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髙,这反映了 文学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的发展趋 势。这当然值得肯定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 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 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 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 表现对象,值得讨论。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 不如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原因如下: ③第一,概念化之虞。“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 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 “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 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前些年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 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内外读者和观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 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口号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资助的形 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 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 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这些年很多表现当下现实的文 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 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 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历尽艰辛的“崛起”神话。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 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现“中国经验”,他们会 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 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⑤第三,虚假化之虞。“中国经验”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好”东西,是中国 贡献给世界的独特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这些年来 国家文化和宣传部门一直在极力推动“中国经验”的宣示和传播工作,把它作为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前提下,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当然 只能正面描绘,释放“正能量”。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文学作为一种宣传工具 来使用,难免会弱化甚至取消文学的批判功能,很多作家为了获奖、为了获得国 家资助,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宣传口径,回避现实的复杂性,高唱廉价的“欢乐 颂”。为了宣传而进行“文学造假”,我们以往不是没有这种教训,“高大全” 的魅影我们不应该忘记。 ⑥鉴于此,我们提倡文学表现“中国体验”,这是因为 ⑦第一,相对于“中国经验”的口口判断,“中国体验”侧重于审美判断 体验是个体用生命去感悟,用情感去浸泡,是从事实中见出诗情,从经历中悟出 意义。体验来自经验又超越经验,是对经验的美学提升,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⑧第二,相对于“中国经验”的口口性,“中国体验”更侧重于个性化。 不同的审美主体由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面对不同的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心理
上海市长宁区 2014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7 分) 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 文学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的发展趋 势。这当然值得肯定。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 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在 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 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 表现对象,值得讨论。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 不如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原因如下: ③第一,概念化之虞。