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2期 VoL26. No. 2 2009年2月 海洋开发与管理 February 2009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 互动模式研究 李静1刘自强23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连16029,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物质空间后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城市空间的重新组合。文章分析了大连在俄日殖民统治下形 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格局的基础上,以及在先后经历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两次社会 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相应重组,旨在从影响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众多机制 中提取基于社会经济转型机制与城市空间重组的对应关系,并且提出了以社会经济转型为主导的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模式,认为政府各项城市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各机制作 用于城市空间的核心环节,因此要加强政府转型期的职能转变,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逐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关键词社会经济转型;城市空间;重构;互动模式;大连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只有百余年的短暂历史,但是自建市以来,城市空 其组合关系,是城市经济和社会要素在城市地域上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发展先后经历了殖 的空间投影。因此,社会经济发生转型会从根本上民经济向计划经济再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两次重要 改变城市发展的动力基础,其相应的复杂影响在城的、根本性的社会经济变革。虽然城市空间结构 市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强烈地再重组,但也保留了多个断面的历史遗存,既有殖 影响其演化进程。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发展民经济形态下形成的历史轴线和空间格局,又有新 的计划经济色彩强烈,城市规划和建设受政府干预中国成立后重工业化所形成的空间脉络,以及改革 的成分较大,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人口流开放后高科技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初步特征。尽管大 动,土地的无偿划拨使城市地域功能处于混乱状连城市空间对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响应十分显著,但 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步入转型期,市场机是相关的研究却甚少,只是城市规划部门及个别学 制在塑造城市空间方面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城者对此领域有所涉及,这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特 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了巨大变化1。 大城市在此领域的研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大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具有优越的区位 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本研究旨在 条件,处于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前沿。大连建城虽然揭示历次社会经济转型与其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响应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6卷 第 2期 Vo l126 , No12 2009年 2月 海洋开发与管理 February 2009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 互动模式研究 李 静 1 刘自强 2, 3 (1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 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31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 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物质空间后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 ,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城市空间的重新组合。文章分析了大连在俄日殖民统治下形 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格局的基础上 , 以及在先后经历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两次社会 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 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相应重组 , 旨在从影响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众多机制 中提取基于社会经济转型机制与城市空间重组的对应关系 , 并且提出了以社会经济转型为主导的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模式 , 认为政府各项城市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各机制作 用于城市空间的核心环节 , 因此要加强政府转型期的职能转变 , 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 , 逐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关键词 社会经济转型 ; 城市空间 ; 重构 ; 互动模式 ; 大连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 其组合关系 , 是城市经济和社会要素在城市地域上 的空间投影。