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8期:1108-1114,2016年8月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Vol.38,No.8:1108-1114,August 2016 D0l:10.13374/j.issn2095-9389.2016.08.009:http://journals..ustb.edu.cn 钒对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 李永亮”,王福明四,李长荣),杨占兵”,何煜天”,郑亚旭” 1)北京科技大学治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通信作者,E-mail:wangfuming@metall.usth.edu.cn 摘要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等手段研究V对7O0MPa级高强度汽 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在冷却速度2~7℃·s时,显微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组织.V添加提高粒状贝氏体体 积分数,细化粒状贝氏体组织,并明显降低粒状贝氏体中M/A岛的尺寸.与无V钢相比,含V钢中大角度品界比例提高 18.2%,对提高钢的韧性有利.由于C含量过低,在实验钢中未观察到单独的VC析出,由此推测V主要固溶在基体中,以合 金化方式促进钢的贝氏体相变,使组织得到有效细化. 关键词高强钢:钒:显微组织;晶体学取向;大角度晶界 分类号TG142.1 Influence of vanadium on the microstructure refinement of high strength automobile beam steel LI Yong-liang",WANG Fu-ming,LI Chang-rong?,YANG Zhan-bing",HE Yu-tian,ZHENG Ya-xu) 1)School of Metallurgic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wangfuming@metall.usth.edu.cn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vanadium on the microstructure refinement of automobile beam steel with a yield strength of 700 MPa were investigated by Gleeble-3500 Thermo Simulator,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a mixture structure of acicular ferrite and granular bainite can be obtained in a cooling rate range of 2 to 7C's.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volume fraction of granular bainite increases and the microstructure can be refined by adding vanadium.After the addition of vanadium,the size of M/A islands decreases obviously.Compared to the V-free steel,high angle grain boundaries in the V-bearing steel increases by 18.2%,indicating a potential improvement in toughness.No VC precipita- tion is observed in the tested steel due to low carbon content,so it can be deduced that V in the solid solution can promote the bainite transformation and refine the microstructure. KEY WORDS high strength steel;vanadium:microstructure:crystal orientation:high angle grain boundaries 传统汽车大梁钢为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虽然具 位错的铁素体组成;粒状贝氏体(granular bainite,GB) 有较好的韧和塑性,但强度提升的空间有限,无法满足 为块型铁素体或条型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的M/A岛 车体减重对强度和韧性的进一步要求.研究指出 组成5.AF和GB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能有效提 针状铁素体(acicular ferrite,AF)形成温度略高于上贝 高钢的强韧性匹配,是高强钢发展的方向网.该组织 氏体,属于切变和扩散混合型相变机制,主要由高密度 现多用于X80级别管线钢方面0-",在汽车大梁用钢 收稿日期:201603-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4018)
