥段空缺处补写一句段首句,以更好地衔接上下文内容。(3 分) 6.从文中看,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其“进步”主要表现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冬天里的一团火 ①每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抽空去后山一趟,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烧一窑炭 回家。上好的木炭被父亲送到集市换一些冬季必需品,稍次的木炭就存放在自家 的楼板上。做完这一切,风雪就从北方赶到了我们村庄,口着窗棂吱呀吱呀直 晃,口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风雪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 要一头口进家门。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岀来说:“风也被冻哭 了呢!
⑤网络世界意味着人人平等,也意味着人人可以充当媒体。大众已经完全不满足 于“获取新闻”,而是积极地参与和制造新闻。网络上公众参与和热议的新闻, 常常引发自一条微博、一张照片。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将触角深入 到记者都难以抵达的现场,广泛地传播“真相”,一经传播,瞬间就能产生轰动 效应。而海量的照片上传和储存已经成为现实,这使得每个人都充当着摄影师和 图片制造者,补充和完善着新闻报道。当每个人都拥有了自我的传播渠道,可以 发布文字、照片和评论后,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力。 ⑥ 。北京雾霾成为公共关注的事件之前一年,普通网友王 一坤便敏感地发现了空气的异样,他连续观察同一个地方 14 天,拍下了空气污 染问题的证据。当一年以后专业媒体争相报道污染话题之时,很多照片都引自于 这位非专业摄影师之手。 ⑦在电视、报纸是新闻唯一来源的时代,真相是被垄断的,完全依赖于媒体 制造。而现在,信息源增多,垄断似乎被打破,“新闻制造者”从特定的职业变 成了大众化参与。每个人都在制造新闻、公布真相,同时却也可能在篡改事实。 “真相”在变得更加直接、快捷的同时,角度更加多样,也更加扑朔迷离。哪一 种更让人恐慌?当人们习惯于打开 SNS 网站浏览新闻,滚动的更新令人眼花缭 乱。网络上充斥着几十亿的照片,你自以为看到了所有能看到的东西,真相却可 能被淹没其中。换句话说,无论在哪个时代,真相都是遥不可及的,是需要不断 挖掘与接近的。 1.第②段加点的短语“纸张扼杀竹简”,是指 的文明 发展现象。(2 分) 2.用一句话概括第③段所阐述的主要内容(限 20 字以内)(3 分) □□□□□□□□□□□□□□□□□□□□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分) A.制造纸张耗费资源、污染环境,是传统纸质媒体逐渐衰亡的直接原因。 B.维基解密作为社交网络的代表,即时性发布与人员精简是其主要特点。 C.人人皆可参与的社交网络平台,为新式媒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D.传统媒体较之新式媒体,对现实报道不真实、不客观是其根本的缺陷。 4.作者在第⑤段中,特意将“真相”一词标上双引号,是为 了 。(2 分) 5.根据文意,请在第⑥段空缺处补写一句段首句,以更好地衔接上下文内容。(3 分) 6.从文中看,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其“进步”主要表现在:(4 分) ⑴ ; ⑵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2 分) 冬天里的一团火 ①每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抽空去后山一趟,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烧一窑炭 回家。上好的木炭被父亲送到集市换一些冬季必需品,稍次的木炭就存放在自家 的楼板上。做完这一切,风雪就从北方赶到了我们村庄,□ 着窗棂吱呀吱呀直 晃,□ 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风雪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 要一头□ 进家门。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说:“风也被冻哭 了呢!