因此 , 社会经济发生转型会从根本上 改变城市发展的动力基础 , 其相应的复杂影响在城 市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并强烈地 影响其演化进程 [ 1 ]。改革开放前 , 中国城市发展 的计划经济色彩强烈 , 城市规划和建设受政府干预 的成分较大 , 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人口流 动 , 土地的无偿划拨使城市地域功能处于混乱状 态。改革开放以后 , 中国经济步入转型期 , 市场机 制在塑造城市空间方面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 , 城市 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了巨大变化 [ 2 - 5 ]。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 , 具有优越的区位 条件 , 处于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前沿。大连建城虽然 只有百余年的短暂历史 , 但是自建市以来 , 城市空 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城市发展先后经历了殖 民经济向计划经济再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两次重要 的、根本性的社会经济变革。虽然城市空间结构一 再重组 , 但也保留了多个断面的历史遗存 , 既有殖 民经济形态下形成的历史轴线和空间格局 , 又有新 中国成立后重工业化所形成的空间脉络 , 以及改革 开放后高科技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初步特征。尽管大 连城市空间对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响应十分显著 , 但 是相关的研究却甚少 , 只是城市规划部门及个别学 者对此领域有所涉及 , 这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特 大城市在此领域的研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 与大 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本研究旨在 揭示历次社会经济转型与其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响应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26卷 的对应关系,从而找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实施调控 日本占领初期(1904-1909年),城市空间组 的切入口,期望能对当今快速城市化浪潮中大连而织沿袭俄国人的布局,基本上将市区划分为军用地 今后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起到理区、日本人居住区和中国人居住区三部分;中期以 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后(1910-1929年),城市的扩展表现为围绕大连 1殖民经济形态下大连城市空间结构基础湾开始逐步向西扩展,出现了功能区的分化,市区 格局的形成 大致分为工厂区、居住区、商业区和混合区四部 分。城市道路网形式与以前有较大不同,原先俄国 1.1沙俄租借时期(1898-1904年) 人规划建设的城市东部区域道路网为多核心放射 状,而西部的道路网基本上以棋盘式为主,但是保 1898年,沙俄强租旅大。1899年,沙俄将青留了东部广场的风格。这一时期大连城市空间格局 泥洼一带约36平方千米土地作为城市用地,以大表现为两种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特色鲜明、相对完 连港的开工兴建为标志,揭开了大连城市建设的历整的城市格局并存的特征。地域空间结构上基本形 史,至1904年大连成为拥有4万多人口,4.25平成了东部的道路网,南山脚下的住宅区,以中山广 方千米用地的港口城市。由于受到南部山地丘陵的场为核心的商业地区,西部、南部的住宅地区,西 阻挡,城市建设大部分围绕大连湾进行,城市原始部的工业区和北部的工业区。至此,形成了大连城 核心形成,从此奠定了大连主城区发展的基础。 市主城区的基本雏形 这一时期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 区简单,市区被严格划为三个分区,即行政区、欧 2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空间 罗巴区和中国人区。行政区相对独立,只留一座桥 结构的社会主义重构 与市街相连;欧罗巴区是殖民统治者的居住生活 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地形开阔,交通方便,21城市定位与规划导向 环境优越;中国人区离城市中心区较远,地势高低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做 不平,交通十分不便。当时规划采用巴洛克轴线型出合理安排的一种法规调控手段或措施,也是城市 手法,市区街道布局形如蛛网,在交通枢纽和重要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展开,其本质是基于当地自然 的中心地点布置圆形或半圆形的广场,广场之间以和人文资源,对一定时期内人类追求财富和生活质 直线干道相联系,每个中心向外辐射若干道路,围量改善的过程进行空间部署的过程。因此,城市规 绕广场形成多层环形道路。 划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需要 1.2日本占领时期(1904-1945年) 强调的是,城市规划必须是基于规划期内城市发展 的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可能趋势而制定,因此从本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占领大连,质上来讲,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导向还 时至1945年。这一时期大连建成区面积扩大到是来源于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1958年,新中国 45.7平方千米,总人口加0万人,城市规模急速膨成立以来大连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俄日 胀。但是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城市的扩展不能连侵占大连时期也曾各自制定并实施了城市规划,但 续外延,而是在距中心城区一定距离之外地区成长其殖民特色明显,而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城市功 起一些小中心。