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8 期: 1108--1114,2016 年 8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Vol. 38,No. 8: 1108--1114,August 2016 DOI: 10. 13374 /j. issn2095--9389. 2016. 08. 009; http: / /journals. ustb. edu. cn 钒对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 李永亮1) ,王福明1) ,李长荣2) ,杨占兵1) ,何煜天1) ,郑亚旭1) 1)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通信作者,E-mail: wangfuming@ metall. ustb. edu. cn 摘 要 利用 Gleeble--3500 热模拟试验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等手段研究 V 对 700 MPa 级高强度汽 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 在冷却速度 2 ~ 7 ℃·s - 1时,显微组织为针状铁素体 + 粒状贝氏体组织. V 添加提高粒状贝氏体体 积分数,细化粒状贝氏体组织,并明显降低粒状贝氏体中 M /A 岛的尺寸. 与无 V 钢相比,含 V 钢中大角度晶界比例提高 18. 2% ,对提高钢的韧性有利. 由于 C 含量过低,在实验钢中未观察到单独的 VC 析出,由此推测 V 主要固溶在基体中,以合 金化方式促进钢的贝氏体相变,使组织得到有效细化. 关键词 高强钢; 钒; 显微组织; 晶体学取向; 大角度晶界 分类号 TG142. 1 Influence of vanadium on the microstructure refinement of high strength automobile beam steel LI Yong-liang1) ,WANG Fu-ming1) ,LI Chang-rong2) ,YANG Zhan-bing1) ,HE Yu-tian1) ,ZHENG Ya-xu1) 1) School of Metallurgic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wangfuming@ metall. ustb. edu. cn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vanadium on the microstructure refinement of automobile beam steel with a yield strength of 700 MPa were investigated by Gleeble - 3500 Thermo Simulator,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mixture structure of acicular ferrite and granular bainite can be obtained in a cooling rate range of 2 to 7 ℃·s - 1 .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volume fraction of granular bainite increases and the microstructure can be refined by adding vanadium. After the addition of vanadium,the size of M /A islands decreases obviously. Compared to the V-free steel,high angle grain boundaries in the V-bearing steel increases by 18. 2% ,indicating a potential improvement in toughness. No VC precipitation is observed in the tested steel due to low carbon content,so it can be deduced that V in the solid solution can promote the bainite transformation and refine the microstructure. KEY WORDS high strength steel; vanadium; microstructure; crystal orientation; high angle grain boundaries 收稿日期: 2016--03--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374018) 传统汽车大梁钢为铁素体 + 珠光体组织,虽然具 有较好的韧和塑性,但强度提升的空间有限,无法满足 车体减重对强度和韧性的进一步要求[1--4]. 研究指出 针状铁素体( acicular ferrite,AF) 形成温度略高于上贝 氏体,属于切变和扩散混合型相变机制,主要由高密度 位错的铁素体组成; 粒状贝氏体( granular bainite,GB) 为块型铁素体或条型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的 M /A 岛 组成[5--8]. AF 和 GB 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能有效提 高钢的强韧性匹配,是高强钢发展的方向[9]. 该组织 现多用于 X80 级别管线钢方面[10--11],在汽车大梁用钢
