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积累运用 1.按要求填空。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剽··采薇》 (3)王驾《晴雨》中有“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两句。将蜂蝶拟 人化,富有情趣;周邦彦《灼幕遮》中类似的句子是“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2))雨雪霏霏(3).小雅(4)叶上初阳 干宿雨,(5)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情景式默写,跟直接写出上下句不同,它的难度可以 说是加大了,它不单要求考生熟悉诗歌,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书写时要注意不 要出现错别字,如果错了一个字,该句默写即为0分。本题要注意“萧萧”、“霏 、“干宿”等 2.按要求选择。 小强因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有些低沉,你作为好朋友想送他一句话。下面最合 适的一句是 A.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B.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上比赛的计分板上。 C.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时,就变成一座桥 D.山涧的泉水剽过一路曲折,才唱一支是美妙的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査考生对语言表达得体的把握,小强因为期中考试成 绩不理想情绪低沉,作为好朋友应该劝导他正确面对求学途中的挫折,并调整好 自己的情绪,充满自信。A项“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不当,小强若不能调整 好心态,这句话会使他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B项从否定的角度来劝说,可能会 使小强有代入感,认为自己就是“旁观者”;C项比喻不够恰当。 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 等。一是语体得体,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 词语运用得当等。 3.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则的科学理念。它 因此它具有 无限的科学理论和魅力。 (1)揭示事物世界的本质 (2)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3)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方法 (4)反映实践现实 依据人类在认识过程中的客观实践的事实 A.①⑤③④② B.④①⑤②③ C.⑤③②④① ③⑤②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把握。此题是语句排序,它 指的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组合。要求语言具有“合理的语 序”,就是要求句间排列要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表达习惯。语句排序要求将一组
上海市闵行区 2018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积累运用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诗㓿·____·采薇》) (3)王驾《晴雨》中有“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两句。将蜂蝶拟 人化,富有情趣;周邦彦《㣿幕遮》中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边落木萧萧下 (2). )雨雪霏霏 (3). 小雅 (4). 叶上初阳 干宿雨, (5).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情景式默写,跟直接写出上下句不同,它的难度可以 说是加大了,它不单要求考生熟悉诗歌,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书写时要注意不 要出现错别字,如果错了一个字,该句默写即为 0 分。本题要注意“萧萧”、“霏 霏”、“干宿”等。 2. 按要求选择。 小强因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有些低沉,你作为好朋友想送他一句话。下面最合 适的一句是 A. 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B. 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上比赛的计分板上。 C. 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时,就变成一座桥。 D. 山涧的泉水㓿过一路曲折,才唱一支是美妙的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得体的把握,小强因为期中考试成 绩不理想情绪低沉,作为好朋友应该劝导他正确面对求学途中的挫折,并调整好 自己的情绪,充满自信。A 项“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不当,小强若不能调整 好心态,这句话会使他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B 项从否定的角度来劝说,可能会 使小强有代入感,认为自己就是“旁观者”;C 项比喻不够恰当。 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 等。一是语体得体,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 词语运用得当等。 