“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 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 “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 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前些年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 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内外读者和观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 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口号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资助的形 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 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 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这些年很多表现当下现实的文 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 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 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历尽艰辛的 “崛起”神话。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 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现“中国经验”,他们会 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 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⑤第三,虚假化之虞。 “中国经验”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好”东西,是中国 贡献给世界的独特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这些年来 国家文化和宣传部门一直在极力推动“中国经验”的宣示和传播工作,把它作为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前提下,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当然 只能正面描绘,释放“正能量”。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文学作为一种宣传工具 来使用,难免会弱化甚至取消文学的批判功能,很多作家为了获奖、为了获得国 家资助,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宣传口径,回避现实的复杂性,高唱廉价的“欢乐 颂”。为了宣传而进行“文学造假”,我们以往不是没有这种教训,“高大全” 的魅影我们不应该忘记。 ⑥鉴于此,我们提倡文学表现“中国体验”,这是因为: ⑦第一,相对于“中国经验”的 口口判断,“中国体验”侧重于审美判断。 体验是个体用生命去感悟,用情感去浸泡,是从事实中见出诗情,从经历中悟出 意义。体验来自经验又超越经验,是对经验的美学提升,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⑧第二,相对于“中国经验”的 口口性,“中国体验”更侧重于个性化。 不同的审美主体由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面对不同的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心理
体验,即使同一主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中,面对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 悟。“中国体验”是无数中国作家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自己所经历的中国变化的独 特体验,这种千差万别的个人体验凝结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就构成了气象万千、 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⑨第三,相对于“中国经验”的口口功能,“中国体验”更能体现文学全 面的社会功能。“中国经验”之中也应该包含“中国问题”,崛起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盛世之下也有辛酸。可以这么说,正是无数个体的艰难奋斗拉升了我们扶 摇直上的GDP,他们的生活不光有欢乐,还有悲伤和痛苦。“中国体验”来自于 每个创作主体真切的生活感受,它是环境、经历、事实与作家生命体验的同 是作家情感反应的自然流露,它以生活自身形态的丰富性和作家感受的真切性为 “中国经验”的再总结提供鲜活的案例,它以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为中国崛起的主 旋律奏响沉重的伴奏曲,在喜怒哀乐的文学世界里再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 折。文学不光是唱赞歌,它以更全面和更持久的力量推动着现实的改变和中国的 进步,以“中国体验”的真切和丰富对“中国经验”进行文学反思,是为了更光 明的中国前景。(《文艺报》2013年02月25日) 1.第①段“凌空蹈虚”在文中的意思 。(2分) 2.对“中国经验”在文学表达中受到关注的原因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模式”广为人知。 中国经济建设成绩显著 D.高度抽象,有理论高度。 3.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3 分) 4.根据文章,分别写出⑦⑧⑨三段方框中应该填入的内容。(3分) 5.根据第⑨段,具体说说怎样才能发挥文学“全面的社会功能”。(3分)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论点的?(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鹅殇杨文学 ①每每敲响小院的木门,最先应声的不是母亲而是那只白鹅。在它尖利的叫声中, 耳朵有点儿背的母亲才扯着嗓子喊:谁啊?是我啊,娘,老二。母亲这时就会喊: 三儿,别叫了,是老二。尖叫着的白鹅就会戛然而止。透过柴门的缝隙,我看见 白鹅依旧伸着长长的脖子,歪着头,睁着一副小眼睛,一副警觉的样子,俨然是 这个家的主人。 ②记得是一个春天,母亲买了几只小鸡和两只小鹅,刚到我们家的时候,小鹅如 黄色的绒球在房子里来回的滚动着,煞是好看。母亲就下地去剜一种叫苦苦菜的 野菜来,用剪子铰成丝,拌上泡透的小米喂鹅。这是鹅最爱吃的东西,小家伙往 往吃得嗉子如同两只袋子。渐渐地,小鹅长大了。可惜的是一只鹅不幸死掉了 母亲一言不发,把死鹅深深地埋在院子的梨树下。活下来这只白鹅就成了母亲的
