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结构力学一探索与实践 袁驷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本文是在2006年11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的“力学课程报告论坛”大会 上的发言PPT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讲稿的风格,而不 太像文章,敬请原谅。 1.由来和起源 定性结构力学课程的起源当追溯到上世纪末。在21世纪即将来临时,教育 部启动了“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项目,在全国各类 高校中广泛地开展起来。各种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方案,各类面向21世纪教材, 大批涌现。清华大学结构力学教研室,认真分析了国内改革现状,展望21世 纪对教学的要求,提出了“一个基础、两座大厦”(见图1)的结构力学课程 体系改革方案,其中“一个基础”是指经典结构力学,“两座大厦”是指“程 序结构力学”和“定性结构力学”两门新组、新建的课程,并且于1999年开 始在清华开设了“定性结构力学”课程。 2。为什么倡导定性结构力学? 一是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世纪之交之际,一方面,我国高校学生扩招, 土木工程专业增多,结构力学教师队伍需要补充:另一方面,由于新时代的新 知识不断进入教学体系,结构力学课时压缩不可避免,习题讨论课减少,概念 训练的强度降低。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被动地应付习题作业和考试。只有招架 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再有,前些年结构力学课程中计算机的内容得到有效的 充实和增加,学生在体尝了计算机的方便高效的同时,定性分析的能力受到忽
• 定性结构力学 — 探索与实践 袁 驷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本文是在 2006 年 11 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的“力学课程报告论坛”大会 上的发言 PPT 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讲稿的风格,而不 太像文章,敬请原谅。 1. 由来和起源 定性结构力学课程的起源当追溯到上世纪末。在 21 世纪即将来临时,教育 部启动了“面向 21 世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项目,在全国各类 高校中广泛地开展起来。各种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方案,各类面向 21 世纪教材, 大批涌现。清华大学结构力学教研室,认真分析了国内改革现状,展望 21 世 纪对教学的要求,提出了“一个基础、两座大厦”(见图 1)的结构力学课程 体系改革方案,其中“一个基础”是指经典结构力学,“两座大厦”是指“程 序结构力学”和“定性结构力学”两门新组、新建的课程,并且于 1999 年开 始在清华开设了“定性结构力学”课程。 2. 为什么倡导定性结构力学? 一是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世纪之交之际,一方面,我国高校学生扩招, 土木工程专业增多,结构力学教师队伍需要补充;另一方面,由于新时代的新 知识不断进入教学体系,结构力学课时压缩不可避免,习题讨论课减少,概念 训练的强度降低。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被动地应付习题作业和考试。只有招架 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再有,前些年结构力学课程中计算机的内容得到有效的 充实和增加,学生在体尝了计算机的方便高效的同时,定性分析的能力受到忽
视,反而削弱。不会用计算机建模,不会分析判断计算结果。电脑变快了,人 脑变懒了。 二是力学内在性质的要求。力学始于定性分析,终于定性分析:定性分析 在先,定量分析在后:定性失准,定量准偏:定性分析是渔,定量分析是鱼: 定性分析是力学的魂和神。例如,梁的平截面假定靠定性分析,然后才推导出 控制微分方程:忽略梁的剪切变形对于静力分析适用,但对振动不适用,遂有 Timoshenko梁理论:临界荷载用能量法求近似解偏高,工程上偏不安全,若再 考虑初始缺欠,则更加不安全:有些人用结构力学求解器求解结构力学教材中 的问题,得不到一样的答案,抱怨求解器结果不对,却忘了书上的例题几乎 律都忽略了轴向变形:刚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次应力而视为桁架,等等: 都需要定性分析。 