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则的科学理念。它______,因此它具有 无限的科学理论和魅力。 (1)揭示事物世界的本质 (2)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3)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方法 (4)反映实践现实 依据人类在认识过程中的客观实践的事实 A. ①⑤③④② B. ④①⑤②③ C. ⑤③②④① D. ③⑤②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把握。此题是语句排序,它 指的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组合。要求语言具有“合理的语 序”,就是要求句间排列要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表达习惯。语句排序要求将一组
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使之有序。所给句子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根据“根据”、“通过”、“形成”、“反映”、“揭示”这几个词语,可以判 断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得出答案C项 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艺处在“雅化”关键期 董阳 ①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根据网络小说改 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铺天盖地。据清华大学课题组发布的《2016中国IP 产业报告》,中国IP影响力排名前100位,网络小说就占了61部。这意味 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 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 个由网络 文艺“接管”大众文化的时代 ②这不是危言耸听,从文化发展史角度看也并不奇怪。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剽典的元杂剧、明清 小说,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底层文人大的民间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 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远的不说,金庸武侠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 载的通俗小说,它继承了晚清民国以来通俗文学传统,最终融入主流文化,而我 们看到的许多武侠小说衍生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漫画,其核 心的创意正是通俗小说本身。今天我们将《西厢记》、四大名著奉为剽典,把金 庸小说放在很髙的位置,将来某部网络小说被奉为新名著,某部由网络小说改编 的电影被奉为新剩典,完全是有可能的 ③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在我看来, 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有的还 很严重。但“风物长宜放眼躁”,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 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对此,我们既要有信心、有心胸,也要对问题和 难度有足够的清醒意识。 ④目前,“网络文学”在数睩上已剽“+”得够多了,“IP”主要是指网络小说 的授权改编和衍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网络文学体跟实在是太庞大了,中国年 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睩投入网络文学中,其规模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而且随着网络视听和传统影视市场不断扩容,各路资本纷纷介入,大睩收购IP, 网络小说身价水涨船高,据说有的网络小说IP估值几个亿。之后就是我们今天 看到的现象,海睩网络小说改编项目上马,大有“狂轰滥炸”之势。 ⑤中国社会物质生产正在剩历从重“躁”到重“质”的转型,文化产业也到了瓶 颈期和转型期。那种“得IP者得天下”的想法是非常外行的,即便从剽济效益 上来说,也是十分片面的。网络小说向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难度并不亚于原创, 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得专业,“+”得有品质,才能实现双赢,也才会 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把票房成功转化为文化成功。 ⑥我们还要认识到,相比于网络小说,影视和游戏作品影响更为广泛,网络小说 改编过程中,要在价值观表达上具有清醒意识。一部网络小说动辄上千万字,更 新速度极快,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表达未剩深思,此类问题普遍存在,即便 所谓“大神级”作品也不能免俗。影视改编不能停留在照搬的层次,而应当在文 化品质和价值内涵上做出有效提升