体验,即使同一主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中,面对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 悟。“中国体验”是无数中国作家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自己所经历的中国变化的独 特体验,这种千差万别的个人体验凝结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就构成了气象万千、 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⑨第三,相对于“中国经验”的 口口功能,“中国体验”更能体现文学全 面的社会功能。“中国经验”之中也应该包含“中国问题”,崛起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盛世之下也有辛酸。可以这么说,正是无数个体的艰难奋斗拉升了我们扶 摇直上的 GDP,他们的生活不光有欢乐,还有悲伤和痛苦。“中国体验”来自于 每个创作主体真切的生活感受,它是环境、经历、事实与作家生命体验的同一, 是作家情感反应的自然流露,它以生活自身形态的丰富性和作家感受的真切性为 “中国经验”的再总结提供鲜活的案例,它以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为中国崛起的主 旋律奏响沉重的伴奏曲,在喜怒哀乐的文学世界里再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 折。文学不光是唱赞歌,它以更全面和更持久的力量推动着现实的改变和中国的 进步,以“中国体验”的真切和丰富对“中国经验”进行文学反思,是为了更光 明的中国前景。(《文艺报》2013 年 02 月 25 日) 1.第①段“凌空蹈虚”在文中的意思 是 。(2 分) 2.对“中国经验”在文学表达中受到关注的原因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中国模式” 广为人知。 C.中国经济建设成绩显著。 D.高度抽象,有理论高度。 3.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3 分) 4.根据文章,分别写出⑦⑧⑨三段方框中应该填入的内容。(3 分) 5.根据第⑨段,具体说说怎样才能发挥文学“全面的社会功能”。(3 分)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论点的?(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1 分) 鹅殇 杨文学 ①每每敲响小院的木门,最先应声的不是母亲而是那只白鹅。在它尖利的叫声中, 耳朵有点儿背的母亲才扯着嗓子喊:谁啊?是我啊,娘,老二。母亲这时就会喊: 三儿,别叫了,是老二。尖叫着的白鹅就会戛然而止。透过柴门的缝隙,我看见 白鹅依旧伸着长长的脖子,歪着头,睁着一副小眼睛,一副警觉的样子,俨然是 这个家的主人。 ②记得是一个春天,母亲买了几只小鸡和两只小鹅,刚到我们家的时候,小鹅如 黄色的绒球在房子里来回的滚动着,煞是好看。母亲就下地去剜一种叫苦苦菜的 野菜来,用剪子铰成丝,拌上泡透的小米喂鹅。这是鹅最爱吃的东西,小家伙往 往吃得嗉子如同两只袋子。渐渐地,小鹅长大了。可惜的是一只鹅不幸死掉了, 母亲一言不发,把死鹅深深地埋在院子的梨树下。活下来这只白鹅就成了母亲的
伴儿。母亲喊它三儿。大半年后当我再次来看母亲时,三儿已经是一只漂亮的大 白鹅了 ③不论白鹅怎么闹怎么叫,母亲只要一喊:三儿!这只白鹅立刻就安静下来, 似乎她也认准了自己就叫三儿了。是我们家的一个成员了,而且地位特高 ④白鹅长大了,小鸡们也长大了。它们在院子里的大梨树下安然相处,偶尔 的打闹也是在白鹅的让步中结束,小院子充满了生机。母亲不知道用的什么法 训练了这只白鹅,在母鸡吃食的时候它总是静静地站在梨树下,歪着头在观看。 梨树下,这副景观成了我难忘的记忆。我问过母亲是怎样训练这只白鹅的,她总 是说:鹅通人性呢 ⑤院子里,白鹅和几只鸡们,终日绕着母亲转,它们是母亲生活中的影子, 尤其是那只鹅,总是绕在母亲的脚前脚后,白天它是母亲的影子,晚上它是母亲 的守护者。它在母亲给它做的柳条筐里卧着,一有风吹草动它就把窝起来的脖子 下子展开,长长的脖子支起那个红红的额头,睁开两只小小的眼睛静观四周的 动静,一旦有人或动物靠近母亲的小院子,它就会长声尖叫。耳背的母亲总是在 尖叫声中对着院外喊一声:谁呀? ⑥白鹅成了母亲的耳朵。 ⑦那个冬天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白鹅自己守在家里。病床上的母亲总是 对前来看望的四妹说:你喂鹅了吗?四妹笑笑说:不就是一只鹅嘛,你都病成这 个样子了,还有心思管它?母亲说:它也是一条命呢。你们这些不知道报恩的孩 子,它下的蛋你们哪一个没有吃过?四妹就认真了:喂了。母亲不依不饶:喂的 什么?四妹告诉她:熟玉米面子拌的菜叶子。母亲依旧追问:什么菜?四妹:白 菜叶子。母亲不说话了。她知道四妹没有说谎。这个时候的农村只有白菜叶子 ⑧整整一个月,母亲才出院,人还没有回到家,白鹅就叫起来。母亲说:我 一听叫声就知道鹅儿瘦了。果然,鹅身上的羽毛都失去了光泽。母亲就把脸落下 来说:四儿,这就是你喂的?四妹一脸冤屈地说:有什么办法,你不在家,它就 不吃食。四妹没有说谎。白鹅见到母亲,一下子就扑了过来。 ⑨进入高龄的母亲开始走下坡路了。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母亲一下就倒 下去了。在医院里,母亲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四妹就 说:早喂了。母亲就合上眼睛。四妹悄声地对我说:咱娘一天问了十八遍。二哥, 把鹅抱进医院吧。我想了想说,你下周回家就抱过来吧。可是还没有等四妹付诸 行动,母亲就陷入昏迷状态。我们全都紧张起来,白鹅的事就显得不重要了。 ⑩办完母亲丧事,一周就过去了,我突然想起白鹅来,急急地来到母亲的小 院。敲门,没有白鹅那熟悉的叫声,我慌忙推开门,白鹅趴在母亲给它搭建的小 窝里,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白色的羽毛脱落了许多。母亲走了,院子空荡荡 的,白鹅相当孤单,我让四妺把它抱回她的家里好生伺候着。可是,第二日,白 鹅就丢了,四妹找到它时,它正安静地趴在母亲的院门口。四妹将它重新抱回去, 可是,第三天它又跑回母亲的小院。没办法,四妹只好天天来院子里喂它 ①一个落叶纷纷的季节,我再次来到母亲的小院,当我敲响院门,我多么想 听到白鹅的叫声啊,可是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我的心头。四妹 拿来钥匙。我问,白鹅呢?四妺说这些日子光忙着收地瓜了,没顾上管它。在院 子里呢。我慌忙打开院门,院子一片落叶,梨树的枝杈无言地张在半空。我的心 里一紧,想落泪。母亲走了,家就荒了。人啊,不管你长多大,没有了娘就没有 家啊