②早晨起来,父亲已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母亲则在房 子中央燃了一团锣木炭火。我和小妹欢呼着跳下床,知道又到了漫长的烤火季节 我再不用去拾那拾不完的柴禾,再不用去扯那扯不完的猪草,父母手中也没了那 些耕耙播割之类的活计,连小妹也用不着一个人伏在田垅上跟昆虫小蚁说话了 一家人团团围在一堆炭火旁,四双眼睛把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甚至有些生 疏的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父亲的后脑勺居然稀稀拉拉有了些白发,而小妹剁 猪草时左手的中指添了一道小小的疤痕。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 点细微的变化 ③话头总是母亲最先引出的。她飞针扬线的手从容雅致,嘴里则像一只吐丝的蜘 蛛,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吐了岀来,条理分明得就像一张蛛网。父 亲口吐云烟的样子气定神闲,我和小妹则像小猴样互相抓挠不休。炭火很快平息 了我和小妹年幼的躁动,凝眸处,眼前构筑了一个通透的世界;民间典故在父母 心中涌涌簇簇,于是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从童话到传说,从演义到鬼怪。 ④我和小妹被炭火烤得昏昏欲睡,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已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一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黄昏时分,雪停风静, 孩子们个个要把自己玩成一块冰雪才肯回家。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 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稚嫩的纯真,让再傻再痴的孩子也变得冰雪聪明。冰雪是另 一种形式的炭火,在烤红孩子们双颊的同时还点燃了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憧憬。玩 累了,我和小妹就挟一团寒气闯进家里,坐下来,脱掉鞋子,把双脚揣进父母怀 中。那种痒酥酥的暖意真有说不出的舒服。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 关爱,一年之中就这么一刻让我感到是在家的中心,是在爱的中心,是在幸福的 中心 ⑤晚上不点油灯,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 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 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 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而遗忘和幻想正是农人过日子的两大支柱 ⑥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往往是一家人先聊些闲话,慢慢地,思绪渐渐飘飞,思 维渐渐断散,睡意这时从深海处泅洇上来,将一切漫淹。最后的那句含含糊糊的 闲话也不知是谁说的,说了些啥,就像雨后叶尖上最后那滴迟迟不落的水珠落在 空明的湖心,漾开去,漾开去,了无痕迹。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母亲首先“唔 声从半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夜色漾起了新的涟漪。母亲低头见团锣里自燃 的炭火已蒙上了一层灰垢,就用火针拨了拨,火又鲜光起来,辐射出的热能将我 们渐凉的身子重新抚暖。又不知过了多久,细碎的炭火终于星星般隐去了,我们 才拖着醉步上床睡觉。这种醉当然不是因了酒,而是因为火。火是让人类沉醉的 另一种方式。 ⑦冬天,我们一家子也会出门去做客,譬如说邻村的外婆总要在每年的冬天宰 只牲畜,叫我们去吃火锅,尽管冷,我们也决不会放弃这样难得的打牙祭的机会。 这时,火就成了我们的管家,一家人急急切切地出门,将火独自留在家里守护家 的温暖。等吃饱喝足后,又急急切切赶回,扒开事先用木灰掩埋好的炭火,暗红 的炭火一下子就亮旺起来,那感觉就像是管家给风雪归来的每一个人上了杯热 茶 ⑧我们每天都要从楼上拿一簸箕木炭下来,待到楼上的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就在 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过了休养生息的冬季,来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怀揣热力的我 们又开始忙于一年初始的事情。小妹是最后一个走出家门的。那天小妹走出家门
②早晨起来,父亲已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母亲则在房 子中央燃了一团锣木炭火。我和小妹欢呼着跳下床,知道又到了漫长的烤火季节: 我再不用去拾那拾不完的柴禾,再不用去扯那扯不完的猪草,父母手中也没了那 些耕耙播割之类的活计,连小妹也用不着一个人伏在田垅上跟昆虫小蚁说话了。 一家人团团围在一堆炭火旁,四双眼睛把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甚至有些生 疏的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父亲的后脑勺居然稀稀拉拉有了些白发,而小妹剁 猪草时左手的中指添了一道小小的疤痕。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一 点细微的变化。 ③话头总是母亲最先引出的。她飞针扬线的手从容雅致,嘴里则像一只吐丝的蜘 蛛,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吐了出来,条理分明得就像一张蛛网。父 亲口吐云烟的样子气定神闲,我和小妹则像小猴样互相抓挠不休。炭火很快平息 了我和小妹年幼的躁动,凝眸处,眼前构筑了一个通透的世界;民间典故在父母 心中涌涌簇簇,于是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从童话到传说,从演义到鬼怪。 ④我和小妹被炭火烤得昏昏欲睡,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已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黄昏时分,雪停风静, 孩子们个个要把自己玩成一块冰雪才肯回家。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 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稚嫩的纯真,让再傻再痴的孩子也变得冰雪聪明。冰雪是另 一种形式的炭火,在烤红孩子们双颊的同时还点燃了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憧憬。玩 累了,我和小妹就挟一团寒气闯进家里,坐下来,脱掉鞋子,把双脚揣进父母怀 中。那种痒酥酥的暖意真有说不出的舒服。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 关爱,一年之中就这么一刻让我感到是在家的中心,是在爱的中心,是在幸福的 中心。 ⑤晚上不点油灯,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 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 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 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而遗忘和幻想正是农人过日子的两大支柱。 ⑥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往往是一家人先聊些闲话,慢慢地,思绪渐渐飘飞,思 维渐渐断散,睡意这时从深海处泅洇上来,将一切漫淹。最后的那句含含糊糊的 闲话也不知是谁说的,说了些啥,就像雨后叶尖上最后那滴迟迟不落的水珠落在 空明的湖心,漾开去,漾开去,了无痕迹。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母亲首先“唔” 一声从半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夜色漾起了新的涟漪。母亲低头见团锣里自燃 的炭火已蒙上了一层灰垢,就用火针拨了拨,火又鲜光起来,辐射出的热能将我 们渐凉的身子重新抚暖。又不知过了多久,细碎的炭火终于星星般隐去了,我们 才拖着醉步上床睡觉。这种醉当然不是因了酒,而是因为火。火是让人类沉醉的 另一种方式。 ⑦冬天,我们一家子也会出门去做客,譬如说邻村的外婆总要在每年的冬天宰一 只牲畜,叫我们去吃火锅,尽管冷,我们也决不会放弃这样难得的打牙祭的机会。 这时,火就成了我们的管家,一家人急急切切地出门,将火独自留在家里守护家 的温暖。等吃饱喝足后,又急急切切赶回,扒开事先用木灰掩埋好的炭火,暗红 的炭火一下子就亮旺起来,那感觉就像是管家给风雪归来的每一个人上了杯热 茶。 ⑧我们每天都要从楼上拿一簸箕木炭下来,待到楼上的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就在 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过了休养生息的冬季,来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怀揣热力的我 们又开始忙于一年初始的事情。小妹是最后一个走出家门的。那天小妹走出家门
对着屋前的几树桃花打了个哈欠,泪眼婆娑地惊叫一·声:“哟呵,火星子都跑到 屋外了!怎不叫我早点出来?! ⑨也许是吧,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 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 7.第①段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动词是( )(2分) B.晃蹬扑 C.推敲卷 吹碰闯 8.第②段段末,作者补叙一句“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一点细微的 变化”,其目的是 。(3分) 9.文中两处画线句,生动地描写了小妹的语言和神态。请据此对“小妹”这一人 物形象作简要分析。(3分) 10.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摘录相关语句,并阐析其表达效 果。(3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第③段以“蛛网”为喻,表现了母亲既是讲述者,又是一年辛劳的亲历者。 B.第④段对冰雪的描写,是为了描写乡村冬景的美丽和追忆童年生活的欢愉。 C.第⑦段写家人到外婆家打牙祭一事,是为了突出作者儿时家庭状况的拮据。 D.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围绕“火”这一意象,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E.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作者心中不觉涌出无限感伤之情 F.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满载收获的秋天一直写到百花争奇斗艳的暮春时节。 12.第④段写道“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末段又写道“花朵是绿色生命另 种形式的燃烧”。请结合全文的主旨,对作者这一行文构思作出评价。(5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 快阁》 (2)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 幕遮》) (3)香雾云鬟湿, 。(杜甫《月夜》) (4)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5)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 (6)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 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8)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 宋陆游 春客路厌风埃,小雨山行亦乐哉。 危栈巧依青嶂出,飞花并下绿岩来。 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 堪笑书生轻性命,每逢险处更徘徊 【注】①危栈:高而险的栈道。 14.陆游,字务观,号 ,南宋爱国诗人。(1分)
对着屋前的几树桃花打了个哈欠,泪眼婆娑地惊叫一声:“哟呵,火星子都跑到 屋外了!怎不叫我早点出来?!” ⑨也许是吧,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 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 7.第①段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动词是( )(2 分) A.摇 踢 撞 B.晃 蹬 扑 C.推 敲 卷 D. 吹 碰 闯 8.第②段段末,作者补叙一句“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一点细微的 变化”,其目的是 。(3 分) 9.文中两处画线句,生动地描写了小妹的语言和神态。请据此对“小妹”这一人 物形象作简要分析。(3 分) 10.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摘录相关语句,并阐析其表达效 果。(3 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 第③段以“蛛网”为喻,表现了母亲既是讲述者,又是一年辛劳的亲历者。 B.第④段对冰雪的描写,是为了描写乡村冬景的美丽和追忆童年生活的欢愉。 C. 第⑦段写家人到外婆家打牙祭一事,是为了突出作者儿时家庭状况的拮据。 D.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围绕“火”这一意象,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E.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作者心中不觉涌出无限感伤之情。 F.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满载收获的秋天一直写到百花争奇斗艳的暮春时节。 12.第④段写道“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末段又写道“花朵是绿色生命另 一种形式的燃烧”。请结合全文的主旨,对作者这一行文构思作出评价。(5 分)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 ⑴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 快阁》 ⑵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 幕遮》) ⑶香雾云鬟湿, 。(杜甫《月夜》) ⑷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⑸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 ⑹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 ⑺ ,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⑻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 宋 陆游 一春客路厌风埃,小雨山行亦乐哉。 危栈①巧依青嶂出,飞花并下绿岩来。 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 堪笑书生轻性命,每逢险处更徘徊。 【注】①危栈:高而险的栈道。 14.陆游,字务观,号 ,南宋爱国诗人。(1 分)