三是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定性分析可教不可教?可学不可学?可,也不 可。可,指的是树立和培养定性分析的意识、习惯、技巧,增强洞察力、理解 力、创造力。不可,主要是从知识体系来看,尚缺统一的定性分析的法则和 原理,好像更多地靠:精熟的理论、丰富的经验、不凡的身手、多年的功夫、 大师的技巧、院士的思维。所以,定性分析更多地是侧重素质教育而不是知识 传授,这也恰恰是它的独到之处。 3.近几年的趋势和发展 定性结构力学近几年引起普遍重视,以多种形式呈现并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譬如,清华开设了定性结构力学的课程己有多年:同济大学也开设了概念结构 力学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专门开设研讨式课程,注重概念和定性思考:东南 大学编著了《趣味结构力学》教科书。2006年,力学教指委结构力学课程教学 指导小组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的工作扩大会议,主题就是“定性、概念结构力 学”。会前,武汉地区八所院校举行专题研讨会,其纪要中写到:大家在讨论 中,充分地肯定了“定性结构力学”对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于结构的定性力学 分析、估算判断能力的重要作用:共同认为,在学习经典结构力学和计算结构 力学的基础上,开设定性结构力学,能使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学握和运用 结构力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结构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与 规律,形成定性结构分析的意识与能力
视,反而削弱。不会用计算机建模,不会分析判断计算结果。电脑变快了,人 脑变懒了。 二是力学内在性质的要求。力学始于定性分析,终于定性分析;定性分析 在先,定量分析在后;定性失准,定量准偏;定性分析是渔,定量分析是鱼; 定性分析是力学的魂和神。例如,梁的平截面假定靠定性分析,然后才推导出 控制微分方程;忽略梁的剪切变形对于静力分析适用,但对振动不适用,遂有 Timoshenko 梁理论;临界荷载用能量法求近似解偏高,工程上偏不安全,若再 考虑初始缺欠,则更加不安全;有些人用结构力学求解器求解结构力学教材中 的问题,得不到一样的答案,抱怨求解器结果不对,却忘了书上的例题几乎一 律都忽略了轴向变形;刚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次应力而视为桁架,等等; 都需要定性分析。 三是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定性分析可教不可教?可学不可学?可,也不 可。可,指的是树立和培养定性分析的意识、习惯、技巧,增强洞察力、理解 力、创造力。不可,主要是 从知识体系来看,尚缺统一的定性分析的法则和 原理,好像更多地靠:精熟的理论、丰富的经验、不凡的身手、多年的功夫、 大师的技巧、院士的思维。所以,定性分析更多地是侧重素质教育而不是知识 传授,这也恰恰是它的独到之处。 3. 近几年的趋势和发展 定性结构力学近几年引起普遍重视,以多种形式呈现并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譬如,清华开设了定性结构力学的课程已有多年;同济大学也开设了概念结构 力学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专门开设研讨式课程,注重概念和定性思考;东南 大学编著了《趣味结构力学》教科书。2006 年,力学教指委结构力学课程教学 指导小组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的工作扩大会议,主题就是“定性、概念结构力 学”。会前,武汉地区八所院校举行专题研讨会,其纪要中写到:大家在讨论 中,充分地肯定了“定性结构力学”对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于结构的定性力学 分析、估算判断能力的重要作用;共同认为,在学习经典结构力学和计算结构 力学的基础上,开设定性结构力学,能使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掌握和运用 结构力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结构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与 规律,形成定性结构分析的意识与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进展是,定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指委新修订的结构力学教 学基本要求中得到了强调和反映。