工业建筑则主要设在海陆运输结合能定位的改变需要新的规划指导。 点的大连湾沿海低地点,城市空间格局在外延扩展 趋于当时的形势,规划对城市性质的确定,强 上表现为马蹄形延展,向东南沿海岸、向西南黑石调了重工业,尤其是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发 礁湾方向以及向南老虎滩湾方向扩展 展,在城市中大比例地布置了工业用地,新开辟了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94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 26卷 的对应关系 , 从而找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实施调控 的切入口 , 期望能对当今快速城市化浪潮中大连而 今后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起到理 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1 殖民经济形态下大连城市空间结构基础 格局的形成 111 沙俄租借时期 (1898—1904年 ) 1898年 , 沙俄强租旅大。1899年 , 沙俄将青 泥洼一带约 36平方千米土地作为城市用地 , 以大 连港的开工兴建为标志 , 揭开了大连城市建设的历 史 , 至 1904年大连成为拥有 4万多人口 , 4125平 方千米用地的港口城市。由于受到南部山地丘陵的 阻挡 , 城市建设大部分围绕大连湾进行 , 城市原始 核心形成 , 从此奠定了大连主城区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城市规模较小 , 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 区简单 , 市区被严格划为三个分区 , 即行政区、欧 罗巴区和中国人区。行政区相对独立 , 只留一座桥 与市街相连 ; 欧罗巴区是殖民统治者的居住生活 区 , 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 地形开阔 , 交通方便 , 环境优越 ; 中国人区离城市中心区较远 , 地势高低 不平 , 交通十分不便。当时规划采用巴洛克轴线型 手法 , 市区街道布局形如蛛网 , 在交通枢纽和重要 的中心地点布置圆形或半圆形的广场 , 广场之间以 直线干道相联系 , 每个中心向外辐射若干道路 , 围 绕广场形成多层环形道路。 112 日本占领时期 (1904—1945年 ) 1905年日俄战争后 , 日本取代沙俄占领大连 , 时至 1945 年。这一时期大连建成区面积扩大到 4517平方千米 , 总人口 70万人 , 城市规模急速膨 胀。但是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 , 城市的扩展不能连 续外延 , 而是在距中心城区一定距离之外地区成长 起一些小中心。工业建筑则主要设在海陆运输结合 点的大连湾沿海低地点 , 城市空间格局在外延扩展 上表现为马蹄形延展 , 向东南沿海岸、向西南黑石 礁湾方向以及向南老虎滩湾方向扩展。 日本占领初期 (1904—1909年 ) , 城市空间组 织沿袭俄国人的布局 , 基本上将市区划分为军用地 区、日本人居住区和中国人居住区三部分 ; 中期以 后 (1910—1929年 ) , 城市的扩展表现为围绕大连 湾开始逐步向西扩展 , 出现了功能区的分化 , 市区 大致分为工厂区、居住区、商业区和混合区四部 分。城市道路网形式与以前有较大不同 , 原先俄国 人规划建设的城市东部区域道路网为多核心放射 状 , 而西部的道路网基本上以棋盘式为主 , 但是保 留了东部广场的风格。这一时期大连城市空间格局 表现为两种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特色鲜明、相对完 整的城市格局并存的特征。地域空间结构上基本形 成了东部的道路网 , 南山脚下的住宅区 , 以中山广 场为核心的商业地区 , 西部、南部的住宅地区 , 西 部的工业区和北部的工业区。至此 , 形成了大连城 市主城区的基本雏形 [ 6 - 8 ]。 2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空间 结构的社会主义重构 211 城市定位与规划导向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做 出合理安排的一种法规调控手段或措施 , 也是城市 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展开 , 其本质是基于当地自然 和人文资源 , 对一定时期内人类追求财富和生活质 量改善的过程进行空间部署的过程。因此 , 城市规 划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需要 强调的是 , 城市规划必须是基于规划期内城市发展 的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可能趋势而制定 , 因此从本 质上来讲 , 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导向还 是来源于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1958年 , 新中国 成立以来大连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俄日 侵占大连时期也曾各自制定并实施了城市规划 , 但 其殖民特色明显 , 而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城市功 能定位的改变需要新的规划指导。 趋于当时的形势 , 规划对城市性质的确定 , 强 调了重工业 , 尤其是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发 展 , 在城市中大比例地布置了工业用地 , 新开辟了
李静,等: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 沙周路东、南沙河口、甘井子、寺儿沟等几处工业 圆况现别途用地街市連大 区,并在规划区外开辟了金州重机厂、氯酸钾厂、 石河驿及南关岭等工业基地,到1960年全市工业 企业增加到217个,职工20余万人。但城市工业 规模的扩大却没有相应的生活设施配套,非生产性 建设的投资比例也由“五”期间的41%下降到 1960年的16.8%,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57年的 3.9平方米下降到了1962年的2.9平方米1;而 且规划没有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定位,忽视了港口与 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2.2居住社区“单位制”的形成 单位制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的产物, 也是我国城市独特的一种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在计 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单位成为联系国家与个人的 基本单位。