李永亮等:钒对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 1109· 中应用还少有报导:通过Nb和B复合添加,可以使大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梁钢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条件下获得AF+GB的混 合组织2-切.随着高纬度、极寒地区的开发,结构钢在 实验钢化学成分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将实验钢 极端环境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合金元素、组织细化 加工成热模拟压缩试样,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 和第二相粒子析出对高强度贝氏体钢的低温韧性的影 机进行双道次压缩试验,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为了 响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GB和M/A岛的增加可以提 使钢中碳化物充分溶解,将试样加热至1150℃保温 高钢的强度,但是组织粗大和M/A岛的粗化将恶化钢 5min后进行压缩;结合实际生产中大梁钢板的轧制工 的低温韧性5-a.因此,细化组织和降低M/A岛尺 艺参数,设计本次热模拟的形变参数,由于钢中加入了 寸,是改善含粒状贝氏体钢的强度和韧性的前提条件. 痕量B元素,使得在相对较低的冷速即可获得贝氏体 组织细化使钢中大角度晶界比例增多,作为有效晶粒, 和马氏体组织,因此选取形变后冷速范围为0.1~ 大角度晶界能阻碍微裂纹扩展,提高钢的韧性团.通 30℃·s.利用光学显微镜、JSM-6701F场发射扫描电 过对比粒状贝氏体组织、M/A岛尺寸及大、小角晶界 镜和TecnaiF30透射电镜对试样的显微组织形貌进行 分布状况,可以对钢的性能进行比较. 观察.将压缩后的试样垂直压缩方向切开,经机械抛 当前对V的研究除了其沉淀硬化效果外,还涉及 光制备金相试样,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金相用4% 到对相变的影响s-.V在低碳钢中的研究重点是其 硝酸乙醇溶液腐蚀,电子背散射衍射试样经抛光后,在 析出强化作用,而其对低碳微合金钢中粒状贝氏体显 常温下用5%高氯酸乙醇溶液进行电解腐蚀,透射电 微组织细化以及M/A岛细化的机理还需进一步分析. 镜试样经机械减薄后在-20℃用10%高氯酸乙醇溶 本文重点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相关的机理进行 液进行“双喷”减薄.利用mageJ对金相组织中粒状 探讨. 贝氏体尺寸分布、M/A尺寸进行测量和统计 表1实验材料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Table 1 Composi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s % 钢种 Si Mn Cr N B Nb T下i Ni No.1 0.09 0.33 1.58 0.12 0.0017 0.0020 0.04 0.04 0.33 0 No.2 0.09 0.33 1.57 0.12 0.0012 0.0015 0.04 0.04 0.33 0.08 1150℃保温300: 示.可以看出,在0.1~30℃·s范围内,CCT曲线形 15℃g 状相似,分为四个相变区:铁素体相变区、珠光体相变 1050℃时压缩42%,应变速率E,-3s1 区、贝氏体相变区和马氏体相变区.当冷速低于2℃· 850℃时压缩30%,e,-20s1 s时,主要发生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冷速介于2~ 7℃·s时能够得到铁素体和贝氏体混合组织:当冷速 大于7℃·s时,钢中主要发生贝氏体转变;进一步提 冷却速度:30℃·g20℃·g, 高冷速到20℃·s时,开始有马氏体相变发生.V的 15℃-,10℃57℃号15℃s 室温 2℃s,1℃·80.5℃·80.1℃·sl, 1000 ·一无V钢 时间s 900 ,含V钢 图1热模拟工艺路线 800 Fig.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rmo mechanical simulation 700 process 600 LB 500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00 Ms 2.1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300 为了探讨V对钢相变行为的影响,用切线法测量 冷速:℃·300151075 10.5 0.1 200 10 100 1000 10000 热膨胀曲线上相变的临界开始和终了温度,利用Origin 时间/s 9绘图软件,绘制无V钢和含V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 A一奥氏体:F一铁素体:P一珠光体:B一贝氏体:M一马氏体 变曲线(dynamic continue cooling transformation curve, 图2无V钢和含V钢的动态CCT曲线对比 dynamic CCT curve),并结合金相分析和显微硬度分析 Fig.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ynamic CCT curves of the V-free 对CCT曲线的相变区间进行了核对,结果如图2所 and V-bearing steel