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使之有序。所给句子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根据“根据”、“通过”、“形成”、“反映”、“揭示”这几个词语,可以判 断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得出答案 C 项。 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艺处在“雅化”关键期 董阳 ①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 3.53 亿,根据网络小说改 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铺天盖地。据清华大学课题组发布的《2016 中国 IP 产业报告》,中国 IP 影响力排名前 100 位,网络小说就占了 61 部。这意味 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 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一个由网络 文艺“接管”大众文化的时代。 ②这不是危言耸听,从文化发展史角度看也并不奇怪。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㓿典的元杂剧、明清 小说,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底层文人大䟿的民间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 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远的不说,金庸武侠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 载的通俗小说,它继承了晚清民国以来通俗文学传统,最终融入主流文化,而我 们看到的许多武侠小说衍生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漫画,其核 心的创意正是通俗小说本身。今天我们将《西厢记》、四大名著奉为㓿典,把金 庸小说放在很高的位置,将来某部网络小说被奉为新名著,某部由网络小说改编 的电影被奉为新㓿典,完全是有可能的。 ③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在我看来, 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有的还 很严重。但“风物长宜放眼䟿”,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 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对此,我们既要有信心、有心胸,也要对问题和 难度有足够的清醒意识。 ④目前,“网络文学”在数䟿上已㓿“+”得够多了,“IP”主要是指网络小说 的授权改编和衍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网络文学体䟿实在是太庞大了,中国年 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䟿投入网络文学中,其规模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而且随着网络视听和传统影视市场不断扩容,各路资本纷纷介入,大䟿收购 IP, 网络小说身价水涨船高,据说有的网络小说 IP 估值几个亿。之后就是我们今天 看到的现象,海䟿网络小说改编项目上马,大有“狂轰滥炸”之势。 ⑤中国社会物质生产正在㓿历从重“䟿”到重“质”的转型,文化产业也到了瓶 颈期和转型期。那种“得 IP 者得天下”的想法是非常外行的,即便从㓿济效益 上来说,也是十分片面的。网络小说向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难度并不亚于原创, 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得专业,“+”得有品质,才能实现双赢,也才会 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把票房成功转化为文化成功。 ⑥我们还要认识到,相比于网络小说,影视和游戏作品影响更为广泛,网络小说 改编过程中,要在价值观表达上具有清醒意识。一部网络小说动辄上千万字,更 新速度极快,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表达未㓿深思,此类问题普遍存在,即便 所谓“大神级”作品也不能免俗。影视改编不能停留在照搬的层次,而应当在文 化品质和价值内涵上做出有效提升
⑦网络小说读者主要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并不具有成熟 判断力,而且由于这个群体相对封闭,小说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往往不容易察觉 和公开。一旦推送到大银幕和小荧屏上,其价值观冲突就格外激烈,比如某些“宫 斗”作品所宣扬的“丛林法则”,某部“穿越”作品出现的“乱伦”问题,等等, 都曾引起社会舆论激烈争议。要强调的是,这种争议并不意味着社会不宽容,我 们要清醒地意识到,网络小说在“+”的过程中,不但需要艺术形式的转换,同 时也一定程度上隐含着青少年亚文化向社会主流文化的转换。改编者在价值观表 达上应当具有底线意识,以正面价值观给人以积极健康的文化影响。 ⑧大众文艺的兴盛是文艺高峰形成的广大基础,对大众文艺进行吸纳和提炼,正 是文艺高峰形成的必由之路。 我们不仅要从产业的角度去看它的体跟之“庞大”,更要从文化的角度看它的影 响之深刻。宋词、元曲、京剧、小说,都源于民间疯长的俗文化,剽文人提炼萃 取而成剩典文艺样式,今天的网络文艺,也正处于“提纯”“雅化”的关键阶段。 事物发展往往“起于青蘋之末”,这个事实越早看到,我们就越有文化自觉,就 越能顺势而为,引导创作,从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选自2017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解释第①段中“接管”的含义。 5.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6.第④段中作者提出“‘网络文学’在数躁上已剽+得够多了”的观点,并用 “IP”的例子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7.下列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否定了“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的创作状况 B.