城市居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和居住区位 并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是基本上取决于其所在的单 ,最 感位。单位经济实力、地域空间的大小以及单位的住 现房政策都决定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单位所在的区位 就基本决定了人们的居住区位。城市居住空间逐渐 (1980年) 被不同的单位所分割,相互独立的单位城市亚空间 组合形成了城市社会空间地理构架。这一时期 大连中心城区现状图 大连市居住空间的分布也多围绕单位而建,结合当 (2000年) 时十大工业区的建设,兴建了110多万平方米的住 宅,主要分布在金家街、工人村和春柳等工业小区 这些“大单位”周围。单位制其着眼点在于建设 生产性城市,客观上也就造成了城市功能分区不明 显,空间结构低级而混乱1。 23规划的非理性实施带来的空间失序 新中国成立后,大连市虽然有比较明确的城市 规划方案的指导,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城市土 地没有价格约束下,长官意志和发展目标的多变往 往主导了城市的实际建设,由此造成了城市社会经 济空间的失序。在大连市“58”规划的执行当中 些项目缺乏论证,城市土地任由政府划拨,占用 土地远远大于实际需求,如,孙家沟粮库过多占用 图1大连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对比 农田、金家街住宅小区的道路为35~40米、三层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期 李静 , 等 :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 95 图 1 大连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对比 沙周路东、南沙河口、甘井子、寺儿沟等几处工业 区 , 并在规划区外开辟了金州重机厂、氯酸钾厂、 石河驿及南关岭等工业基地 , 到 1960年全市工业 企业增加到 217个 , 职工 20余万人。但城市工业 规模的扩大却没有相应的生活设施配套 , 非生产性 建设的投资比例也由 “一五 ”期间的 41%下降到 1960年的 1618% , 人均住房面积也由 1957年的 319平方米下降到了 1962年的 219平方米 [ 7 ] ; 而 且规划没有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定位 , 忽视了港口与 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212 居住社区 “单位制 ”的形成 单位制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的产物 , 也是我国城市独特的一种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在计 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 , 单位成为联系国家与个人的 基本单位。城市居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和居住区位 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 而是基本上取决于其所在的单 位。单位经济实力、地域空间的大小以及单位的住 房政策都决定了人们的居住条件 , 单位所在的区位 就基本决定了人们的居住区位。城市居住空间逐渐 被不同的单位所分割 , 相互独立的单位城市亚空间 组合形成了城市社会空间地理构架 [ 9 ]。这一时期 大连市居住空间的分布也多围绕单位而建 , 结合当 时十大工业区的建设 , 兴建了 110多万平方米的住 宅 , 主要分布在金家街、工人村和春柳等工业小区 这些 “大单位 ”周围。单位制其着眼点在于建设 生产性城市 , 客观上也就造成了城市功能分区不明 显 , 空间结构低级而混乱 [ 10 - 11 ]。 213 规划的非理性实施带来的空间失序 新中国成立后 , 大连市虽然有比较明确的城市 规划方案的指导 ,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 在城市土 地没有价格约束下 , 长官意志和发展目标的多变往 往主导了城市的实际建设 , 由此造成了城市社会经 济空间的失序。在大连市 “58”规划的执行当中 , 一些项目缺乏论证 , 城市土地任由政府划拨 , 占用 土地远远大于实际需求 , 如 , 孙家沟粮库过多占用 农田、金家街住宅小区的道路为 35~40米、三层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26卷 住宅的间距达到40米,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而生变化,城市的结构模式和功能都需要进行重新调 后却由于国民经济大调整,一大批工业项目下马或整。1989年,大连市规划部门对“80”规划进行 被压缩规模,使得占用的大片菜地无法再利用,造调整,调整后的规划称为“90”规划。经济体制 成了巨大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到“文革”期间,的转型和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与规划对城市空间结 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则完全陷于瘫痪,城市建设无构产生重要影响 章可循,造成诸多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1)产业结构调整 的混乱和问题,不少项目的选址并没有经过论证 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中,产业布局是形 如,在文教区建设第三发电厂、在居住区内见缝插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 针乱建街办工厂、在机场附近建轻工学院等,使城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布局的调整,是城市空间结构演 市内部地域结构趋于混乱1 变的内在动力之一,同时这种调整也需要城市土地 24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 利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开放前,大连市是 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 从1958-1980年,大连市城市空间扩展在方城市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中心城区的十 向上表现为沿大连湾向北和向西,扩展原因则多因大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在 工业企业的布置,形成了从市中心向东到大连的港国家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下,大连市三次 口码头和向北到大连湾的港口工业区,以及向内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产比例由1990 开的土地利用混合地带和外围山林绿地相结合的简年的13.17%下降到2004年的78%,下降了 单模式,中心城区外部轮廓发展为围绕大连湾的蝴5.37%,三产比例同期上升10.5%。