李永亮等: 钒对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 中应用还少有报导. 通过 Nb 和 B 复合添加,可以使大 梁钢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条件下获得 AF + GB 的混 合组织[12--13]. 随着高纬度、极寒地区的开发,结构钢在 极端环境中应用越来越广泛[14]. 合金元素、组织细化 和第二相粒子析出对高强度贝氏体钢的低温韧性的影 响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 GB 和 M /A 岛的增加可以提 高钢的强度,但是组织粗大和 M /A 岛的粗化将恶化钢 的低温韧性[15--16]. 因此,细化组织和降低 M /A 岛尺 寸,是改善含粒状贝氏体钢的强度和韧性的前提条件. 组织细化使钢中大角度晶界比例增多,作为有效晶粒, 大角度晶界能阻碍微裂纹扩展,提高钢的韧性[17]. 通 过对比粒状贝氏体组织、M /A 岛尺寸及大、小角晶界 分布状况,可以对钢的性能进行比较. 当前对 V 的研究除了其沉淀硬化效果外,还涉及 到对相变的影响[18--22]. V 在低碳钢中的研究重点是其 析出强化作用,而其对低碳微合金钢中粒状贝氏体显 微组织细化以及 M /A 岛细化的机理还需进一步分析. 本文重点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相关的机理进行 探讨.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实验钢化学成分检验结果如表 1 所示. 将实验钢 加工成热模拟压缩试样,用 Gleeble--3500 热模拟试验 机进行双道次压缩试验,工艺流程如图 1 所示. 为了 使钢中碳化物充分溶解,将试样加热至 1150 ℃ 保温 5 min后进行压缩; 结合实际生产中大梁钢板的轧制工 艺参数,设计本次热模拟的形变参数,由于钢中加入了 痕量 B 元素,使得在相对较低的冷速即可获得贝氏体 和马氏 体 组 织,因此选取形变后冷速范围为0. 1 ~ 30 ℃·s - 1 . 利用光学显微镜、JSM--6701F 场发射扫描电 镜和 TecnaiF30 透射电镜对试样的显微组织形貌进行 观察. 将压缩后的试样垂直压缩方向切开,经机械抛 光制备金相试样,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金相用 4% 硝酸乙醇溶液腐蚀,电子背散射衍射试样经抛光后,在 常温下用 5% 高氯酸乙醇溶液进行电解腐蚀,透射电 镜试样经机械减薄后在 - 20 ℃ 用 10% 高氯酸乙醇溶 液进行“双喷”减薄. 利用 ImageJ 对金相组织中粒状 贝氏体尺寸分布、M /A 尺寸进行测量和统计. 表 1 实验材料的化学成分( 质量分数) Table 1 Composi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s % 钢种 C Si Mn Cr N B Nb Ti Ni V No. 1 0. 09 0. 33 1. 58 0. 12 0. 0017 0. 0020 0. 04 0. 04 0. 33 0 No. 2 0. 09 0. 33 1. 57 0. 12 0. 0012 0. 0015 0. 04 0. 04 0. 33 0. 08 图 1 热模拟工艺路线 Fig. 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rmo mechanical simulation process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 1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为了探讨 V 对钢相变行为的影响,用切线法测量 热膨胀曲线上相变的临界开始和终了温度,利用Origin 9 绘图软件,绘制无 V 钢和含 V 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 变曲线( dynamic continue cooling transformation curve, dynamic CCT curve) ,并结合金相分析和显微硬度分析 对 CCT 曲线的相变区间进行了核对,结果如图 2 所 示. 可以看出,在 0. 1 ~ 30 ℃·s - 1范围内,CCT 曲线形 状相似,分为四个相变区: 铁素体相变区、珠光体相变 A—奥氏体; F—铁素体; P—珠光体; B—贝氏体; M—马氏体 图 2 无 V 钢和含 V 钢的动态 CCT 曲线对比 Fig. 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ynamic CCT curves of the V-free and V-bearing steel 区、贝氏体相变区和马氏体相变区. 当冷速低于 2 ℃· s - 1时,主要发生铁素体 + 珠光体转变; 冷速介于2 ~ 7 ℃·s - 1时能够得到铁素体和贝氏体混合组织; 当冷速 大于 7 ℃·s - 1时,钢中主要发生贝氏体转变; 进一步提 高冷速到 20 ℃·s - 1时,开始有马氏体相变发生. V 的 · 9011 ·