伴儿。母亲喊它三儿。大半年后当我再次来看母亲时,三儿已经是一只漂亮的大 白鹅了。 ③不论白鹅怎么闹怎么叫,母亲只要一喊:三儿!这只白鹅立刻就安静下来, 似乎她也认准了自己就叫三儿了。是我们家的一个成员了,而且地位特高。 ④白鹅长大了,小鸡们也长大了。它们在院子里的大梨树下安然相处,偶尔 的打闹也是在白鹅的让步中结束,小院子充满了生机。母亲不知道用的什么法子 训练了这只白鹅,在母鸡吃食的时候它总是静静地站在梨树下,歪着头在观看。 梨树下,这副景观成了我难忘的记忆。我问过母亲是怎样训练这只白鹅的,她总 是说:鹅通人性呢。 ⑤院子里,白鹅和几只鸡们,终日绕着母亲转,它们是母亲生活中的影子, 尤其是那只鹅,总是绕在母亲的脚前脚后,白天它是母亲的影子,晚上它是母亲 的守护者。它在母亲给它做的柳条筐里卧着,一有风吹草动它就把窝起来的脖子 一下子展开,长长的脖子支起那个红红的额头,睁开两只小小的眼睛静观四周的 动静,一旦有人或动物靠近母亲的小院子,它就会长声尖叫。耳背的母亲总是在 尖叫声中对着院外喊一声:谁呀? ⑥白鹅成了母亲的耳朵。 ⑦那个冬天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白鹅自己守在家里。病床上的母亲总是 对前来看望的四妹说:你喂鹅了吗?四妹笑笑说:不就是一只鹅嘛,你都病成这 个样子了,还有心思管它?母亲说:它也是一条命呢。你们这些不知道报恩的孩 子,它下的蛋你们哪一个没有吃过?四妹就认真了:喂了。母亲不依不饶:喂的 什么?四妹告诉她:熟玉米面子拌的菜叶子。母亲依旧追问:什么菜?四妹:白 菜叶子。母亲不说话了。她知道四妹没有说谎。这个时候的农村只有白菜叶子。 ⑧整整一个月,母亲才出院,人还没有回到家,白鹅就叫起来。母亲说:我 一听叫声就知道鹅儿瘦了。果然,鹅身上的羽毛都失去了光泽。母亲就把脸落下 来说:四儿,这就是你喂的?四妹一脸冤屈地说:有什么办法,你不在家,它就 不吃食。四妹没有说谎。白鹅见到母亲,一下子就扑了过来。 ⑨进入高龄的母亲开始走下坡路了。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母亲一下就倒 下去了。在医院里,母亲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四妹就 说:早喂了。母亲就合上眼睛。四妹悄声地对我说:咱娘一天问了十八遍。二哥, 把鹅抱进医院吧。我想了想说,你下周回家就抱过来吧。可是还没有等四妹付诸 行动,母亲就陷入昏迷状态。我们全都紧张起来,白鹅的事就显得不重要了。 ⑩办完母亲丧事,一周就过去了,我突然想起白鹅来,急急地来到母亲的小 院。敲门,没有白鹅那熟悉的叫声,我慌忙推开门,白鹅趴在母亲给它搭建的小 窝里,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白色的羽毛脱落了许多。母亲走了,院子空荡荡 的,白鹅相当孤单,我让四妹把它抱回她的家里好生伺候着。可是,第二日,白 鹅就丢了,四妹找到它时,它正安静地趴在母亲的院门口。四妹将它重新抱回去, 可是,第三天它又跑回母亲的小院。没办法,四妹只好天天来院子里喂它。 ⑪一个落叶纷纷的季节,我再次来到母亲的小院,当我敲响院门,我多么想 听到白鹅的叫声啊,可是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我的心头。四妹 拿来钥匙。我问,白鹅呢?四妹说这些日子光忙着收地瓜了,没顾上管它。在院 子里呢。我慌忙打开院门,院子一片落叶,梨树的枝杈无言地张在半空。我的心 里一紧,想落泪。母亲走了,家就荒了。人啊,不管你长多大,没有了娘就没有 家啊
⑩那只柳条筐子空荡荡的。白鹅呢?它怎么不来迎接我?不来扭我的裤脚? ③我看见它了,它静静地趴在梨树下,头对着鸡窝。我的泪哗地一下就淌下 来了。四妹无语地站着,一脸愧色 ④4白鹅是在母亲走后的两个月零三天的时候,无声地死在母亲的小院里。我 把它埋在院子里的梨树下,随它一起下葬的是我的一串泪水。四妹说:二哥,你 别哭了,白鹅是咱娘的伴儿,它是陪伴咱娘去了。(《散文选刊》2013年2月 上半月,有删节) 7.第①段主要写了白鹅的“警觉”,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8.第⑨段中母亲醒来说:“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这句话如果换成“你们 喂鹅了没有?”是否可以?为什么?(4分) 9.母亲已经去世,家中无人,第⑩段中作者回家还“敲门”,有人认为是作者 的疏漏。对此你怎么看?(2分) 10.关于文中的“四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妹对待白鹅的态度与母亲形成对比,表明四妹始终不理解白鹅在母亲心中 的地位。 B.作者借四妹的口告诉了读者母亲不在家时白鹅的情况,使白鹅形象更加突出 和丰满。 C.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做出推断,如果没有四妹的疏忽和大意,白鹅之殇是可以 避免的 D.第⑦段和第⑧段,作者先后两次说四妹没有说谎,是为了突出母亲的严厉和 精明 11.请赏析第①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2.“殇”的意思主要有:(1)未成年而死,如幼子早殇;(2)为国战死,如 国殇。本文以“鹅殇”为题用意颇深,请联系“殇”的意思,结合文意,对此加 以分析。(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2)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周敦颐《爱 莲说》) (6)若夫 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 亭记》) ,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8)大道之行也 。(《礼记》)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⑫那只柳条筐子空荡荡的。白鹅呢?它怎么不来迎接我?不来扭我的裤脚? ⑬我看见它了,它静静地趴在梨树下,头对着鸡窝。我的泪哗地一下就淌下 来了。四妹无语地站着,一脸愧色。 ⑭白鹅是在母亲走后的两个月零三天的时候,无声地死在母亲的小院里。我 把它埋在院子里的梨树下,随它一起下葬的是我的一串泪水。四妹说:二哥,你 别哭了,白鹅是咱娘的伴儿,它是陪伴咱娘去了。(《散文选刊》2013 年 2 月 上半月,有删节) 7.第①段主要写了白鹅的“警觉”,这在文中有何作用?(2 分) 8.第⑨段中母亲醒来说:“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这句话如果换成“你们 喂鹅了没有?”是否可以?为什么?(4 分) 9.母亲已经去世,家中无人,第⑩段中作者回家还“敲门”,有人认为是作者 的疏漏。对此你怎么看?(2 分) 10.关于文中的“四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四妹对待白鹅的态度与母亲形成对比,表明四妹始终不理解白鹅在母亲心中 的地位。 B.作者借四妹的口告诉了读者母亲不在家时白鹅的情况,使白鹅形象更加突出 和丰满。 C.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做出推断,如果没有四妹的疏忽和大意,白鹅之殇是可以 避免的。 D.第⑦段和第⑧段,作者先后两次说四妹没有说谎,是为了突出母亲的严厉和 精明。 11.请赏析第⑪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 分) 12.“殇”的意思主要有:(1)未成年而死,如幼子早殇;(2)为国战死,如 国殇。本文以“鹅殇”为题用意颇深,请联系“殇”的意思,结合文意,对此加 以分析。