新修订的基本要求中,将原来的计算能力分 为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两条,并对判断能力作了如下表述:具有对计算结果进 行校核、对内力分布的合理性作出定性判断的能力。首次将定性判断的能力写 入教学基本要求。 4.什么是定性结构力学? 目前还说不太清。由于狭义的定性结构力学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尚未成形。 而定性结构力学又是更多地面向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从广义上讲,它涉及面 就可以很广,诸如: 定性分析, 深化概念 估算判断, 验算检验 趣味创意, 思维训练 结合工程, 结合科研 结合理论, 结合实践 结合计算, 结合实验 方法总结, 思想提炼 总之,给定性结构力学“定性”很难,对于本科生教学,重在培养过程而不是 目标。所以,我们的定性结构力学课程力争对学生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增强定性分析的意识, 培养定性分析的习惯, 建立定性分析的感觉, 探讨定性分析的技巧, 研究定性分析的例案, 体尝定性分析的愉悦
另一个重要的进展是,定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指委新修订的结构力学教 学基本要求中得到了强调和反映。新修订的基本要求中,将原来的计算能力分 为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两条,并对判断能力作了如下表述:具有对计算结果进 行校核、对内力分布的合理性作出定性判断的能力。首次将定性判断的能力写 入教学基本要求。 4. 什么是定性结构力学? 目前还说不太清。由于狭义的定性结构力学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尚未成形。 而定性结构力学又是更多地面向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从广义上讲,它涉及面 就可以很广,诸如: 定性分析, 深化概念 估算判断, 验算检验 趣味创意, 思维训练 结合工程, 结合科研 结合理论, 结合实践 结合计算, 结合实验 方法总结, 思想提炼 总之,给定性结构力学“定性”很难,对于本科生教学,重在培养过程而不是 目标。所以,我们的定性结构力学课程力争对学生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增强定性分析的意识, 培养定性分析的习惯, 建立定性分析的感觉, 探讨定性分析的技巧, 研究定性分析的例案, 体尝定性分析的愉悦
5。清华的探索与实践 如前所述,定性结构力学从1999年开始就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为本科生 开设了,至今己有8年的实践经验。如图1所示,定性结构力学是我们“一个 基础、两座大厦”结构力学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本科生来讲, 重点训练定性分析和判断能力:简言之是“定性的脑算”能力。 课程大纲 一个基础、两座大厦 “结构力半”改革思路 面向能力培养 必经典结构力学 求解器 经典方法的分析能力 (定量的手算) 息程序结构力学 计算机建模分析能力 (定量的机算) 定性结构力学 结力学 ⑨定性结构力学 定性分析和判断能力 经典结枸力学 (定性的猫算) 2以 图1一个基础、两座大厦 当时主要的想法是,尝试着提炼出几个定性分析的最核心的概念,分成8讲 每讲讲一个核心概念。当时设计的课程大纲见附1,即8个核心概念:约束、 平衡、刚度、变形、对称、对偶、等效、量级。值得一提的是,大纲罗列了一 些能够想到的相关问题,但是由于内容的形成具有相当的难度,至今也没有完 全按照大纲讲授。到写此篇文章为止,己经初步完成了三部分的PPT讲稿,分 别是:约束、平衡和对偶。 授课形式
5. 清华的探索与实践 如前所述,定性结构力学从 1999 年开始就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为本科生 开设了,至今已有 8 年的实践经验。如图 1 所示,定性结构力学是我们“一个 基础、两座大厦”结构力学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本科生来讲, 重点训练定性分析和判断能力;简言之是“定性的脑算”能力。 课程大纲 当时主要的想法是,尝试着提炼出几个定性分析的最核心的概念,分成 8 讲, 每讲讲一个核心概念。当时设计的课程大纲见附 1,即 8 个核心概念:约束、 平衡、刚度、变形、对称、对偶、等效、量级。值得一提的是,大纲罗列了一 些能够想到的相关问题,但是由于内容的形成具有相当的难度,至今也没有完 全按照大纲讲授。到写此篇文章为止,已经初步完成了三部分的 PPT 讲稿,分 别是:约束、平衡和对偶。 授课形式