·1110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8期 添加抑制了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尤其是在较 中粒状贝氏体数量明显增多,针状铁素体尺寸也有所 低的冷速下,珠光体相变区间明显变小,使铁素体相变 降低.结合实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可知,在冷速 区间增大.在中等冷速下,V降低了铁素体、贝氏体相 为2℃·s时,V的添加使过冷奥氏体向粒状贝氏体转 变的临界开始温度.从整体上看,V的添加使CCT曲 变的临界开始温度(GB.)降低了15℃,转变温度降 线向右移动 低,使粒状贝氏体转变的驱动力增大,促进了粒状贝氏 2.2显微组织分析 体的形核圆.由于钢中C含量较低,且T和Nb的加 图3和图4是部分光学显微镜照片.当冷速为 入消耗了一定量的C,导致V析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0.1℃·s时,V的添加使钢中珠光体明显减少,珠光 条件不足.此外,实验钢中Mn质量分数接近1.6%, 体球团和铁素体晶粒明显变细:两种钢在2℃·s时, Mn使大部分的V仍以固溶态存在,从而对过冷奥氏 均可得到粒状贝氏体、针状铁素体和少量仿晶界铁素 体起到了稳定作用,使粒状贝氏体的转变温度降低 体的混合组织.对比图3(b)和图4(b)可以发现,微合 但是受放大倍数影响,光学显微镜观察不能对粒状贝 金V的添加对AF+GB组织细化效果明显,且含V钢 氏体的体积分数和细化程度做定量分析 10m e) 10um 图3不同冷速时No.1钢在光学显微镜下的显微组织.(a)0.1℃s1:(b)2℃sl:(c)7℃s1:(d)10℃·s1:()20℃s1:() 30℃s1 Fig.3 Microstructures of Steel No.I at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y:(a)0.1℃·sl:(b)2℃sl:(c)7℃·sl;(d) 10℃sl:(e)20℃s-1:(030℃s-1 当冷速提高至10℃·s时,No.1钢以粒状贝氏体 状组织所占的百分比下降明显,说明V的添加不仅可 组织为主,针状铁素体数量开始明显减少,并有少量的 以促进岛状组织的生成,而且使其尺寸更加细小和均 板条状贝氏体出现:含V的No.2钢中显微组织开始 匀.分析认为,V溶于C含量较高的残余奥氏体中并 以板条状贝氏体为主,并伴有少量的粒状贝氏体和针 延缓其分解,使残余奥氏体在更低温下形成较多的岛 状铁素体组织.分析认为,固溶态的V可以提高钢的 状组织,0.从图2可以看出,V主要对贝氏体相变 淬透性,是导致No.2钢在该冷速下板条状贝氏体大量 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本文重点讨论V对粒状贝氏体 出现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高冷速至20℃·s以上 的影响,而V对针状铁素体相变影响将另外做讨论. 时,钢中开始出现马氏体组织,此时No.1钢和No.2钢 图6是实验钢在冷速2℃·s1下的透射电镜照片 的显微组织基本上均以板条状贝氏体和块状低碳马氏 从图6()可以看出,针状铁素体上分布着大量的位 体为主,但添加V的No.2钢中显微组织更加细小,贝 错,边界位错密度明显高于心部,这符合针状铁素体由 氏体板条束和马氏体块的尺寸相对细小 位错移动形核形成的理论.图6(b)为岛状组织的精 图5是2℃·s时实验钢的扫描电镜照片.可以 细结构,岛状组织主要由块状结构上分布的M/A岛组 看到岛状组织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经统计,No.1钢 成,块状结构本身是具有高密度位错的铁素体,而M/ 和No.2钢中岛状组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4%和 A岛则主要由小于0.5m的残余奥氏体组成,由此可 19%,含V钢中岛状组织的体积分数增加5%.从 以判定图5中的岛状组织属与被铁素体分割后的残余 图5(c)的统计结果可知,V的添加使大于8m的岛 奥氏体经二次相变形成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图6(c)
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8 期 添加抑制了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尤其是在较 低的冷速下,珠光体相变区间明显变小,使铁素体相变 区间增大. 在中等冷速下,V 降低了铁素体、贝氏体相 变的临界开始温度. 从整体上看,V 的添加使 CCT 曲 线向右移动. 2. 2 显微组织分析 图 3 和图 4 是部分光学显微镜照片. 当冷速为 0. 1 ℃·s - 1时,V 的添加使钢中珠光体明显减少,珠光 体球团和铁素体晶粒明显变细; 两种钢在 2 ℃·s - 1时, 均可得到粒状贝氏体、针状铁素体和少量仿晶界铁素 体的混合组织. 对比图3( b) 和图4( b) 可以发现,微合 金 V 的添加对 AF + GB 组织细化效果明显,且含 V 钢 中粒状贝氏体数量明显增多,针状铁素体尺寸也有所 降低. 结合实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可知,在冷速 为 2 ℃·s - 1时,V 的添加使过冷奥氏体向粒状贝氏体转 变的临界开始温度( GBs ) 降低了 15 ℃,转变温度降 低,使粒状贝氏体转变的驱动力增大,促进了粒状贝氏 体的形核[23]. 