(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韩愈《师说》) (2)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4)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周敦颐《爱 莲说》) (6)若夫 ,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 亭记》) (7) ,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8)大道之行也, 。(《礼记》)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纸鸢袁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蹑惯青云自觉能。 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4.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分) 15.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 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①檀道济Φ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 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 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 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 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 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②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 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 其子等八人并诛。 ③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 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④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 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 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 此! 【注】③檀道济,南北朝时南朝宋著名将领。②唱筹量沙,故意把沙子当粮食来 称量,并高声喊出来,以安定军心。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2)道济虽不克定河南 (3)道济不复可制 (4)有饮马长江之志 18.对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1)以资运竭,乃还 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2)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 及其子等八人并诛 (3)不敢逼,乃归 乃坏汝万里长城 (4)道济见收 慈父见背 A.四组全不同 B.有一组相同 C.有两组相同 D.有三组相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①,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4.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 分) 15. 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 分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7 分) ①檀道济①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 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 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②,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 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 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 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②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 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 其子等八人并诛。 ③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 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④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 ?”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 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 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 此!” 【注】①檀道济,南北朝时南朝宋著名将领。②唱筹量沙,故意把沙子当粮食来 称量,并高声喊出来,以安定军心。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2)道济虽不克定河南 (3)道济不复可制 (4)有饮马长江之志 18.对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以资运竭,乃还 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2)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 及其子等八人并诛 (3)不敢逼,乃归 乃坏汝万里长城 (4)道济见收 慈父见背 A. 四组全不同 B. 有一组相同 C. 有两组相同 D. 有三组相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