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首联写诗人一路忍受沙尘之苦,山行遇雨后的愉快心情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绘景如画,对所见景色充满了喜爱之情。 C.尾联嘲笑书生一旦身处险峻之地,便踌躇不前,不再贪恋美景 D.从全诗看,诗歌的尾联,照应了标题中的“景物尤奇”四个字。 1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写景的手法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重修盘门双忠祠记 余观建炎之事,宋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扬州,于时,高宗驻平江,去敌尚 远,平江固可守也。蹙蹙焉去之临安,而越°,而明°,不暇一夕息。已而敌破健 康,道广德,趋临安,由越入明,纵掠海上而归。使其时平江诸将帅,以劲旅遏 其冲,俾只轮不反无难者。奈何兵不战而溃,城不攻而下,坐使五十万人并命 于锋刃而莫之救! 相传金兵从盘门入,有二士者拒敌于门外,一死于阵,一死于水,而盘门破矣, 呜呼!彼守城者,或则侍郎,或则宣抚使,非不显且要也;委而去之,若弃涕唾。 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神而祀之,迄今六百余年,而灵爽益著。二士俱汴人,从 高宗南渡守平江,其一刘姓鼐名,盖死于阵者也;其一张姓鳌名,盖死于水者也。 祠有明永乐中俞祯碑,以鼐为顺国明王,职天坛传奏司:以鰲为顺济龙王,职 盘溪守御司。其封爵莫知何昉°,要其来也则远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聚金千 两,新其宇。既成,属予记。祠在盘门外灵岩乡,俗名双土地祠,余更之曰双忠。 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遂书而记之。 【注】①盘门:江苏吴县城南门。②建炎:宋高宗年号。建炎三年,金军连陷南 京、临安,帝航海走。③平江:江苏吴县。④越:今浙江绍兴。⑤明:今浙江宁 波。⑥俾:使;只轮不反:反,同返。⑦灵爽:指神灵精气。⑧永乐:明成祖年 号。⑨昉:曙光初见,引申为开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道广德( (2)以劲旅遏其冲 (3)非不显且要也( )(4既成,属予记(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蹙蹙焉去之临安 B.纵掠海上而归 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C.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 D.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2)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 20.作者为之“发愤而深痛”,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 回答)。(2分) 21.综观全文,本文所“记”的主要内容有:(1)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诗歌的首联写诗人一路忍受沙尘之苦,山行遇雨后的愉快心情。 B. 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绘景如画,对所见景色充满了喜爱之情。 C. 尾联嘲笑书生一旦身处险峻之地,便踌躇不前,不再贪恋美景。 D. 从全诗看,诗歌的尾联,照应了标题中的“景物尤奇”四个字。 1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写景的手法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重修盘门①双忠祠记 余观建炎②之事,宋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扬州,于时,高宗驻平江③,去敌尚 远,平江固可守也。蹙蹙焉去之临安,而越④,而明⑤,不暇一夕息。已而敌破健 康,道广德,趋临安,由越入明,纵掠海上而归。使其时平江诸将帅,以劲旅遏 其冲,俾只轮不反⑥无难者。奈何兵不战而溃,城不攻而下,坐使五十万人并命 于锋刃而莫之救! 相传金兵从盘门入,有二士者拒敌于门外,一死于阵,一死于水,而盘门破矣。 呜呼!彼守城者,或则侍郎,或则宣抚使,非不显且要也;委而去之,若弃涕唾。 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神而祀之,迄今六百余年,而灵爽⑦益著。二士俱汴人,从 高宗南渡守平江,其一刘姓鼐名,盖死于阵者也;其一张姓鳌名,盖死于水者也。 祠有明永乐⑧中俞祯碑,以鼐为顺国明王,职天坛传奏司;以鰲为顺济龙王,职 盘溪守御司。其封爵莫知何昉⑨,要其来也则远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聚金千 两,新其宇。既成,属予记。祠在盘门外灵岩乡,俗名双土地祠,余更之曰双忠。 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遂书而记之。 【注】①盘门:江苏吴县城南门。②建炎:宋高宗年号。建炎三年,金军连陷南 京、临安,帝航海走。③平江:江苏吴县。④越:今浙江绍兴。⑤明:今浙江宁 波。⑥俾:使;只轮不反:反,同返。⑦灵爽:指神灵精气。⑧永乐:明成祖年 号。⑨昉:曙光初见,引申为开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⑴道广德( ) ⑵以劲旅遏其冲 ( ) ⑶非不显且要也( ) ⑷既成,属予记(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蹙蹙焉去之临安 B.纵掠海上而归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C.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 D.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⑵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 20.作者为之“发愤而深痛”,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 回答)。(2 分) 21.综观全文,本文所“记”的主要内容有:⑴ ; ⑵ 。(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