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 语文试卷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 亭》) (3)杜甫《月夜》中,“ ”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 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答案】(1).吾尝跋而望矣(2).玉簪螺髻(3).水龙吟(4).香雾云鬟湿 (5).清辉玉臂寒 按要求选择。(5分)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 【答案】B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 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 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 A.④②③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③①④② 【答案】D
- 1 - 2019 届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 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_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 亭》) (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 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答案】 (1). 吾尝跂而望矣 (2). 玉簪螺髻 (3). 水龙吟 (4). 香雾云鬟湿 (5). 清辉玉臂寒 按要求选择。(5 分)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 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 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 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 【答案】B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 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 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 A. ④②③① B. ④③①② C. ①④③② D. ③①④② 【答案】D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 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②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 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 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 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 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 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 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 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 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 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 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 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 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 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⑤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 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 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 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 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 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
- 2 -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②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 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 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 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 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 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 ....”,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 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 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 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 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 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 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 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 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⑤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 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 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 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 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 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
的修行之途。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 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⑦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 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 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 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 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 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 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⑧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 强调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 道德”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 种或人种罢了。 ⑨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 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在一个思想偏好日 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 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有删改) 4.第④段中“一体两面”在文中具体是指 5.第④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 以分析 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如果我们讲道德,那么我们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所有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的 C.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 D.诠释道德,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 7.下列不符合本文关于“崇高性论证”阐述的一项是()。 A.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B.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C.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 3 - 的修行之途。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 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⑦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 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 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 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 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 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 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⑧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 强调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 道德”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 种或人种罢了。 ⑨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 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在一个思想偏好日 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 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有删改) 4. 第④段中“一体两面”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④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 以分析。 6.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如果我们讲道德,那么我们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B.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所有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的。 C. 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 D. 诠释道德,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 7. 下列不符合 ...本文关于“崇高性论证”阐述的一项是( )。 A.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B.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C.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D.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 8.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4.“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看似问了两个问题,其实问的 是同一个内容,即人讲道德的原因 5.以人类并非天生完美,会受利益、人情等影响的一般事实证明了人类不是“天生地”或 “必然地”讲道德的。据此推论,人类如果讲道德,那一定是经过权衡、反思之后选择的结 果。从而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6.C7.A 8.本文开篇直接抛出论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然后以数千数万年来“讲道德”在建立人 际关系、伦理秩序、社会预期上有其作用的事实回答了论题:继而通过反向追问“人可不可 以不讲道德”推论出人类延续多年的“讲道德”是人反思和选择的结果,而非“天生地”或 “必然地”:最后以“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两种论证方案表明人为什么更愿意选 择“讲道德”。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 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 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 乡”的代称 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 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 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 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 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 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 4 - D. 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 则。 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4.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看似问了两个问题,其实问的 是同一个内容,即人讲道德的原因。 5. 以人类并非天生完美,会受利益、人情等影响的一般事实证明了人类不是“天生地”或 “必然地”讲道德的。据此推论,人类如果讲道德,那一定是经过权衡、反思之后选择的结 果。从而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6. C 7. A 8. 本文开篇直接抛出论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然后以数千数万年来“讲道德”在建立人 际关系、伦理秩序、社会预期上有其作用的事实回答了论题;继而通过反向追问“人可不可 以不讲道德”推论出人类延续多年的“讲道德”是人反思和选择的结果,而非“天生地”或 “必然地”;最后以“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两种论证方案表明人为什么更愿意选 择“讲道德”。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 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 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 乡”的代称。 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 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 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 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 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 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 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 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 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 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 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 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多美的习俗!女儿待 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已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家”,失去了树 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 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 年轮的细辨… ①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 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⑩2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3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 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 ⑩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⑤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 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 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 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 5 -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 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 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 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 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 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 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多美的习俗!女儿待 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家”,失去了树 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 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 年轮的细辨……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 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⑫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⑬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 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 ⑭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 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 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 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