在1999年至2002年间,每次都在校内外聘请多位教师来分担讲授,内容 围绕定性分析即可,由讲授教师自定:我们先后请过龙驭球、过振海、江见鲸、 刘西拉、范钦珊、江欢成、武际可、朱慈勉等先辈名师。这些名师的讲授,受 到学生们的欢迎是意料之中,但是意料之外的是这些先辈们的治学精神和崇高 人格对学生的感染。有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写到:“我觉得我从这些学术大师身 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还有为人处世方面的。龙院士年龄挺大的,还冒 着大热天站者为我们讲课,浑身是汗却不知道擦,这怎么不让我们这些晚辈人 感到羞愧呢?他们谦虚、严谨、认真、热情、踏实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单对一部分知识而言,这些更是珍贵。”在此,作者也对早期被聘来讲授 本课程的所有教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2003年授课时间正值非典时期,无法外聘教师,作者只好自己硬着头皮把 整个课程讲了下来,这倒逼着作者准备了足够的讲授内容。此后,本课就不再 以请人合讲的形式讲授了,而由作者一人完成:与合讲形式对比,学生们反映 系统性、连贯性、整体性更强一些。 作业和考核 课程的作业基本上都是研讨和探究类型,也有定性证明类型。例如,给出 一个多层结构的变形图和内力图,让学生去确定梁和柱的刚度大致是多少。在 学生用求解器去试算的过程中,就体验了大结构的受力特性,特别是刚度变化 对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 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位同学完成一篇学习报告,包括:(1)小论文:构造一至二 个定性分析的例子,并给出说明、分析和结论:(②)学习体会:心得、体会、 意见、建议。很多同学写出很精彩的小论文,教师对每篇都认真进行阅读,写 出点评。2004至2005年的学生论文报告以及教师的点评见 hipn6.II1.4.5 msolver/user/Quality SM/index.hm。学生们的学习体会也很精彩,其中包 含了不少对定性结构力学精辟的认识和总结。 经验和体会 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有以下几点主要体会: ·是一门很受欢迎的课程 有很强的激发灵性、激活思维作用
在 1999 年至 2002 年间,每次都在校内外聘请多位教师来分担讲授,内容 围绕定性分析即可,由讲授教师自定;我们先后请过龙驭球、过振海、江见鲸、 刘西拉、范钦珊、江欢成、武际可、朱慈勉等先辈名师。这些名师的讲授,受 到学生们的欢迎是意料之中,但是意料之外的是这些先辈们的治学精神和崇高 人格对学生的感染。有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写到:“我觉得我从这些学术大师身 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还有为人处世方面的。龙院士年龄挺大的,还冒 着大热天站着为我们讲课,浑身是汗却不知道擦,这怎么不让我们这些晚辈人 感到羞愧呢?他们谦虚、严谨、认真、热情、踏实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单对一部分知识而言,这些更是珍贵。”在此,作者也对早期被聘来讲授 本课程的所有教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2003 年授课时间正值非典时期,无法外聘教师,作者只好自己硬着头皮把 整个课程讲了下来,这倒逼着作者准备了足够的讲授内容。此后,本课就不再 以请人合讲的形式讲授了,而由作者一人完成;与合讲形式对比,学生们反映 系统性、连贯性、整体性更强一些。 作业和考核 课程的作业基本上都是研讨和探究类型,也有定性证明类型。例如,给出 一个多层结构的变形图和内力图,让学生去确定梁和柱的刚度大致是多少。在 学生用求解器去试算的过程中,就体验了大结构的受力特性,特别是刚度变化 对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 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位同学完成一篇学习报告,包括:(1)小论文:构造一至二 个定性分析的例子,并给出说明、分析和结论;(2)学习体会:心得、体会、 意见、建议。很多同学写出很精彩的小论文,教师对每篇都认真进行阅读,写 出点评。2004 至 2005 年的学生论文报告以及教师的点评见 http://166.111.44.9/smsolver/user/QualitySM/index.htm。学生们的学习体会也很精彩,其中包 含了不少对定性结构力学精辟的认识和总结。 经验和体会 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有以下几点主要体会: • 是一门很受欢迎的课程 • 有很强的激发灵性、激活思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