由于钢中 C 含量较低,且 Ti 和 Nb 的加 入消耗了一定量的 C,导致 V 析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条件不足. 此外,实验钢中 Mn 质量分数接近 1. 6% , Mn 使大部分的 V 仍以固溶态存在,从而对过冷奥氏 体起到了稳定作用,使粒状贝氏体的转变温度降低. 但是受放大倍数影响,光学显微镜观察不能对粒状贝 氏体的体积分数和细化程度做定量分析. 图 3 不同冷速时 No. 1 钢在光学显微镜下的显微组织. ( a) 0. 1 ℃·s - 1 ; ( b) 2 ℃·s - 1 ; ( c) 7 ℃·s - 1 ; ( d) 10 ℃·s - 1 ; ( e) 20 ℃·s - 1 ; ( f) 30 ℃·s - 1 Fig. 3 Microstructures of Steel No. 1 at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 a) 0. 1 ℃·s - 1 ; ( b) 2 ℃·s - 1 ; ( c) 7 ℃·s - 1 ; ( d) 10 ℃·s - 1 ; ( e) 20 ℃·s - 1 ; ( f) 30 ℃·s - 1 当冷速提高至 10 ℃·s - 1时,No. 1 钢以粒状贝氏体 组织为主,针状铁素体数量开始明显减少,并有少量的 板条状贝氏体出现; 含 V 的 No. 2 钢中显微组织开始 以板条状贝氏体为主,并伴有少量的粒状贝氏体和针 状铁素体组织. 分析认为,固溶态的 V 可以提高钢的 淬透性,是导致 No. 2 钢在该冷速下板条状贝氏体大量 出现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提高冷速至 20 ℃·s - 1 以上 时,钢中开始出现马氏体组织,此时 No. 1 钢和 No. 2 钢 的显微组织基本上均以板条状贝氏体和块状低碳马氏 体为主,但添加 V 的 No. 2 钢中显微组织更加细小,贝 氏体板条束和马氏体块的尺寸相对细小. 图 5 是 2 ℃·s - 1时实验钢的扫描电镜照片. 可以 看到岛状组织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 经统计,No. 1 钢 和 No. 2 钢中岛状组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 14% 和 19% ,含 V 钢中岛状组织的体积分数增加 5% . 从 图 5( c) 的统计结果可知,V 的添加使大于 8 μm 的岛 状组织所占的百分比下降明显,说明 V 的添加不仅可 以促进岛状组织的生成,而且使其尺寸更加细小和均 匀. 分析认为,V 溶于 C 含量较高的残余奥氏体中并 延缓其分解,使残余奥氏体在更低温下形成较多的岛 状组织[19,24]. 从图 2 可以看出,V 主要对贝氏体相变 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本文重点讨论 V 对粒状贝氏体 的影响,而 V 对针状铁素体相变影响将另外做讨论. 图6 是实验钢在冷速2 ℃·s - 1下的透射电镜照片. 从图 6( a) 可以看出,针状铁素体上分布着大量的位 错,边界位错密度明显高于心部,这符合针状铁素体由 位错移动形核形成的理论. 图 6( b) 为岛状组织的精 细结构,岛状组织主要由块状结构上分布的 M /A 岛组 成,块状结构本身是具有高密度位错的铁素体,而 M / A 岛则主要由小于 0. 5 μm 的残余奥氏体组成,由此可 以判定图 5 中的岛状组织属与被铁素体分割后的残余 奥氏体经二次相变形成的粒状贝氏体组织. 图 6( c) · 0111 ·
李永亮等:钒对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 *1111 a I0μ山m 图4不同冷速时N.2钢在光学显微镜下的显微组织.(a)0.1℃s:(b)2℃sl:(c)7℃s:(d)10℃sl:(e)20℃·sl:(0) 30℃sl Fig.4 Microstructures of Steel No.2 at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y:(a)0.ICs:(b)Cs:(e)7Cs;(d) 10℃s-l:()20℃s1:(030℃s1 (b) 60 (c) 无V钢 50 细含V钢 0 20 10 nm <1133-55-76-88-10>10 粒状贝氏体“团簇”的尺寸/μm 图52℃·s1时实验钢Na.1(a)和No.2(b)的扫描电镜照片以及岛状组织尺寸统计分布(c) Fig.5 Microstructures of Steel No.I (a)and Steel No.2 (b)observed by SEM at 2 C's-!and statistical size distribution of islands in granular bainite (c) 和()为实验钢中M/A岛的透射电镜照片.V的添加 此可知在实验钢中V以固溶态对贝氏体相变产生促 使M/A岛尺寸降低.柴锋等a认为粒状贝氏体中大 进作用. 于1m的M/A岛使钢的低温冲击韧性恶化,而V的 2.3背散射电子衍射观察 添加在提高粒状贝氏体体积分数同时细化了M/A岛, 实验钢在冷速为2℃·s时的晶体取向成相图和 对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均有一定作用.透射电镜并未 大、小角晶界分布如图7和图8所示,黑色实线代表大 观察到单独的VC析出,说明V的沉淀析出量较少,由 于15°的大角度晶界.可以看出,粒状贝氏体之间为大