2000年末 蝶形态。这一时期,建成区由1958年的70.5平方大连市将全市120户污染重、耗能高、亏损大的工 千米扩展为1980年的71.7平方千米,城市发展总业企业整体搬迁,腾出厂区土地380多万平方米 体缓慢。 用于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和发展高级商务、金融及 3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大连城市空其他城市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由近郊区、开发 间结构的再构 区等向县区的经济开发小区扩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向市区集聚,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并对120 80年代以后,中国实施了对外开放和农村改户企业中的21户就地淘汰,使一些老企业得以提 革,经济体制从中央集权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的计升改造,全市工业布局和城市环境随之发生了重大 划经济型社会向市场配置资源或由市场整合经济的变化 市场型社会的转变,社会经济条件由此发生了巨大 (2)旧城改建与新区建设 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则是从“明确市场 大连市旧城改建的举措主要是低洼棚户区的改 经济取向的改革目标,以大规模的政策和法律推进造和工业搬迁。大连市从1994年开始对全市的低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并以1987年城市土地洼地段进行改造。1997年,大连市有关部门又对 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中心区的棚户区进行了详细的摸底盘查,确定中心 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确定为标志121 区共有棚户40处,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 3.1再构机制及方式 12处被列入首批改造建设计划。到1997年底,对 22处经政府确定的低洼地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动 3.1.1城市规划的重修 迁安置居民7000多户。搬迁后主城区按照建设国 改革开放后,大连市颁布实施了“80”规划,际商贸金融中心的要求,通过“退二进三”,逐步 其后由于行政地域的扩大,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发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旅游、信息 20190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96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 26卷 住宅的间距达到 40米 , 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而 后却由于国民经济大调整 , 一大批工业项目下马或 被压缩规模 , 使得占用的大片菜地无法再利用 , 造 成了巨大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到 “文革 ”期间 , 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则完全陷于瘫痪 , 城市建设无 章可循 , 造成诸多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的混乱和问题 , 不少项目的选址并没有经过论证 , 如 , 在文教区建设第三发电厂、在居住区内见缝插 针乱建街办工厂、在机场附近建轻工学院等 , 使城 市内部地域结构趋于混乱 [ 7 ]。 214 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 从 1958—1980年 , 大连市城市空间扩展在方 向上表现为沿大连湾向北和向西 , 扩展原因则多因 工业企业的布置 , 形成了从市中心向东到大连的港 口码头和向北到大连湾的港口工业区 , 以及向内展 开的土地利用混合地带和外围山林绿地相结合的简 单模式 , 中心城区外部轮廓发展为围绕大连湾的蝴 蝶形态。这一时期 , 建成区由 1958年的 7015平方 千米扩展为 1980年的 7117平方千米 , 城市发展总 体缓慢。 3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大连城市空 间结构的再构 80年代以后 , 中国实施了对外开放和农村改 革 , 经济体制从中央集权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的计 划经济型社会向市场配置资源或由市场整合经济的 市场型社会的转变 , 社会经济条件由此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则是从 “明确市场 经济取向的改革目标 , 以大规模的政策和法律推进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开始 , 并以 1987年城市土地 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 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的确定为标志 [ 12 ]。 311 再构机制及方式 31111 城市规划的重修 改革开放后 , 大连市颁布实施了 “80”规划 , 其后由于行政地域的扩大 , 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发 生变化 , 城市的结构模式和功能都需要进行重新调 整。1989年 , 大连市规划部门对 “80”规划进行 调整 , 调整后的规划称为 “90”规划。经济体制 的转型和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与规划对城市空间结 构产生重要影响 (1) 产业结构调整 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中 , 产业布局是形 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 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布局的调整 , 是城市空间结构演 变的内在动力之一 , 同时这种调整也需要城市土地 利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开放前 , 大连市是 典型的重工业城市 , 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 城市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 形成了中心城区的十 大工业区。