文中的“风物长宜放眼”,要我们看到网络小说的发展未来。 C.作者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否定了那种“得IP者得天下”的观点。 D.结尾的“起于青萍之末”就是要我们看到网络文艺发展的未来 8.本文标题是“网络文艺处在‘雅化’关键期”,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雅 化”的建议。 【答案】4.网络文艺替代大众文化 5历史上有很多通俗文学成为今日的经典而今日的网络文学也完全有可能成为 明日的新经典 6.作者是从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量投入网络文学,规模在全世界首屈 指,各路资本纷纷髙价收购IP,海量网络小说改编项目上马这几个方面来论证 观点的。(作者从……方面来论证观点7.B 8.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议:改编时要在价值观表达上具有清醒的认识;在文化品 质和艺术内涵上做出有效提升;注意对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关注艺术 表达形式的优化与提升;在思想表达上有底线意识,给人以积极健康的思想影响。 【解析】 4.答案分析:此题考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是指理解指 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表 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在理解词语含义时要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特别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 意义,尤其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接管”为非指代性 词语,理解它的含义要结合第一段阐述的网络文艺现状,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 庞大,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繁多,中国IP影响力国际排名
⑦网络小说读者主要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并不具有成熟 判断力,而且由于这个群体相对封闭,小说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往往不容易察觉 和公开。一旦推送到大银幕和小荧屏上,其价值观冲突就格外激烈,比如某些“宫 斗”作品所宣扬的“丛林法则”,某部“穿越”作品出现的“乱伦”问题,等等, 都曾引起社会舆论激烈争议。要强调的是,这种争议并不意味着社会不宽容,我 们要清醒地意识到,网络小说在“+”的过程中,不但需要艺术形式的转换,同 时也一定程度上隐含着青少年亚文化向社会主流文化的转换。改编者在价值观表 达上应当具有底线意识,以正面价值观给人以积极健康的文化影响。 ⑧大众文艺的兴盛是文艺高峰形成的广大基础,对大众文艺进行吸纳和提炼,正 是文艺高峰形成的必由之路。 我们不仅要从产业的角度去看它的体䟿之“庞大”,更要从文化的角度看它的影 响之深刻。宋词、元曲、京剧、小说,都源于民间疯长的俗文化,㓿文人提炼萃 取而成㓿典文艺样式,今天的网络文艺,也正处于“提纯”“雅化”的关键阶段。 事物发展往往“起于青蘋之末”,这个事实越早看到,我们就越有文化自觉,就 越能顺势而为,引导创作,从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选自 2017 年 11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 解释第①段中“接管”的含义。 5. 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6. 第④段中作者提出“‘网络文学’在数䟿上已㓿+得够多了”的观点,并用 “IP”的例子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7. 下列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否定了“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的创作状况。 B. 文中的“风物长宜放眼䟿”,要我们看到网络小说的发展未来。 C. 作者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否定了那种“得 IP 者得天下”的观点。 D. 结尾的“起于青萍之末”就是要我们看到网络文艺发展的未来。 8. 本文标题是“网络文艺处在‘雅化’关键期”,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雅 化”的建议。 【答案】4. 网络文艺替代大众文化。 5. 历史上有很多通俗文学成为今日的经典而今日的网络文学也完全有可能成为 明日的新经典。 6. 作者是从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量投入网络文学,规模在全世界首屈一 指,各路资本纷纷高价收购 IP,海量网络小说改编项目上马这几个方面来论证 观点的。(作者从……方面来论证观点 7. B 8. 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议:改编时要在价值观表达上具有清醒的认识;在文化品 质和艺术内涵上做出有效提升;注意对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关注艺术 表达形式的优化与提升;在思想表达上有底线意识,给人以积极健康的思想影响。 【解析】 4.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是指理解指 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表 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在理解词语含义时要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特别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 意义,尤其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接管”为非指代性 词语,理解它的含义要结合第一段阐述的网络文艺现状,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 庞大,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繁多,中国 IP 影响力国际排名