李永亮等: 钒对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 图 4 不同冷速时 No. 2 钢在光学显微镜下的显微组织. ( a) 0. 1 ℃·s - 1 ; ( b) 2 ℃·s - 1 ; ( c) 7 ℃·s - 1 ; ( d) 10 ℃·s - 1 ; ( e) 20 ℃·s - 1 ; ( f) 30 ℃·s - 1 Fig. 4 Microstructures of Steel No. 2 at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 a) 0. 1 ℃·s - 1 ; ( b) 2 ℃·s - 1 ; ( c) 7 ℃·s - 1 ; ( d) 10 ℃·s - 1 ; ( e) 20 ℃·s - 1 ; ( f) 30 ℃·s - 1 图 5 2 ℃·s - 1时实验钢 No. 1 ( a) 和 No. 2 ( b) 的扫描电镜照片以及岛状组织尺寸统计分布( c) Fig. 5 Microstructures of Steel No. 1 ( a) and Steel No. 2 ( b) observed by SEM at 2 ℃·s - 1 and statistical size distribution of islands in granular bainite ( c) 和( d) 为实验钢中 M /A 岛的透射电镜照片. V 的添加 使 M /A 岛尺寸降低. 柴锋等[16]认为粒状贝氏体中大 于 1 μm 的 M /A 岛使钢的低温冲击韧性恶化,而 V 的 添加在提高粒状贝氏体体积分数同时细化了 M /A 岛, 对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均有一定作用. 透射电镜并未 观察到单独的 VC 析出,说明 V 的沉淀析出量较少,由 此可知在实验钢中 V 以固溶态对贝氏体相变产生促 进作用. 2. 3 背散射电子衍射观察 实验钢在冷速为 2 ℃·s - 1时的晶体取向成相图和 大、小角晶界分布如图 7 和图 8 所示,黑色实线代表大 于 15°的大角度晶界. 可以看出,粒状贝氏体之间为大 · 1111 ·
·1112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8期 (a) (b) (d) Zone'Axis220 200nm 图62℃·s1时实验钢的透射电镜照片.(a)针状铁素体:(b)粒状贝氏体:(c)No.1钢中M/A岛:(d)No.2钢中M/A岛 Fig.6 Microstructures of samples at 2 C's"observed by TEM:(a)acicular ferrite:(b)granular bainite:(c)M/A island in Steel No.1:(d) M/A island in Steel No.2 b) 001 101 图72℃·s1时实验钢的电子背散射衍射观察结果.(a)No.1钢:(b)No.2钢:(c)反极图 Fig.7 Microstructural details of samples at 2 C.s"!obtained by EBSD:(a)Steel No.1:(b)Steel No.2;(c)inverse pole figure 角度晶界.在该冷速下,含V钢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得 使粒状贝氏体增多,这是导致大角晶界密度提高的原 到了明显的细化,大角度晶界体积分数增大. 因之一:此外,显微组织的细化,使钢的有效晶粒增多 经统计,No.1钢大角度晶界密度为16.7%,添加 也是大角度晶界增多的原因.经显微硬度测试,含V V以后大角度晶界增加到32%.缪成亮等固认为,粒 钢硬度提高15HV,根据GB/T1172一1999《黑色金属 状贝氏体“团簇”起着大角晶界的作用,由于V的添加 硬度及强度换算值》换算,含V钢的强度提高45MPa
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8 期 图 6 2 ℃·s - 1时实验钢的透射电镜照片. ( a) 针状铁素体; ( b) 粒状贝氏体; ( c) No. 1 钢中 M /A 岛; ( d) No. 2 钢中 M /A 岛 Fig. 6 Microstructures of samples at 2 ℃·s - 1 observed by TEM: ( a) acicular ferrite; ( b) granular bainite; ( c) M /A island in Steel No. 1; ( d) M /A island in Steel No. 2 图 7 2 ℃·s - 1时实验钢的电子背散射衍射观察结果. ( a) No. 1 钢; ( b) No. 2 钢; ( c) 反极图 Fig. 7 Microstructural details of samples at 2 ℃·s - 1 obtained by EBSD: ( a) Steel No. 1; ( b) Steel No. 2; ( c) inverse pole figure 角度晶界. 在该冷速下,含 V 钢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得 到了明显的细化,大角度晶界体积分数增大. 经统计,No. 1 钢大角度晶界密度为 16. 7% ,添加 V 以后大角度晶界增加到 32% . 缪成亮等[25]认为,粒 状贝氏体“团簇”起着大角晶界的作用,由于 V 的添加 使粒状贝氏体增多,这是导致大角晶界密度提高的原 因之一; 此外,显微组织的细化,使钢的有效晶粒增多 也是大角度晶界增多的原因. 经显微硬度测试,含 V 钢硬度提高 15 HV,根据 GB / T 1172—1999《黑色金属 硬度及强度换算值》换算,含 V 钢的强度提高 45 MPa, · 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