改革开放后 , 尤其是 1990年以后 , 在 国家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下 , 大连市三次 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其中一产比例由 1990 年的 13117%下 降 到 2004 年 的 718% , 下 降 了 5137% , 三产比例同期上升 1015%。2000 年末 , 大连市将全市 120户污染重、耗能高、亏损大的工 业企业整体搬迁 , 腾出厂区土地 380多万平方米 , 用于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和发展高级商务、金融及 其他城市服务业 ; 劳动密集型产业由近郊区、开发 区等向县区的经济开发小区扩展 , 知识密集型产业 向市区集聚 , 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 并对 120 户企业中的 21户就地淘汰 , 使一些老企业得以提 升改造 , 全市工业布局和城市环境随之发生了重大 变化。 (2) 旧城改建与新区建设 大连市旧城改建的举措主要是低洼棚户区的改 造和工业搬迁。大连市从 1994年开始对全市的低 洼地段进行改造。1997年 , 大连市有关部门又对 中心区的棚户区进行了详细的摸底盘查 , 确定中心 区共有棚户 40处 , 占地面积 100万平方米 , 其中 12处被列入首批改造建设计划。到 1997年底 , 对 22处经政府确定的低洼地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 动 迁安置居民 7 000多户。搬迁后主城区按照建设国 际商贸金融中心的要求 , 通过 “退二进三 ”, 逐步 调整产业结构 , 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旅游、信息
李静,等: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7 等产业,完善了人民路中央商务区、中山广场金融以来,城市用地结构在需求类型和分布区位上都发 区、青泥洼中心购物区以及星海湾高级商务区,并生了积极的变化。从分布区位上看,突出表现为大 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国际交流活动,进一型生产和传统服务部分向城市边缘迁移,城市内部 步完善了旅游设施。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工业用地逐渐被服务业用地、居住用地及绿地等取 促进了中心区地域类型的转变。 代,大型公建在中心区的集中布局使市中心一带的 在改造主城区的同时,大连市也开始积极向外商业服务功能更加明确,如,青泥洼商贸中心和星 拓展。1984年,国家批准在大连市马桥子选址建海商务中心的发展和壮大 设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大窑 (2)住房制度市场化 湾港口处建立1.25平方千米的保税区;1993年,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是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大连市将开发区、保税区、大窑湾港区和金石滩国的“导流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主体 家旅游度假区四个对外开放先导区统一纳入新市区单一,国家(国有经济)是投资主体,住房实行 之中,整个新市区规划面积272平方千米,规划人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使用的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 口80万~100万;2002年大连市又将新城区的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出台了许多新的住房改革政 政辖区扩大到金州区的得胜乡和大李家镇,增加用策:一是城市住房市场化、货币化改革;二是投资 地110平方千米,为新城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策略;三是逐步放开住房二级市 间。新市区的建设缓解了老区城区扩展的土地资源场,延长住宅消费链,鼓励住宅的梯级消费。住房 紧张的矛盾,同时,大型港口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制度改革使城市异质性高的“单位”亚空间解体 结合,使新城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很快发展成为居住空间同质性趋势初露端倪。1993年以来尤其 大连市经济的第二增长极,在空间上构成了大连市是货币化分房制度实施之后,各种个人住房按揭贷 城市结构的新组团 款业务的兴起,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家、单位 3.1.2市场机制的应用 和个人在住房公积金上的投入逐年增长,使居民个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土地人购房行为成为可能,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住房的 市场改革和住宅商品化改革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为首选方式。居民个人已逐渐占据了房地产市场的主 深刻1。市场化的改革松动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体地位。 下对城市空间的规制和塑造约束,市场机制和经济3.1.3户籍制度弱化 动力在城市空间的再建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城乡 用 二元”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 (1)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 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断裂的“城市二元分割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获得主的社会空间结构。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大规模的农村 要实行行政划拨和协议出让的无偿或者低价使用制人口向城市迁移提供了可能,大量进城农民工成为 度,致使城市土地使用的低效、国家土地收益的大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籍制度的弱化对城市 量流失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混乱。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空间的重构和分化起到了很大作用。首先,流动人 和土地出让的拍卖、招标方式,使城市空间发展遵口由于地缘和业缘关系内聚起来,在城市特定区域 循W.