前百,网络小说占比过半,可见,网络文艺蔚然成风,那么“接管”一词,即可 理解为“代替”或“主导”。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该段列举了元杂剧、明清小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学后来被奉为了经典的事例,论证了今日的网络文学也 完全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新经典。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要求“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 容”,概括必须是一句话,因此答案可概括成“网络文学的发展符合文化发展史 的规律”。 6.试题分析:此题考査考生对事例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过程的把握。题干问第④ 段中作者是如何用IP的例子证明“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经+得够多了”的观点 的,考生在该段筛选出体现网络小说授权改编和衍生在数量上多的方面即可,首 先是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量投入网络文学中,规模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其 次是各路资本纷纷高价收购IP;最后是海量网络小说改编项目上马 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的是信 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试题错误设 置的方式注意是“张冠李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无中生有”“偷换 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是非”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 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以偏概全,混淆范围,作者在文本第三段并未完 全否定了“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的创作状况,而是承认网络小说在发 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存在严重的泥沙俱下的问题;C项以偏概全,否 定内容存在范围上的差异,作者并未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否定“得IP者得天下” 的观点,而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是片面的。D项分析不当,结尾的 起于青萍之末”,是要我们看清网络文学的发展之势,养成文化自觉,顺势而 为,引导创作。 点睛: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知识、事例、理论、 观点或设想等;“筛选”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搜索、选择、获取; “整合”是指对筛选得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压缩,使之条理化、清晰化、概 括化、简洁化。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勾画,把握主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类 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细读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结构脉络就 显得尤为重要;再则审清题干,锁定区间,信息筛选与整合,题干是标准,文本 是依据,题干不只是限定了要求筛选与整合的内容,有时也会提示答案要点在文 中的位置。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轻盈的浮动的 朱以撒 ①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徐缓的山坡上一大片的芦苇正在迎着来风。一个 人对于居住的选择,有时是游移在具体的房屋之外的,面积、质睩、形制这些可 以测睩的部分被忽略了,而感觉、视觉站出来说话一一以前我买临水的房子,是 由于水际一株品相周正的大榕树,它的雍容圆满体现了良好的生态。而今我看上 这套山居,正是因为在一个蜻蜓乱飞的黄昏,我与满山坡的芦苇相遇。它们在夕 阳下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使人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②芦花是柔软之物,一阵风起,芦花悠悠,有的就飘进了院子,落在案上或者我 的肩上。宋人黄庭坚曾说兰花之香是国香,生于深山里,不为人知却照样芳香 看来天下万千植物都是如此,顺天适性,和人是毫无关系的。它们与人不同的就
前百,网络小说占比过半,可见,网络文艺蔚然成风,那么“接管”一词,即可 理解为“代替”或“主导”。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该段列举了元杂剧、明清小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学后来被奉为了经典的事例,论证了今日的网络文学也 完全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新经典。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要求“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 容”,概括必须是一句话,因此答案可概括成“网络文学的发展符合文化发展史 的规律”。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事例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过程的把握。题干问第④ 段中作者是如何用“IP”的例子证明“‘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经+得够多了”的观点 的,考生在该段筛选出体现网络小说授权改编和衍生在数量上多的方面即可,首 先是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量投入网络文学中,规模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其 次是各路资本纷纷高价收购 IP;最后是海量网络小说改编项目上马。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的是信 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试题错误设 置的方式注意是“张冠李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无中生有”“偷换 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是非”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 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以偏概全,混淆范围,作者在文本第三段并未完 全否定了“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的创作状况,而是承认网络小说在发 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存在严重的泥沙俱下的问题;C 项以偏概全,否 定内容存在范围上的差异,作者并未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否定“得 IP 者得天下” 的观点,而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是片面的。D 项分析不当,结尾的 “起于青萍之末”,是要我们看清网络文学的发展之势,养成文化自觉,顺势而 为,引导创作。 点睛: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知识、事例、理论、 观点或设想等;“筛选”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搜索、选择、获取; “整合”是指对筛选得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压缩,使之条理化、清晰化、概 括化、简洁化。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勾画,把握主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类 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细读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结构脉络就 显得尤为重要;再则审清题干,锁定区间,信息筛选与整合,题干是标准,文本 是依据,题干不只是限定了要求筛选与整合的内容,有时也会提示答案要点在文 中的位置。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轻盈的浮动的 朱以撒 ①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徐缓的山坡上一大片的芦苇正在迎着来风。一个 人对于居住的选择,有时是游移在具体的房屋之外的,面积、质䟿、形制这些可 以测䟿的部分被忽略了,而感觉、视觉站出来说话——以前我买临水的房子,是 由于水际一株品相周正的大榕树,它的雍容圆满体现了良好的生态。而今我看上 这套山居,正是因为在一个蜻蜓乱飞的黄昏,我与满山坡的芦苇相遇。它们在夕 阳下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使人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②芦花是柔软之物,一阵风起,芦花悠悠,有的就飘进了院子,落在案上或者我 的肩上。宋人黄庭坚曾说兰花之香是国香,生于深山里,不为人知却照样芳香。 看来天下万千植物都是如此,顺天适性,和人是毫无关系的。它们与人不同的就
在于自然而然,何所来何所去,尽随风来雨往。一朵芦花落在我的袖子上,不是 因为它的重睩,而是它的柔软被我感受到一一柔软往往是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形 态,毛茸茸的、蓬松的,使人放心。那些敛约的神情,优雅的姿势,朴素的色调, 都在人们乐意接受之列,只是后来坚硬越发突兀,放纵恣肆,攘袖瞠目,也就离 柔软渐渐远去。一个人老迈时,坚硬的牙齿全脱落了,又以坚硬的假牙来替代 而一条柔软的舌头却完好如新一一道理是可以讲得通的,可是在现实中,大多数 人还是争当牙齿,以坚硬面对世界。 ③自然之力也难以摧折一丛芦苇一一这是台风过后的景象,纤细之秆的韧性显露 出来,在随势俯仰中成为一道委婉的弧线。芦苇就是野草一般的植物,与荆榛莽 葛一样,由于过于野而有贱气,人们会在院子里种一片竹子以示高洁,却不会种 丛芦苇。由于不为人栽种,它的野性形成的内部力碌越发有劲道,只是向来重 外表的人浑然无知 ④让芦苇入画的人当然有。这也预示着这个人要有与之相契合的心性,有野的 面,也有细如牛毛的一面。以工笔来再现一丛芦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更 长一一人们往往用时间的长短来衡劳作的难易,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内心的 契合,能否把这种植物,从秆的坚韧圆劲到花的迷蒙、缥缈、清虚都表现出来。 