阿朗索的级差地租—空间竞争理论,通过形成“移民村”这种城市新的空间形态;其 地价机制调节城市土地利用,使土地利用集约化程次,流动人口作为一种新生种群,其对城市空间的 度普遍提高,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调整,进而实现不断侵入,推动着城市空间的演变,使城市空间居 城市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住者发生更替;再者,流动人口的分层性加剧了城 和重组。大连市自1990年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市空间的分异,这主要表现在从事小商贩、普通服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期 李静 , 等 :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 97 等产业 , 完善了人民路中央商务区、中山广场金融 区、青泥洼中心购物区以及星海湾高级商务区 , 并 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国际交流活动 , 进一 步完善了旅游设施。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 直接 促进了中心区地域类型的转变。 在改造主城区的同时 , 大连市也开始积极向外 拓展。1984年 , 国家批准在大连市马桥子选址建 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 1992年 , 国务院批准在大窑 湾港口处建立 1125平方千米的保税区 ; 1993年 , 大连市将开发区、保税区、大窑湾港区和金石滩国 家旅游度假区四个对外开放先导区统一纳入新市区 之中 , 整个新市区规划面积 272平方千米 , 规划人 口 80万 ~100万 ; 2002年大连市又将新城区的行 政辖区扩大到金州区的得胜乡和大李家镇 , 增加用 地 110平方千米 , 为新城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 间。新市区的建设缓解了老区城区扩展的土地资源 紧张的矛盾 , 同时 , 大型港口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 结合 , 使新城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 并很快发展成为 大连市经济的第二增长极 , 在空间上构成了大连市 城市结构的新组团。 31112 市场机制的应用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 , 其中土地 市场改革和住宅商品化改革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为 深刻 [ 13 ]。市场化的改革松动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 下对城市空间的规制和塑造约束 , 市场机制和经济 动力在城市空间的再建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 (1)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 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获得主 要实行行政划拨和协议出让的无偿或者低价使用制 度 , 致使城市土地使用的低效、国家土地收益的大 量流失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混乱。实行土地有偿使用 和土地出让的拍卖、招标方式 , 使城市空间发展遵 循 W1阿朗索的级差地租 ———空间竞争理论 , 通过 地价机制调节城市土地利用 , 使土地利用集约化程 度普遍提高 , 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调整 , 进而实现 城市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和重组。大连市自 1990年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以来 , 城市用地结构在需求类型和分布区位上都发 生了积极的变化。从分布区位上看 , 突出表现为大 型生产和传统服务部分向城市边缘迁移 , 城市内部 工业用地逐渐被服务业用地、居住用地及绿地等取 代 , 大型公建在中心区的集中布局使市中心一带的 商业服务功能更加明确 , 如 , 青泥洼商贸中心和星 海商务中心的发展和壮大。 (2) 住房制度市场化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是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的 “导流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 城市建设主体 单一 , 国家 (国有经济 ) 是投资主体 , 住房实行 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使用的制度。改革开放以后 , 在 市场经济体制下 , 我国出台了许多新的住房改革政 策 : 一是城市住房市场化、货币化改革 ; 二是投资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策略 ; 三是逐步放开住房二级市 场 , 延长住宅消费链 , 鼓励住宅的梯级消费。住房 制度改革使城市异质性高的 “单位 ”亚空间解体 , 居住空间同质性趋势初露端倪。1993年以来尤其 是货币化分房制度实施之后 , 各种个人住房按揭贷 款业务的兴起 , 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 国家、单位 和个人在住房公积金上的投入逐年增长 , 使居民个 人购房行为成为可能 , 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住房的 首选方式。居民个人已逐渐占据了房地产市场的主 体地位。 31113 户籍制度弱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 , 中国实行了严格的 “城乡 二元 ”户籍制度 ,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 市 ,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断裂的 “城市二元分割 ” 的社会空间结构。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大规模的农村 人口向城市迁移提供了可能 , 大量进城农民工成为 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籍制度的弱化对城市 空间的重构和分化起到了很大作用。首先 , 流动人 口由于地缘和业缘关系内聚起来 , 在城市特定区域 形成 “移民村 ”这种城市新的空间形态 [ 14 ] ; 其 次 , 流动人口作为一种新生种群 , 其对城市空间的 不断侵入 , 推动着城市空间的演变 , 使城市空间居 住者发生更替 ; 再者 , 流动人口的分层性加剧了城 市空间的分异 , 这主要表现在从事小商贩、普通服