如果不行,说明与这种植物内在缺乏一条相通的路径。那么就不要坚持了,可以 改为画竹,竹的硬朗实在比芦苇的虚无柔和更易于把握,而细微正是这个时代的 人最难触及的。细而不弱,功力见矣。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那么,就慢慢来 吧,毫厘不爽,纤缕必见,最后连画家也成了一秆芦苇。唐子西说:“山静似太 古,日长如小年。”为何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只缘于置身于植物之间,与植物居。 植物的生长是看不到的,只能积多了时日才见出不同。那么,一个人终日可见芦 苇,他也会多一些徐徐的闲雅,慢慢地做一件事,把它做好。慢的可靠性可以从 慢生长态的植物中体现出来,由于内在储存了大的时日,质地厚实强大,它们 成了植物中的精品。 ⑤夕阳敛约光线时,芦苇丛中都是声响,归巢的鸟掠过,又停留其间,聒噪聒噪, 反而显得芦苇的静谧安详。植物与植物是不同的,静默不语的和发出声响的,共 同应对着时光。杨树皮白光洁,一阵风来就哗哗作响悲怆不已,这种与宗教有所 关联的植物使人听其声而不安。芭蕉偌大的叶片发出的啪啪巨响,似乎要掀动屋 瓦,在空旷里生出寒意来。没有人会听到芦苇的声响,这是一种不出声响的植物。 是这个世界太嘈杂了,淹没了它的私语。这也使芦苇的气息素来都往下走,温和 素淡、清凉,还有些许薄薄的寂寥。永远是那般的细腻修长,极了旧日里清瘦的 文人,轻轻地来,轻轻地往,静静地翻书,静静地行文,少与人交接而乐于自处。 ⑥A水边的人终日可以看到流水,山里的人终日可以开门见山,时日久了也就成 了山水的一个部分。 ⑦坐对青山,日子悄然而缓慢,如同满山草木天生天养。如果一个人住在三环边 上,可以看到千百汽车蟑螂般地穿梭,声浪向上翻卷,进入房内,心紧了起来, 动作紧了起来。谁有当年陶渊明的淡定,心远地自偏呢,把繁华的喧囂视同安宁 的桃源。φ一种感受都是很个人的,我相信人都有从坚硬过渡到柔软的一个过程, 它是一个朴素的回归,它可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的一次晚餐,可以是一次安然无 忧的入睡,可以是一次负暄时的陶陶然的心情。一个人在注视芦花的轻柔时,他 对于寻常日子的寻常要求,也倾向于如此。 (选自2017年6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9.分析第①段加点词“相遇”的表达效果
在于自然而然,何所来何所去,尽随风来雨往。一朵芦花落在我的袖子上,不是 因为它的重䟿,而是它的柔软被我感受到——柔软往往是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形 态,毛茸茸的、蓬松的,使人放心。那些敛约的神情,优雅的姿势,朴素的色调, 都在人们乐意接受之列,只是后来坚硬越发突兀,放纵恣肆,攘袖瞠目,也就离 柔软渐渐远去。一个人老迈时,坚硬的牙齿全脱落了,又以坚硬的假牙来替代, 而一条柔软的舌头却完好如新——道理是可以讲得通的,可是在现实中,大多数 人还是争当牙齿,以坚硬面对世界。 ③自然之力也难以摧折一丛芦苇——这是台风过后的景象,纤细之秆的韧性显露 出来,在随势俯仰中成为一道委婉的弧线。芦苇就是野草一般的植物,与荆榛莽 葛一样,由于过于野而有贱气,人们会在院子里种一片竹子以示高洁,却不会种 一丛芦苇。由于不为人栽种,它的野性形成的内部力䟿越发有劲道,只是向来重 外表的人浑然无知。 ④让芦苇入画的人当然有。这也预示着这个人要有与之相契合的心性,有野的一 面,也有细如牛毛的一面。以工笔来再现一丛芦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更 长——人们往往用时间的长短来衡䟿劳作的难易,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内心的 契合,能否把这种植物,从秆的坚韧圆劲到花的迷蒙、缥缈、清虚都表现出来。 如果不行,说明与这种植物内在缺乏一条相通的路径。那么就不要坚持了,可以 改为画竹,竹的硬朗实在比芦苇的虚无柔和更易于把握,而细微正是这个时代的 人最难触及的。细而不弱,功力见矣。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那么,就慢慢来 吧,毫厘不爽,纤缕必见,最后连画家也成了一秆芦苇。唐子西说:“山静似太 古,日长如小年。”为何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只缘于置身于植物之间,与植物居。 植物的生长是看不到的,只能积多了时日才见出不同。那么,一个人终日可见芦 苇,他也会多一些徐徐的闲雅,慢慢地做一件事,把它做好。慢的可靠性可以从 慢生长态的植物中体现出来,由于内在储存了大䟿的时日,质地厚实强大,它们 成了植物中的精品。 ⑤夕阳敛约光线时,芦苇丛中都是声响,归巢的鸟掠过,又停留其间,聒噪聒噪, 反而显得芦苇的静谧安详。植物与植物是不同的,静默不语的和发出声响的,共 同应对着时光。杨树皮白光洁,一阵风来就哗哗作响悲怆不已,这种与宗教有所 关联的植物使人听其声而不安。芭蕉偌大的叶片发出的啪啪巨响,似乎要掀动屋 瓦,在空旷里生出寒意来。没有人会听到芦苇的声响,这是一种不出声响的植物。 是这个世界太嘈杂了,淹没了它的私语。这也使芦苇的气息素来都往下走,温和、 素淡、清凉,还有些许薄薄的寂寥。永远是那般的细腻修长,极了旧日里清瘦的 文人,轻轻地来,轻轻地往,静静地翻书,静静地行文,少与人交接而乐于自处。 ⑥ۿ水边的人终日可以看到流水,ۿ山里的人终日可以开门见山,时日久了也就成 了山水的一个部分。 ⑦坐对青山,日子悄然而缓慢,如同满山草木天生天养。如果一个人住在三环边 上,可以看到千百汽车蟑螂般地穿梭,声浪向上翻卷,进入房内,心紧了起来, 动作紧了起来。谁有当年陶渊明的淡定,心远地自偏呢,把繁华的喧嚣视同安宁 的桃源。⇿一种感受都是很个人的,我相信人都有从坚硬过渡到柔软的一个过程, 它是一个朴素的回归,它可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的一次晚餐,可以是一次安然无 忧的入睡,可以是一次负暄时的陶陶然的心情。一个人在注视芦花的轻柔时,他 对于寻常日子的寻常要求,也倾向于如此。 (选自 2017 年 6 月 9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9. 分析第①段加点词“相遇”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